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自行車應為交通工具而非僅為運動或休閒工具

 滾石在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執勤,無所事事之際環視展廳內容,感覺似乎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又說不上來問題所在。無意間在YouTube看到一部介紹荷蘭典型自行車的影片,終於找出問題所在。這一部標題為「何荷蘭自行車比較好,副標題為為何你應該擁有一台」的影片[1],短短十分鐘內容,主要介紹荷蘭大街小巷常見到稱為Omafiets的典型荷蘭自行車,Omafiets是荷蘭語意思為祖母的自行車,看到這個車子立刻想到日本的Mamachari自行車。滾石非常同意影片中談到的觀點。

探索館常設展廳的內容,讓人覺得自行車是以休閒運動為通行為輔。整個展廳除了UBike跟通勤稍有關聯外,其餘內容幾乎是圍繞在休閑與運動。

聯合國於2022年3月15日的大會通過支持把自行車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手段的決議[2],該決議呼籲聯合國成員國「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城市和農村將自行車融入公共交通」,鼓勵聯合國會員國「在跨部門發展戰略中對騎行予以特別關注,包括共享單車服務」。會議中土庫曼代表提到在很多開發中國家,自行車仍被視為運動或休閒工具而非交通工具。她呼籲增加道路安全和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促進人民和企業使用自行車。

「德不孤,必有鄰」,顯然也有其他人跟滾石有相同的想法。

Omafiets 資料來源 [3]

回過頭看看Omafiets,其典型特徵歸納如下:

1. 直立的騎乘位置(upright bicycle),這不是有效率的位置,因為踩踏時無法將最大化的能量傳送到曲柄,而且當然毫無空氣動力可言。但這個位置騎車很舒服,且採取直立姿勢騎車更容易觀察周圍的狀況,在交通繁忙的都會區讓騎車更安全。

2. 把手(handlebar)處於高位置且往後折回(swept back),騎車過程持續向上與向後拉(pull up and back)而非將重量加於其上頭(putting any weight on handlebar),這種方式騎車更舒服,其實它很類似早期的安全自行車,或台灣早期的文武車。

3. 騎這種車可以穿任何平常的穿著,這也是絕大多數荷蘭人騎車時的穿著

4. 這種車上下車模式稱為step-through模式,沒有上管或其實是將上管往下彎曲到幾乎碰到下管,所以很容易上下車。通常將這種車稱為淑女車,而男士車則是水平的上管。台灣滿街跑的Ubike就是採這種設計。

5. 為防止裙襬捲入後輪,會加裝稱為skirt guard或coat guard的遮罩。這種車通常會有鍊條蓋,防止異物捲入或弄髒褲管。

6. 通常會配置固定在車架上的鎖frame lock,而且幾乎荷蘭的通勤車都有這種配備。

7. 荷蘭腳踏車幾乎都有前後擋泥板 fender。

8. 駐車器除了斜停外也會使用支架(kickstand)駐車,早期載人載貨共用的文武車採用這種駐車方式。

9. 通常會有前後貨架,後面用馱包(pannier)前面則是菜籃,後貨架甚至可以載人。

10. 車架通常使用鋼鐵。

11. 荷蘭自行車的設計朝向低維修傾向,因此會使用比較不需要調整或維修的內變速機構

12. 這種自行車通常設計為後踩式剎車,沒有剎車線與變速線,會讓整台自行車感覺很簡潔。

13. 通常會有磨電燈或花鼓電機,產生照明用電源。

14. 警示用車鈴。

台灣各大城市正在如火如荼佈建的公共自行車系統,便捷的租借方式與合理的費率,逐漸成為都市代表性的景觀。然街頭巷尾所見之私人擁有自行車,似乎是以運動或休閒為主,通行代步工具似乎較少。當然或許滾石是以管窺天,未能見識到台灣自行車使用的全貌。查詢交通部所提供的「106年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4],發現休閒、運動、觀光、個人活動、通勤學分別為42.2%,36.6%,21.1%。顯然跟滾石鎖觀察的差不多,運動休閒佔將近一半。

台灣有沒有機會跟上荷蘭或丹麥的腳步?老實說不容易!台灣太容易取得更省力迅速的二輪工具,早期的機車,現在的電動機車與微型電動二輪車(電動自行車)。若還真有那麼一點可能性,就是逐漸成為都市代表光景之一的公共自行車,特別是台灣目前主流的微笑單車Ubike。要民眾掏腰包買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機會可能不大,作為運動或休閒用途還比較有機會。

來看看荷蘭與丹麥這兩個國家的基本資料,大概可以知道為何自行車在此會那麼盛行。

荷蘭總人口大約1,685萬人,氣候屬於溫帶海洋型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氣候涼爽,年降雨量約在700毫米。荷蘭國土面積大約4.1萬平方公里,百分之五十國土海拔低於100公尺,甚至有超過1/4低於海平面。位於阿登山脈的瓦爾斯堡山海拔323米,是荷蘭國土的最高點。

丹麥總人口大約558萬人,氣候屬於溫帶海洋型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氣候涼爽,年降雨量約在800毫米。丹麥本土面積大約為4.3萬平方公里,丹麥全境地勢平緩平均海拔為31公尺,地勢最高處為海拔170公尺的莫來山。

將台灣跟號稱對自行車最友善且最喜歡騎自行車的國度比較,可以看出之間的差異。台灣比其他兩個國家的國土略少10%左右,人口則是多了不少,幾乎是丹麥的四倍。

三個國家都有很長的海岸線,另為兩個國家雖然位於溫帶地區,但拜溫帶海洋型氣候所賜冬暖夏涼,外加地勢平坦,先天上就極為適合騎自行車。加上緊鄰自行車發源的地區,以及歐洲國家的民族性,發展成自行車天堂可說是水到渠成。

台灣有超過六成國土是山地,位處亞熱帶地區的海島型氣候,潮濕高溫的環境,比較之下還是有相當的差異性。

這表示台灣比荷蘭或丹麥等國家落伍嗎?不是的,這是各國的風土民情使然,沒有說誰家的自行車多誰家就比較環保比較健康。

參考資料

  1. 1. Why Dutch Bikes are Better (and why you should want 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SqrP3hfi8
  2. 2. https://www.un.org/press/en/2022/ga12408.doc.htm
  3. https://www.city-bikes.nl/image/cache/data/Spirit-OMA-28/2019/spirit-omafiets-mat-zwart-2801-1500x1000.jpg
  4. 3. 106年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https://www.motc.gov.tw/uploaddowndoc?file=survey/201806281621540.pdf&filedisplay=106%E5%B9%B4%E8%87%AA%E8%A1%8C%E8%BB%8A%E4%BD%BF%E7%94%A8%E7%8B%80%E6%B3%81%E8%AA%BF%E6%9F%A5_%E6%91%98%E8%A6%81%E5%88%86%E6%9E%90.pdf&flag=do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