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原捐血室第一四九次扎針期間,服務人員詢問是否願意分享捐血小板心得?曾經寫過二篇相關部落格文章,欣然同意分享。
最近特別注意生活作息,希望可以在生日前一個月完成扎針一五零次的目標。
有付出必有所得,真心付出所得更多。簡短將心得摘錄如下:
- 更快樂,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
- 更健康,因為身體條件須符合才可以捐,因此更注重飲食起居;
- 新陳代謝更好,因為定期除舊迎新;
- 更多靜思時間,因為每兩週固定的上機時間。
但也有需要調適之處:
- 過程可能遇到的身體負面影響,如低血糖;
- 長時間固定姿勢,可能引發的不適;
- 親友可能質疑的解說;
- 需空出約二小時時間。
上述情形面對助人這件事,皆微不足道。
捐血救人確實要不落人後,但為維護自己與受贈者的安全,若身體不適或有疑慮不要勉強捐。救人有千萬種方式,捲起袖子捐血只是其中之一。
捐血初期服務人員告知,這個過程會愈來愈順利,七年多來的經歷確實驗證這個說詞。
證嚴法師認為無善、無惡、無付出的人生是負債的人生,因而決定努力行善。四個月前上機期間看到這段話,感觸良多,也慶幸當下的舉止可減少人生的負債。也邀請大家一同參與。
距屆齡還有三年,將盡最大努力捐好捐滿。
以上是簡短摘要。
若你還有時間也想更了解細節,可隨意看下去。
楔子
七年半前每天出門經過北陽路與圓環東路口,發現原本是超商的轉角換成紅白鮮明對比顏色的捐血站,也提醒自己好久沒捲起袖子了。過往通常是在豐原媽祖廟前,或捐血車進入學校才有機會。
離家這麼近有一個這麼適宜之處,當然要保握機會。
第一次捐血過程,正前方幾位捐血者的捐血程序,似乎跟當下的自己有差別。好奇詢問服務人員,得知他們正在捐血小板,而且有人已經超過一千次!聽到這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再三確認也得到對面本人的確認。聽完相關資訊後才了解,捐一次血小板以四次計算。捐出的血小板約八天可以補足,因此每兩週可以捐一次。稍微算一下確實有可能,超過十年就有可能達到這個數字。
服務人員邀請加入行列。捐血小板一次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每兩週可以捐一次,因為血液分離機器有限,每次上機時間頗為久,而且需要預約。評估時間安排後答應試看看。
捐血間隔三個月期滿後,再度踏入捐血站,展開捐血小板的奇幻之旅。
從檢查程序開始一路就與全血有些微差異。捐血小板需要先抽幾CC血液,進行包含血小板數量在內的生化指數檢查。根據幾年來的經驗,無法捐的情況包含血小板數量不足二十五萬,男生血色素低於十三,血液太油膩,或白血球數量過高等,自己曾經遇過前三種,若數值位於邊緣通常透過短時間高強度運動,可以讓數值達到合格值。
說到此,曾經遇過一次小插曲。自己預約時段是早上第一班,一開張便進入捐血室。某一次另一位捐血者緊隨在後跟著進入,也跟著完成面談前程序,緊鄰自己等候下一步作業。服務人員招呼自己先抽一小針筒的血做檢查,自己離開抽血座位後他緊跟著坐上去,也跟著抽了一筒。有點納悶未曾見過這位同時段的夥伴,他跟服務人員交談間也未感受到他是捐血小板者,狐疑歸狐疑,或許是初次捐血小板者也未必。
稍後果然驗證自己的懷疑,他是捐全血,不需要另外抽血檢查,還真是爆笑。還好這位身強體壯的年輕人,這點血沒啥大礙,只是多挨一針罷了!
曾經請教過服務人員為何捐血小板需要做如此詳細檢查,一般捐血者不須如此繁瑣。得知是血小板分離器材是拋棄式,價格不斐,若沒事先確認這些生化數值,事後發現異常不僅浪類捐血者的用心,也白白浪費器材。
這也回答某些人對於捐血小板的疑慮。目前使用分離機器的作業程序,會抽出一定量(大約五百CC)血液,在密閉管路中分離血液中的血小板,然後將其他成分回輸到體內。這個過程視捐血者的血小板數量,需重複不等的次數。
若器材共用會不會有交叉感染的機率?開始捐的初期,曾經有親友提出這個質疑,雖認為應該會有很安全的處理機制,不過仍有些懷疑。請教服務人員後,得知是使用一次性拋棄式器材,所以沒有感染的風險。
七年來的心得是越捐越順手,除非有特別事情,否則預約日期若有衝突,會排除其他行程。
依據規定,健康的捐血者每兩週可以捐一次血小板,每年最多捐二十四次。二十四次表示耗時四十八週,一年五十二週,這表示若完全沒有中斷,以生日為計算基準,每年捐十一個月,有一個月的休息。剛開始捐的前兩三年,因為偶爾血紅素不足,或自某些國家返國後需要停止若干時間,整年度未達上限。過去兩三年因為退休且未曾發生數值不足情況,因此可休息一個月。今年度初曾做過腸胃鏡檢查停止半年,因此不會達到上限。
以下是這段期間感覺到的收穫、不便與感受。
可能的收穫
(一)助人為快樂之本,捐血利己利人:
捐全血或血小板最大好處是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開始捐血小板前,於岳母住院期間,在醫院曾聽過輸血小板的醫療過程。「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也是回報其他捐血者的丁點心意。
(二)動態得知身體狀況:
心存僥倖想透過捐血了解身體狀態,是萬萬不可取的行為。捐血者有其一定的條件限制,符合條件者捐血前須測量身體基本資料,填寫問卷,接受服務人員面談。面談過程服務人員會詳細地說明捐血的注意事項,確保捐血者符合條件,並詳告隱匿會有法律責任。捐血小板者尚需額外檢查必要的生化數值,這也是一種身體的動態檢查。健康檢查通常要一段時間才會看到報告,不論正常與否都是抽血當下的身體狀態,非即時數據。捐血前的生化數據則是即時數據。曾經一位同時段的大哥白血球數量超過標準,他主述身體沒有任何不適,服務人員告知無法上機也建議他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還好不久他繼續出現在捐血室,表示身體沒有大礙。
(三)促進新陳代謝:
每次捐出的血小板二星期內,身體會自動補回捐出的量。讓體內每兩個星期產生一定量的新血小板,這也是一種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的做法,而且還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四)生活作息更正常:
為了讓血小板足夠與符合捐血所需的生化數據,必須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才不會被打回票。長久以來,血紅素一值在標準值間徘徊,時而達標時而不足。因為是長期現象,固定看診的醫生認為只要沒有太大變動則無妨。捐血初期,遇過幾次血素不足十三的情況,而且曾連續兩次不足。當時想打退堂鼓,把時間空下來,卻無法如願又白挨一針。還好服務人員苦口婆心相勸,也得知自己不是特例,某些捐血者也遇過相同問題。
因此試著調整生活作息,盡量有充足睡眠,也多攝取含鐵質的食物,例如紅龍果就是高鐵質好吃又便宜的當令水果。經這麼一調整,第二年迄今未發生血色素不足的情況,這個陳年的問題獲得改善。
很喜歡吃花生,某一次改為午後一點時段上機。檢查過程,服務人員手拿針筒詢問中午吃甚麼?知道不可吃太油膩,因此刻意吃清淡午餐,左思右想沒有特別之處。她告知血液有點油,但仍在可接受邊緣。突然想到飯後,友人拿出喜歡的花生。Bingo,花生惹的禍!這才知道花生富含油脂,所以可以榨花生油。副作用是提高血小板數量,當天的數量高於平常的數值。獲得額外有助於身體的飲食資訊。
(五)定期有修心養性的時間:
自己平均上機時間約80分鐘,這段行動受限期間,有很多打發方式,發呆,打盹,看電視,滑手機,看書,.....,上述情境曾經在同時段其他人身上看過,自己則是偏好看捐血站內提供的康健雜誌,看知識性有線電視頻道與寫雜文。
每月二次剛好可以看完每月發行的雜誌,獲取許多跟健康相關的報告知識。
很喜歡知識性頻道播出的形形色色節目,可以打發時間與忘卻手臂不舒服感,娛樂兼獲得新知。
閱讀雜誌跟欣賞節目過程,有時會做做筆記寫寫心得。雖然左手非慣用手,反正不趕時間可以慢慢輸入。
(六)類志工服務:
志工是退休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在兩三個地方擔任志工。其中一個是兩週執勤一次,每次執勤四小時。捐血小板也是兩週一次,每次大約兩小時,也算是類志工的活動,兩者都是以助人為目標。
當然可能有更多的收穫,上述是自己想得到的真實感受。
可能的不便
過程不順的困擾
有些夥伴天生條件好,血小板數量超高,血管條件也特別好,可以快速又順利地完成程序。自己的血管比較小,上機過程偶而會出現血流不順,機器出現異常聲音,需要服務人員確認並解除,次數太頻繁會讓服務人員疲於奔命,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這種情形天氣冷時更明顯,有時需借助熱水袋提高手臂溫度。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都是使用血管較粗的右手,上機過程盡可能讓手臂維持固定位置。右手是慣用手,上機過程需要用到手的場合皆使用非慣用的左手,有些不方便。右手維持固定姿勢超過一個小時,且為讓血流更順暢,會規律地握拳,老實說不是特別舒服。
上機期間,扎針的手臂不可隨便移動,身體當然不可離開座位。若此時有生理的需要,事情就大條了。面談結束若可以上機,面談人員都會貼心提醒上洗手間。然有時人算不如天算,萬一早上不小心吃了不潔食物,就糗大了!
血糖不足
捐血前飲食清淡,又怕吃壞肚子不敢吃太飽,這也會引發後遺症。
捐血初期偶爾出現中途頻頻打哈欠情形,認為是太累了,沒有特別理會。某一次打哈欠後感覺似乎不太對勁,有老眼昏花的感覺,趕緊通知服務人員。協助者經驗豐富一眼猜出可能因素,典型低血壓低血糖。立刻量血壓,果然收縮壓低於正常值頗多。立刻調低椅背腳抬高讓身體往後仰,並往嘴裡塞好幾顆糖果,不一會兒逐漸恢復正常,真是嚇了一跳。
爾後會帶兩個包裝飲料上機,預防狀況再度發生。
他人意見
家人尤其是上年紀者,對於經常到捐血室總是頗有微詞。也曾經有認識者告知不要經常捐。遇到這種情形需要詳細解釋這是利己利人的好事。
上述不便與不舒適,面對助人這件事皆微不足道。
助人宜量力而為
捐血助人確實要不落人後,但為維護自己與受贈者的安全,若身體不適或有疑慮不要勉強捐。救人有千萬種方式,捲起袖子捐血只是其中之一。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已經看過幾次,真是非常佩服薩利機長的果斷與飛行技術。電影片尾的公聽會上,事實顯現薩利機長的判斷正確後,公聽會主持人之一提到她與包含所有機組成員,鳥類專家,航空專家等晤談後得出這起事故可以完全無人傷亡的關鍵因素是機長,換言薩利機長被稱英雄當之無愧。薩利機長立刻否定這個說法,他認為事故可以完美落幕,是包含副機長,全體機組人員,空管人員,救難人員與所有乘客的共同努力才可以達成。聽到這一席話更加佩服他,這卻也是實情。他所談到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讓這完美的結果不完美,例如救難人員若晚個十分鐘抵達,可能就有傷亡。
捐血過程受某事件啟發,讓自己將這件事跟捐血產生聯想。
有無數方法可以救人做好事,不是非得捲起袖子不可。就以捐血來說,每一個有參與的人,志工,服務人員,提供贈品的單位,協助運送的人,提供血液分離設備的人,...等等等,就幫助人這件事而言心意是一樣多。即便是接受血液者亦然,讓其它人有機會做善事本身也是善事一件,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受贈者讓捐贈者可以助人,因而感覺快樂。
結語
很高興捐血站遷移到住家附近,讓自己有機會認識捐血小板,不只多了助人的管道,也從中獲益良多。捐血初期服務人員告知,這個過程會愈來愈順利,七年多來的經歷確實驗證這個說詞。
擔任康健雜誌2023年4月份客座總編輯,證嚴法師談到每次宿疾心絞痛發作,總想到還有多少時間能做事?也認為無善、無惡、無付出的人生是負債的人生,因而決定努力行善。
四個月前上機過程看到這段話,深受感動,也慶幸當下的作為可減少人生的負債。
距屆齡尚有三年,會盡最大努力捐好捐滿。
最近看到捐血站臉書專頁,邀請挪得出一個半小時,符合捐血條件的民眾,踴躍加入行列。在此拋磚引玉希望更多人加入減少人生負債的助人行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