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我可能錯了」之我思

 kobo新書介紹一本名為《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英文譯本的書名為《I May Be Wrong And Other Wisdoms from Life as a Forest Monk》,兩者的差異在此不贅述。

作者是一位學有專精,且有成就的專業人士,在人生即將飛黃騰達享受榮華富貴之際,卻遁入泰國東北部貧窮的森林寺廟中禪修17年, 肯定會有需多值得他人參考與效法的領悟與體認。回到塵世間,他透過廣播與授課等方式跟他人分享心得,得知人生來日不多後,與其他文字工作者,將過往,特別是修行的17年的思想轉成文字,身後其他人仍可透過文字了解。
很奇怪的思維模式,對於很多人歌功頌德與推薦的著作,不會立即想要看其內容,反而透過書名、封面文字、與內容試閱讀等,對書本論述有概念性認識,然後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試著詮釋書名所應涵蓋的書本內容,換言之假如自己要寫一本這個書名的書,要如何論述與撰寫。然後再詳閱書本內容,了解作者的獨到之處與值得學習的見地。
維基百科條目最後更新日期是其逝世後5天的2022/1/22。他於2018年診斷患有ALS,本書瑞典文版於2020年出版,英文翻譯版則於其逝世後不久出版。
根據維基百科條目,他在前往印度與期間對佛教與冥想產生興趣,促使他於1992年1月申請進入泰國東北部一所森林寺廟,並以Natthiko Bhikkhu為名成為一名僧侶,直到2008年10月離開寺廟回到瑞典,帶領靜修冥思與授課。
他的特殊人生經歷吸引人們注意,受過正統教育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曾擔任財務副理,聯合國經濟學家,代課老師,以及18年的泰國僧侶生涯。
回到瑞典後一家報社採訪他,想多了解這項有些不尋常人生抉擇的心路歷程。顯然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他異於常人的人生經歷。因為這個採訪,他回想17年終日力行精神修練,最終他最珍視的領悟是「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了!」他認為這就是他的超能力,因而歸納出「我可能錯了」這句言簡意賅可以傳誦的經典。
此外他於2012年在瑞典熱門廣播節目擔任夏季主持人,讓很多聽眾認識並買單他的理念。
任何人都可以提出獨到的見解,可以傳誦於後者如鳳毛麟角,關鍵在於是否有人買單,是否有人願意相傳。
我思故我在,我可能錯了,格物致知,.....。
「言簡意賅」是關鍵,「引起共鳴」也是其一,可以引起共鳴表示這種觀念層盤旋在人們腦海。

自我的見地
再次確認
「我可能錯了」是疑問句,表示可能是錯也可能是對,是一種再次檢驗與確認作為,而且可以是在事情做之前或之後提出的念頭,最好是在尚未事情尚未進行前提出。我錯了則是肯定句,表示真的是錯了,而且通常都是在結果已定的用詞。
我可能錯了,除了自我重複確認外,來自他人的意見參考性更高,畢竟有可能自己無法察覺可能的盲點。不過來自他人的意見,有機會從善意變成惡意。因此,人人都要養成接受他人意見的雅量,即便是可能的惡意攻訐亦然。來自有強烈敵意者的意見,有可能更能確定所做之事的正確性。

很喜愛登山健行戶外活動,曾經一段期間體驗過攀岩項目。從登山活動衍生而來的「攀岩」運動過程,通常是2個人一組為活動單位。1人為攀岩者,另1人為確保攀岩者安全的確保者。攀岩過程中,攀岩者掉落的風險非常高,因此需要有旁人確保安全。或攀岩途中或許需要小歇,這也需要確保者協助。
有一條稱為確保繩的繩子,會穿過攀岩上方的固定錨點,攀岩者將繩子其中一端,透過繩結牢固於繫在腰間的安全腰帶。確保者會握住另一端,確保攀岩過程中,若攀岩者不幸墜落或需要休息時,可以讓繩子具有張力讓攀岩者不會墜落。
繫於安全腰帶上的繩結,是攀登者自己打的,繩結完成後會覆誦「準備攀登」請確保者檢查,確保繩結正確無誤。
確保者確認為無誤後,會覆誦「確保完成」確認。
攀登者位於攀登起始位置,並覆誦「開始攀登」。
確保者覆誦「請攀登」,確認已經完成確保的所有程序,請攀岩者安心攀登。
上述「準備攀登、確保完成、開始攀登、請攀登」包含「我可能錯了」的意涵。攀岩者打好繩結,請確保者協助確認,有對確保者表明「我可能錯了」,麻煩幫我再次確認。

再次確認選擇
「我可能錯了」也隱含抉擇的成分,交通資訊系統提示現在是交通尖峰階段,但仍選擇現在出門。出門前可以以這句話自我質疑,現在出門擠在車陣內,或許是錯誤的抉擇,但有可能未來幾個小時都是如此雍塞,延後出門情況依舊,卻耽擱原本預定的事情。該如何是好,或許可以再次檢視可能的交通狀況,或是欲出門處理的事情,是否可以延後或改以其他方法處理。若再次檢視後仍決定出門,交通仍在出門5分鐘後跟在車屁股後面通暢了,所以確定是錯了,那也無所謂,仙人打鼓有時錯,更何況是凡人,再次審視後的決定仍錯,那也就接受事實吧!
我可能錯了,是一個值得建立的態度,任何事情假設可能有錯,都要再次確認。這或許有點神經質,但也是一個減少犯錯機率的方式。

不疑處存疑
魔鬼藏在細節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提醒詞,「我可能錯了」的態度更可能發現魔鬼,也減少錯的機會。
「我可能錯了」與「在不疑之處存疑」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於防範未然,事前都花點時間與功夫再次檢視看似無誤之處,可以減少錯誤的機會。
「我可能錯了」是否人與事都可行?這個想法我可能錯了;我要聘僱這個人可能錯了,前者沒有爭議,但後者或許有商榷之處。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可能錯了就是疑,對於是否用這個人存疑,那就不要用。以「我可能錯了」檢驗後仍決定聘用,就聘用且不要懷疑。
作者對於冥想有興趣與心得,這句話有禪的意味,以禪的思維看待之比較容易用於日常。
每一本著作都是作者的心血,甚至有人窮其一生只出版一本著作,這或許可稱之為畢生的精華,本著作對於作者而言就是如此。所以一定有很多值得參考與效法之處。然「知易行難」是閱讀的關卡,讀畢作者的嘔心瀝血之作,也得到許多啟發,但會有多少付諸實行或實踐於實際生活,是大問號!思及此,自覺深感汗顏!

與AI的關係
若無法確定「我可能錯了」這個命題,很多人會請冥冥中信仰的主宰協助定奪,「筊杯」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最常使用的方式。一個看似不錯的投資機會,看似有前途但也有風險,幾經思量仍無法定奪,那就「筊杯」吧!請神明指點迷津。雖然最後不一定按照神明的指示行事,但對於最後的決定仍有相當的影響。
人工智慧AI當道的年代,「筊杯」不再只是0與1的兩個結果,而是給了更多的分析,甚至賦予每一個可能的建議機率值。
天下雜誌某一篇文章的標題「當AI比你更了解你,你的選擇還是你的嗎?」
這句話其實值得探究!AI可能比我更了解自己,但我未必要讓它幫我做決定。或者我選擇讓AI幫我做決定,例如讓Google Map幫我決定到目的地的路徑,這仍是我的選擇,因為我「選擇」AI幫我決定。所以做選擇的仍是自己。
可以再類推,舉棋不定時求神問卜或擲筊,接著做決定,這個決定還是你的嗎?當然是!你「選擇或不選擇」擲筊的結果。
每個人每一天多少都會做出若干的選擇,少則數個,多則數十個,例如早餐吃甚麼。人的一生則是由若干個重大的選擇所決定,所以說人生是選擇。選擇某一方面也有捨得的意含,選擇要得那個就是"得",而沒有選擇的就是"捨"。
若人生是選擇,那要如要做選擇?
試著降低對邏輯的依賴,相信自己內在的感官力量。
學會知足常樂,不可能永遠做出最佳的選擇,因此試著去傾聽,學會放下和取捨。
學會珍惜當下,因為生命中做選擇一定有得失,我們其實更喜歡別人幫我們做決定,特別是重大的決定。
學著去選擇真正重要的而非緊急(urgent)的,電子郵件、簡訊、電話是緊急,但是要不要花個幾萬元學一項有助於日後職場的新技能是重要的。
詩人佛瑞司特的著名詞句"我選擇了人煙罕至的小徑,而這讓一切如此不同。"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Robert Frost林中出現岔路,我選擇人跡罕至者,這也是一種抉擇,自己將此奉為圭臬也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時光了,而且正如佛瑞司特所言,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換言之,若是構成人生的無數次選擇的每一個都無憾,那不論人生長度為何,都是A*的人生,也就是最佳化的人生。

我可能對了
「我可能錯了」(I may be wrong)相似詞「我可能對了」(I may be right),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似乎有更正向的思維。
構想好準備執行的項目前,再次檢查是否有遺漏處,「我可能錯了」可派上用場。「我可能對了」也是某種正向的疑問語氣,也可以用於提醒再次確認。事後「我可能錯了」與「我可能對了」,有比較大的分野,前者隱含結果未如預期,後者則是可能符合預期。
總之,事前重複確認是最重要的概念。

批判性思考或思辨能力
雖然批判性思考有其嚴謹的定義,簡化而言是以事實、證據、觀察結果為基礎做分析,作為判斷的依據。
我可能錯了是批判性思考的一種表現,無法以直覺決定的事情,需要以分析結果為做決定的依據。在這個資訊爆炸假訊息充斥的年代,這種能力更形重要。Todd Rose博士提出集體錯覺(Collective Illusions)的概念,說明真理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還有幾個類似的概念,例如從眾效應或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或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大致上都是說明相同的現象。問題是不管是否為真理,或者說不知道是否為真理,人會選擇站在多數人這一邊。若確定知道多數人的選擇不是真理,人就會傾向選擇少數的真理。
陌生環境尋找用餐地點,發現兩家比鄰麵食館,一家門庭若市,另一則是門可羅雀,人通常會選擇前者,理由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不會錯!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或許是,也或許不是!準備進入門庭若市的店家前,「我可能錯了」的想法,促使徵詢週邊不相干的居民,或許可以得到更多供判斷的資訊。

再未真正且完整閱讀該書前,先寫下自己的心得。讀畢再補充。

參考資料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先覺出版社。2023/02/01。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