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擔任某一民間社團負責人,舉辦大型學童愛護水資源繪畫比賽,邀請地區小學生踴躍參加。比賽當天確實很多學童參加,也正式邀請三位在學校任教的美術老師擔任評審。
成績完成評定委員離去後,與相關參與夥伴閒聊。一位夥伴拿出一幅得獎作品,告知是某一位社友孩子的作品。原本沒被選為入圍作品,他故意將之放進入圍的作品內。後來又被踢出得獎名單,他再次將之放入佳作圈內,最後終於如願獲得佳作。已經定案評審也簽名很難補正,還好只是佳作。
挖出親身經歷的塵封往事,主要是要談剛看到一則媒體報導。
藝術創作有時候很主觀,評審根據自身的主觀意識給定作品成績。雖然幾位評審的總和結果可以沖淡個別評審主觀偏差,然仍有其影響性。擔任任教單位主管期間,也曾數次參加大型評審活動。自己篤定是絕對公平公正,但是評審原則還是有自己的主觀認定。更何況是前面提到的特殊狀況,想必也可能在其他場合發生,例如可能是師生或朋友等,分別為評審與參賽者身分。
一名德國攝影師愛爾達格森(Boris Eldagsen),在OpenAI的DALL·E 2中輸入1940年代的視覺語言,結合其他技術經過20~40次的疊代,創造出1940年代復古氛圍,呈現兩個不同時代女性的黑白肖像作品。並以此名為「電工」(The Electrician)的黑白肖像照片,參加知名的2023 Sony世界攝影大獎(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被選為優勝作品。頒獎當天他公開坦承是使用DALL·E 2所生成的圖像[1]。
![]() |
電工 [2] |
一進入他的個人網站[2],首頁跳出的訊息框內文為:REFUSAL of the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2023 for my work “PSEUDOMNESIA | THE ELECTRICIAN” in the category Creative / Open Competition
意思應該是:
拒絕我的“偽失憶症 |電工”作品在2023Sony世界攝影大賽,創意/公開競賽類別中獲獎。
想法:
- 即便他公開所有程序並提供所有原始素材,讓有興趣的民眾依樣畫葫蘆,大多數人仍無法做出跟他一樣的效果,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不只手巧,審視作品的眼光也優於凡人。傑出藝術家或天才英文稱為Gifted,其才能是天賦,有時窮其一生之力仍難望其項背。然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用太羨慕有天賦的人,畢竟天生我材必有用。
- 每個人有其審美觀,不同地區有不同審美觀點,非洲土著的審美觀肯定跟紐約時尚圈大不同。想參加主觀性強的審美競賽,自然需要符合該領域審美觀。因此參加比賽得失心不要太重,有時候不是你的作品不如人,只是不符合評審的主觀意念罷了!
- 攝影作品可以是把瞬間化為永恆的紀錄,也可以是藝術創作。自己喜好攝影,並將之定位於前者,但有時也會以偏藝術的手法呈現,例如透過光圈與快門的運用,產生具有美感的影像紀錄。只要是以寫實紀錄為主,就比較不會想要做這樣的嘗試。反之亦然。
- 最尷尬的莫過於這群評審,原本可以在經歷上加上獲邀擔任SONY攝影大賽評審,這下子大概不敢放上去。其實這也沒甚麼,哈利波特的作者一開始不是也被拒搞過嗎?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只要確定自己是公平公正忠於自己的專業即可。
- AI工具應用得宜是可以提升生產力,也可以有所貢獻。這正是自己正面看待AI的具體例子,特別是不少先進國家少子化老年化,引發人才不足危機,AI工具提供另一個可能解決途徑。
參考資料
- Sony世界攝影大獎優勝作品「竟是AI畫的」攝影師親揭真相、拒絕受獎。自由時報。4/15/2023。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271589
- https://www.eldagsen.com/sony-world-photography-awards-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