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
少數服從多數,多數決,.....是現代人的「共識」,但「共識」也可能掉入「一言堂」的迷思。
柏克萊心理學教授查蘭‧內米斯,於2018年出版一本關於「異見」(Dissent)的著作,探討它可能潛藏的缺失。作者藉由書中論述,說服讀者不要壓抑異見。
本書探討人如何決策與判斷,特別是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影響的來源可以是多數人的共識,或少數的異見(dissent)。
作者認為共識可能的危害在於,不論我們是否與多數人持相同意見,它都會改變我們的想法。不過,少數人的異見也會影響我們,但迴異於共識的影響,需要更多時間、論述與鋪陳。
作者在前言中以一件造成多人傷亡的真實空難事件,點出共識的迷思與危險性。
一架準備降落的班機,機組人員聽到機外出現異常聲音,簡短討論後的共識是先找出原因再降落。飛機在機場附近上空盤旋,眾人努力尋找可能的肇因,卻忽略燃油隨時間流失的危機,最終燃油耗盡,飛機墜毀在離機場六英里遠的地方。
飛機於傍晚6:15墜毀前13分鐘,駕駛艙內的飛航工程師說:「大約還有三千磅燃油,就這麼多了」,一分鐘後塔台詢問燃油狀況,機長回復三千磅。
這是有別於盤旋並找出問題共識的異見,然似乎沒有人對於這個異見有意見。
最主要的原因是「燃油存量與飛航時間的關聯」!
三千磅燃油,不同的飛機有不同的飛航時間,小飛機可能可以飛一個小時,這架失事的飛機只有十來分鐘!
最了解這個關聯的航空工程師沒有轉換為更具有資訊的時間單位,讓機組人員更易發現迫在眉睫的危機。
其他人也沒對這個油量可以盤旋多久提出異見,導致這個明顯可以避免的危機,卻真實地發生。
本書的論點迴異於其他強調多數判斷優越性,或鼓勵團隊合作、獎勵共識、對異見冷處理的論點。
社會影響探討他人的信念與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簡單來說是說服。
異見就算不正確,仍有兩個好處:
- 打破追隨多數的盲從現象,當共識受到挑戰時,人們比較會獨立思考;
- 能刺激更多元,較少偏見的想法
作者在關於陪審團決策品質的研究發現,當有反對聲音出現,決策就會改善,當陪審團中有人提出不同見解,其他人就會考量更多狀況,並用不同角度審視案件。
共識 VS 異見
- 異見促使人們尋求更多資訊,納入更多考量,激發思考不同立場的優缺點。
- 共識讓視野變得狹隘,異見則擴大視野,兩者都會影響決策品質,這卻與當今主流的認知背道而馳
- 共識讓意見趨於一致,團隊決策出現團體迷失(groupthink),間接造成怯於表達異見
- 挑戰別人提出不同的意見,需要勇氣與堅定信念,因為別人可能會不高興。
- 相較於多數人,少數人更需要說服技巧,以說服多數人。
作者引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名言:當你發現自己站在多數派這一邊,就是該停下反思的時刻了!(Whenever you find yourself on the side of the majority, it is time to pause and reflect.),作為前言的結語。
作者不認同腦力激盪過程,「不要批評其他人點子」的規則很不明智。對於這點我有不同的意見。
腦力激盪的這個規則是希望參與者,在產生點子的過程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想,盡可能提出各式各樣的點子。若這個階段有人提出異議,可能會中斷思考過程,也可能會讓被批評者不敢提出可能被批評的點子。
下一個階段才逐一檢驗每一個點子的內容,這個階段才仔細檢核每一個點子的可行性與適用性。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人總是不喜可讓思考更縝密周全的相左意見。
異見不是發牢騷或天馬行空胡謅,它要發揮作用的最重要條件是真實不虛,所提出的不同意見必須是最接近真實者或最有效者。
異見也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的表現,網路時代這種能力更形重要。不論是LINE, FB或其他社群媒體充斥各種似是而非的假訊息,批判性思考是辨別的基本功之一。
養成這種能力,較可出現異於共識的異見。
胡適「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也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的態度。
批判性思考當然不能流於為反對而反對的批評,是深思熟慮過後的批判,以自身專業或已知事實為基礎的批判或異見。
提出異見後,接著要說服多數者認同這個異見。
不過這有點弔詭,若異見最後變成共識,那這個共識會比被推翻的共識好嗎?
會有其他的異見來挑戰這個從上一個異見變成的共識嗎?
這樣會陷入遞迴(recurrence)而無止盡地修正嗎?
理論上不會,真理越辯越明,越經過思考會越周詳。
參考資料
查蘭‧內米斯(CHARLAN NEMETH)著,王怡棻譯。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天下文化。2019/03/29。
In Defense of Troublemakers: The Power of Dissent in Life and Busin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