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探索館夥伴詢問是否願意分享擔任志工後,包含生活與導覽的心得,滾石很樂意分享自己的心得。其實他持續記錄執勤的心得,並且將這些心得發表於部落格內,剛開始那段期間偶爾會在群組內分享在館內執勤,往返住家與探索館途中所見所聞,與基於興趣或導覽需要而額外學習的心得,後來就鮮少分享了。
經夥伴這麼提起,打鐵趁熱就以七月十六日六點過後離開家門,過了十二小時踏進家門的紀錄按照時間序列分享過程與心得。
這幾年出門時相機總是跟在身邊,雖然手機的相機功能也不差,甚至某些還贏過,但還是喜歡使用相機記錄影像,特別是二年多前購買小型高光學倍率的相機,因為更方便攜帶更是不離身影。檢視昨天拍攝的影像,剃除畫質不良的之後尚有159個檔案,因為有幾個影片檔因此總容量超過1.7G,以十二個小時當中八個小時在值勤而言,這麼多的影像確實是不少,而且沒有特別浮濫的內容,每一個都有可以談談的內容。
那麼就按圖索驥地回顧一整天到探索館執勤的心得吧!
出門前
其實拍攝的影像不止於上述這些,還有幾張是位於架設在院子桂花樹旁的相機內,這部相機是紀錄在桂花樹築巢的白頭翁孵蛋的過程。根據滾石的估算,大概這兩天就有機會看到破殼,因此出門前先拍攝幾張畫面,因為親鳥在巢穴內,只拍攝到親鳥兒沒見到蛋,至少是一個今天的紀錄。
前往探索館途中
滾石騎鐵馬到豐原街上,改租借Ubike騎往神岡圳前仁愛公園。為何選擇此處,原因有二:首先這裡是免費的半小時內可以歸回Ubike的最遠距離。其次這裡也是滾石平常採取由豐原搭公車到神岡神圳國中後,騎車到此吃早餐與觀察生態的地方。滾石為何今天會捨搭公車改採騎車呢?主要原因是久不知肉味,喔說錯了是久未騎車,所以捨公車改騎騎車過過癮,起碼多了7,8公里。為何滾石久未從事喜歡的騎車活動,原因無他需要照顧生病的家人。今天因為需要值勤家人接手照顧工作,所以到探索館值勤也算是喘息時間。
快速繞了公園一小圈,觀察到光葉水菊,錫蘭橄欖,聖誕椰子等每次來此都會探訪的老朋友,今天沒讓他們入鏡。停棲在正在盛開之野薑花旁,外來入侵種植物小花蔓澤蘭葉子上的石牆蝶,它如地圖般的翅膀特質讓它拔得頭籌。第二個入鏡的是旁邊正在盛開的野薑花,拍攝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有點俗氣,但溫度與陽光都宜人的盛夏清晨,看到這麼帶著淡淡清香的清新畫面,不收錄它說不過去。
回到Ubike處準備取車,旁邊前些日子開花的酒瓶蘭,這會兒上頭花苞、花、果、花梗殘骸,一應具全地掛在上頭,陽光適宜外加旁邊沒有太多的雜物,也留了幾張畫面作為參考。
Ubike的下一站是中科管理局前的Ubike場站。這裡是距離今天行程最重要地點:橫山公園最近的站點。咿,最重要地點不是探索館嗎?為何是這裡!探索館是正題的最重要地點,橫山公園是正題外的最重要地點。不久前得知這裡種植尋覓已久的土沉香,特地利用上次(二週前)前往探索館值勤的機會前來探察,果然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而且紀錄到尚未成熟的果實,但沒有看到雌雄花,希望今天有機會見到它的其他特徵。在管理局前歸還車子,拿出早餐在此邊觀察生態與景色邊吃早餐。在中科路旁的泄洪道上方橋梁望向西邊的大坑山脈,與前方的的大型戶外雕塑作品《流動.連結》構成一幅頗富意境的畫面,拿起相機留下兩張畫面,難得!
繼續騎Ubike到橫山公園尋寶,費了好大的勁才從遍尋不著果實的失落感中回復,因為逐一看到雄花與花序、雌花苞與掉落的熟果。查探過程中發現躲在土沉香枝葉間靜止不動的兩隻知了,即便鏡頭快要碰到身體了也是不動,滾石當時覺得好笑,這兩隻蟬大概嚇呆了。回家後使用電腦螢幕放大影像,才知道原來這兩隻知了已經往生,只是還掛在樹上罷了,眼見不一定為憑,還需仔細查核才應該!
土沉香 |
土沉香果實 |
土沉香雄花 |
滿足了記錄土沉香的慾望後,也留下旁邊上次剛認識果實非常像芭樂卻是有毒的對面花果實影像。為何滾石那麼想要認識土沉香?他經由豐原某一公立博物館種植的植物,旁邊豎立的名牌得知「土沉香」這一名稱,因而認識這個植物。然後來輾轉得知它是外來種的「沉香」,而非台灣原生種的「土沉香」,為了避免繼續誤導因而好意告知館方,然他們似乎不鳥理個大光頭狀似遊民的滾石。老實說滾石也不確定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因未曾真正見過土沉香。現在終於看到也記錄到它的資料,可以更理直氣壯地跟他們建議,不過滾石算了沒打算這麼做,自己知道就好。
離開前繞了橫山公園一圈。每次執勤結束騎車前往大雅公園搭公車途中,都會經過此地但都是匆匆路過,趁著還有些時間繞一圈並留下公園內兩個頗負造型地標建築的畫面。再度回到中科晚理局,歸還車子並被扣今天唯一的十元車資,因為前半小時免費。
沿著中科路往東前往探索館。在中科警察局前俗稱雞蛋花的緬梔上頭,看到一隻正在引吭高歌的知了,位置太好了,不只記錄它的身影更錄下它嘹亮清晰的聲音與肢體動作。也是因為它的出現,才得以讓滾石比對後察覺方才在土沉香上的知了似乎不對勁。在科雅西路口看到正在開花的羅漢松雄株,終於紀錄到尋覓許久的雄花苞。
羅漢松雄花序 |
在東大路等紅綠燈之際,可以清晰地看到壯觀的捷安特總部與探索館外觀,少不了浪費一些記憶空間。
在踏進探索館大門臨門一腳,留下探索館廣場種植之台東烏心石的果實畫面。事實上它在此開花結果,卻在滾石家長出小苗,假以時日等小苗變成小樹時,或許可以讓它回歸故里(也就是探索館這裡)。
還沒上工,就度過札札實時收穫滿滿的二個小時,騎了二十公里自行車,見到想見的朋友,紀錄到想記錄的東西,甚至多了甚多的意外驚喜。
上述這些收穫跟到探索館當志工有關聯嗎?難道沒有來此就沒有這些收穫嗎?歸隱身林的滾石,過著近乎離群索居的生活,即便是無家人牽絆的日子,到外頭閒晃時也會避開人多的地方與時段。除了辦公與工廠林立之處所外,假日到處都是人潮特別是滾石喜愛走跳的地方,因此長久以來除非有特別情形否則假日都是窩在家裡。今天是週末,若非需要到探索館值勤是不會出門,騎經一早就人滿為患的潭雅神綠園道前往值勤地,當然也就不會上述的內容。而且滾石嫂身體微恙,總希望滾石可以形影不離地在身旁。隔週到探索館值勤一天是極少數滾石嫂不會多言的內容,所以他總是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值勤
值勤前那麼精采的內容似乎有喧賓奪主之感,實際上今天執勤過程的精彩也不遑多讓。別的不說,平常執勤一天大概就是執行一場定時導覽或團體導覽,今天卻包辦上下午的定時導覽,而且每一場的人數都是涵蓋老中青三代超過十人的團體。導覽時間與內容也是札札實實的一個半小時,剛好無縫接軌地銜接到收圓的劇場。二年多前滾石剛開始接下導覽工作之際,曾經跟前輩談過,哪天可以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般談笑風生地進行導覽時,就表示完整掌握導覽節奏了,今天的兩場導覽結束後滾石心中頗有這種感覺。
早上導覽以外的時間待在關於自行車發展歷史的展廳,剛好可以好好思考最近縈繞腦海的一個題目:自行車把手的演變。自行車把手大致上從最早跑步機的平把,到安全自行車往後折回(swept back)的形式,台灣50年代流行的文武車把手也是屬於這類型,然後彎把出現成為公路車的標準樣式,70 年代出現的越野車回復平把模樣,現代的通勤車則是介於平把與往後折回之間。
前些日子發現荷蘭民眾騎的車子Omafiets類似台灣的淑女車,回想騎車生涯所獲得的經驗,先不談風阻與效率淑女車騎起來感覺最舒服,那為什麼鮮少在路上看到淑女車模樣的車子。這麼多的樣式,對於騎車行為有何影響是一個有趣的題目,該尋找看看是否有相關的研究與報告。
為了未來研究與探索需要,拍下展廳內各種自行車把手的樣貌,雖然展廳內禁止拍照,不過這只用於研究不會分享而且完成後會刪除,因此應該無傷大雅。而且若真有心得,日後或許也可以融入到導覽過程。
館旁種植的杜英與豬腳楠都是來此執勤才得知,且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紀錄,對於這兩種台灣原生植物有更深的認識。午休時間用完餐點到館外休憩走走,欣賞杜英正在開花的美景。信步走到旁邊的滯洪池,欣賞與紀錄到不太怕人的白鶺鴒美姿,以及結了滿樹果實僅剩少許花朵的台灣野牡丹。
早上是大太陽的好天氣,中午雲層變厚甚至出現烏雲。最近很喜歡拍下某些視野下看似很有感覺的藍天白雲,當然不可錯過這個天氣正在轉變的時刻。
下午定時導覽開始前到櫃台,遇到帶著一對可愛兒女準備參加導覽的年輕爸爸,詢問後得知可愛的小女生剛滿二歲,腦海出現二年後也可以幫相同年紀的孫女導覽,想到此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下小朋友可愛的身影。導覽過程中,來賓對於電動輔助自行車很有興趣,剛好分享昨天對Ubike2.0E做的不正經測試心得,現買現賣印象特別深刻。
下午導覽以外的時間,在高人氣讓人置身自行車大賽,身歷其境地感受世界著名三大環賽的展廳值勤。緊湊地協助來賓體驗VR過程空檔,環視展廳內高掛牆上捷安特由 1998年迄今所贊助職業車隊的器材,可以大略看到自行車的演進歷程,例如變速系統恰好是使用拉線與電子式的各一半。
整個值勤過程就是教學相長,透過解說過程讓民眾了解自行車的大小事,也經由民眾的回饋獲知自己不知道的內容,或是養發探索的動機。例如下午導覽前跟小甜妹爸爸聊天過程,便聽到很有趣的事情。
他說:「去年就來參觀過,今天可以聽一些不一樣的,去年的導覽是台語版的!」滾石:「喔,台語版!」滾石是一路跟著探索館長大的,怎麼沒聽過有台語版的導覽,難道是自己有錯過甚麼事嗎?「台語版的,我怎麼不知道?」「是國台語交雜,那位大哥經常用台語說明,我的小朋友沒學過台語所以聽不懂。」了解了,導覽夥伴中確實有這麼一號人物,真好玩來賓竟然誤認為是台語版的導覽解說。
附帶一提,今天領到上半年值勤率超過九成的獎勵。話說原本名單中沒有值勤率百分百的滾石,提醒後才發現有誤。
返家途中
值勤結束,借用探索館前的Ubike,朝太陽回家的反方向往平常搭車地點大雅公園,看到兩件值得記錄的事情。首先途中看到農民正使用耕耘機整地,田裡面充斥無數的不速之客,趁機捕食攪動土壤進行整地過程,出現的各種可口的昆蟲美食。這些不速之客包含黃頭鷺,小白鷺,中白鷺,白尾八哥,家八哥等田間常見的鳥禽。夕陽灑落在這些物件上所構成的唯美畫面,讓滾石忍不住駐足許久,也拍了不少的畫面。
抵達大雅公園看見有樹木被鋸掉,滾石趨前查看是否為觀察多時但一直查不出其名稱的植物。從發現迄今至少經歷過兩次開花過程,這也是會注意到它的原因。落葉後開漂亮的黃色花,樣子與黃花風鈴木、木棉等類似,但就是遍尋不著它的芳名。發現受害者是這兩株仰慕已久不知其名植物的鄰居,既然來了就看看它的狀況,發現上頭有蹦開的果實,非常類似木棉,地上也有一些掉落的果,果內確實充斥不少的棉絮,果然是類似木棉的植物,總算看到一個可以辨認的新特徵,剛好上頭尚有一朵慢郎中花與花苞,可以增加辨識的機會。不料回家還是費了很大的勁才查出的名字是彎子木 科的「彎子木 」,好奇特的名字,原來它的種子真的是彎彎的,很可惜傍晚撿拾落果實有看到黑色種子,但沒有剝開來查看,下次值勤時希望還有機會看到它,這又增加了執勤的動機。
回程雖然沒有去程的精彩,但看到農民辛勞與富庶的生活意象,以及解開困擾多時的謎團也是滿滿的收穫。
回到家踏進院子,手錶的數字清楚標明剛好是十二小時前踏出家門,真是收穫滿行曩的一天。
任何一位付出心力擔任志工者都會有所得,起碼可以獲得快樂,因為助人是快樂之本。至於收穫內容則是因人而異,喜歡生態與以BMW(Bike, Mountain, Walk)到處趴趴走的滾石,可以趁這個機會付出與獲得無數倍的回報。
後記
寫了二百萬字的長篇小說《故鄉面和花朵》[1],獲得茅盾文學獎與法國文化部授予的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的中國著名小說家劉震雲,在CCTV製作的紀錄片中談到關於這部作品的有趣內容。這部作品內容非常精彩但是太長了,應該很少人會從頭到尾完整看完。他提到有朋友告訴他「這部書有二個半人看過,一個是劉震雲,一個是編輯另外一個是傻子看了一半」,說的真是太傳神了。在學校服務期間,研究與寫論文也是必要的任務,同僚間偶爾會開玩笑談到自己寫的論文只有作者本人與審稿者完整看完,跟上述說詞不謀而合。
朋友間分享的訊息,大多數是簡短的言詞一眨眼就可看完,滾石喜歡分享長篇大論,這是最不討喜的內容,久而久之他也就不太分享。
參考資料
- https://youtu.be/CRacL3mm040?t=17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