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一個星期的梅雨,帶給地球上的生物幾家歡樂幾家愁。
對當今地表上最強物種,特別是居住在蕞爾小島台灣者是好事,沒造成顯著災害,卻灌飽幾乎乾涸的數個水庫,讓年初以來的乾旱危機瞬間解除。
對於地表上的植物而言,此時正值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併進的期間,生命三要素之一的水量充足,是這些生長得以蓬勃順利推進的保證。
對於部分正處於育雛期的物種而言,持續的降雨對於新生命是威脅,讓不成功率增加。
對清風嶺步道旁一株有些歲數的龍眼樹而言是悲劇,它的生命即將被這場雨終結。
為何用「即將」之詞?它根部賴以為生的邊坡,不堪持續降雨的侵襲而崩塌,它也連帶被撂倒橫亙在步道上,只剩部分根系仍在泥土內。這個沒有開墾的山坡,從實生苗長成大樹的龍眼,不具備經濟價值,不會有人大動干戈將之扶正,並架上支撐物,頂多任其苟延殘喘地橫亙在此。
這條原本熱門的步道,自從山頂處果園主人建置柵欄阻斷通行後,會來此的人寥寥無幾。除了如自己般享受當前寧靜氛圍者外,其餘大多數為不知道路已被阻斷者。
某些看到這種景象者或許就掉頭而去,自己是以鑽狗洞方式,從橫亙的枝幹間穿過往返步道,不是很方便。心裡頭盤算下午或明天帶鋸子來處理,將枝幹鋸掉,清出一條可以通行的範圍,根系及尚存的主幹則保留,看它的造化,或許可以重生也未必。
2023/6/21更新:二天後前往修剪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往年街頭到處可見賣桂竹筍的景象,今年如曇花一現般,一下子就不見了!走跳山區也可察覺這個情形。曾經有那麼短暫的日子,到處可以看到雨後春筍模樣,自己還因此寫了一篇感想,但也是沒多久就消失。
根據熟悉植物的前輩推估,這是因為桂竹生長季節雨量少造成的情形。
持續一周降雨,會讓桂竹再次蓬勃生長嗎?這是今天徒步的觀察點。
很遺憾沒有看到!只見到少數幾支很細的新竹。希望下週再來,可以推翻今天的小結。
這種情形聯想到一句俗話「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時間點過了,即便有那個環境也不會有結果。
現代人晚婚,晚婚不代表不婚,經濟、對象、環境等不婚因素消失後或許便會婚。結婚的下一步是養育後代。然而不是想生育就生的出來,特別居生育主導權的女性,過了更年期原則上就與生育絕緣。就好像過了生長期即便雨水充沛,仍不會有結果。
台灣適婚年齡的女性未婚比例高於已婚,結婚變成相對少數。最近媒體報導凍卵逐漸普及,這讓上述高齡結婚可能遇到的窘境得以解套。
不愧是地表最強的物種,可以扭轉自然法則。
這陣子孤僻似乎更明顯了!
早上徒步過程,在一處岔路處選擇另一條不常走的路徑,捨棄喜歡又有較多內涵的選項,原因是孤僻性格使然。
前些日子在這條步道,更精確說是果園內小徑,遇到相談甚歡的園主,也獲得不少的知識。不過因為平常徒步山區都是身著短衣短褲,高溫潮溼的季節是蚊蠅孳生的旺季,只要靜止不動不消幾分鐘就會被攻擊的體無完膚。上次碰面是在這種情況下意猶未盡地道別。
接近岔路前,聽到果園內有人活動與農用搬運車的引擎聲,估計園主應該也在其中。若遇到他延續上次的話題,那上次的景象會重演,也會耽擱一些時間,而且今天沒打算跟他人閒聊,因而決定走另一條路。
整個徒步過程跟他人擦身而過,幾乎都是他人主動打招呼才被動回應。
深居簡出退縮的日子過久了,似乎不太適應跟他人的互動。
還好偶而會定期擔任需要與人互動的志工,否則遲早會變成自閉老人!
大捲尾伴飛大冠鷲
記得媒體曾經刊出一張獲得杜拜攝影首獎的生態照片,一隻大捲尾在空中攻擊一隻爪抓著一條蛇的大冠鷲。
拍攝看似永遠長不大的杏桃,從樹冠縫隙間看到兩隻體型有些懸殊的鳥靠的很近伴飛。不是很確定兩者的確實身分,體型較大者似乎沒有常見的大冠鷲大,也不像鷺科鳥類,是不熟悉的猛禽嗎?
興趣來了,暫時將鏡頭移離杏桃果朝向它們,空隙太小,飛行速度頗快,鏡頭還沒跟上就隱沒在樹冠後頭,再度出現一剎那,又是跟不上,最後僅勉強拍了2, 3張不甚清晰的畫面。
回家後用大螢幕觀看,有料喔!
體型較大者是大冠鷲,根據體型應該不是成鳥。體型較小者是大捲尾。
其中一張畫面是大冠鷲往下飛,緊追在後的大捲尾,彷彿俯衝的戰鬥機般劍指正下方的大傢伙。
這不就是傳說中大捲尾攻擊大冠鷲的畫面嗎,只是尚未K到罷了。
從媒體獲得鳥類專家的說法,此時正是大捲尾的育雛期,任何可能帶來危險的生物接近鳥巢,親鳥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攻擊驅離接近者。
估計沒錯的話,這隻大冠鷲大概是誤踩地雷,接近大捲尾巢穴因而被驅離。
很有意思的畫面。
可惜未能拍到更多更精彩的畫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