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新書架位看到一本名為《十分鐘休息法》,英文書名為Ten to Zen: Ten Minutes a Day to a Calmer, Happier You(十分鐘進入禪定,每天十分鐘讓你更平靜與快樂),每天只要花短短十分鐘,可以讓生活更平靜快樂,確實是很吸引人的標題,而且Zen to Ten剛好押韻,更具吸引力的複合詞。
對於西方人而言,東方的Zen具有神秘的力量,讓人心情平靜遠離煩惱。
作者是一位具有英國行為和認知心理治療協會,及人際心理治療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將禪定引入心理治療框架,舒緩現代人的各種心理不適。
他提出一套方法,當心情煩躁、焦慮緊張難以專注、缺乏自信、或憤世嫉俗、只想遠離煩惱,藉由作者建議的五個步驟,只需十分鐘就可達到目標,這些步驟如下:
第一分鐘:停下與察看
第二、三分鐘:抵達屬於你的寧靜空間
第四、五分鐘:呼吸練習
第六、七分鐘: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駕馭思緒
第八、九分鐘:正念練習
第十分鐘:接納、悲憫與真實原則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原因之一,近期想了解中國人所寫,唯一被稱為「經」的佛教著作《六祖壇經》,上週借一本在中國大學任教的學者所註解的書,今天又借一本台灣大學教學欣繹的版本,看到書名有禪字的書本,特別感興趣。
中國古聖先賢所著《大學》,開宗明義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定靜安慮得;心定了,才會靜下來;心靜了,才會安;心安了,才能內觀與自我察覺;覺察了,才能明心見性,領悟人生道路該如何走,並讓內心平靜與快樂。
第一分鐘:停下與察看-->定
第二、三分鐘:抵達屬於你的寧靜空間-->靜
第四、五分鐘:呼吸練習->安
第六、七分鐘: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駕馭思緒->慮
第八、九分鐘:正念練習->慮
第十分鐘:接納->得
作者所介紹的步驟,就是定靜安慮得,只是沒有引入量化的時間。
CBT是專業技能,非一般人可以運用自如,但正念(Mindfulness)是一種精神狀態,其特徵是集中意識並接受當下時刻,也就是專注於當下,不帶任何判斷。 它涉及全神貫注並參與現在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無論是想法、感覺、情感還是外部體驗。 正念鼓勵個人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陷入其中,使自己更加清晰、平靜和情緒平衡。一般人可以將 正念練習可以融入日常活動中,例如飲食、行走,甚至呼吸,讓紛擾的心得以平靜。
康健雜誌邀請知名養生專家楊定一,擔任2023年8月份客座總編輯,主題為:最強自癒力:慢呼吸。
內文提到每人一天平均呼吸二萬次以上,稍微計算一分鐘大約或高於14次,實際上測試大概是這個數字。古人強調呼吸要輕,慢,溫柔,溫柔到擺在鼻子下方的羽毛都不會飄動。
根據調查1930年代,一般人每分鐘平均吸進5公升空氣,當今增加到12公升。他認為原因是現代人過度緊張,過度刺激交感神經,經常處於Fight or flight。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呼吸快了一倍,淺了一倍。他認為慢,柔,深的呼吸更有效率。他建議把呼吸調慢變深,找到呼吸的基本頻率,再透過每一個動作行為,讓全身達到諧振的狀態,讓身體的每一個器官與每一個細胞都可以同步。
這個如奇蹟般的呼吸頻率稱為諧振式呼吸,每分鐘4~7次,每次呼吸超過十秒,最能讓人健康找回快樂的頻率。呼吸的頻譜稱為呼吸譜,越深越廣愈能找回健康,讓呼吸從最快到最慢,甚至閉氣與憋氣。也就是在一定時間內讓呼吸在最寬廣的頻譜間切換,爬山可以練習呼吸譜,上山快下山慢。
鼻子才是呼吸器官,嘴巴負責進食和講話,因此不要用嘴巴呼吸。試著調勻呼吸,讓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在6次左右,確實可以讓情緒穩定。
雖然不是專家,但同意文章所談的內容。沒有看完整個專題內容,不確定練習所需時間,人的呼吸當然可以自主控制,但有多少人會意識到自己的呼吸?很少!
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呼出,沒再吸進來,生命就此終止!確實是該多察覺自身的呼吸,並且可以試著參照上述建議調整呼吸頻率。
以一分鐘呼吸六次的頻率,實踐定靜安慮得,應該更容易獲得成效。
騎車回家途中,煩惱瑣碎事進入腦海,立刻運用領悟到的方法,得到不錯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