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chatGPT的種種媒體報導,了然於胸卻不太特別感興趣。前些日子chatGPT Plus出台,才撩起興趣寫了一篇短文,然後又是性趣缺缺。
日前LINE群組夥伴貼了一則chatGPT戲謔貼文,不知哪根筋不對勁,情緒竟又被撩起,劈哩啪啦地回應,本以為是快速完美的示範。不知是否如鬼魅般地chatGPT半夜入夢搞出一則惡夢,被驚醒後突然想起睡前的示範有個小錯誤,真是糗斃了,不知是否有人發覺!
為了彌補捅出的婁子,費點心思好好跟chatGPT好好交流交流,竟被嚇了即便沒有屁滾尿流,也是目瞪口呆。
跟兒子分享交流心得與它的產出過程,兒子給了一則Youtube影片連結,因而認識一個早已存在多年的剪輯工具「剪影」,試過後沒「悲喜交加」也是「五味雜陳」。
昨天LINE群組,更多夥伴又轉貼chatGPT相關資訊的連結,是該好好再度思考這個議題了。
當今深化於生活的網路剛興起時,捲起巨大浪潮鋪天蓋地而來,出現一股達康(.com)熱潮,彼時尚屬初步階段,出現的應用也是測試或初步階段。沒多久當人們發現沒如預期般迅速出現殺手級應用後,熱潮便慢慢退去,導致21世紀初期的網際網路泡沫出現。然網路時代的進程並未因無普羅大眾的關注而受阻,反而更能在不受干擾下,低調地深化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總是太注重短期現象,而忽視可能的長期影響。
股市有一則「擦鞋童理論」說法,華爾街的擦鞋童討論股票時,股票可能達到高點需要警覺。套用這個說法,以投資角度來看,由chatGPT與微軟Bing搜尋引擎所引爆的熱潮,普羅大眾高度關注,也出現偏離常軌的內容時,就該有所警覺。即便達康的歷史再度重演,AI繼續前行的軌跡是不會終止的,只是由當今的險性轉變為隱性罷了。不隨群眾起舞者,特別是專業人士,此時更該默默地關注它的進程。
在學校服務期間曾感概,相較於國立大學的同儕,沒有優秀的學生可以協助,某些覺得不錯的想法很可惜無法深入探究,終究只是空有想法。一些有創意的想法,可能不只自己想到,其它同儕可能也想到,有優秀的學生協助下,可以進一步探究甚至產出成果。每每看到這種情形總覺得扼腕,這種想法曾跟當時在國立學校當研究生的兒子談過。
最近跟他聊到openAI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他提起曾經跟他分享過的無奈,也提出或許openAI這類工具可以彌補當年的缺憾,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怎麼沒想過這種可能性。驚嚇回神後,覺得AI可以是倚天劍屠龍刀,運用得宜可以是超強的助手。工程專業的事情先不談,以自己當下有興趣的動動筆寫寫小文章而言,AI確實可提供很多的幫助。
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 ,一萬個人讀破同樣一萬本書後,每個人寫出一萬字文章,肯定沒有相同的。小說家讀破一萬本書寫出膾炙人口的精彩小說,平凡百姓讀破同樣的萬本書,寫出平淡無奇文章。將同樣一萬本書餵給AI,讓它寫出一萬字的文章,肯定也會不同。小說家或凡人寫的文章,內容肯定散佈一萬本書的蛛絲馬跡,AI的文章肯定也是,但蛛絲馬跡可能大些。很多人的觀點是,人的文章是創作,AI的文章是抄襲或複製。這種說法合理嗎?見仁見智,目前沒有一定的標準。然可以預期的是,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後,大家就見怪不怪了。
曾經在二十世紀後半期,風靡一時的蒙古烤肉。典型的烹飪方式是顧客挑選檯面上喜歡的菜色,很多人是全選只是每一種的量多寡不同。接著加入各式醬料,交由廚師放入有大漠風味的炒盤上,炒出大雜燴式的蒙古烤肉。每一個人雖然取同樣的菜色,但炒出來的烤肉風味並未完全一致,與上述文章創作有些許相似之處。
假設將AI定位在如研究生般的助手,對於一個有興趣的文章主題,可以構思整個文章主題,鋪陳擬定整個文章架構,以及進一步的章節大綱。並將這些大綱餵給chatGPT類似的服務。蒐集產出後,再歸納整理內容,是有機會產出具可讀性的著作。這個著作的主要架構者是作者本人,如同研究計畫是由教授提出與規劃。由AI根據指示自行發揮創意產出內容,等同於由研究生協助計畫進行,完成後寫出初步的執行過程與結果。作者再對AI的產出做增刪與修改,使其成為一本完整的著作,如同教授審閱執行結果報告產出,並進行必要的修改與調整,作為計畫執行的成果。上述兩件工作的類比推陳,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由AI協助完成的著作應該是可以被接受的,若要更完整甚至可以將chatGPT掛為共同作者。
最近Youtube上出現不少影片,配音、字幕、與影像頗為雷同,雖與真人聲音極為類似,但可聽出是數位合成語音。字幕的格式也極為神似。影片中所出現的影像,可以看出是從網路上擷取,與所陳述的內容有關聯的數秒鐘短片或相片,構成一部大約10分鐘上下的影片。自己偶爾會將所拍攝的影像,使用軟體剪輯,配上字幕,有時會充當配音員配音,完成的影片有時會於公開平台分享。自己打理影片製作的大小事,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很羨慕他人上傳似乎運用某種工具產出的影片,也希望有機會可以使用。因為 chatGPT的引子,近日無意間得知這個工具。
成立於2012年的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2016年上線TikTok抖音。為協助創作者創作可上傳到抖音的短視頻,推出「剪映」軟體。它原先只有手機板,這也難怪,抖音本來就是以手機為創作與觀看平台。後來才推出電腦版本。網路上的評價是容易上手;包含音訊、視頻、圖片、標籤等線上素材;方便的配音功能;自動上字幕;給予文字,自動生成配音、配樂、字幕與被景多媒體影像。但跟Adobe Premiere仍有相當差距,對於我這種業餘玩家其實也夠了。
總和上述探究,若將chatGPT比喻為倚天劍,剪映視為屠龍刀,那或許可以提供很多的助力。心血來潮,簡單構思一個夢中縱走能高安東軍的短文,請chatGPT逐步產生文章。然後原封不動地餵給剪映產出影片,還真有模有樣。
所產出的範例事原封不動,若要讓這則構思成為一則有意思,且符合自己真正想法的文章與影片,可以修改chatGPT的產出,餵給剪映後的產出影片也可以修改背景影像,或一開始就指定背景影像的範圍,後續再微調成符合的模樣。
上述所舉的只是寫文章的例子,各行各業都可以找到這個工具,可能帶來的好處與優勢。任何一個新工具和技術的出現,都是轉機也是危機。有一些新工作會出現,相對也會有某些工作消失。 洞悉可能機會的人預先準備所需技能,當新工作出現時就可獲得這個工作。而可能失去工作的人,若一樣預知這個趨勢就可以早先準備而轉換跑道,或者學習新的技能。不知不覺者可能會被新興洪流淹沒。
有些人將這新的趨勢視為洪水猛獸避之猶恐不及,或提出一些危言聳聽的言詞,這是無濟於事的。新技術與趨勢會出現,一定有其時代背景跟脈絡。最佳因應方式是盡早認識了解,探尋可能的助益並好好的利用之,這才是好的因應之道。
公園內盛開的櫻花引來鳥類和各式生物, 所有來公園活動的人都可以看到。有些人讚嘆大自然的奧妙,有些人視而不見,有些人覺得鳥類很吵,也有些人欣賞之餘,進一步以獨到的眼光將每個人所看到的相同畫面,轉化成獨特的影像或文字, 可能因此獲得很好的名利。同樣道理可以闡明新技術的出現,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個趨勢,也都有不同的因應方式,這種情形就跟公園中的櫻花與生物的故事雷同,這種狀況不勝枚舉信手拈來處處可見。
所以,接下來就是熟悉這些工具的使用,讓它們可以真正成為具有助力的倚天劍屠龍刀。
將上述文字餵入剪映,產出下列影片,原封不動地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