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道具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展示目的,殺人集團拿著美工刀展示如何俐落割喉,工藝教室展示如何切割紙張。同樣地展示陀螺效應的車輪,在科學工藝或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陀螺效應所代表的物理現象,在自行車相關的博物館所要呈現的是,陀螺效應在車輪轉動過程中所呈現的特性,以及它如何影響騎車的行為。根據如此的論述,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參加外頭的展示活動,使用車輪跟民眾互動介紹的過程,應該要適當的引入騎車過程中的行為與經驗,透過現場的體驗與解說,讓民眾認識騎自行車過程中,輪子轉動所產生有方向性的角動量,與重力所產生的向下力距之間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騎車的轉向與慣性行為。
A
自己在國資圖世界閱讀日活動值勤,剛開始遇到參觀的民眾,有點不知該如何切入的感覺。在探索館執勤不論是導覽過程中的解說,還是展館定點介紹過程,即便沒有特別介紹,他們也知道這裡談到的都是跟自行車相關內容。在館外的活動沒有這個情境,需要先起個頭,讓民眾進入自行車的情境(context)中。
漸漸的摸索出下列程序。
先詢問是否會騎自行車。發現,除了小小孩外都會騎車。
接著詢問是否注意過騎車過程中轉向的行為。跟詢問穿鞋子那一隻先一樣,下意識的行為大多不會刻意留意。
接著讓民眾站上旋轉台或坐上旋轉椅,先讓他們感受輪子靜止時左右傾斜輪子的感覺,當然是沒啥異樣。
接著告知現在轉動輪子代表車子向前騎行,然後請其做跟輪子靜止時一樣的動作。沒有意外下,旋轉台或椅子會朝傾斜方向旋轉,而且旋轉速度跟傾斜角度成正比。此時,民眾通常會發出驚呼聲,或說好神奇喔。現在可以告知,騎車過程中轉向其實就是如此,現在是用手將轉動的輪子傾斜,騎車過程是讓身體稍微傾斜或向要轉向方向的把手稍微施力,就可轉向,如同現在正在體驗的內容。反過來,若不要坐或立在會旋轉的機構上,那會感受到一股反向的抵抗力量,而且這股力量跟車輪的轉速或傾斜角度成正比。這是自行車轉動輪子向前行不會傾倒的原因,即便有外力改變自行車平衡,它本身也會嘗試回到原來的位置。
這麼解釋下,民眾即便無法完全了解,也大致有概略的輪廓。
若有興趣或機會,再引進陀螺效應,角動量,角動量守恆與進動(precession)等內容,讓介紹的內容更具說服力。
有時也會讓民眾體驗輪子不同轉向下的感覺,因為角動量根據右手定則是有方向性的。
讓民眾雙手各握車輪兩邊的把手,解說者面對民眾轉動輪子的方向,恰好與騎車時的方向相同,因此旋轉台會向傾斜的方向旋轉。若讓輪子反方向旋轉,旋轉台方向與傾斜方向相反,通常民眾也會很驚訝於這種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