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踏青行腳

 昨天氣象預報今天大約9點鐘會下一點雨,早上起床在院子看天空的景象,這個機率應該是不高。最近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很高,所以還是暫且相信。因此前往清風嶺步道補星期一 下雨沒有出門的行程,就沒有按照平常123步道的順序,而是直接先走2號跟3號步道,主要的原因是想要紀錄三號步道山棕正在開花的景象,怕真的如氣象報告所言9點鐘前後會下雨,就會干擾記錄的品質。



 

前些日子持續春雨,讓步道周邊的野溪有了相當的水量,幾個瀑布也再次重現。在廁所旁邊看到邊坡的枯枝倒在步道上,預期非常陡峭而且脆弱的二號步道可能也會有災情,出乎意料之外沒有顯著的災情,在觀日平台拍了兩張照片,去程拍一張繞經三崁土地公回來再拍一張。第二張太陽有些微的露臉,但是雲層還是很厚。

回到三號步道發現有一個人打赤腳,背著一個 類似駝物的扁帶,正在撿拾步道上的樹枝。猜想他極有可能就是最近步道很多人為設施,以及一些原生植物慘遭毒手的劊子手之一,所以沒啥好感。

首次在此經由它的花發現華八仙的蹤影,在此走跳多年竟然此時才發現,有點不好意思,主要是距離的因素。


山棕雌株的狀況還不錯持續在成長,但是雄株的狀況似乎不太好,之前發現有花苞即將要綻放的模樣,但是不久就凋謝掉落。目前看到的山棕沒有雄株有顯著花苞,不知道是正常還是異常,因為之前沒有仔細觀察過沒有經驗值,值得繼續觀察下去。





還是回到一號步道最好,在這裡完全沒有遇到任何人,倒是遇到其他自然界的朋友。一對白腰鵲鴝在步道旁邊鬼鬼祟祟,母鳥嘴裡銜著一片樹葉,看樣子是在築巢,自己靠近使得它產生警覺而離開。旁邊的兩株枯幹上面有一些樹洞極有可能其中一個就是他們育雛的巢穴,最近或許有機會可以看到小白腰鵲鴝的面貌。它們被認為是外來入侵種,因為會跟本土的鳥類爭奪適合居住的樹洞,這或許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們在這邊有相當的族群,一時間要顯著清除也不容易,而且這個這邊的空間應該還不至於真正排擠到其他以樹洞築巢的鳥類,例如 五色鳥與小啄木鳥。








去年自己修剪過龍眼枯幹的旁邊,又掉落兩根更大的枯幹,還不至於影響往來所以就沒有理會。

準備離去時在廁所旁邊聽到樹幹上有敲木頭的聲音,五色鳥又在敲木頭築巢。春天是愛的季節,到處充滿相關的畫面,欣賞之餘也祝福它們有情鳥終成眷屬,並且順利撫育下一代。


天氣最終如自己預期的,氣象局的預報槓龜,這是好事。

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豬腳楠長新葉

 二月中旬記錄到自行車文化探索館旁豬腳楠開花的景象

豬腳楠開花

一個多月後已經結果,果實有點像是小橘子很可愛。 生殖生長過後換成營養生長,開始長葉苞與嫩葉,嫩葉是紅色的,紅楠應該是因此而得名。跟它長得很像的香楠葉包也類似,但嫩葉是一般的翠綠色,這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





大雅小麥田第八次紀錄

 已經觀察7次的小麥田終於收割,今天看到收割完的景象,上一期的稻子殘梗仍在。有點失望沒有看到收割的過程,或者是最後一眼。


附近尚有未採收的麥田,充填這次的畫面。估計下次再經過時,大概也不見了,所以今年的觀察終止。


之前七次的紀錄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漫騎大甲溪畔

被細雨霏霏的天氣關了兩天,一大早雖然霧氣重但沒有下雨,與氣象預報吻合,出門活動這件事沒有懸念,只是到哪邊罷了。光線不好,沒有太多的期待,就近到大甲溪畔逛逛吧。
準備橫跨八寶圳時,被一個眼前飛過不常見的飛禽吸引,停棲在鐵皮屋露出半個身子的應該是水鶇。

接近大甲溪畔,又被展翅定住在半空的黑翅鳶吸引,光線不好距離遠很難有好的畫面。它或許感應到自己的念頭,便停棲在不遠處刺竹上頭,讓自己可以從幾個不同角度留下它的身影。黑翅鳶不論是外型或是展翅定點在半空中的英姿都很有看頭,很高興可以在此三不五時見到它。沒多久又錄到它在空中表演的畫面,真是有它的。





大甲溪畔高灘地原先種植芋頭,馬鈴薯,玉米,高麗菜等作物的農田,這會大部分都已經插秧,只剩下少數尚未收成或插秧者,讓冬季多樣化的農田暫時趨於單調。
在鐵路靠上游的另一頭,經過之前不久整完地的旱田,田裡已經有作物,而且似乎有人在遠處採收,不是熟悉的作物,好奇的趨前觀察水桶內的作物:櫛瓜,第一次看到它植株的模樣。田裡的採收者剛好接近,得到是櫛瓜的肯定答案,剛採收一周左右,尚有大約一個月的採收期。得到首肯後,進入田內取得櫛瓜莖葉花果的特徵,很高興今天可以認識這個作物。






準備離去時詢問採收者是否可以購買,她似乎無權決定。瞥見田園外,一位男士正在將塗滿捕蠅黏膠的寶特瓶掛在周邊的綠籬上頭,顯然是要吸引果蠅。環顧周邊沒有其他作物,應該是針對櫛瓜而來的。詢問採收者得知他果然是老闆,向他走去打招呼,並詢問是否可以零售。一開始他似乎不是很樂意應答,卸下心防後閒聊間得知,他所經營的這片櫛瓜田或許是全省規模最大的。他說這邊的土地並沒有自己認為的肥沃,還是要施顯著的肥料。現在是櫛瓜的採收期,每天從早採收到中午,採收期大約有一個多月。這陣子可以多過來這裡,會許可已有更多的發現。
櫛瓜園對面大甲溪畔灘地長滿象草,幾隻貪吃的斑文鳥正在搖曳的梗上大啖果實。它們要是不要跟人類搶食穀類,只吃這種人類不會吃的穀類,老實說自己還蠻喜歡它們看起來憨憨的模樣。



學者用來推測台灣是南島民族起源證據之一的構樹,雄株已經開花,尚未看到雌花的影子。構樹皮極具韌性可以用來做成布匹與衣服,太平洋島國尚有在節慶穿著構樹皮衣服的傳統。中研院學者根據DNA鑑定,發現所有的構樹都源自於台灣的構樹。另一個證據是語言多樣性,根據中研院院士所言,一個地區的語言越多元代表居住的時間越久,而南島其他國家的原住民語言都沒有台灣多元,即便如菲律賓或印尼有幾百個原住民族亦然,這是南島起源的第二個證據。不過也有學者以黑潮的流向,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




以往都是被構樹紅通通的果實吸引才注意到,既然剛知道構樹的身世,也恰好看到雄花,就留幾張畫面吧。
回程跨越八寶圳時又遇到水鶇,這會可以拍到全身,但它一溜煙就飛走,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