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探討UBike內變速

 


除了少數淑女車與特殊車外,現代的自行車再怎麼陽春都有變速機構,讓騎車可以因應環境與騎車者的狀態而更有彈性。

目前主流的變速機構稱為平行四邊形變速機構,另一種為常見於都市通勤車輛,整合於花轂內部的內變速機構,對比之下通常將前者稱為外變速。每一種變速機構都有其優缺點,內變速的優點是不需要維修,讓車輛更簡潔,可以在靜止狀態變換速度等。

內變速[1]

作為城市進步表徵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台灣最普遍的為Ubike。從最早的1.0,到目前逐漸成為主流的2.0版,以及正在試辦的電動輔助版等。其簡潔明亮注重使用者體驗的設計,逐漸成為人們在都會區中主要的短程移動工具。其簡潔外觀某一部份拜使用內變速機構所賜,少了粗曠陽剛的外變速機構,讓其更融入都市風格。

整合內變速機構的後輪花轂明顯比一般的花轂胖不少,這是它最鮮明的外觀。內變速機構如何達到變速的目的?答案是使用齒輪!其實大多數的變速機構都是透過齒輪之間比數的變化,而達到變速的目的,最常見的就是使用內燃機引擎的機動車輛所使用的變速箱,例如汽車或機車的變速箱。要將變速機構塞進體積不大的花轂內,要選擇適當的齒輪系統與變換裝置。

根據可以取得的資料得知,第一個以安裝於花轂內的行星齒輪機構進行變速的專利,是由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機械技師Seward Thomas Johnson於1895年取得,該變速機構只有二速而且沒有成功商業化[1]。

於2000年賣給台灣的Sun Race公司更名為Sun Race Sturmey-Archer的Sturmey-Archer公司,成立於1902年,則於1903年開始生產三速的行星齒輪內變速器,Ubike使用的內變速便是這種三速結構。之後出現5, 8, 12速等內變速形式。

去掉齒環的內變器[3]

當代自行車主流變速機構的名稱Dérailleur為法文,原文的意思代表火車出軌。集自行車旅行家,作家,與自行車推廣者於一身的法國人 Paul de Vivie,發明二速的後變速機構,在阿爾卑斯山探險過程中使用,並於1905年以Vélocio為名取得專利[2]。

所以論起源,從專利的角度來看內變速早於外變速。

內變速系統的主要機構是行星齒輪(Epicyclic Gearing)。它有一或多個稱為行星齒輪的齒輪,繞著中間稱為太陽齒輪的齒輪旋轉,因為像行星繞著太陽公轉般,因而得名。行星齒輪機構由三個組件構成

  • 太陽齒輪(Sun gear):位於內層。
  • 行星齒輪(Planet gear):位於中層,一般為四個安裝在套筒狀的行星籠(Planet cage)上頭
  • 齒環(Gear ring):位於外層
內、中、外層的齒輪互相嚙合。

行星齒輪[3]

行星齒輪的運作有些複雜,以自行車內變速的應用而言,它的基本運作可以簡化如下:

兩個齒數不等的兩個齒輪(假設齒數分別為30跟40齒)互相嚙合。

假設用手轉動小齒輪帶動大齒輪旋轉,那麼小齒輪轉一圈,大齒輪尚未轉一圈,根據齒數比,小齒輪轉四圈大齒輪才轉三圈。相對於小齒輪的轉速,大齒輪為減速,減速比為3/4=0.75。

反過來,手轉動大齒輪帶動小齒輪旋轉,那麼大齒輪轉一圈,小齒輪旋轉超過一圈,根據齒數比,大齒輪轉三圈小齒輪則轉四圈。相對於大齒輪的轉速,小齒輪為加速,加速比為3/4=1.33。

改變大小齒輪的主動與從動地位,可實現改變速度的目標。就自行車結構而言,飛輪處於主動地位,花轂則是被動地位。假設再加上離合器與其他機構,讓鍊條帶動的飛輪跟連接車輪的花轂,可以接上大齒輪或小齒輪,就達到變速的目的。將飛輪跟花轂帶入上述敘述中,變成:

飛輪連接小齒輪,花鼓連接大齒輪,鍊條帶動飛輪旋轉小齒輪,因而轉動大齒輪,也讓與之連接的花轂旋轉。飛輪輪轉四圈花轂才轉三圈。相對於飛輪的轉速,花轂為減速,減速比為3/4=0.75。

飛輪連接大齒輪,花鼓連接小齒輪,鍊條帶動飛輪旋轉大齒輪,因而轉動小齒輪,也讓與之連接的花轂旋轉。飛輪輪轉三圈花轂則轉四圈。相對於飛輪的轉速,花轂為加速,加速比為3/4=1.33。

文字敘述是否覺得有些繞舌與頭暈,用動畫演示較容易了解。

將上述敘述歸納如下:

  • 低速(#1):飛輪連接齒環、花轂連接行星籠
  • 中速(#2):飛輪與花轂直接耦合
  • 高速(#3):飛輪連接行星籠、花轂連接齒環

安裝於把手上的變速撥桿可以改變離合器的位置,使得元件間產生上述的對應關係,至於離合器內部如何運作,有興趣者可以參考所提供的資料。

Sturmey Archer製作一部介紹內變速行星齒輪機構的動畫,很詳細的說明動作原理。

資料來源[4]

根據實際觀察,UBike 2.0大盤跟飛輪分別為38T與21T。

Shimano官方網站取得整合剎車機構的三速內變速裝置的規格如下[5]:

齒速比:由1~3分別為:0.733, 1, 1.364,全程齒速比為1.86

齒速比結合大盤與飛輪的齒比,整體變速比為:

齒速比:由1~3分別為:1.326, 1.81, 2.47


變速器撥桿

離合器位置窗

內變速花轂
上述為Ubike內變速的簡易研究心得。電機資訊專業背景外加機械實務經驗,探究過程中或許有些想當然耳的內容被略過,或是認知有誤,請包涵將就參考吧!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b_gear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railleur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picyclic_gearing
  4. Sturmey Archer Epicyclic gea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QJTTcDXJo
  5. 4. SG-3C41 https://bike.shimano.com/en-US/product/component/nexus-inter3/SG-3C4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