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縮時攝影雜思

近來非常喜歡縮時攝影,更精準說大約十年前認識這種攝影手法,在學生的推薦下購買如同傻瓜相機般容易上手的TLC100縮時攝影機,一使用就非常喜歡。原本以為這麼好的工具是國外廠商生產的,沒想到是道地的本土產品。

它畢竟是專業的縮時攝影機,沒有別的用途,因此不會經常帶在身邊。


兩年前購入自己暱稱為陽光機的740HS,它也有縮時攝影的功能,但初期並未使用。不久為多了解它的使用,在Youtube觀看Canon官方發布的使用介紹,得知相機的這個功能似乎還不錯,因而開始使用,愈用愈順手,三不五時會使用它做紀錄,特別是需要一段時間才看得出效果的影片。相機的影片長度限制在30分鐘,而且這麼長的影片容量也太大。而縮時攝影可以處理更長的訊息,產生的影片也不大,通常不超過1分鐘,絕大多數的資訊都不會遺漏。

人的專注力維持不久,持續觀察某一現象,一段時間注意力會降低,可能會因而漏掉關鍵內容,透過縮時攝影讓遺漏的機率降低。其次某些自然現象,使用縮時攝影可以更了解變化過程,例如馬蝶花開花,日月星辰與雲層變化等。

拍攝人活動的過程有走馬燈的感覺,影片內容有些好玩,也可以看到連貫性。例如縮時攝影記錄修剪草皮一個多小時的過程,影片內容感覺有點滑稽,也了解自己修剪草皮的整個過程是這麼一回事。

把人一生使用縮時攝影手法呈現,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假設影片採用30fps格式,則1分鐘影片需要30*60=1800張相片,一小時影片需要1800*60=108000張。

假設活80年,一年期間轉化為10800/80=1350張相片,一天的相片數為1350/365=3.7張,取整數4張,80年的縮時攝影大約為65分鐘。每天4張分配為白天拍三張,晚上一張。如此製作代表一生的1小時縮時攝影肯定很有趣。

這是一個工程浩大的過程,需要接力完成,若有人可以獨自完成一件攝影任務,表示存在憾事。幫一位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縮時攝影任務,正常來說,任務尚未完成,拍攝者可能先行辭世,需有人接手後續拍攝。若該攝影師尚未辭世便完成任務,表示那位嬰兒先走一步,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自己不可能幫自己縮時攝影記錄一生,就被記錄者而言,影片是以第三人稱視角拍攝。即便被記錄者自己放置相機在旁邊,攝影機也不可能一直跟在身旁。

直播風暴(The Circle)電影所描述的是第一人稱視角的內容,非配戴攝影機者本身的畫面。

縮時攝影影片給誰看?活滿80歲仍健在,可以透過影片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肯定有很多歡樂與欣慰,也一定會有悲傷與遺憾。人生無法重來,透過回顧一生影片讓歡樂與欣慰持續保溫到人生終了,也把握剩餘光陰降低或消弭悲傷與遺憾,是影片對於本人具有的價值。

對於在世者,影片可以為故人生平事蹟的最詳實呈現,也可以讓故人歷久彌新。進而效法影片人物的優點,也記取影中人所鑄下遺憾的教訓。

說歸說,要達成上述目標,雖沒登天這麼難,也差不多了。還是如自己目前勤奮地詳實記錄生活歷程,也將常態記錄生活前遺漏的部份,盡可能補齊並且串接起來卡實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