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旅遊的感想

午餐期間跟兒子閒聊,談到今年似乎不少連假,剛開始的春節連假高達10天是極致。也建議等孫女打疫苗,較放心跟外界接觸時,假日可以多帶她到外頭走走。

他接續這個話題談到打算9或10月帶她到日本東京或大阪等都會區走走,距離近風土民情較為類似。

既然聊到這個話題,便以自己生平第一次出國的體驗,聊聊出國除了欣賞異國風土民情外,可以有那些收穫。

頭一次出國是1989年8月,準備進入研究所的前夕,地點是瑞士,目的是陪3位全無出國經驗也無外語能力,年長自己一些歲數的大哥,參加設備教育訓練,擔任翻譯與陪同工作。出錢的公司負擔旅費,但沒有報酬,收穫是到旅遊勝地待了2星期。

雖時隔近35年,但當時除欣賞美景與風土民情外,幾個額外的收穫至今仍印象深刻。

1. 台灣那個時期寶特瓶裝飲料大行其道,比玻璃瓶輕又不怕摔破,且用完即丟更是便利。抵達瑞士當天為假日,在出錢公司的建議下,帶幾位大哥到著名的萊茵瀑布(Rheinfall)旅遊。旅遊途中發現飲料皆為玻璃瓶裝形式,當時很納悶號稱比台灣進步的瑞士,為何仍使用玻璃瓶,殊不知這是環保且進步的作為。

2. 某次瑞士公司接待人員接送我們往返旅館與公司途中,在某個號誌燈前暫停時,將引擎熄火。不久可以通行時,再度發動引擎駛離,很好奇詢問為何有此動作。他告知判斷需等候一些時間,因此將引擎關掉。當時覺得這個動作很麻煩,殊不知這也是降低空氣汙染的好習慣。台灣不是幾年前便推行,怠速時間不要超過30秒嗎?

3. 瑞士的美景舉世為名,2個星期中確實感受到特殊的美景,例如印象深刻的冰河景象。回到台灣,搭車回到中部住家途中,想到不只國外的月亮圓,台灣的月亮也不遑多讓。從行經高速公路的巴士窗戶望向外頭,再熟悉不過的景象,卻也感受到從未發現的美,原來台灣這麼美。而且不管怎麼說,跟自己同文同宗有相同生活習慣的人相處,就是有說不出的自在感。所以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

4. 在瑞士期間已屬夏末,晚上可以感受到涼意。某次該公司接待人員晚上招待我們到類似鄉村俱樂部的半戶外場所,體驗很受當地民眾歡迎的社交活動。不熟悉當地的氣候,穿太薄衣服感覺涼意,但未跟招待者提起,直到回到旅館途中才告知。他對於自己未當場告知這件事情,顯得非常不悅,以近乎指責的語氣說明爾後,類似的事情一定要當場告知。這又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東方人認為不要太麻煩別人,忍一下就好。西方人則是認為有任何想法與問題都要開誠佈公,這種行為反而是不禮貌,且讓主人怠慢客人。

到異國他鄉晃一圈,若有心,便可以有很多的體驗與感受。假設自己當時是出國考察,作為未來台灣發展的借鏡,這就是很好的收穫。

因此鼓勵他多到其他國家旅行,肯定對於未來人生路會有很多助益。

很遺憾數年前因為其他家人的牽絆,未曾出遠門,去年甚至晚上幾乎沒有出門過。現況是只能透過影片或其他方式,聊勝於無地認識世界各地的風土頻情。老話一句,只要有心,虛擬旅遊不見得比實際旅遊收穫少。

前兩天觀看國家地理【世界極致鐵道之旅】(World’s Greatest Train Journeys from Above)節目,介紹瑞士著名冰川列車(Glacier-Express),真是旅遊的極致,有生之年若能體驗一趟,真不知該有多好,也很羨慕瑞士當地人,可以如此親近極致美景。

節目名稱的台灣譯名,似乎沒完全點出該節目英文名稱的(from Above)的特點。

一小時節目涵蓋服務提供者、旅遊者、鐵道維護者、與鳥瞰等視角,可以全方位體驗該列車的特點與所經之地的美景。單單從旅遊者的視角,無法有這麼多體驗。除非旅遊者旅遊前或後,也加入其他視角行程,或是欣賞類似影片。

身居陋室,透過螢幕虛擬遨遊該旅行1小時,雖有隔靴搔癢之感,卻也有不少的感官享受與心靈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