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桂花樹上築巢育雛的白頭翁(5/19~6/13:最後更新6/14)

都市三劍客是院子的常客見怪不怪,它們平日不僅在此棲息嬉戲,對於院子可以入口的水果,可以品嘗之際不待主人招呼便不客氣動嘴,還好主人見怪不怪,就隨它們去了。
這兩天一對白頭翁三不五時便發出很急促的鳴叫聲,彷彿週邊有正在學飛的雛鳥。根據觀察似乎沒有見到雛鳥或鳥巢的蹤影,故沒有特別在意。

5/19 築巢
早晨從外頭回來在院子休憩,看到一隻白頭翁鬼鬼祟祟地穿梭於桂花樹叢間,直覺認為有鳥巢。趨前觀察果然有鳥巢,而且是尚未完工的鳥巢,終於有機會觀察鳥巢的建築過程,雖然沒有一開始必發現,可以從中途切入觀察也不錯。
最近觀察到的鳥巢幾乎都有綁東西的塑膠帶,而且似乎是當成鳥巢的骨架。撇開環保的議題不談,將長度遠長於以往築巢的主要建材,例如稻草等的草本植物梗,確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因為將之纏繞在欲築巢的枝條間,可以讓結構更穩固更不會散開。不知它們是如何發現這個祕密的,難道我們聽不懂的鳥叫聲,某些時候其實是在交換這類知識嗎?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怪醫杜立德不知是否可以解答這個迷惑。
這對白頭翁築巢的過程似乎是很隨興,三不五時才出現在桂花叢內,人只要一靠近立刻飛走並發出警告聲。因此拿出腳架使用縮時攝影模式,盡可能捕捉它們進出工地的畫面。天黑前可以看出一整天下來是有一些進度。



5/20 築巢
一大早繼續記錄,使用縮時攝影方式記錄隨興式的築巢模式,相機以4秒鐘取得一張畫面,總共可取得900張相片,以25fps規格轉換成36秒影片。拍攝了幾次取得幾個築巢的畫面。並嘗試錄一段鳥巢施工的過程,因為錄影的長度限制與親鳥進出鳥巢工程的不確定性,只有取得一小段畫面。跟昨天的鳥巢比較,確實是有一些進度。


5/22 鳥巢建築完成
查看桂花樹上頭的白頭翁鳥巢,已經完工的程度,接下來就可以開始準備迎接新生命了。



5/23 尚未出現蛋
早上出門前瞄了桂花樹一眼,沒看到白頭翁的身影,趕緊拿相機查探鳥巢內動靜,鳥巢內部已經完整但是沒看到鳥蛋。
發現親鳥以孵蛋的姿態待在鳥巢內,第一顆蛋有可能會在今天的某個時刻出現。

5/26 三顆蛋到齊
早上出門前慣性地瞄了桂花樹一眼,看到白頭窩縮在巢內,深怕被經過的自己發現,沒有刻意停頓盡量不要干擾它的工作。
下午吃過午飯到院子晃晃,難得梅雨天可以有短暫的放晴。很自然地晃到鳥巢旁,發現親鳥不在巢內,趕緊拿相機窺視巢內狀態,很驚喜看到三顆鳥蛋。大約比綠繡眼的大一些,而且有很多斑點,第一次認識白頭翁蛋。
這三顆蛋最快有可能是昨天到齊,推估二個星期也就是大約6/10前後,新生命可能會破殼而出。
稍後發現兩隻親鳥停棲在附近的第四台信號線上,大概是吃完飯後休息一會兒,待會在上工。






5/27 梅雨肆虐一整天
今天被梅雨轟炸一整天,豐原地區一整天雨量破200mm,晚上十點之前一直盤據全台雨量排行榜第一名,之後才被山區的雨量稍稍超過。親鳥一直待在巢內保護蛋。

5/28 
天氣放晴,對於屋內外的生物都是好事。趁著傍晚親鳥放風吃東西之際,觀察鳥巢內動靜,三顆蛋仍安穩地待在巢內。
推估二個星期也就是大約6/10前後,新生命可能會破殼而出。

5/31
早上發現陳醫師家第四台電纜上頭停棲一隻正在啼叫的白頭翁,直覺認為它應該是在孵蛋的那隻,查探鳥巢果然是空的,趕緊拿相機窺視巢內狀況,仍然有三顆蛋。完畢後小心翼翼的收回相機。本來一切順利,看了腳架的高度似乎太矮,趁此機會拉長相機座。沒想到這個舉動驚動停棲在旁邊,但自己沒發現的孵蛋親鳥。它發出很特殊(或很驚恐)的叫聲,並迅速從鳥巢附近竄出,在信號線上頭的那隻跟自已都嚇了好大一跳,整個院子就如同菜市場般的吵雜。原本也是停棲在信號線上的一隻燕子,望向正大聲鳴叫的一對白頭翁,沒跟著瞎起鬨且表情似乎很困惑(自己猜的),很好笑的一幕。片刻後這一對親鳥停止鳴叫並飛往別處。很懊惱剛剛的舉措,不知道會不會讓親鳥放棄鳥巢,若果真如此就真是罪過。稍後再度查探,還好親鳥回到巢內繼續工作。


6/5
桂花樹雖然不大,但從上方觀察僅能隱約看到鳥巢的一偶,顯然親鳥選的處所還算可以,只是剛好在步道旁,容易受往來者驚動。
鳥巢內仍是三顆蛋。





6/6 三隻雛鳥破殼而出
早上到外頭晃一圈進家門,習慣望向鳥巢所在處所的桂花樹,親鳥仍窩在鳥巢內。吹口哨向它打招呼,其實它是嚇得將身軀縮進巢內一動也不動。相機剛好在斜背包內,順手拿起記錄這可愛的模樣。自覺動作已經很輕微,親鳥仍受到驚嚇飛離鳥巢,既然如此趁機查探朝內動靜。昨天中午窺探仍然是蛋的形式,估計這幾天應該會有變化。將小相機鏡頭伸入鳥巢上方,很驚喜有不同的樣貌,只剩下一個蛋,另外兩個雛鳥已經破殼而出,顯然這是昨天中午到今早之間發生的。因為鳥巢上方枝葉很茂密,不方便長期觀察巢內動靜,這大概是最接近破殼的時刻,可能也無法記錄最後一顆蛋破殼的過程,可以這麼接近已經很高興了。才這麼一會兒工夫,巢內乾乾淨淨沒有半點蛋殼的蹤影,應該也不會被丟出巢外,估計應該是親鳥將之吃下肚了。
氣象預報未來這一週梅雨鋒面持續在台灣上空,天氣很不穩定,這對於剛開始鳥生的這幾隻雛鳥是不好的消息,梅雨不利於觀察對於觀察者而言也是不好的消息。


下午六點經過院子,發現親鳥趁雨勢停歇出門吃晚餐,機不可失,趕緊查探狀況,發現三隻都已經破殼而出,進入生命的另一個階段


6/7 第二天
持續下雨真是令人討厭。
還好下午利用雨勢變小親鳥外出尋找餵食雛鳥食物的機會,拍攝一些畫面,也使用FR100路錄製影片,效果不是很好,這是這種天氣這種拍攝環境下,自己所擁有的拍攝設備中最佳的選擇,只要能夠記錄到清晰的畫面即可。

6/8 第三天
持續下雨,親鳥幾乎足不出巢,一方面不方面尋找食物,另一方面避免讓雛鳥弄得溼答答。


6/9第四天
下雨緩和些,對於跟鳥巢有關的人鳥都是好事。


6/10 第五天
親鳥待在巢內的機會減少,可能的原因是需要更多食物,另一方面巢內空間逐漸擁擠。





6/11 剩兩隻雛鳥
整天外出擔任志工,出門前發現親鳥不在巢內,趕緊拿相機取得巢內狀況,感覺怪怪的但是無法看清楚細節。
傍晚回家發現持續架在鳥巢旁的相機沒電,不知啥原因,而且親鳥在巢內無法查看。
隔天檢視早上拍攝的兩張畫面驚覺只剩二隻雛鳥,而且看起來很瘦弱氣色不好。


6/12 剩一隻雛鳥
沒有下雨但也不是很好的天氣,奇怪為何親鳥仍在鳥巢內,照理說整整一個星期了,三隻雛鳥肯定將鳥巢擠滿,怎麼還有容得下親鳥?處理完雜事再次查探,發現親鳥離巢趕緊抄傢伙查探鳥巢狀態,照理說雛鳥這時的任何風吹草動,皆可以讓它們伸長脖子張大嘴巴等食物送上門,為何不見這般景象?觀察巢內景象時,因為相機螢幕太小不是很清楚內部實情,但隱約察覺似乎少掉雛鳥,大吃一驚趕緊取出影像查看,天啊,巢內只剩下一隻毫無生氣的雛鳥。查看昨天一大早出門時拍得的畫面,發現只有兩隻,換言之一天之間親鳥又丟出一隻夭折的雛鳥,僅存的這一隻看起來也不妙,真是被這場最長的梅雨期害慘了。大自然法則,也只能袖手旁觀了,最起碼有人紀錄它們在世間幾天的容顏。
早上看到悲慘下場,也預估最後一隻可能也小命不保。不過發現親鳥仍在鳥巢內蹲點,而且似乎有持續餵食的跡象,親鳥似乎正盡全力保住最後這一隻雛鳥。本來準備打包,這會兒繼續觀察與紀錄。未來幾天雖然仍會下雨,但跟過去的這一週相比情況好多了,而且這對親鳥可以盡全力照顧僅存的骨肉,因此順利長大的機率不是沒有。稍後觀察取得的影像內容,發現這隻倖存的雛鳥精力充沛,而且眼睛可以睜開,只是一週了卻尚未出現白頭翁的羽毛色,成長過於緩慢令人擔憂,持續關注雛鳥發育。

早上取得的影像

下午取得的影像

6/13 全部夭折
六點鐘起床踏進院子趕緊查探鳥巢狀況,發現親鳥不在,趕緊拿相機查探鳥巢狀況,被映入的景象嚇一大跳:空無一物!怎麼會如此!昨天傍晚不是才看到親鳥輪流餵食倖存的最後一個骨肉,而且晚上出門經過時望了一眼,親鳥窩在鳥巢內保護它,怎麼才過一個晚上就變成這般景象!趕緊查看鳥巢下方,嘗試尋找雛鳥的屍骸卻遍尋不著。邊走向後院餵狗邊思考雛鳥的屍體去哪兒了?親鳥吃下肚嗎?無法一口嚥下去。像猛禽將獵物撕裂後下肚嗎?白頭翁沒有利爪與利喙,不好撕裂。況且虎毒不食子,眼見剛剛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骨肉,悲傷都來不及怎麼會這麼狠心吞下肚。那到底是丟到哪兒?去年觀察到綠繡眼將孵化幾天,認為可能沒有受精的卵直接丟出朝外,三顆卵散佈在鳥巢週邊的地上。白頭翁巢下方不見屍首,親鳥將之拿到比較隱密的地方丟嗎?總之百思不得其解。
把狗餵好回到前院,剛踏上木地板最後一隻雛鳥的身影映入眼簾,在這裡!大自然清道夫已經開始工作,顯然已經斷氣一些時候了,看到這幅景象真的很傷感,雖然並非同類但是歷經將近一個月的觀察,還是有感情與同理心。



之前看到白頭翁雛鳥都是已經開始離巢練習飛的階段,這是第一次完整觀察白頭翁的育雛過程,從孵蛋到成長每一個階段所需時間沒有經驗值。幾次觀察綠繡眼的育雛過程,若作為對比,可以看出這幾隻無法順利成長的白頭翁雛鳥生長緩慢,很明顯是營養不良,最直接的原因是持續下雨,有時甚至達到豪雨程度,親鳥不容易覓食使得雛鳥在快速成長階段無法獲得所需營養。
這個結果,對所有參與整個育雛過程的人鳥都不好受。親鳥辛苦白忙一場;三隻雛鳥無法順利長大為成鳥。因為地點隱密,觀察者不想干擾育雛過程,而且關鍵期間每天持續下雨,因此無法使用正常相機,只得輪流使用兩台鏡頭跟螢幕可以分離的防水運動相機,不知啥原因其中一台後來無法開機,顯然是掛點了。生產該相機的著名公司,已經停止個人用相機的生產,因此也無法維修。這台跟著觀察者五年上山下海紀錄活動實境的小鋼砲,在觀察後期陣亡,這對觀察者來說是很大的損失,還好在廠商出清存貨時多買了一台。
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就是如此,結束不完美結局的生態觀察。

後記
6月14日媒體報導入境檢出Omicron新變種BA.4及BA.5,表示新冠肺炎最新變異株已經兵臨城下。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全球透過共同研究與分享,聯手對抗病毒對於人類的影響,雖然仍未能與以完全滅絕,但透過持續施打疫苗與藥物治療,已經予以有效控制,這主要歸功於全人類共同努力,特別是資訊分享,任何人即便無法親自研究調查,也都可以從媒體報導得知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在專業期刊上所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作為自我保護的參考。
生存於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其生存之道,也知道如何順應天時地利,以因應可能的危險。人類在科學昌明後,透過集體力量抵禦可能對於生命威脅的來源,新冠肺炎即是最近的例子。其他生物是如何共享資訊,如何知道養兒育女傳宗接代之道?親子間世代相傳?生命真是奧妙!
近乎完整觀察白頭翁養育下一代的過程,結局雖然令人遺憾,卻也給予一些想法與啟發。
這三隻雛鳥在最需要食物讓其可以成長的最重要階段,巧遇期間最長的梅雨,讓親鳥陷於保護與覓食的兩難間,導致錯過黃金生長期。
看到最後一隻雛鳥活崩落跳身影的最後時刻,距看到大自然清道夫動手的時間不過短短十幾個小時,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反差,真是令人費解!
根據推測這隻雛鳥在尚未斷氣之際就被親鳥拋棄,親鳥如何決定何時放棄,放棄當下有甚麼念頭?從人的角度切入,看似有些殘忍,然從鳥界眼光來看則是合情合理。人類醫學這麼發達,再棘手的疾病都可以治癒,更何況這區區的營養不良導致發育不良,這種芝麻大的小事。然從鳥眼來看則是先天失調,後天肯定不順。已經滿一個星期了,卻連羽毛都尚未開始轉變為白頭翁應有的顏色,更遑論瘦小的身材。再加上過去一週,甚至更早的日子,被高密度與強度的梅雨干擾,往後的日子搞不好也類似。幾經思考之下,即便勉強不計較時間長短讓孩子可以順利離巢,它終其一生可能都是苟延殘喘,既然如此倒不如讓它早點結束生命,對大家都好。
很喜歡看國家地理或動物星球節目,在弱肉強食的非洲草莽世界,幼小或體弱的草食性動物,例如羚羊,被食物鏈頂端的肉食性動物例如獅子撂倒,在一旁的手足甚或雙親也只能遠遠地佇立觀看,不一會兒便默默地掉頭離開日子還是要過。這就是大自然的法則。
這一對辛苦近一個月,最後卻遺憾接受這種結果的親鳥,想必也是這個念頭。有了這次的經驗與教訓,希望下一次育雛可以更順遂。
話說回來這對雙親也該感到欣慰,免費將種植的桂花樹讓其築巢,並且時時關心它們全家的屋主,還將整個過程透過文字與影像完整記錄,也該心滿意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