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老老照顧的省思

「伊卡好命,先享福去了!」,這通常是配偶去世的人,被問到時委婉的回應詞。
這句話或許不再是委婉詞,而是真實寫照。
曾經看過一篇報導,日本年長者到寺廟祈福,不只為了長壽而且可以好走。
台灣平均餘命超過八十歲,達享耆壽年齡者比比皆是,享嵩壽也有一定人數,配偶雙方都健在者,更是受上天眷顧者。
人終究會離開這個空間,配偶健在者會出現兩種可能情形,一起走或分開走。分開走的狀況晚走者須幫忙打理,然後獨自走完剩下旅程,這種情況下,本文開頭那一句話是內心話!
如今的年長者,有結婚生子者,子女大概出生於戰後嬰兒潮前後,子女人數眾多,大多會陪伴與照料老後生活。
實際年齡將近八十五歲的老媽,年輕時雖辛苦,老伴又早早離去,膝下五位子女不是住一起或就在附近,完全不用擔心老後所有事情。
自己剛活過一甲子,有一個在外地就業的兒子,需陪伴與照顧身體不適的配偶,跟兄弟分擔照顧老媽責任,自己早早有心理準備,也努力維持過AA生活。同儕的子女數大約為-二~三人,雖然沒如父母輩般,較無老後的擔憂,卻也還在可以接受範圍。
兒子這輩年輕人,情況更險峻,更需要及早安排與準備。
前些日子與友人閒聊,他提到,有朋友約他一起購買新重劃區要價數千萬的豪宅。自己則提出不同觀點,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考量未來的居住處所,豪宅不是考量點,如何可安心老去才是關鍵。
上述的感想是天下電子報一篇標題為「『老老照顧』成隱憂,比老伴先走怎麼辦?...」文章所引發的。「比老伴先走怎麼辦?」隱含扮演照顧老伴的角色,萬一自己先離開,沒人照顧的老伴如何過生活。
經常捫心自問,若生命此時結束會有罣礙嗎,作為人生的檢驗。這句標題確實是罣礙之一,但也想了對策做了安排,原則上沒有甚麼罣礙。
平均餘命不論是八十、九十、甚至百歲,都是統計數字,即便百歲餘命的年代,仍有早夭者,各年齡層也都有往生者,因此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任何時候終止生命。新北市在大樓旁候車亭等公車的妙齡女學生,完全沒想過會命喪於從天而降的冷氣。
去掉上一句的「比」字,變成「『老老照顧』成隱憂,老伴先走怎麼辦?...」,這是被照顧者的觀點。照顧者必須想到這個可能性,並事先預作安排,讓照顧的老伴可以善終。
現代人步入老年後,難以有子女承歡膝下,需要未雨綢繆,提早做安排與準備,「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盡可能事先安排並過AA生活,大概是較積極的因應策略。
老媽有子女照顧,左鄰右舍或認識親友,跟媽媽年紀相仿長者,年老所獲得的照顧情況雷同。
吾輩或無子嗣者該如何?晚輩不一定需要有血緣關係,年紀大者除同年齡老友外,多跟年經人交往互動,可保持年輕心態,也多了未來可能扶持的來源。
台灣管理學界泰斗許士軍教授談到,八十八歲不退休,教課當養生。清大享壽八十七歲的物理系退休教授,離世前捐出八千五百萬畢生積蓄與六萬冊藏書。因住學校附近,即便退休仍與學生有互動,這兩位前輩提供可行的典範。
上述是主觀的思考與努力方向,客觀的面向包含社會支持與國家政策。台灣整體社會已經體認到這種趨勢,集思廣益與提供可能參考的作法,是因應的管道之一。政府也注意到這個趨勢,透過擴大社福支出與長照政策,完善老後照顧的需要,這是因應另一個因應之道。
這兩年引起全世界關注的穿皮衣英雄,在GPU技術研討會GTC主題演講中,展示人形機器人(Humanoid)與兩位可愛的迪士尼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已經出現多時,不論動作與表情,皆可以接近真人模樣,若加上這兩年突然爆紅的大型語言模型LLM,《變人》電影中羅賓·威廉斯主演的機器人安德魯·馬丁,基本上已經成真了。
安德魯扮演家庭幫手或管家的角色,當然也可作為照護者角色,那或許是科技為人類平均餘命持續延長,所帶來潛在危機的解決方案。
然不論未來有何種解決方案,維持身心健康,持續過著活躍老化(AA)生活型態,才是應對的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