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學歷 vs 實力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士農工商」、「天地君親師」等,中國自古就給予讀書人高人一等的看待。每個人都有其才能,有人很會畫畫,有人手巧,有人運動細胞特別活耀,有人腦袋瓜比較靈光,....,各行各業對於人類社會皆有其貢獻,沒有哪種職業特別優,對人類的貢獻也非與學歷成正比。當然科技昌明時代,確實需要有知識才得以適應時代趨勢,有專精學問也確實比較有機會為人類開創好的未來,但這並非絕對的事情。

同時看到兩則極端報導。天下雜誌一則《我的餘生,可能會一直困在貧窮深淵中」——「下流博士」悲歌,連世界排名第一的牛津大學也不例外》報導[1]。另一則是中國21歲獲得博士學位的天才科學家宋文清的報導[2]。
很不喜歡報導用「下流」這個字眼,雖是套用媒體用詞,但總覺得有貶低之意。
電視上琅琅上口的廣告詞 「平平是肝藥 處方相同 效果不同」,替換後變成「平平是博士 頭銜相同 際遇不同」,誰說博士就得在後續的職場一帆風順。際遇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實力。
這個頭銜只是在學習過程中,標誌著某個階段完成罷了。某個階段的成就,不是下一個階段的保證。
3,40年前念研究所,不用繳任何學雜費,只需繳學生平安保險,而且人人有獎的優渥助學金。畢業後若願意到專科以上學校任教,每個月還可以獲得一般人月薪的獎學金。
當時的學生比較優秀嗎?非也,這是市場機制,外加物以稀為貴。
學生多,廣設大學禮聘教師;學生少關閉大學解聘教師,此乃市場供需問題,學術界也難逃此一機制。
這則報導沒啥新鮮內容,有參考價值的是,大學倒閉、流浪博士並非僅台灣有此慘況。
10年前經濟學家把近來美國就業市場日益普遍的大學學歷成本愈來愈高,價值卻愈來愈低的現象,稱為「學歷通膨」(degree inflation)[3]。所以不只台灣有大學畢業22K月薪,美國也有「學歷通膨」。看來10年後學歷通膨從大學升級到研究所。
近幾年需要填寫學歷的場合,若非很正式的資料,幾乎都填上中性的專科或大學,工作資歷則是製造業,不喜歡它人以學經歷評斷。

參考資料
  1. 田孟心。「我的餘生,可能會一直困在貧窮深淵中」——「下流博士」悲歌,連世界排名第一的牛津大學也不例外。天下雜誌。3/29/2023。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5226
  2. 知識咖。宋文清:00後天才科學家,21歲成為博士!如今獻身國家晶片事業。https://inf.news/digital/a8519e51c8828f3de210ffda62d9717d.html。3/30/2023
  3. 林佳誼,可怕的學歷通膨,中時電子報 ,3/10/2013,http://tw.news.yahoo.com/可怕的學歷通膨-21300059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