上個月底(12/26)看到個頭才剛高過稻根殘株的小麥,一個月後已經抽穗且開花,成長真是迅速。
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
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荷蘭式安全開車門Dutch Reach
BBC中文網報導[1],英國於2022/1/29開始實施的公路法規,對於自行車與行人安全方面有一些加強條款,包含:
- 開車超越自行車時,必須保持至少1.5公尺距離,法規中甚至提到兩人並排騎自行車可能更安全!
- 在交通不繁忙的街道,可以在路中間騎車。法規建議當騎車者接近路口,或是道路變窄時,汽車超越自行車可能是不安全的。
- 開車者轉彎時要禮讓直行的自行車。
- 開車門時採取所謂的"荷蘭打開"方式,使用遠離車門的手開門。
第一次聽到"荷蘭打開"〞這個名詞,查詢後得知原文為Dutch Reach。
這種開門方式最大的特點是使用遠離車門的手,以台灣右駕方式該手為右手,而非慣用的左手。用右手開門很彆扭,身體需要扭曲才可以讓右手勾到開門把手,身體配合手旋轉時頭部也會向後旋轉,因此可以用眼睛餘光看到後方是否有車子,特別是自行車靠近,一個小動作可以避免很多意外發生。根據BBC記者報導[2],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美國,用以說明這種開門習慣,因為在荷蘭已經使用多年,因此稱為Dutch Reach。該記者訪問荷蘭汽車駕駛教練,他很訝異第一次聽到這一說詞。他提到會提醒學生開車門前注意週邊的狀況,特別是轉頭看後方的道路狀況,這個動作會讓右手很自然放在把手處,而左手則是放在車窗下緣,輔助控制開車門速度,這是他們行之多年的開車習慣。
Uber在Youtube頻道發佈一則說明Dutch Reach的開車門模式,分成四個簡單動作:
- 抵達(Reach):車輛抵達目的地,停車
- 扭轉(Twist):頭轉向後方
- 查看(Look):查看後方路況
- 開門( Open):確認後方安全後打開車門。
這個開車模式真是太重要了,只要駕駛都能養成這種開車門習慣,一定可以減少很多事故發生。說來汗顏,自己開了多年車,除非特殊狀況否則未曾用過這種開車門習慣,現在知道了一定要養成習慣,雖然已經很少開車了。很高興看到英國將這個開車習慣納入法規內,台灣也應該要學習。
參考資料
- 英國新公路法規:機動車要更加禮讓自行車。BBC。1/27/2022。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60139430
- Highway Code: 'Dutch reach' rule change to Highway Code welcomed。https://www.bbc.com/news/uk-england-leicestershire-60089225
- Do the Dutch Reach - How to Open Your Car Door Safely | Uber。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cdS-2GdhI
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
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大甲溪畔踏青
滾石一大早在豐村國小旁定點垃圾收集點處理好垃圾,每天最快活最自在的一個多小時放風就此展開。這幾天氣溫很低,即便是天氣很好的中南部,清晨的氣溫也僅有十來度,增加從溫暖被窩抽身的難度,因此比以往更晚起床,使得垃圾處理完畢已近八點,減少活動的選擇性與彈性,只能就近選擇大甲溪灘地。
沿著豐原大道往北朝大甲溪方向前行,冬天濕地比較有機會看來來此過冬的訪客。途中與到最大的路口之一豐勢路,最大路口上班尖峰期,若沒趕上綠燈就表示要等更久時間下個綠燈才會出現。遠遠發現綠燈剛轉紅燈並出現左轉綠燈,粗略估計起碼二分鐘後才會再度綠燈,把握這個短暫空檔,右轉進義士祠旁小徑,觀察前些日子剛開花結果的青楓。果實已經呈現成熟模樣,樹上掛了些變紅的葉子,部份用來辨識它的特徵剛好可以容易取得,因此利用這個空檔拍了一些畫面。青楓跟楓香主要的差異點在果實的樣子與葉子的生長方式。青楓的葉子對生而楓香是護互生,青楓的果實是翅果楓香則是圓形的模樣。至於大家習慣稱呼的三楓五槭,其實不是主要的辨別特徵。完成拍攝路口的燈號剛好轉換,趕緊通過路口。
越過國道四號橋下交口,進入人車稀少的區域,廣義來說這裡都算是大甲溪的汎洪區,不過大甲溪全流域大小不等的六個水壩,讓這裡會汎洪的機率大幅降低。
經過葫蘆墩圳堤防邊,被一個迅速飛離的鳥類吸引,根據飛行姿態與所在位置,推估應該是翠鳥。取出長焦距相機觀察間拍攝,確認自己的猜測。
沿著鐵路下方的小徑騎往大甲溪左岸灘地,抵達有三個方向的岔路口前,需決定往哪個方向。直行,可以持續沿著鐵路橋下方下到大甲溪河床,上週才剛下去過,不是首選。往左邊會往下游方向,可以經過帶狀的開墾地,民眾在此種植眾多經濟作物,包含稻米,馬鈴薯,玉米,芋頭,香茅,與蔬菜等。太經常經過這邊,優先性也不高。只剩下比較少前往的右邊,因為轉彎後,沿著岸邊往上游沒多久就無法通行。今天時間不多,這個方向剛好適合。
右轉後沒多久,看到灘地上農田內有民眾在採收作物。他身材不高頭上戴著採茶女的全罩式帽子,典型農婦的模樣。在往前數十公尺,幾塊充當攔路虎的消波塊大辣辣的位於小徑正中央,前方景象不言而喻。滾石曾繞過這些攔路虎往前到無路可走的陡峭崩塌處,想在人煙較少的地區碰碰運氣,是否可以看到不常見的生物,不過都是失望而歸。時間關係,今天就當守法的公民吧!
滾石轉左往大甲西方向走過去。在開墾地的盡頭與大甲溪河床間是比人高的五節芒。滾石發現似乎有一條人走出來的路徑,撩起滾石探索未知的情緒。冬天最可能出現的毒蛇毒蜂正在過冬,河床只剩下遠處的涓涓水流,雖然沒有完整的裝備,卻不至於有太大的危險,受過登山安全訓練的滾石,手拿相機小心翼翼的往河床走去。
果然是人走出來,可以直達河床的小徑,估計應該是來此垂釣者踏出來的路徑,看到幾隻野狗在河床閒晃,應該也是從這條捷徑下來的。離水邊尚有一段距離,滾石遠眺斜插在水邊的樹枝上頭,似乎有東西,抄起傢伙查探之,果然上頭一隻正在搜尋水中獵物的魚狗,今天第二次看到翠鳥。拍了兩三張畫面,就大辣辣的邁開步伐走過去,翠鳥想當然耳一溜煙的飛到對岸。其實有一隻更容易受到驚嚇的外來客蒼鷺已經先被驚動了,膽小的翠鳥算是遲鈍了一步。
這個地點,比上下游更容易接近的河段較少釣客,所以顯得更靜謐更富原始韻味。河對岸屬於后里,裸露的崩踏地有台東小黃山的架式。危險性較低的枯水期,有空來此河床發呆沉思數小時,會是很好的享受。前些日子曾由上方遠眺這片水域,發現幾隻小鷿鸐在此休憩覓食,今天到是不見蹤影,離開了嗎?或是蒼鷺的動作讓它們暫時窩藏起來就不得而知。倒是一隻也是外來客的黃鶺鴒透過聲音告知它的存在,並且在幾個位置讓滾石可以留下它的身影。
鳥類朋友的身影都留了,自己的身影當然不可少。雖然沒有帶腳架,仍然利用適合的地形地物架起相機,留下自己耍猴戲的身影。這麼一閒晃一個小時即將過了,趕緊回到岸上停放鐵馬處。剛剛下車時,沒有考慮走下河床因此沒上鎖,回來時不知道會不會不見蹤影,還好沒事。
回到鐵馬處時間已經過了九點,趕緊掉頭往回走。發現剛到時在農田內採收的婦人還在,而且似乎正將採收的農作物倒在一個簍子內,且她正望向自己。既然已經對上眼,而且對於這種植物很好奇,便停下車子往農田走去,她摘下帽子看著迎面走來的滾石,喔喔,不是她是他,又黑的膚色透露出他也是外來客。滾石客氣的詢問這是否為茄子?他笑著一言不語,大概是聽不懂滾石的話語。這個植物的植株,花朵與果實都透露出它是一種茄子,但是個頭非常小,大約比聖女番茄個頭大一倍左右,跟台灣人常吃的長條狀茄子個子有天壤之別。滾石拿出相機,比手畫腳告訴他想要拍照,接著便記錄這個未曾見過的茄子品種。
路另一邊的農田,主人正駕著耕耘機在整地,準備種植作物。旁邊幾隻鳥類在撿便宜,撿拾被耕耘機刨起之泥土內的昆蟲。除了常見的大捲尾外,有兩隻比較特別者。其中一隻是剛剛在河床才觀察且拍攝不少畫面的黃鶺鴒。就地理位置來說跟剛剛在河床看到的不是同一隻,所以黃鶺鴒是兩棲,泥土地跟水邊都可以覓食。另一隻第一眼看到直覺是小白鷺,因為嘴喙是黑色,但不久發現腳不是黃色。根據覓食地點跟腳趾顏色,判斷應該是黃頭鷺,只是頭上的黃色羽毛不明顯罷了。需要多面向的觀察與資料彙整,才能正確判斷,黃頭鷺給滾石上了一課。
回到鐵路高架橋下方,準備左轉往豐原方向前,一個不熟悉的身影右晃過眼前,遠遠望去很類似這裡的常客白頭翁,但長久觀察的經驗隱約感覺不對勁,在此拿起工具檢視,果然又是另一個來此過冬的客人紅尾伯勞。這個時候在這個地方出沒,唯一的理由應該是張羅早餐,遠遠觀察一陣子後,就不打擾它尋覓早餐了。
又回到葫蘆墩圳旁,圳水受到冬季枯水期影響幾乎剩下停滯的河水,水底景象隱約可見。遠眺河中似乎有一點紅露出水面,隱藏在水下的部份隱約可以看出是植物的形體,那一點紅是啥東西?拿出雞絲頭將鏡頭拉近,答案揭曉是農民最痛恨,也是名列外來入侵種前茅的福壽螺卵。大辣辣地矗立在水面上,孵化後順著水流進入稻田內,將會對春耕後的水稻產生威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砍樹後人熱死。前人自以為是的作為,換來生態尾大不掉的禍害,萬物之靈的人類,蠢事一再重複!
回到國道四號高架橋前,看到鐵路高架橋下圍籬上頭綁了一張瓦楞紙版,上頭寫道:黑柿301在地生產幾個字,而且橋下的菜園似乎有人影,往前騎行數公尺後,忍不住好奇心驅使,掉頭往菜園方向前進。菜園內的人抬頭看自己時,詢問他這裡是否有黑柿,得到肯定的答案,這下更驚喜了。他告知不是他種的,主人正在旁邊的番茄園裡頭。順著他指引的方向往番茄園前進,看到一位農婦裝扮的長者,詢問她是否有種植黑柿,一樣也是肯定的答案。往四周張望沒有看到自己熟知柿樹的影子,再次詢問是種在這裡嗎?又是肯定的回答,甚至用手指著番茄植株,很篤定的再次確認就是這裡。天啊!真是牛頭不對馬嘴,接著一位長者冒出來顯然是農婦的先生,半調侃的跟他聊自己已為黑柿品種的番茄,是一般人談的黑柿,怕他不知道有黑柿這種植物,還特別強調就是紅柿,只是皮跟果肉是黑色的。對於我的話與他似乎沒太大興趣,反而高談闊論番茄的台語稱呼是日本話,然後又談到國民黨來台時大舉砍伐大雪山檜木的惡行。典型歷經日據,白色恐怖的台灣歐吉桑的思想。對他可以如數家珍敘述大雪山林木砍伐的時間與過程,很好奇詢問他是否曾在相關單位服務。得到否定的答案,主要是當時運輸木材的鐵路,現在改為休憩的東豐鐵馬道就在附近,住在鐵道附近的他見證這段歷史。
既然此黑柿非比黑柿,就不想久留且肚子餓了,趕緊跟他道別,結束這段會錯意的經歷。
個把個鐘頭,在尋常的郊區可以有如此的體驗,滾石真是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