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獨自長途旅行,曾經歷過獨自長途徒步幾天,單騎環島,長距離野外徒步。
過程中,初始的意氣風發精神飽滿,隨著時間會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擴大的後悔之意,體力負荷與煩躁情緒。
最常用於削減這種感覺的念頭是,每踏出一步,每踩下一次踏板,就更接近確定的終點,在這個意念支持下,情緒通常會好轉,至少不會持續探底。
另外也很喜歡在坡度很陡的路段騎自行車。對於兩條條件類似的路段,例如長度與坡度。已經騎過且熟悉狀況的路段,通常會按部就班地騎完。反之,若是陌生路線,偶爾會出現是否要休息的念頭,即便盡頭就在前方轉彎後。大概也有這個味道。
近期最喜歡的《原始生活21天》節目,參賽者在面臨身心巨大折磨時,不少人都是以終點21天終究會到來的意念支撐,大概也是有這種味道。
人最怕的是彷彿無止盡的痛苦深淵。若認為人生毫無意義與樂趣,且折磨到死都不會消失,那不如早點了結來的痛快。
《原始生活21天》中途退賽者做決定的那一刻,肯定會有這個念頭。少於21天的某些天數,就那一刻而言彷彿永遠沒有盡頭那麼遙遠。
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對畢業生做畢業演說前一年,確診得到胰臟癌。
他在演說時以自身經驗作為第三個故事,分享關於死亡這件事。
他回憶17歲時讀過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最後一天來生活,終究有一天你肯定是對的。」
從聽到這一句印象深刻的話之後的33年間,他每天早上都會看著鏡子,並且問自己,若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想做我即將做的事情嗎?當連續很多天的答案皆為否定時,他就知道需要改變一些事情。
惦記著自己很快就會死去,他認為這是可以幫助他做出人生重大選擇的最重要工具。
因為幾乎所有外在的期望與驕傲,所有對尷尬或失敗的恐懼等等所有事情,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
換言之當體認到死亡就在眼前,對於事情的輕重緩急就很清晰了!
早上問自己想不想做或喜不喜歡即將做的事情,簡單又有效的檢視生活目的的方法。但,有時事情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的問題!
涉及「必須」的事情,通常牽扯到責任。
形影不離長期照顧一位精神異常的家人。
每天早上張開眼睛到晚上闔上眼睛之間,必須照料家人所有大小事,長期下來若每天早上都得到「想做」的答案,那已經不是凡人了!
聖人沒有七情六慾,有的是凡人,一介凡夫俗子當然有情緒,當然需要有宣洩之處。
同樣是凡夫俗子當然也有差異,讀聖賢書者總該有較妥善的因應之道。
當前所使用的策略,情緒上來時,以「每天都是人生最後一天,每做一件事都認為是人生最後一次」的念頭,舒緩情緒,似乎有那麼一點效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總要不時地透過各種方法給予自己正能量,好好地走人生路。
過程中,初始的意氣風發精神飽滿,隨著時間會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擴大的後悔之意,體力負荷與煩躁情緒。
最常用於削減這種感覺的念頭是,每踏出一步,每踩下一次踏板,就更接近確定的終點,在這個意念支持下,情緒通常會好轉,至少不會持續探底。
另外也很喜歡在坡度很陡的路段騎自行車。對於兩條條件類似的路段,例如長度與坡度。已經騎過且熟悉狀況的路段,通常會按部就班地騎完。反之,若是陌生路線,偶爾會出現是否要休息的念頭,即便盡頭就在前方轉彎後。大概也有這個味道。
近期最喜歡的《原始生活21天》節目,參賽者在面臨身心巨大折磨時,不少人都是以終點21天終究會到來的意念支撐,大概也是有這種味道。
人最怕的是彷彿無止盡的痛苦深淵。若認為人生毫無意義與樂趣,且折磨到死都不會消失,那不如早點了結來的痛快。
《原始生活21天》中途退賽者做決定的那一刻,肯定會有這個念頭。少於21天的某些天數,就那一刻而言彷彿永遠沒有盡頭那麼遙遠。
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對畢業生做畢業演說前一年,確診得到胰臟癌。
他在演說時以自身經驗作為第三個故事,分享關於死亡這件事。
他回憶17歲時讀過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最後一天來生活,終究有一天你肯定是對的。」
從聽到這一句印象深刻的話之後的33年間,他每天早上都會看著鏡子,並且問自己,若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想做我即將做的事情嗎?當連續很多天的答案皆為否定時,他就知道需要改變一些事情。
惦記著自己很快就會死去,他認為這是可以幫助他做出人生重大選擇的最重要工具。
因為幾乎所有外在的期望與驕傲,所有對尷尬或失敗的恐懼等等所有事情,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
換言之當體認到死亡就在眼前,對於事情的輕重緩急就很清晰了!
早上問自己想不想做或喜不喜歡即將做的事情,簡單又有效的檢視生活目的的方法。但,有時事情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的問題!
涉及「必須」的事情,通常牽扯到責任。
形影不離長期照顧一位精神異常的家人。
每天早上張開眼睛到晚上闔上眼睛之間,必須照料家人所有大小事,長期下來若每天早上都得到「想做」的答案,那已經不是凡人了!
聖人沒有七情六慾,有的是凡人,一介凡夫俗子當然有情緒,當然需要有宣洩之處。
同樣是凡夫俗子當然也有差異,讀聖賢書者總該有較妥善的因應之道。
當前所使用的策略,情緒上來時,以「每天都是人生最後一天,每做一件事都認為是人生最後一次」的念頭,舒緩情緒,似乎有那麼一點效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總要不時地透過各種方法給予自己正能量,好好地走人生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