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漢字五千年》紀錄片心得

曾無意間經過銅鑼國小,腦海出現一個很奇怪的念頭,若有一位就讀該小學的蔣獻淵小朋友,到校外參加活動,必須完整寫出學校地址、校名與姓名,這位小朋友需要寫的內容如下:

苗栗縣銅鑼鄉銅鑼村 銅鑼國小 蔣獻淵
可想而知,這位小朋友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寫好上述資料後,只能看到其他人的車尾燈。
因此可以這麼說:
何其有幸生為漢人,天生嫻熟如此優美的文字
何其不幸生為漢人,必須使用如此複雜的文字
然有幸或不幸僅在一念之間。
去年底本來就打算多手寫少鍵盤,甚至重拾書法。chatGPT, openAI來勢洶洶,人彷若有被全面取代之趨勢!面對AI確實該戒慎恐懼,但也不至於驚慌失措。預期會重新被重視的手作、人工、手寫等,是容易切入的防衛措施。
既然作如是想,那是否該好好研究漢字!
查詢漢字相關資訊,得知中國中央電視台在2011年推出8集,名為《漢字五千年》的大型紀錄片。看完一百集《中國通史》,對於央視的紀錄片水準有信心。線上觀看這8集,每集約50分鐘的紀錄片。若以學校上課而言,剛好是一天8節課的時間認識漢字起源與演進。花了三天時間斷續看完,以學校教育標準,得到0.5學分。
每一集都以四個漢字作為論述的引子,查遍所有介紹的資料都未言明這些字,只提到有32個漢字。看完這8集後也蒐集了這32個漢字。
蘭亭集序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每集資料與觀看摘要
第一集人類奇葩:天人合一
「天」顛也
「人」天地之性 最貴者也
「合」合口也
「一」道立於一化成萬物
  • 1793年乾隆時期中國與西方第一次接觸。
  • 據聞人類祖先最初講同一種語言,也建立巴比倫塔。但此塔太高驚動上帝,他為了懲罰人類建造巴比倫塔,因而讓人類講不同的語言。
  • 四大文明古國:
  • 古埃及 象形文字
  • 古巴比倫 楔形文字
  • 古印度 哈拉本文字
  • 古中國 甲骨文 是目前唯一仍存在的古文字
  • 古文明國家最早創造的文字都像畫圖。
  • 距今四~五千年前開始出現圖像式文字
  • 清代翰林大學士王懿榮在中草藥的龍骨發現甲骨文,考證後是小報記者杜撰的
  • 漢字是世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 腓尼基字母是西方字母的始祖。腓尼基人做生意需要記帳,因而逐漸產生文字。腓尼基文->希臘人的希臘文->羅馬人的拉丁文。羅馬之後的東羅馬帝國使用希臘文,西羅馬帝國使用拉丁文。逐漸演變成西方40幾種文字的字母。
  •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孝文帝時期規定一律講中文正音。
  • 秦始皇的功績:萬里長城與統一文字,另外也統一了度量衡
第二集高天長河:源遠流長
「源」水泉本也
「遠」遼也
「流」水行也
「長」久遠也
  • 十三朝古都西安有一個碑林博物館,紀錄漢字的前世今生
  • 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
  • 山東大汶口文化出現最古老的漢字之一。
  • 張居中在賈湖遺址發現可能是人類最早古老的文字
  • 伊拉克發現約五千年前的楔形文字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文字,但賈湖遺址發現的可能是八千年前的文字,人類最早文字的說法可能要改寫。
  • 安陽小屯村發現了令人驚呆的甲骨文柱。
  • 甲骨文用於占卜與紀錄占卜後的結果。
  • 主持占卜的人取得跟祖先溝通的權力。
  • 商代文字:金文 青銅文字。
  • 秦國士兵黑夫所寫的書信,可能是當今所發現的中國最早家書。
  • 萬世師表主張有教無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諸子百家使用形形色色的漢字型態。
  • 春秋晚期,晉國文書約有5百個單字,一個字有十幾種寫法。
  • 中國文字學鼻祖 東漢許慎,他的《說文解字》著作,是中國第一部字典,當今漢字使用的檢索系統仍沿襲許慎的方法,至此漢字成為穩定的系統。
  • 秦朝將文字書寫標準統一為小篆,但小篆像作畫,需要花很多時間書寫,為了方便起見簡化為隸書,成為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第三集霞光萬道:春夏秋冬
「春」推也
「夏」中國之人也
「秋」禾谷熟也
「冬」四時盡也
  • 甲骨文出土確立商朝的存在性,也確立中華文化五千年的說詞。
  • 甲骨文原先只在小屯村出土,後來發現其他地方也存在。
  • 周原遺址出土文物數萬件,包含毛公鼎在內
  • 利簋是西周青銅器
  • 漢字成熟於商朝。
  • 越人船夫唱歌給楚國貴族聽,需要有人翻譯
  • 越人安越 楚人安楚 君子安雅,越人說越國話,楚人說楚國話,君子則說雅言,在此雅言即為現在的普通話。
  • 漢字是整合各族群的工具
  • 孔子整理十五國的詩歌成為《詩經》一書。
  • 文字是語言的反應。
  • 楚人改造的文字稱為鳥蟲書,一種說法是楚國蟲蛇橫行所致
  • 考古出土的越王勾踐寶劍,劍鋒所過二十幾張紙瞬間斷裂,劍身上頭卻刻楚國語言,令人費解。
  • 高的文化會留向低的文化,二十世紀西方文化向世界輻射,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也向世界輻射
  • 清末學者王國維認為秦國之所以可以統一中國,在於秦國與周朝的文字相仿。
  • 秦國入蜀國,蜀國變成秦國的蜀郡。蜀國原先存在的文字也被改成漢字。
  • 秦朝李冰任蜀郡太守,修築都江堰使得四川變成天府之國。
  • 殷商古文字以小篆為主要文字。
  • 朝鮮國於世宗大王時期,於慣用的漢字之外另創立新文字,以彰顯國力強盛與自己的文化。
  • 語言與文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文字是持續凝聚力的基礎。
  • 日本也因漢字太多,平民百姓學習不易,因而簡化成只有55個字的假名。
  • 引用李白詩作:「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以明月隱喻文字。該詩作下一句更具隱喻性,「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有外國學者說過,若一位漢朝時期的百性在唐朝復活,他將會覺得很舒服,因為文字,文化,風俗,人民等皆相同,不會有任何不自在之感。
第四集華夏心靈:身家性命
「身」 躬也,像人之形
「家 」居也
「性」 人之陽氣 性善者也
「命 」使也
  • 談到中國農耕文明,中國的農耕社會講繼承,就需要有文字記載。
  • 家是由大家族開始,鐵犁與牛耕的出現開始進入小家庭。
  • 中國第一部辭典 《爾雅》需要專門的章節來說明中國人的稱謂,因為中國有350多個家屬稱謂。
  • 呂不韋請三千多食客建立呂氏春秋
  • 古漢字很多跟農耕有關
  • 商講究鬼神。
  • 西周統治三百年。
  • 孔子認為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 被稱為聖人萬世師表的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論語是弟子所記錄非孔子所著。
  • 孔子認為先人留下的典籍已經足夠,只是背後事解釋的亂七八糟,因此窮其一生之力整理與闡述這些典籍。
  • 西方是浮士德精神 講求征服自然 中國則是追求內在心靈,談仁義禮智信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第五集翰墨情懷:道法自然
「道」 所行道也
「法」 刑也
「自」 鼻也
「然」 燒也
  • 唐太宗臨死前要求一件寶物,就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西晉後中國動盪三百年。
  • 魏晉南北朝以書法選拔人才,以書取士,使用傳統方正的楷書。
  • 寫毛筆要 身正 筆正 紙正。
  • 人如其字 字如其人,字跟人脫不了關係。
  • 顏真卿書法很棒,但蔡京 秦檜 嚴嵩也是書法高手。只因是奸臣被人唾棄,書法作品也遭人遺棄。
  • 書法是科舉的敲門磚,文章好但字不好不會被錄取,字講求黑大圓光的效果。
  • 清朝的館閣體 讓精英終其一生禁錮在高雅的方寸之間。
第六集天下至寶:引經據典
「引」開弓也
「經」織也
「據」杖持也
「典」 五地之書也
  • 筆祖蒙恬是秦國大將,但毛筆真的是他發明的嗎?估計可能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使用毛筆。毛筆不是發明來寫字的,而是畫陶。
  • 兵馬俑有刀筆官,請人捉刀的典故。
  • 尖刻刀,刻刀不是用於寫字,而是改錯,類似現在的橡皮擦。
  • 紙草、羊皮是很好的書寫材料,但是太貴。
  • 紙字偏旁為絲,紙從絲紙到一般的紙需要革命。
  • 東漢蔡倫發明紙
  • 雕版印刷術是為了滿足大量印製需求。
  • 厚重的石碑,延伸出拓印、拓片,拓印是雕版印刷術先驅
  •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開始大量印刷書籍
第七集浴火重生:殊途同歸
「殊」死也
「途」道也
「同」合會也
「歸」女嫁也
  • 清末出現的同文館是外國語文學校
  • 清末大學士倭仁力拱古文經典鄙視外國知識,是一個迂腐空言誤國的混球理學大師。
  • 經史子集未能理解外國的進步,西方的產業革命,政治革命中國也未能理解。
  • 任何文字多是文明的載體。
  • 中國最大的歷史罪人慈禧於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1911年大清帝國被終止。
  • 嚴復,鄧世昌前往英國海軍學院深造,甲午戰爭海軍全軍覆沒。
  • 李鴻章形容清末變法與維新是破爛不堪的紙房子。
  • 胡適提倡廢除文言文改為白話文。
  • 陳獨秀提出文學革命論。
  • 瞿秋白提出漢字拉丁化。
  • 國民政府時代便開始努力簡化漢字。
  • 1949.10.10吳玉章提出文字改革。
  • 1951年毛澤東開始漢字拉丁化行動,簡化漢字 推廣普通話。
  • 茅盾提出漢字拼音方案。
  • 只有拼音化文字才能救中國。
第八集芳華永駐:禮義智信
「禮」事神至福也
「義」己之威儀也
「智」無所不知也
「信」誠也
  • 伏爾泰,法國啟蒙主義大師提出 人生來就是平等,東方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 人人都能享有幸福的生活。
  • 全球學習漢語是歷史的必然。
  • 美國學者布朗曾提出誰來養活中國人 who will feed china?
  • 無知是恐懼的來源。
  • 大事件往往有個小開端。
  • 葡萄牙於1415年開啟大航海時代。
  • 1601年義大利天主教神父利瑪竇晉見皇帝,帶來科學知識卻沒能引起皇帝的重視。他傳播天主教但也接受中國傳統宗教。但後繼者卻禁止中國傳統宗教,因此被康熙大帝禁止。
  • 柴門霍夫醫師認為人類應該使用同一種語言,於1887年出版第一本世界語書。有人認為世界語失敗的原因是把語言視為一種工具。
  • 全世界大約有4百多種語言,90%的人使用大約百種語言。
  • 卡朋蒂埃捐款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漢語系,並以僕人丁天龍之名,立丁天龍漢學講座教授,感念這位寬厚仁慈的僕人。

心得
認真好好寫字
上述摘要與心得是邊看邊手寫邊塗鴉,整個看完後才再key進電腦。手寫過程使用楷書,字跡一筆一畫盡可能工整,好久沒有短期間內認真寫那麼多字。
囂張沒有落魄久
如果當年中國共產黨沒有建立新中國,仍由國民政府繼續執政,現在的中國會有何差異?更開放進步,抑或是分崩離析?沒有人知道與說得準。
此系列紀錄片於2011年推出,當時的中國正快速崛起,方方面面逐漸強化對於國際間的影響,對於台灣的負面影響與壓力更是前所未見。中華深厚文化的向外擴散渠道孔子學院,更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然迄今不過才10來年,卻引來各國的抵制,特別是半導體等關鍵產業,更像是被壓在地上圍毆,說來說去都得怪好大喜功的頭人,一帶一路,強大中國等嚇醒了西方列強。盛極一時的孔子學院幾乎被全數關閉。
紀錄的意義
每一集中間穿插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的宣傳詞:
歷史每天都在發生,紀錄是一種精神,紀錄是一面鏡子,紀錄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啟示。留住今天,留住明天的歷史
很不錯的敘述,將之修改為人生紀錄的版本:
人生時刻往前推進,紀錄是一種態度,紀錄是一種借鏡,紀錄是生命對另一或自我生命的啟示。留住逝去的任何一瞬間的歷程
每一個存在當下的下一刻變成歷史,歷史永遠不可能竄改,即便收回也無法改變。腳步踏出的當下,下一刻雖然收回,但無法改變上一刻踏出的事實。
央視紀錄頻道影片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所推出的正規紀錄片,每集都是50分鐘,這是否跟一堂課50分鐘有關聯? 是否有人將紀錄片內容作為正式課程教材?憑良心講記錄片的品質,足以當成正規教育的教材。
這些紀錄片出現的學者專家,除了國外漢學家外,幾乎都曾在100集的中國通史出現過。畢竟文字出現與演變的探討是歷史的一部分。
字跡的轉變
邊看邊用手寫摘錄重點,最大的感觸是怎麼會有那麼多不會寫的文字,有整個字不記得,部分筆畫不記得,部分寫法錯了。想不起來的字,看到時可以認得出。才不過短短十年功夫,竟然可以忘掉那麼多的書寫筆畫,是真的那麼容易遺忘,亦或是年紀大的因素。
另一個感觸是寫字真的跟心境與處事風格有關。
很早很早以前,寫字是一筆一畫清清楚楚地毫不含糊寫出,看起來有些呆版,而且需要比較長時間寫完,但清楚的文字不會有誤讀之虞。這有如當兵前的樸實生活型態,除了高工階段外。
這輩子書寫的數量與密度最高時期,應該是幫西門子翻譯書籍的那一段期間。從未想過這檔事情,這次因為漢字勾起回憶,是意外的收穫。幫西門子翻譯整套的可程式控制器使用手冊,真是一舉多得。優渥的報酬給那個落魄的階段很大的助益。練習語言的機會。以及從沒想過增加寫字的機會。為了方便寫錯修改,使用鉛筆寫字,很特別的人生經歷。
後來字跡變得比較潦草,甚至有點龍飛鳳舞之感。這種書寫方式較為快速,文字看起來比較活潑,但有時容易出現誤解。這彷彿是壯年時期的生活,多彩多姿是好聽,荒唐是較真實的說法。
潦草到極致發生近十年來,字有時潦草到誇張的程度,甚至彷彿口吃般,筆畫突然停頓,費了好大的勁才勉強收尾。這彷彿是近些年來人生寫照,非常不如意不順遂,甚至如歌詞所述開始懷疑人生。
年後覺醒,決定重拾筆墨,也才驚覺自己這麼嚴重的問題。自開始好好動筆寫工整字體以來,字的模樣似乎出現年少時的蹤跡,這可稱為反璞歸真嗎?或許可以吧!很慶幸人生進入收圓階段,赤子之心也逐漸返回。
孔子述而不作
一路以來知道論語是孔子學生集結他的言論而成的著作,倒是沒想過孔子的其它著作。
由第四集得知,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的聖人,終其一生述而不作,沒有創作過一本屬於自己的著作。傳道授業解惑之餘,把全部精力用於修訂先賢典籍中被竄改的文字,真是嚇了一跳。
他認為想讓每個人都甘願地服從一定的準則,尤其是各諸侯國的君主,都能克制自己的慾望,只能靠鍥而不捨的教化。且先人已經建立完備社會所需的典籍,只是在流傳過程中被修改的面目全非。只要恢復典籍本意,就能作為當今的圭臬。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3oefqEzloo&list=PLwXMmy5fUrVziX_PDt2R6Th1aQSq4XbF5
https://tv.cctv.com/2012/12/15/VIDA1355575000476220.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