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負重行走

爬百岳跟一般山岳,主要差異之一是背包大小。百岳通常是多天行程,因此可以需要攜帶帳篷、炊具、食物、衣物與其他必需品,全部行曩超過十公斤是常見的情形,一般稱為重裝健行。
如今高山協作普及,透過高山協作的幫忙,可以省掉食物、炊具、甚至營帳等,去掉大半的重量。
近來登山裝備講求輕量化,讓健行可以不需如駝獸般背負一大堆重物。即便沒有請協作幫忙,若選用合宜裝備,也可以輕鬆走百岳。
聽到有人故意荷重徒步健身,倒是蠻新鮮。
當然在附近郊山活動,也曾見過有人背重裝健行,當時推估可能是為了爬百岳,先進行荷重上坡訓練。或許他正是在進行這種荷重徒步活動。
無意間得知歐美正流負重行走(Rucking)。
Rucking應該是來自背包的英文字Rucksack,意思與Backpack相同,只是台灣比較常聽到後者。
既然與背包有關聯,那表示這種走路方式,負重物是放在後背包內。
從知名運動配件大廠NIKE所提供的資訊,若想尋求走路與跑步之間的某種徒步形式,負重行走或許是一個選項。
顧名思義,負重行走是背負重物走路或健行,例如攀登百岳常聽到的重裝健行。
根據出現在澳洲軍事期刊2010年的文章,這是一種主要的軍隊訓練項目,因為軍人必須具備負重長途行軍的能力。這種訓練最主要的優點是可以訓練耐力。
根據發表於期刊的文章顯示,沒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透過十週的負重行走訓練,最大攝氧量可獲得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相關的肌耐力。
前海豹部隊隊員,軍事體能訓練教練Stew Smith提到,雖然負重增加的衝擊有限,但仍比跑步帶給關節更大的衝擊,特別是走太遠、太頻繁、或太重等。
進行負重走路,必須穿著可以保護足踝的鞋子,特別是行走於不平整的地面。穿著不合適鞋子重裝徒步,也可能會引起水泡和腳痛,或增加腳踝扭傷的機率。
他對負重行走的建議如下:
打好基礎:
適當的重量訓練,強化核心肌群,減少行走間發生傷害的機會。
取得裝備:
使用適合的後背包,也可以使用簡稱為ALICE的多用途輕型個人攜帶設備(All-Purpose Lightweight Individual Carrying Equipment)。這是一種出現於1970年代,專門為美軍野戰設計的軍事背包。
循序漸進:
建議一開始背包的重量不要超過體重的10%,若感覺良好,每隔1~2週增加10%~15%。最高荷重不要超過體重的25%,例如體重70公斤,背包最高重量為17.5公斤
位置正確:
重物的位置很重要,理想情況下重量應放在肩胛骨間的背部高處,可減輕臀部和下背部的壓力。可以將輕的物品放在背包底部,若不夠高也可以墊毛巾或排球。
找出自己的里程與頻率:
從感覺適當的距離開始,一般人在不感覺疼痛下,可以從一英里的距離開始。
他建議隔天荷重走一英里,中間穿插未負重的行走。若感覺穩健地進步,每週可以將里程增加10~15%。
蠻中肯的建議。
過去上班期間,基於搭火車通勤方便起見,也是背後背包。裏頭至少有一台筆電,還有其他的物品,因此有相當的重量,這也算是一種負重行走。
參考資料
https://www.nike.com/a/what-is-ruck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