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端午後走讀加里山

 時程:

AM05:10從家裡出發
AM07:00在接近登山口前岔路處,發現往登山口路段被封,道路兩旁無法停車,準備停到下方私人露營區處。遇到一位騎機車的長者,稍後得知是鄰長告知,可以停到另一岔路上方不遠處的茶廠,可以容易銜接登山口。確實如他所言,花一百元停在安全的私人空地處。
AM07:08出發
AM07:20登山口起登
AM10:05抵達三角點2200M
AM10:50離開三角點
PM13:20回到登山口,等候友人回到登山口。
PM14:10離開
PM16:00到家
根據軌跡紀錄器的資料
從茶廠到三角點 總里程為4.08KM,費時2:55
三角點回登山口 總里程為3.41KM,費時2:50
海拔落差1433M ~ 2200M
步道紀錄
從登山口出發,在0.1K處往右邊岔出。在0.5K處橫渡風美溪。林相由純柳杉林成為柳杉林混雜原始林相。
前些日子顯著降雨,水量雖非湍急但也不少,穿著便鞋渡河時打溼。可以想像強降雨中或後,雖然橫渡路線架設繩索,仍可能稍具危險性。
沿途可以聽到風美溪的水聲,中途經過幾座小木橋。大約過了1.5K後水聲消失。回程接近這個路段時聽到水聲,還以為是下雨聲,虛驚一場。
大約在1.7K處,地勢平坦可以看到廢棄的鐵軌,這是舊時台車軌道的遺跡。
1.8K處的避難山屋,不論是量體大小或維護狀況而言都算不錯,很難得在中級山的步道旁有如此的設施。這應該是舊時的辦公或住宿處所改建的。
大約過了2.5K後漸漸地出現次生林相,不久便開始整個步道最艱辛的巨石區,伴隨展望佳的觀景處。
巨石區不少路段需要使用人工架設的繩索與腳踏點,不過基本上還算安全。
整個步道除了最後的巨石區外,大致維持20~25%的坡度平緩上升,不會有突然陡升或經過鞍部的情形。而且除少數路段使用木階梯外,大多是原始的路面或樹根。也因此若遇到下雨或潮濕季節,路面容易濕滑,這是需要注意之處。
沿途偶爾可以見識到露出清晰年輪的樹頭,也看到鋸斷為適當長度的樹幹放在周邊。沿途看到的柳杉,台灣禁伐已經有好幾十年,有些已經有相當的胸徑,應該是很早就種下的造林樹木。

步道標示

步道500M豎立一個典型的木頭里程樁。
另外,每100M會在樹幹的適當位置貼一片黃色菱形反光片,上頭書寫三位數的阿拉伯字,該數字為所在地點的里程數,例如005表示為0.5K,030表示3.0K。另每50M,也就是在兩個有數字的黃色菱形標示牌之間,會在樹幹適當位置貼上一片黃色菱形反光片,作為步道指引用途。
某些地方也會豎立大約2公尺高的方向與距離指示牌。指示牌所標示的里程與木頭樁的標示有些微落差,這倒是沒太大關係,里程只是一個參考數字罷了。
危險路段
原始地表容易受下雨或其他因素影響而變化,維持原始面貌的自然步道亦然。當出現這種可能讓徒步發生風險時,該段步道便須放棄另闢替代路線。
某些路段或許山友認為之字形爬升太慢,便以截彎取直的陡峭捷徑取代。陡峭路段人來人往一段時間,又經大雨沖刷濕滑容易發生危險。
林務單位在這些位置均會設置柵欄,提醒健行者不要使用有危險的路段。很不錯的提醒。
艱苦路段
長度大約500M的巨石區路段,讓人有永遠走不完的感覺。回程遇到反方向往三角點的山友,通常以「還多遠」替代問候語,有一位看似幾乎虛脫的女山友,甚至詢問「可不可以放棄」,回答她妳「如果放棄會很遺憾」回覆,因為她距離三角點已經不遠。
在巨石區前一座長木橋處,遇到第一對返程的熟齡山友,很熱心的告知今天三角點的雲海與景色真美,不要停留趕快上去。
聽他們這麼分享,趕緊加快腳步。才走沒兩步路巨石區的第一個大石面出現在眼前,後頭的路段根本快不得。走跳這種路段最佳的策略是心平氣和安步當車地推進,越急會越累速度反而更慢。

過了10點抵達三角點,確實是少見的中級山三角點展望,晴朗的藍天搭配朵朵白雲真是美不勝收,可惜部分區域已經被快速上升的霧氣壟罩,出現所謂的白牆。
聽其他在三角點的山友閒聊,得知登加里山最好在10點前到三角點,比較有機會看到雲海。
雖然沒見到全部美景,也算是差強人意了。

可愛的登山裝扮
氣喘吁吁抵達三角點前,聽到吵雜的人聲,一股不喜的情緒立刻湧出,本以為這麼早不會遇到人,沒想到這裡真的這麼熱門,真是應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三女一男的身影出現在三角點,一如以往東躲西閃,找個角落拍照觀察等候他們離去。
沒想到他們很熱情地打招呼,幫忙他們拍照。完成後禮尚往來,也請他們幫忙。
終於可以觀察周邊的景色與生態,可惜部分區域霧氣已經快速上來。
不久察覺他們拍了不少照片的位置,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拍照點,請他們再幫忙補拍。
此時那位男生說:這位大哥很特別很可愛,一定要跟他合照。
本以為他只是說說,還真的湊上來用他們的手機拍了一張合照,估計是好笑的鏡頭。
查看他們幫忙拍的個人照,明白那位男生為何想跟自己合影,還真是有點可愛。
滿佈滄桑的臉孔,搭配髮量稀疏的短白髮,穿著贈品模樣的有領T卹,搭配一件不是登山穿著的老舊卡其褲,足登便宜的便鞋。胸前掛一個應該是淑女使用的桃紅色肩包,標準歐吉桑,或有點阿達的歐吉桑裝扮。
這身裝扮出現在夜市街頭還比較恰當,看起來真的是很可愛,難怪他會那麼有興趣。
完全不在意自己這幅模樣,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也不會不舒適就好。
好玩!

追蹤師的模樣
從停車處出發,一路上沒遇到其他健行者,非常喜歡這種感覺。
大帥也禮讓自己先行,為了不驚擾可能突然遇到的生物,徒步的速度不變但刻意放輕腳步,盡可能不發出聲響。
過了1.8K避難小屋不久,隱約聽到前頭似乎有人聲,壞了,生物早早察覺人聲徒步聲,老早就避開。雖然想刻意邊等大帥邊跟他們保持距離,或許短暫之間生物又回到步道邊緣也未必。
無奈腳程有些差距,終究還是追上且超越一對青年男女。步道在這區域似乎有些混亂,林管處刻意豎立幾個告示牌,標明某條岔路不通,但不是特別清楚,偶爾走了幾步才察覺有誤改走正確路徑。
擔心大帥在這區域誤入迷途,在某一位置停下等候,這會兒又讓這對年輕人超越。
接近時互相打招呼,其中一位年輕人說:「大哥的腳步好輕喔」!回答她:「想要拍鳥,因此刻意放輕腳步」。
他們也似乎停下來休息,閒聊幾句後,突然問他們是否認識耳邊傳來的鳥叫聲,得到否定答案。
告知這是白耳畫眉的聲音,稍微說明白耳畫眉的外表特徵。它叫聲好聽,從進入登山口開始,沿途都可以聽到它們的聲音。
他們晚幾分鐘抵達三角點,從人滿為患的三角點辨認出自己的身影後,很興奮地告知剛剛看到白耳畫眉,特徵確實如所述,而且它正在吃抓到的蟲子,真是很幸運,也可說孺子可教也。

蜜蜂或蒼蠅
很喜歡最近電視兩則很逗趣的廣告,「畢兒綠茶」是一個從外表與名稱就是標準的啤酒,但內容又不是酒精飲料。兩則廣告以教官與臨檢人員最後「畢兒綠茶」到底「是啤酒?還是綠茶?」的搞笑模樣收尾。
為什麼談到這則廣告?在三角點以為看到一隻蜜蜂,事後才知道是一種蒼蠅,所以「啤酒或綠茶」改為「蜜蜂或蒼蠅」!
在三角點追拍兩隻星鴉捕食午餐過程,發現邊坡正下方不遠處一株小灌木,一隻蜜蜂不時過來停棲一會兒,樣子很可愛。海拔2200公尺可以看到蜜蜂,也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
利用追逐星鴉空檔,偶爾捕捉它剛好停棲的身影。陽光非常充足,所處位置也適中,因此可以拍到一些還不錯的畫面。
只是感覺有點奇怪,這株小灌木上頭沒有花朵,蜜蜂為何會過來?
而且根據了解,蜜蜂很少會靜止停在花叢間,而是很辛勤地穿梭在花叢間採蜜。即便是停下來,也是不停地採蜜,彷彿要讓身體裹滿花粉般。
不過正忙於捕捉周邊所有感興趣的內容,沒有心思繼續思考這件事。
不久,這隻蜜蜂剛好正面朝自己,可以更仔細觀察。
查覺到它一個很特殊的動作,兩隻前足互相搓,好奇怪的動作,這不是蒼蠅才有的行為嗎?真的好奇怪!
雖說在正下方,其實也是有段距離,陡峭邊坡不可能更靠近,所以根本看不清蜜蜂的細節。
檢視取得的畫面才發覺,它像蜜蜂般3條寬黑色帶橫跨黃褐色背部,有許多黑色刺毛,這不是蜜蜂!
繼續觀察,頭部有複眼和口器,根本就是蒼蠅嘛,只是遠遠望之像蜜蜂罷了!
搜尋後得知它是棲息於中海拔地區的寄蠅科寄生蠅屬昆蟲豔斑寄蠅。
加里山為中海拔地區符合它棲息條件,真是很棒的觀察與發現。
有點小遺憾沒有影片,若當時察覺它不是蜜蜂就會啟用錄影模式。

數位相片拍照零成本
雖非假期卻遇到不少到此活動者。
生態豐富景色優美的山區,拍了不少照片。
到家後抽空拿出相機記憶卡內容,真是頗為嚇人的數字,竟然超過8百張相片。
初步篩選去掉重複或畫面不優的內容,也還有5百張,需要再篩選幾次,只留下值得的內容。
當今拍照只需支付相機購買與記憶卡費用,拍照完全不需要任何費用,而且可以即時觀看結果。後須編修、保存與分享也甚為便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地就會產生不少的影像檔。
沒觀察到今天所有人的拍照方式,有看到的活動者都使用方便又容易觀賞的手機,大概只有自己使用不是很專業的相機,感覺蠻異類的。
手機螢幕大,拍照後可以立即仔細查看相片細節。不是很專業的相機螢幕小解析度又不高,不太容易查看細節,彌補方法是多拍幾張以防萬一,因此才會有這麼多相片。
不過因為相機的功能性,可以透過光圈、快門與曝光值的應用拍出比較有層次的影像,這也是自己近來喜歡用相機的原因。
沉澱幾天再繼續決定要留下哪些內容吧!
沒帶腳架,屈就於地形將就縮時攝影快速變化的雲霧。
放置相機的位置很明顯。
三十分鐘的時間,有兩位女山友看到相機後,脫口而出縮時攝影,顯見不少人認識熟悉這種攝影手法。
雲層變化速度緩慢,但霧氣上升的速度極快,不需要縮時就可見到霧氣上升的縮時效果。

資訊過載
上次在水社大山,一位山友談到一個月會來一趟。
這次聽到一位山友說每年會來一次加里山,不知有沒記錯單位,總之會定期來此。
自從對生態產生興趣以來,有不少次健行回來後總希望有機會可以再前往,看看漏掉或觀察到生態的後續變化,然沒有一次成真!
最大問題是距離太遠,外加當前的狀況,很難實現再次探訪的念頭。以這次加里山行程,自行開車來回費時4小時,幾乎快接近在步道上的5個半小時。
自己每週走訪的附近郊山,出家門十來分鐘便可抵達,活動個2小時,還可以回家吃早餐。
郊山、低海拔、中海拔、百岳各有其特色,當然越少接觸的場域,不熟悉的內容肯定更多,也有更大的興致走訪。
一般人偶爾可以到餐廳打打牙祭或參加宴會品嘗美食,對於宴會的佳餚會有想品嘗的念頭,但不會有強烈想飽餐的念頭。
三餐無以為繼的街友,鮮少有機會品嘗美食佳餚。若有機會肯定會飽餐一頓,甚至會想方設法塞滿包括衣服在內的可能容器,好可以繼續品嘗。
那些可以經常走訪著名山岳的山友,如同偶爾可以打打牙祭或參加宴會的一般人。山岳對於自己彷彿山珍海味對街友般。
這讓自己想起資訊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當今的媒體訊息對於現代人而言彷彿資訊過載,訊息如爆炸般無所不在。每天看新聞台會讓人抓狂,已經不知道多少年沒看過新聞台了。
一個普通的健行跟資訊過載啥牽連?
一趟熱門的中級山健行,竟然可以拍得超過8百張的相片與影片,這就是資訊過載。經過每一個角落的一景一物都想要全部收錄到記憶體內。
為何會如此?
街友有幸得以享受大餐,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享受,因而盡可能吃盡可能拿!
山友有幸得以走讀山林,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走訪,因而盡可能看盡可能拍!
事情就這麼簡單直白。
以加里山的行程而言,那位有幸可以週期前來的山友,總的來說收穫肯定比自己還多,起碼可以看到山川變化的歷程。
但就此趟而言,自己的收穫肯定比他還多,因為一景一物對自己都是新鮮的,而很多景物他都熟悉了。
不只這一次如此,幾乎每一次走讀山林過程都是如此。
很多人健行後,就是分享活動照片與簡單的見聞。自己則是需要花不少功夫,盡可能將所見所聞化成文字,並且將所獲得的影像編輯成影片,主要是做成日後自己可以回顧的資料,也順便跟有興趣的親友分享。
鳥類與動物觀察
整個健行過程白耳畫眉清脆的叫聲不絕於耳,也跟途中相遇的年輕人分享這個觀察。很幸運拍到清晰的覓食畫面。
在1.5K附近尚可以聽到風美溪潺潺水聲處,發現兩隻正在覓食的紫嘯鶇。接近時它們似乎沒察覺自己的出現,直到夥伴抵達才察覺,因此可以從容地拍照。
很遺憾時間尚早光線不足,又無法太靠近,因此影像的品質不優。不過可以在步道靜靜地觀察那麼久,也是一件樂事。
在三角點發現兩隻星鴉不停地覓食,其他山友忙著拍照與聊天之時,自己則是好好地欣賞兩隻星鴉飛舞覓食過程,也取得一些還可以的畫面。
二個月前見到星鴉停在喜好的華山松上頭,估計這邊應該也有華山松只是沒有見著。
在風美溪渡溪處見到一種未曾見過,類似繡眼畫眉的小型鳥,查詢後得知其為黃尾鶲,不是很常見的鳥類,曾經是夏候鳥,如今已經被認為是留鳥。稍後在登山口等夥伴時,也見到它停在信號線上頭。
因有一段距離,加上霧氣飄過來能見度變差,一開始認為是麻雀,因為平地這種體態類似會停在電線上頭的是麻雀。回頭一想不對,這裡是中海拔地區應該不是麻雀,很費力的觀察後覺得有點像繡眼畫眉。事後查看影像確認也是黃尾鶲。顯然它在這個區域或許已經有族群。這是今天新認識的鳥界朋友。
另外見到冠羽畫眉身影,聽到繡眼畫眉聲音,但沒有取得影像。
這次認識兩種昆蟲,豔斑寄蠅與食蟲虻科鉤拱翅食蟲虻屬 )的鉤拱翅食蟲虻。
沿途的植物可以肯定叫出名號者不多,絕大多數都是陌生的。
加里山步道最廣為熟知的植物是一葉蘭與水晶蘭,或許沒緣或許時機不對,都沒有見識它們的身影。
比較特別的植物是回到停車處前,隔壁的露營區綠籬處一株葉子很類似巒大杉,但果與植株型態不相同的喬木,查詢後得知其為台灣粗榧,很特別的喬木。
取得很多不知名植物,尚需要慢慢消化探究它們的身世。
加里山真的是很值得再次來拜訪,但此次平常天,卻也遇到幾十位山友,假日健行者肯定如過江之鯽。
唉,有沒有機會都在未竟之天,人多的問題是杞人憂天!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郊山踏青樂

 早上中北坑O型縱走。
清風嶺一號步道倒木處的大石塊被他人移到旁邊。
一隻夾著相思樹假葉的螳螂,樣子有點猥褻,甚為好笑。
沿途持續聽到類似白腰鵲鴝的叫聲,不以為意,太熟悉的鳥類。
回程在某一轉彎處聲音來自正前方,自然而然地將眼光投向該處,不是白腰鵲鴝,是一種也是外來可能入侵種的黑喉噪鶥,聲音很類似。不過還是有些差異,白腰鵲鴝的聲音較輕脆好聽。難得可以取得聲音,使用錄影模式紀錄。


遇到一隻正在曬太陽的柑橘鳳蝶,留下它陽光灑落的亮麗身影。
又遇到剛剛抱箱相思樹葉的螳螂,這會兒已經拋棄樹葉,大概發覺它不是可以親熱的對象。
太熟悉的人面蜘蛛,但掛在破一個大洞的蜘蛛網上頭的這一隻,卻引起自己的注意,因為實在是肥的不像話,從未看到這幅模樣的人面蜘蛛。扮演柯南推論一番。
這隻人面蜘蛛剛剛吃了一頓大餐!天氣晴朗百花齊放的日子,到處可見飛舞的大小蝴蝶,在肚子內的受害者極可能是蝴蝶。不久前在網破位置被逮著,嘗試掙脫過程引來佈網者,一陣纏鬥導致體力透支後放棄。人面蜘蛛開始從尾部吐絲,打包這隻困在網上的食物,成為木乃伊狀後,開始好整以暇地享用豐盛早餐。大餐剛下肚正準備休息一會兒,縫補剛剛打鬥過程弄破的網,眼前卻出現一個飛舞一雙棒狀物品的龐然大物,趕緊武裝自己並維持靜止姿勢,希望躲過可能的危險。真是好笑。
在人少的步道活動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完全不受干擾依自己的步調觀察與活動。
好一陣子沒走二、三號步道,孤僻個性使然。不過仍然會借到步道邊的聯絡步道前往中坑,順便觀察去年便發現,但未完整觀察開花過程,也不太記得其名字的地生蘭。

前幾次都沒發現,今天靠近去年觀察位置時,遠遠望見有人正從反方向走過來,狹小步道需在此等候她通過,順便探頭望向溪邊灘地,似乎發現它的蹤影,趕緊下去瞧瞧,果然是獻身了,而且出現總狀花序的花苞。此處多了一個觀察點。
它是蘭科根結蘭屬的白鶴蘭又稱為三褶蝦脊蘭或白花根節蘭,在澳洲也稱為聖誕蘭,花期在6~8月。它是屬於中大型的地生蘭。
花朵在花梗上端緊密排列成總狀花序,約有數十朵花。
花盛開時宛如群飛的白鶴,故稱為白鶴蘭或鶴蘭。
很高興花苞出現之際便發現它,可以仔細觀察後續的變化。
張先生的果園今天又有狀況。
尚離一段距離即聞到農藥味,這附近只有該處種植經濟作物,估計是他正在噴農藥。
接近時果然望見從噴灑頭噴出的農藥,讓周邊產生煙滾滾的模樣,加上陣陣刺鼻藥味,覺得很不舒服,趕緊快速通過。張先生的這片果園又是噴灑除草劑,又是噴灑害蟲藥,感覺不是很優的種植方式。

光臘樹上仍然只有兩三隻的獨角仙,但有一對正在交尾,而且位置很適合,可以盡情的拍攝。雖然小心翼翼,但仍引來一位婦女靠過來。初期不理會她,但感覺她等待自己離去後也要拍照。有人在旁邊看著渾身不對勁,取得差強人意的畫面後退去。


鶯歌桃已經收成完畢。
不知名的柿子塊頭更大了。
釋迦塊頭也增加,但旁邊有人因此沒拍攝。
長不大的杏桃果被罩上紙袋,防止果蠅叮咬,也防止宵小的覬覦。可惜未能繼續觀察下去。
梅雨過後一個星期,仍不見桂竹筍蹤影。
中正公園的光臘樹沒有獨角仙蹤影,北坑的光臘樹仍然只有兩三隻。
確定是過這個村沒這個店,今年沒戲唱了。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轉念

喜歡獨自長途旅行,曾經歷過獨自長途徒步幾天,單騎環島,長距離野外徒步。
過程中,初始的意氣風發精神飽滿,隨著時間會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擴大的後悔之意,體力負荷與煩躁情緒。
最常用於削減這種感覺的念頭是,每踏出一步,每踩下一次踏板,就更接近確定的終點,在這個意念支持下,情緒通常會好轉,至少不會持續探底。
另外也很喜歡在坡度很陡的路段騎自行車。對於兩條條件類似的路段,例如長度與坡度。已經騎過且熟悉狀況的路段,通常會按部就班地騎完。反之,若是陌生路線,偶爾會出現是否要休息的念頭,即便盡頭就在前方轉彎後。大概也有這個味道。
近期最喜歡的《原始生活21天》節目,參賽者在面臨身心巨大折磨時,不少人都是以終點21天終究會到來的意念支撐,大概也是有這種味道。
人最怕的是彷彿無止盡的痛苦深淵。若認為人生毫無意義與樂趣,且折磨到死都不會消失,那不如早點了結來的痛快。
《原始生活21天》中途退賽者做決定的那一刻,肯定會有這個念頭。少於21天的某些天數,就那一刻而言彷彿永遠沒有盡頭那麼遙遠。
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對畢業生做畢業演說前一年,確診得到胰臟癌。
他在演說時以自身經驗作為第三個故事,分享關於死亡這件事。
他回憶17歲時讀過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最後一天來生活,終究有一天你肯定是對的。」
從聽到這一句印象深刻的話之後的33年間,他每天早上都會看著鏡子,並且問自己,若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想做我即將做的事情嗎?當連續很多天的答案皆為否定時,他就知道需要改變一些事情。
惦記著自己很快就會死去,他認為這是可以幫助他做出人生重大選擇的最重要工具。
因為幾乎所有外在的期望與驕傲,所有對尷尬或失敗的恐懼等等所有事情,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
換言之當體認到死亡就在眼前,對於事情的輕重緩急就很清晰了!
早上問自己想不想做或喜不喜歡即將做的事情,簡單又有效的檢視生活目的的方法。但,有時事情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的問題!
涉及「必須」的事情,通常牽扯到責任。
形影不離長期照顧一位精神異常的家人。
每天早上張開眼睛到晚上闔上眼睛之間,必須照料家人所有大小事,長期下來若每天早上都得到「想做」的答案,那已經不是凡人了!
聖人沒有七情六慾,有的是凡人,一介凡夫俗子當然有情緒,當然需要有宣洩之處。
同樣是凡夫俗子當然也有差異,讀聖賢書者總該有較妥善的因應之道。
當前所使用的策略,情緒上來時,以「每天都是人生最後一天,每做一件事都認為是人生最後一次」的念頭,舒緩情緒,似乎有那麼一點效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總要不時地透過各種方法給予自己正能量,好好地走人生路。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青皮桉

在豐原國稅局後花園看到一株木本植物小苗,經維護人員告知其為青皮桉。它的葉子,尤其是嫩葉披滿毛,顯得非常特別。
青皮桉或毛葉桉(Eucalyptus torelliana F. Muell.)是桃金孃科桉樹屬大喬木。絕大多數的桉樹分布於澳洲與鄰近島嶼,它是世界主要的人工林造林樹種之一,其他尚包括松樹類與相思樹等。
常見的經濟造林樹種桉樹有赤桉、剝皮桉、藍桉、玫瑰桉、大葉桉、尾葉桉等六種。
日本殖民台灣初期,從澳洲引進大葉桉、檸檬桉、藍桉與長葉桉,前兩種相當成功。台灣光復初期,農復會引進25種桉樹,之後仍有機關團體陸續引進。1980年代台灣曾在東部進行包含青皮桉在內的數種桉樹的造林適應性試驗。
樹皮光滑呈現但青綠色,這也是青皮案名稱由來。嫩枝圓形有粗毛,是最大的特徵之一。成熟葉深綠,葉面綠色,葉背灰色被毛葉片披毛,這是另一名稱毛葉桉的由來。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10月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