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荒野求生的實境節目,這種類型節目一定會有狩獵橋段,這是當然的,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維生必要物品之一。
美國地大物博荒野之地甚多,某些地區每年適當季節允許民眾合法打獵。幾年前到美國洽公,住宿地點旁邊剛好有一家頗具規模的野外用品店,裏頭包含弓箭彈藥等狩獵必備武器一應具全。
荒野求生的參加者,在狩獵過程橋段中,偶而會出現不得不放棄垂手可得的獵物,只因為它是雌性或可能懷孕。
這是合理的。可以狩獵的野生動物在當地一定是有相當數量,假設雌雄各半。射殺一隻雌性動物,可能會減少該物種的數量,降低來年獵物數量。但射殺一隻雄性則不會,除非全部的雄性都被射殺殆盡。
由此是否可以引伸為自然界的生物,雌性的重要性優於雄性?
媽媽與阿姨各有兒女數人,上週末兩姊妹不約而同由女兒陪同一南一北到外頭旅遊,妹妹們陪媽媽到清境度假,阿姨的女兒們陪她到高雄旅遊。
這又引發一個關於生兒育女的想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的傳統概念是一定要有兒子繼承香火,即便已經生了好幾個女兒,仍要再接再厲。
數字會說話,人口數剛剛被印度超車的中國,官方於2021年5月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總人口中男性生比女生多3490萬人,20-40歲適婚年齡的男性比女性則多1752萬人。客觀數據與中國傳統觀念吻合。
隨著時代推進觀念改變,這種傳統觀念逐漸式微。很多人即便只生一個女兒就不再繼續,當然有一些人選擇當更自在的頂客族。
除了行無性生殖的生物外,地球上絕大多數生物都需要兩性才可以繁衍後代。
個別生物的性別與人類有甚大的差異。
例如地球生物鏈中處於初級生產者的植物,便有兩性花,單性花,雌雄同株,雌雄異株等差異性,這些主要是演化過程中所產生的變異性。
以台灣早期最重要的植物構樹而言,便是雌雄異株。必須要有開雄花的雄株與開雌花的雌株,才可以進行有性生殖。近代學者研究南島國家的構樹,有了台灣是南島民族起源地的推論。
但學者實地考察後發現太平洋島國的構樹絕大多數是雌株,顯示南島語族先祖旅行時只帶了雌性,故無法行有性生殖。
提到這件事情,主要是跟女兒陪同父母出遊做對比,生物間女(雌)性的重要性似乎優於男性!
因此,晚輩只生1個女兒就不再繼續,撇開已經式微的繼承香火這件事,長輩也不需要感覺遺憾,當然若能男女各一,使得人口替代率不小於或等於1是更棒的。
再舉一例。
台灣的原生柿樹都是雌雄異株,必須要有一雙的植株才得以繁衍後代。但一般栽培品種柿樹是雌株,僅生雌花,不需授粉就能結果,台灣種植的經濟作物柿樹,例如甜柿,四周柿,牛心柿等都是屬於此類型。換言之,雄株是多餘的。這又是雌性優於雄性的另一實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