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雅士過「晴耕雨讀」生活。自己平日大清早依循「晴動雨讀」原則,天晴日通常到外頭待個把小時,從事複合式活動:健行、騎車、跟生態界友人交流等。雨天則待在室內,閱讀、沉思與寫作。
前幾天媒體與氣象單位,不停地呼籲留意本週將出現類梅雨天氣,且持續一整週時間。前兩天沒特別感覺,半夜被陣陣雷雨驚醒,預報終於成真。
YT推薦影片清單出現一部《曾仕強:與人交往時,盡量少談自己這四件事,說的越少,禍患越小。》,對這個題目有興趣,但不想看別人怎麼說,倒是想自己琢磨琢磨。
活了一大把年紀,介於孔子所言「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此時理當已逐漸耳順,正往從心所欲不逾矩推進,白話說就是不隨波逐流做自己。
與人交談盡量不要談那些事,可以舉出不少內容,至少有下列方針:
自己得意的事,稱心如意的事自己得意就好,不要出現在閒聊話題。輕則讓聽者感覺不舒服,若聽者正處於不如意當下,可能會讓其自慚形穢。例如兒女高分錄取明星科系,聽者的兒女則未錄取任何學校。嚴重者可能讓人覬覦,甚至引來殺身之禍。例如炫耀自己剛獲得彩券第一特獎。
自己失意的事,失意的事情放在心裡就好,有一句話說,當你笑的時候全世界跟著你笑,當你哭的時候只有你哭。遇到困難盡最大努力解決,真沒辦法找有能力者幫忙。而非在閒談間當作話題。甚至可能被引為其他談話的話題,且被當成笑柄。
別人八卦的事,先賢告誡,靜坐常私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沒有人喜歡他人談論自己的是非,要談也要由自己口中說出,不需要他人代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每個人都希望如此,那首先要做到不論人非。
沒有根據的事,訊息滿天飛的時代,不少是無中生有的事,有些只是好玩而捏造的內容,有些可能會造成實質傷害。資訊時代之前,訊息傳遞管道與速度有其侷限,很多時後未造成顯著影響前便被揭穿而中斷。資訊時代,任何訊息彈指之間傳遞到任何角落,所產生的影響如影隨形,恐釀成無法彌補的後果。
人不能離群索居,自己雖然過深居簡出半隱士生活,仍會與人交談交流。有機會與人交談,要多談那些事呢?
有利他人的事,站在對方角度談有利於他人的事情。交談者最近迷於某些不良嗜好,例如酗酒或賭博,從客觀與對方立場,談可能造成的禍害,讓對方聽的進去並可能做改變。他人正準備轉換職場跑道,提供有利於他的相關知識與資訊等。
有建設性的事,生命短暫,每跟他人談一句話,生命就消失一點點。寶貴的時間得以與人交談,內容當然要有建設性,不要言不及義。例如梅雨季節即將到來,大地震剛過有感餘震不斷,提醒他人與自己出門行事格外小心,彼此交換好的策略與作法,就是有建設性的事。
參考價值的事,談及有價值但對方可能不知道的事。少子化成為國安危機的當今,政府推出各項鼓勵生育措施,例如0-6歲國家養,或許有些人不知道,讓這些訊息經由交談廣為人知,讓年輕人更有結婚生子意願,就是有參考價值的事情。
砥礪切磋的事,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友直友諒友多聞,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要時時檢討反省自己的行事為人是否合乎禮儀規範,有時候需要別人提醒與互相砥礪,與人言談場合,便是很合宜的時機。
早上改「外動」為「內讀」,上述內容為小小的心得。不知關於「不要談的事」的看法,跟上傳該部影片的大師差異多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