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志工第一次值勤,借第一本書《看見的攝影當下》(100 Things that caught my eye)[1]。
![]() |
圖片來源[2] |
台中圖書館豐原分館分為AB兩棟,A棟稱為兒少館,顧名思義是以兒童與青少年書籍為主體。B棟稱為樂齡館,對象當然是成年人,特別是樂齡族群。
樂齡館內又細分為一般圖書區與樂齡圖書區。兩個小區內有部分圖書種類重疊。此次借閱的書籍歸類在攝影類,兩個小區都有館藏。
這本書是位於樂齡小區。
兩個小區的攝影類館藏,幾乎都是國內攝影高手所著談論攝影技巧,這本是少數特立獨行的攝影書籍。
若沒來圖書館當志工,這輩子可能不會閱讀這本書,更有可能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作者克里斯專長是野生動物攝影,從25年拍攝生涯所取得的無數相片中,選出100張,配以文字說明取得這張圖片的前因後果,以及取景與攝影技巧運用的考量,示範如何以心感受並看到,被化為永恆的一瞬間。每一幅圖片的說明其實就是攝影技巧的解說,只是作者以實際運用的情境闡述罷了,更喜歡這種分享手法。
書最末頁,作者說明使用的器材,以及後製作使用的工具。
這部分自己看完珍藏起來就好,暫時還用不著,待日後有機會時再模仿。
他使用NIKON贊助的一些高階器材,例如D3X,拍攝過程都使用腳架或自拍棒,有一系列的Manfrotto腳架與器材。檔案格式只使用RAW,每張相片都會用Adobe Lightroom處理。
盤點手頭的器材,還好有一個摸到邊的Manfrotto腳架。
本書開宗明義點出photograph與picture的差異。
也引用《小王子》一書的內容:「真正重要的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見,眼睛是看不到的!」眼睛看到的鏡頭是photograph,用心看見的才可能成為picture。
不論使用甚麼用的器材,按下快門一瞬間,所取得的畫面是相片或圖片,端視是以心或眼睛所看到的內容而定。
看完前言,很高興自己選對了書,而且肯定對自己在攝影這個興趣上有加分效果。
心得
生態攝影
喜歡戶外活動者,漸漸地會對自然生態產生興趣,進而漸漸地會喜歡攝影。
不管技術多麼菜,器材多麼陽春,總有瞎貓碰上死耗子,拍到有創意的特殊畫面,例如蛇剛好吞下一隻耗子。
有了這個激勵,漸漸地就希望有機會可以多拍一些好的畫面。
通常這時候自我介紹時,或許會將生態攝影列為自己的興趣。
這是自己的心路歷程,有些人可能也是如此。
想多拍到好的圖片(picture)而非僅僅是相片(photo),通常需要不可太陽春的適當器材,也需要知道那些地方何時是熱區,例如想拍冬候鳥,就需要知道適合繁殖與覓食的濕地。
按下快門那一剎那,那怕是最輕微的呼吸都是畫面殺手,因此尚可的三角架也是基本器材之一。
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生態攝影的場域,但人潮多的場域不僅畫面雜音多,所取得的畫面通常會跟很多人撞片,如此一來就少了珍稀性。例如下「阿勃勒」關鍵字,螢幕只能用漫天黃海形容。
所以人潮不多的郊區是好選項。
生態攝影場域通常也是戶外活動的場域。
除非時間充裕且喜歡氣喘吁吁的戶外活動,可以採取健行或單車方式前往熱區蹲點,等待適當時機取得好畫面,但通常會出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
攝影器材通常有一定的體積與重量,採用上述戶外活動方式,著實會增加不少負擔,因此退而求其次,以車輛代步盡可能接近熱區,減少體力負荷省下來的時間可用於蹲點。
很遺憾這是最不喜歡的方式。
最喜歡的方式是徒步,其次是騎單車,戶外活動是主體,生態觀察與攝影是配角,以隨緣的方式觀察與拍攝。通常也不會蹲點,頂多僅在可能認為的熱區,靜靜地待數分鐘,休息順便做假蹲點。
為了減少體力負荷,退而求其次使用類單眼相機,體積與重量均較小,卻可以有較大的焦距範圍。缺點是影像畫素不高且可以運用的功能受限。也不帶腳架。
對自己而言,生態攝影的重點是紀錄,是否也可以是很棒的圖片,就看機運了。
捫心自問不喜歡蹲點嗎?
當然喜歡!
離住家不遠的大雪山,就是戶外活動與生態觀察兼具的絕佳地點。
只是礙於當前的處境,主觀條件有時間可以長期蹲點,客觀條件卻不允許。
撇開身外負擔不談,喜歡也可以到該處長期蹲點,甚至住個幾天也沒問題。
當前卻只能退而求其次,三不五時偷個把小時,到郊區徒步或騎車,順便碰碰運氣是否可以遇到死耗子。
書寫本心得當天徒步個把小時,在不同路段取得黑鳳蝶與柑橘鳳蝶在冇骨消花序上頭採蜜的圖片,都是行經該處剛好看到蝴蝶在採蜜,也來得及拿出相機按下幾次快門。還好有一兩張尚可的鏡頭。
曾經也有過跟作者安排本書方式的念頭,每次外出拍照回來後,選一張有想法的相片,並且敘述拍攝的過程與感想,也確實寫了一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搞不出個甚麼名堂。
或許該來個東施效顰,試著找出有想法的相片,藉由文字闡述讓它成為圖片。
放其中一張有感覺的圖片。
詳細內容位於另一篇文章內:
獨拍或團拍?
某天騎車經潭雅神綠園道前往另一志工點值勤,在綠園道終點處一片很有意境的樹林前,隱約見到樹林另一端一群人手三角架相機的群眾,似乎正在觀察甚麼有趣的景物。好奇心使然,繞過去查探究竟。尚未動工,正進行拍攝前準備,估計應該是攝影團體或生態團體來此觀察與拍攝。
不想耽擱時間超過uBike優惠的半小時,外加根據了解,這附近或許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主題,更不喜歡跟一群人湊熱鬧,免得不論雞絲頭或取得的鏡頭皆會自慚形穢。
從未想參加攝影課程,也從未想過參加攝影團體,自己多用心練習與實拍,並偶爾看看大師的分享,並確實在拍攝時運用即可。
加入團體,看到各式高階器材,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一些迷失,還是一個人靜靜地觀察拍攝就好。
參考資料
- 克里斯.帕克漢(Chris Packham)著 ,林怡君譯。看見攝影的當下。創意市集出版。2016。
- https://s2.eslite.dev/unsafe/fit-in/x900/s.eslite.dev/upload/product/o/2681385379004/620234.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