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交通規劃

出門在外,偶爾總可看到一些很奇特的交通景象。
或許不一定是親眼所見,經由他人分享而得知。
無意間看到有人在社群媒體貼出一張誇張照片,看似不長的路段,佈滿橫向道路路標。拍攝者使用具有壓縮效果的長鏡頭,更顯得誇張。
有這種事嗎?

圖片來源:Google街景

路標的街道名稱清晰可見,以「湖美一路」跟「健康十二路」為索引,查詢谷哥地圖,還真有這些路名,位於嘉義市,棋盤式排列重劃區,街道也如此呈現。
湖美一路在這段大約七百公尺長區域,與十條街道垂直交叉,街道間隔大多為70公尺,少數大一些。從某一頭觀察,就可看到這壯觀景象。
這些紅綠燈當然會連鎖,而且不是交通繁忙區域,行車順暢下,頂多遇到一次紅燈。不過開車經過這裡,肯定會被這幅壯觀景象嚇一跳。
搜尋過程,又看到台南市仁德區也有一處類似的道路。
圖片來源:Google街景

義林路與義林六街、五街、三街、...等交叉口,也有類似的情景。
這條道路的垂直交叉道路沒有湖美一路多,但附近看起來是人煙稠密區域,上下班交通尖峰期,有可能會遇到走走停停的惱人景象。不過這種複雜路口,沒有交通號誌會更危險。
從未走訪過這兩個區域,有機會可以親眼見識這種奇觀。
就自己的了解,都會區最早採棋盤式規劃,應該是縣市合併前的高雄市。四十餘年前在此求學,就曾耳聞在市區開車,時速保持四十公里,可以一路暢行無阻不會遇到紅燈。當然這只是形容詞,不過若規劃適當,且交通不要過於繁忙,有機會達到這個效果。
開車因為道路規劃不當而走走停停,很惱人卻不會太費心力,頂多腳多踩幾次剎車罷了。
換成騎自行車就不一樣了,頻繁起步與停車所帶來的慣性損失,不只惱人而且會耗去不少體力。
長期盤據對自行車最友善都市的哥本哈根,超過六成居民平日以自行車為代步工具。交通規劃單位貼心地設計Green wave系統,減少騎車的慣性阻力,讓騎車更順暢。他們在某些適合的區域,將交通號誌連鎖,讓區域內的騎車者有機會閃過紅燈。
騎車行經這些區域,若發現路旁地上亮起一排綠色燈號,表示若維持目前騎車速度(大約時速二十公里),在這區域內就不會遇到紅燈。
這是很貼心的設計。
近十幾年來,身為在地台中人,可以感受到到交通單位的用心。
從最早期的公車八公里免費,進而十公里免費,又加碼到雙十公車等。也廣設公共自行車,並提供前半小時免費優惠,鼓勵民眾多多利用大眾運輸系統。
還有一連串的改善措施。
有設置紅綠燈的路口,通常是雙向的號誌同時變換。若該路口沒有左轉專用號誌,零星左轉車輛,需要等待對向直行車通過,或在行車間隔找機會左轉,有時會造成險象環生。
最近發現有些十字路口引入新的號誌控制。有這種需要,但又未多到需要設置左轉專用燈,或道路條件不允許,會讓某一向先亮綠燈十秒鐘,讓左轉車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通過,有需要的左轉車可能是上一次綠燈來不及通過者。若有必有,晚十秒鐘變綠燈的方向,也會晚十秒鐘變紅燈,算是一種變相的左轉專用燈。
行政單位若更用心,必能獲得民眾更多的掌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