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走讀三峽白雞山區

 

摘要
二0二三年最後一天,與夥伴走訪大豹溪左岸的金敏子山與週邊山頭,二個月後再度與夥伴來大豹溪右岸的白雞山與週邊山頭,冬季密集造訪東北季風涵蓋範圍,有別於以往這個季節往中南部的安排。
這個時候來這個區域,潮濕是最適合的形容詞。
這次走訪五座小山頭,按照順序分別為白雞山東北峰、白雞山、雞罩山前峰、雞罩山、鹿窟尖山,最高者為七百八十公尺的雞罩山,其餘介於六百到七百多之間,根據軌跡紀錄器的資料,總時間大約六個半小時,總距離將近九公里。。海拔不高但有幾個起伏行程。健行路線落差大不大,隔天腿部的反應最明顯,這次腿部的回應是沒甚麼!
根據新北市政府豎立於步道口的導覽圖,白雞山步道屬於插天山系。探查地圖,確實是位於北插天山的西北邊不遠處。
路況
眾多健行經驗中,很少遇到如此泥濘的步道。根據觀察一方面是此處為東北季風涵蓋範圍,其次步道植被也頗為茂密,而且又靠近大豹溪谷地所致。從步道沿途盡是山蘇、筆筒樹、雙葉蕨、腎蕨等各種蕨類,就可知道其潮濕程度。台灣平均蕨類商數大概是3~4之間,這裡起碼超過6以上。
海拔雖然只有六、七百公尺,但卻可清楚遠眺二十公里外的台北101大樓。第一次健行途中,從山頭遠眺台灣地標建築,而且在白雞山、雞罩山前峰與雞罩山都可以看到。
從谷歌地球可以明顯看出這條稜線,是台北盆地西南邊戍守的一個高點,除可以綜攬整個盆地外,也與北方的林口台地扼住從桃園往北進入台北盆地的大漢溪河谷。
看了谷歌地球千百遍,從未留意到這個地理關係,實際走一趟,將觀察與客觀資料比對,印象更深刻。這是「走讀深山林」,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涵。
撲朔迷離的礦區名稱
台灣主要的煤礦區位於北部,特別是新北與基隆地區。走訪北部山區,遇到廢棄礦區是常有的事情。
距離白雞山步道口約七百公尺處,矗立幾棟已經廢棄的房舍,旁邊豎立一面解說牌,標題為「海山煤礦忠義坑」。前輩軌跡標註名稱為「礦場工務所」,根據建築物結構,應該是工務所與礦工宿舍。
這個解說內容中的一段話:「位於現址的海山一坑煤礦(海山煤礦忠義坑前身,也稱為裕峰煤礦)發生嚴重的爆炸災變,.....」,表示這裡是災變現場嗎?
查詢後得知發生災變的不是這個坑,是直線距離大約三點七公里的海山一坑。七十三年十二月發生九十四名礦工罹難的海山一坑煤礦,原名天富煤礦,民國四十九年易主後更名。民國七十八年停止開採,出售予行天宮興建恩主公醫院,該醫院將之作為護理之家。
從Google街景得知,二0一二年九月街景此處尚為礦場舊建築,二0一五年六月醫院主體建築完成,二0一九年六月已經為現在的模樣。
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提供的資料,位於步道上的這個礦坑,最早名稱為海山二坑,民國五十九年原經營者轉移予忠義煤礦,後又轉移予裕峰煤礦,所以它最後的名稱是「裕峰煤礦」,這也說明步道沿途指示牌標示為裕峰煤礦的原因。
工務所旁邊有一個礦坑口,坑口以鐵門封住。離開此處往左朝白雞山方向前行沒多久,遇到第二個礦坑,坑口沒圍住而是放置一台捲揚機,新北市政府製作一面解說牌。
查詢資料過程,黃欉名字一再出現。透過了解這位長者,對於白雞山步道周邊的景物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行修宮是探訪白雞山步道起點,旁邊兩座停車場不愁沒地方停車。停車場與行修宮間,搭建一座長方型遮雨棚,方便香客往返寺廟與停車場,一如台灣香火鼎盛的宮廟般,遮雨棚內聚集一些商家,販售各種食物或用品。
北部地區聽到恩主公,很自然聯想到台北行天宮。行修宮旁看到恩主公的稱號,有點好奇但不以為意。
這兩次走訪三峽地區,感覺宮廟似乎特別多,上次在今敏子山稜線上健行,望向大豹溪段對岸的山坡上,就有這種感覺。從行修宮到白雞山步道登山口,除行修宮外尚有一處禪光寺。
今新北市樹林區人黃欉先生,成年後到台北開創事業。後來有機會投資開發三峽白雞的煤礦場,就是海山二坑,開啟煤礦事業。數年後在其兄長引介下,與供奉關聖帝君的「行天堂」結緣。
光復當年三峽白雞地區爆發瘧疾,黃先生於海山二坑礦場事務所內,設立「行修堂」供奉行天堂請出的關聖帝君像,讓鄉里居民參拜,瘧疾因而去除。
四年後黃欉先生為感念關聖帝君護佑,捐出礦場事務所旁土地,獨資興建「行修宮」。
同年也購買現有行天宮現址之土地,將原於民宅三樓的行天堂供奉於此。後來也興建北投行天宮。原行天宮主持去世後,由他擔任第二任三宮「總住持」。
查詢資料過程,看到「本坑」與「分坑」兩個名詞,根據所獲得的資訊煤礦坑的本坑與分坑主要差別在於其開採範圍與規模。本坑是指煤礦礦區內主要的採掘區域,通常位於煤礦的中心位置,煤層厚度較厚、煤質較佳,且開採歷史較悠久。本坑的開採規模較大,通常設有專門的礦井、選煤廠等設施。分坑則是指位於本坑以外的採掘區域,通常位於煤礦的邊緣地帶,煤層厚度較薄、煤質較差,且開採歷史較短。分坑的開採規模較小,通常由本坑的礦井進行管理。
上述說詞尚須要再進一步確認。假設上述說詞正確,就可以釐清探詢過程中不少很混淆的地方。歸納如下:
  1. 在聖心橋附近,新開幕的無礦(mineless)是忠義煤礦本坑,本坑周邊有事務所,煤埕、宿舍、捲揚機等。根據媒體報導,原來忠義煤礦事務所,經由建築團隊重新設計,於2023年中完成修繕。並以無礦為名,提供包含自然餐飲、藝術體驗、療癒、與不定期展演活動等服務。
  2. 白雞山步道上的裕峰煤礦原來為忠義煤礦分坑,分坑也有捲揚機。
  3. 白雞山步道入口到裕峰煤礦間步道上殘存的軌道,為原來運煤車軌道遺跡。
  4. 海山二坑附近的海山三坑,後來更名為湊合煤礦。
  5. 白雞路行修宮對面,山坡上一棟廢棄的二樓磚造房子,應該是黃欉先生取得煤礦時,舊的事務所。
這大概是所理解的內容,所以該面解說牌有誤。
生態觀察
雙扇蕨
第一次注意到雙扇蕨,是在淡蘭古道旅遊摺頁上。製作摺頁的單位,曾跟自己要古道上另一種著名特有種植物的照片。過一段時間,無意間想到這件事情,進入淡蘭古道官網查探,果然照片出現在摺頁上。摺頁依據北中南三條路線,製作成三本,雙扇蕨在三路都出現,表示它遍布整條步道。摺頁上列出的特有生物不多,除看自己提供的資料外,也一併瀏覽其他生物,三本摺頁都出現的它,印象特別深刻。
又大又破裂的葉子,有別於一般蕨類的羽狀複葉,特別引人注意。這段期間未曾走訪該處,平常活動的區域沒有這種蕨類,久而久之便忘了這件事。
出發前夥伴提到步道上有機會看到雙葉蕨,他參考他人的航跡規劃行程時,得知這則資訊,聽到這個名詞沒特別感覺。
過了白雞山東北峰沒多久,見到步道旁很大一片頂著一片大破圓葉的植物,立刻脫口而出破傘菊,去年剛認識這種曾經消失一段時間的台灣特有種植物!腎上腺素立刻飆升,趕忙拿出相機記錄。居高臨下俯瞰,只看到葉子上面,沒見到底部的細節,本想蹲下仔細觀察。但前方據說有一面不太好攀爬的岩壁,後頭一群人聲逐漸逼近,不想讓他們超越,因此草草收場快步離開。越走越感覺不對勁,沿途都有它的蹤跡,跟所知道破傘菊非常少見有出入,難道會是剛剛夥伴說的雙葉蕨?在峭壁等正在攀登的前行夥伴時,峭壁旁約在眼線高度位置,出現熟悉的問號形狀嫩芽,答案揭曉,是蕨類不是菊!
從白雞山東北峰開始,整個稜線上都可看到它的身影,直到過了鹿窟尖山岔路口,開始陡降才逐漸失去蹤影。
這也勾起去年在虎山也見過它,當時也是很興奮,以為見到破傘菊。話說回來錯把馮京當馬涼,也是情有可原,因為雙扇蕨有「破傘蕨」別稱。
後續想進一步認識它,查詢過程得知它是淡蘭古道識別系統的代表標誌,確實是很棒的選擇。一來它是古道具代表性的植物,再來它的葉形很特別,識別度雖然沒有楓葉高,但仍具有高度的辨識性,特別是實際走訪古道,親眼目睹它的丰采後,印象會非常深刻。
具有二至四億年前古老類植物特徵「二叉分枝」的雙扇蕨,是台灣唯一雙扇蕨科雙扇蕨屬的中大型蕨類植物,它可說是蕨類中的活化石。雙扇蕨喜霧氣較重的空曠地,生長在向陽的岩壁或邊坡,常大片生長。根據氣象局資料,臺灣本島的每年平均下雨日數,以基隆北海岸及宜蘭最多,西半部的沿岸最少。淡蘭古道位於台灣降雨日數最多區域,雙扇蕨蹤跡廣泛分布於此可以理解。
白雞山步道環境與淡蘭古道類似,又有地緣關係,也成為它的群聚區域。淡蘭古道識別系統,是由以《淡蘭古道三部曲》原聲帶專輯,獲得美國第65屆葛萊美獎「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的蕭青陽設計師設計。在步道里程樁、文件、導覽資料等地方都可見到這個設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的識別系統。
大明橘
這次走訪大豹溪兩岸,隨處可見上頭滿滿果的小喬木,它是台灣北部稜線上的代表性紫金牛科竹杞屬植物大明橘,因處東北季風吹襲區域又位於稜線,因此演化出厚實葉片與短密枝條,且樹形較為低矮並與其他週邊植物形成密實矮林。這兩次的走讀觀察確實如此,稜線區域沿途可見到它的蹤影。根據資料顯示,它是一二月份開花,此次沒特別見到花,眼見所及都是果。
在今敏子山見到它,查詢後得知它的稱號。這次見到它,記不得名稱,夥伴詢問當然答不出來,看了上次的遊記才記起,無三不成禮,下次再見就會記得了。
馬醉木
過去都是在中高海拔區域見到馬醉木,這趟行程偶而在步道上壺形花冠,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直到見到樹上的花,才想起是它,但海拔六百公尺地區,可能是它嗎?查詢資料後得知,它分布區域從海拔四百公尺開始,花期大約這個時期,所以應該是它沒錯。
黃苞根節蘭
在鹿窟尖山基石前遇到路旁一株黃苞根節蘭,它屬於大型地生蘭,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山區闊葉林下,喜歡陰濕或半透光的環境,是一年當中最早開花的台灣原生根結蘭,花期在1~3月。
它與大約也是這個時間開花的輻射根結蘭不容易分辨,主要辨別特徵是輻射根結蘭著生於花梗頂端的小花沒有花距,而黃苞根節蘭有花距。
另一種跟黃苞根節蘭幾乎一樣,小花也是有距的台灣根結蘭則是秋天開花。
鳥類
徒步於步道,耳邊不時傳來熟悉的鳥叫聲,但未見到身影。
摘菜
健行過程,習慣性會帶容器收集想觀察的東西,例如掉落在地上,上頭有果實的大明橘枝葉。比較少在潮濕的地區走跳,新鮮的事物自然很多,沿途撿拾不少想觀察的東西。
這次的容器是原本裝食物的塑膠袋,裏頭放了收集物後,綁在背包背帶上。自己覺得沒甚麼大不了的,但旁人看到可能會有其他的想法。
走完最後一個山頭鹿窟尖山,返回途中與大約保持相同推進速度的另一團體相遇,擦身而過時,該團一位女山友問到,你是沿途摘菜嗎?愣了幾秒鐘,回答不是!好奇怪的聯想,健行過程怎麼會聯想到摘菜!
話說回來,整條步道上可以當菜餚的植物,大概就是山蘇與過溝菜蕨。這兩種植物即便摘採,放在塑膠袋內一路折騰,回到家大概也不能煮了。
真是好笑,人都會以經驗為思考方向。可能是家庭主婦的她,煮菜是日常家事之一。她也可能會在健行途中,採摘可入菜的植物。
結語
整條步道除接近白雞山前,出現的大岩壁外,整條步道的路況還算不錯,就是濕滑些。很希望有機會可以再來這個區域走跳。
探詢雙扇蕨過程見到淡蘭古道,也是一個應該安排時間走訪的區域。
參考資料
https://lobo32xl.pixnet.net/blog/post/570794244
https://ivynimay.blogspot.com/2010/06/99061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