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觀雙重因素下,早已不知旅行為何物的時期,趁擔任志工的單位舉辦館際交流活動,得以到外頭透透氣,當然得好好把握這個機會,感謝館方的安排,行程看似單純上車->國道風光+破風影片->首站:認識樹木->養生素食美食+賞植物->國道風光+破風影片->藝術饗宴->國道風光+練習曲影片,卻度過一個全方位收穫滿滿的一天。
在停車場等待出發期間,遠望一隻停棲在樹梢的鳥,樣子很像樹鵲但又有些不太像,拿出手中跟旁邊夥伴專業器材相形見拙的玩具,取得畫面並觀察得知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棕背伯勞,還算滿意自己觀察的能力。話說這個玩具40倍光學變焦能力,從外觀是無法看出其端倪,這是自己喜歡它的最大原因之一,一如自己的低調般將能力隱藏起來。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沒飆過公路車也看過公路車競賽」,更何況在公路車的重鎮擔任志工者,耳濡目染之下,隨便吐出兩句話都可以唬住一幫人。家中被晾在一旁的公路車,初一十五才會出門遛遛,有時介紹過火些都會有些心虛。前往今天活動地點途中,播放兩部跟自行車相關的影片,剛好分別由台灣兩大自行車組裝廠贊助。首先欣賞2015年上演的破風電影,內容雖以娛樂與戲劇效果為主,仍有不少畫面與內容,可以收入包包內,有需要之際可以翻出來用用。邊看電影邊休息時而望望窗外,中部的稻作仍在努力進行營養生長,南部的稻作卻已經開花轉為生殖生長。一望無際的綠油油景象,是台灣米倉雲彰嘉南此時的鮮明映像。
嘉義愛木村
前往愛木村途中,在筆記本上寫下今天參觀過程中,想要知道的內容:
- 檜木目前的來源與用途
- 扁柏材質是否比較好,聽說紅檜容易中空
- 台灣造林的肖楠開始砍伐了嗎?主要用途為何?似乎沒看到相關木製品
- 闊葉五木仍是台灣主要的木材嗎?
沒想到導覽與館內展示內容幾乎回答所有的問題,讓自己對於台灣品質優良又珍貴的原生植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愛木村的名稱揭示它的主題,而且地緣關係緊密,是一個占地雖小內容齊全五臟俱全的主題博物館。這家應該歸類為觀光工廠或博物館或..的場域,應地利之便原先應該是製材所。根據導覽資料全盛時期有130家木材相關廠商,目前僅剩下13家,有幾家位於愛木村所在地的文化路。是否有地緣關係?查看Google地圖,原來文化路直通阿里山森林鐵路起點北門車站,果然真是有地緣關係。
在這裡停留大約一個半小時,主要的行程是展場導覽與DIY檜木筷子實作。
展廳內比較有意義的內容,首先是介紹「台灣貴重針葉五木 」或簡稱「台灣針五木」,根據說明看板的內容,學者發現這五種台灣森林中的針葉樹不僅價值高,而且在植物與地質演化史上也具有特殊意義。這五木包含:
- 台灣杉
- 台灣香杉
- 台灣紅檜
- 台灣扁柏
- 台灣肖楠
據自己的知識所及,展廳內排列的順序是有意義的,它是根據該樹木在世俗觀點中的價值而定,換言之台灣肖楠是價值最高的木材。根據展示的資料台灣肖楠的密度最高,這似乎呼應植物專家楊老師談過肖楠是最佳木材的說法。
近幾年喜歡走跳中海拔山區,這些區域恰好是館內介紹之樹木的生長區域,因此倍感親切。在這些山區走跳途中,通常是同行夥伴針對周遭植物與生態諮詢對象,很多時候可以給予適當的答案。此次的觀摩行程,除了驚艷於樹木的介紹竟可以如此富含詩意外,更可以實際目睹木質部紋理展示,味道體驗,密度與重量體驗等,這若在山林間自己動手體驗,肯定會吃上官司搞不好還會被誤認為是山老鼠。對於這五種喬木,走跳山林之間自己可以透過枝幹型態與葉形與棲地輕易辨認,因此個人建議,若能更展示活的樹木,會讓展示更完備。以台灣針五木的介紹而言,涵蓋具有詩意的文字介紹,若加上大約人身高度的活體,可以認識樹根、莖、葉等內容,可以讓內容更全方位。
全世界有六種檜木,分佈在美國,日本與台灣。台灣位於緯度最低,這是台灣檜木最特別之處。
- 美國尖葉扁柏
- 美國羅氏柏
- 日本扁柏
- 日本花柏
- 台灣紅檜
- 台灣扁柏
在名為小木道的過廊中,利用看板簡介十五種闊葉木與針葉木,這某方面解答自己的疑問。內容包含:
針葉木:台灣紅豆杉、台灣黃杉、台灣鐵杉、台灣雲杉、台灣二葉松、台灣五葉松
闊葉木:台灣烏心石、台灣櫸木、台灣樟樹、相思樹、桃花心木、苦楝、台灣牛樟、台灣檫樹、台灣柚木
不過仔細看了內容後,倒是有些個人的看法。根據資料顯示原產於東南亞的柚木,是日據1920年代引進。不知道台灣的植物學者是否已經將它視為台灣原生種,根據自己的理解似乎尚未看到。既然如此,柚木名稱冠上「台灣」一詞似乎有些不妥。其次,桃花心木也是日據時代由中南美洲引進,也是常見的經濟樹種。但將之羅列在大多數為台灣原生具經濟價值之樹種之間,感覺似乎怪怪的。若非得湊齊版面,其實也可以介紹如毛柿或黃連木等植物。
話說回來,館方人員花了很大心血整理資料並製作精美看板,會選擇那些數種肯定有他們的考量,在此只是說說自己的想法罷了。
九點半進行大約25分鐘的導覽行程,導覽結束讓大家參觀商店並休息後,開始手工DIY檜木筷子實作課程。將兩枝接近成品尺寸的四方形檜木枝,放置於夾治具內並使用手工刨刀,依序刨四個面若干下,直到夾具定吋為止。接著使用砂紙砂光筷子表面,最後烙印愛木村Logo後完成。
感想
介紹阿里山檜木難免會觸及令人傷感的事情,根據館內「木的足音」看板所敘述的內容,日本開始殖民台灣的隔年,一位日本士兵自東部攀越玉山,遠眺阿里山時看到一片無法用言語形容的蓊鬱森林,也開啟阿里山檜木的災難史。
這件事情其實聽過很多遍早已耳熟能詳,卻沒有太多的感覺。導覽過程中,導覽人員透過張貼在牆上的巨幅海報,快速的解說阿里山檜木砍伐的歷史,聽完n+1遍後感覺依然。
但導覽結束回到入口處,逐一再觀察與紀錄有興趣的內容,來到阿里山林業開發史的海報前,海報內幾張有百年歷史的照片,首次讓自己內心傷感。
特別是丈量檜木尺寸,伐木過程中砍出樹木應倒方向的三角缺口,架設筏木平台,以及樹木伐倒後截去側枝並裁斷等照片,工作人員位於即將,正在,以及砍伐後的巨木旁,顯得如此渺小,也襯托出被人撂倒的千年巨木是如何的無奈。假設每年一個颱風侵襲阿里山,這些挺過上千個狂風暴雨洗禮的巨木,在渺小人類的手裡竟如此的不堪一擊。看完後雖不至於誇張到悲傷落淚,但也惆悵至極。台灣脫離日本殖民後,接手森林管轄的林務局,於1989年由事業單位改制為公務單位,表明不再是提供國庫來源的機關,換言之森林資源不再是掙錢來源,台灣的森林才得以真正進入休養生息階段,然要恢復百年前日本人看到的景象,肯定是千萬年後的事了,屆時人類不知是否仍是地球的主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真是貼切的描述。
真是一個豐收的行程,所到之處總是有可探索的內容,即便是滿足口腹之慾的餐廳亦然。抵達餐廳一下車立刻發現餐廳外面一側種植的台灣原生植物楓港柿與象牙柿,很不錯的安排。可惜只種一棵楓港柿,單株雌雄異株的植物,不可能有後代,除非附近眼力未及處尚有異性。象牙柿雖然有幾株,但未發現有果實,或許是果實尚小自己未察覺吧。除了自己欣賞路旁的台灣原生植物外,也跟夥伴分享自己的觀察。
奇美博物館
用完午餐前往奇美博物館,在此大約停留三個小時,包含導覽一個半小時與自由參觀。從公開的資料可以找到一拖拉庫關於奇美博物館的資料,這邊僅記錄由導覽人員口中所得到的資訊。
面積達10公頃的奇美博物館,座落於佔地40公頃的台南都會公園之內,這裡原本是台糖的土地,租給公園與奇美博物館使用。
創立奇美博物館是今年滿九十五歲的許文龍先生年少時代的夢想,他年輕居住地方附近現在南美館所在地,是日本人設立的博物館,他很喜歡這個地方與內容,因此祈願將來有錢時可以設立免費讓人參觀的博物館。該館創立迄今年滿三十年,所以是1992年成立。一開始無法找到適合的土地,因此先設立於奇美公司建築內。台南縣市尚未合併前蘇煥智擔任縣長任內,敲定以ROT(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方式興建。由2008年開始興建於2012完工,2015年元旦開幕。
一般認為奇美將博物館捐贈給政府,也就是ROT模式,其實不包含展覽內容。根據導覽人員的說法,展出品屬於奇美文化基金會所有,奇美博物館的營運單位奇美博物館基金會跟奇美文化基金會租借來展出,聽起來有些複雜,其實是合情合理。
奇美博物館主要有幾個展廳,根據導覽的順序分別為動物廳、兵器廳、羅丹廳、樂器廳、藝術廳。不過似乎沒有一個顯著的主題,例如愛木村的檜木,自行車博物館的自行車等,動物廳聯想到科博館,兵器廳之於科工館,羅丹廳與藝術廳之於美術館,樂器廳特別是小提琴或許是特色,例如愛木村的檜木,自行車博物館的自行車等。
亞洲大學創立初期跟交通大學有很深的淵源,因緣際會彼時經常到該校,也因此對該校的建築與設施有若干的認識。查詢時間軸,那段時間奇美博物館大約是在準備動工的階段。因此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外觀與風格,很自然聯想到亞洲大學。亞洲大學之所以會有那樣的格調,以及後來成立的現代美術館,創辦人蔡長海有最直接的影響,正如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先生對於奇美博物館的影響般。
那段到亞洲大學彷彿走灶腳時期,記得不知道該校哪一位人士介紹該校羅丹沉思者雕塑,還煞有其事的告知如何透過編號辨認真品,若沒有記錯這好像是創辦人的私人收藏,拿出來讓學校展示的。這次一踏入羅丹廳映入眼簾的就是它,但很神奇的是導覽人員依序介紹週邊有關羅丹的老師,同儕與同時期者的作品。過程中很納悶為何一直沒有介紹沉思者,心想大概是準備壓軸吧!結果竟然槓龜,真是高竿的導覽手法,出乎參觀人員意料之外的手法!
導覽觀摩
不同博物館有不同的導覽模式,以上下午兩個不同規模與模式的展館而言,愛木村的導覽模式固定無太多變化,奇美博物館則是全然不同模式,展物內容涵蓋生態,戰爭,樂器與藝術等不同特性,每一個展物可以蜻蜓點水帶過,也可以深入分享,因此不論對於來賓或導覽者都有非常多的選項,取捨也是一個有趣的內容。若早上的愛木村是火雞肉飯店的話,那下午就如同在地桂田酒店的自助式早餐或晚餐般豐富與多樣性。
在飯店自助餐廳用餐者,可任意在不同特色餐飲區,選取喜歡的項目品嘗,然而胃就是這麼大,無法品嘗所有的內容,唯有多來幾次方可嘗遍。自由參觀者大概就是如此,在不同的展場,選擇有興趣的展品欣賞,然而時間就是這麼多,無法看遍所有內容,唯有多來幾次方可看遍。
今天則是由導覽人員幫忙挑選菜色。這位導覽人員是營運單位奇美博物館基金會的員工,他們知道來者是同行,想必派出的導覽人員也需要對等,因此端出的菜色與出菜順序想必是精心挑選的,一個半小時的導覽節奏確實有這種感覺。他說話的速度適中,導覽過程不時埋入一些梗與問題,以增加跟聽眾的互動性。
在這種博物館擔任導覽工作,若可以根據觀眾的性質,或某些特別考量因素,例如羅丹逝世一百週年,或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參觀隔日5月22日)自由選擇導覽的節奏與內容,想必會很有挑戰性與趣味性。
介紹貝納跟羅丹的作品一起被入選法國皇宮完工後的入口意象作品集的「提水的女孩」,透過加重音量來提示這個作品的重點在「重量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模式。
在介紹動物廳的內容時提到,對於博物館內容引導觀眾由大看到小,先了解展物的整體概觀,再逐漸縮小範圍。這也是自己常用的方法,在此得到印證。
他手握導覽機的模式可以參考,但科學廳展示陀螺效應需要騰出雙手,因此似乎不適合。
導覽一個小時休息5分鐘,再繼續最後30分鐘的內容,這是一個不錯的安排。探索館的導覽過程雖然沒有休息時間,不過可以將一、二樓換場過程視為休息。
額外的感想
打著自行車專業博物館的口號,拜訪其他博物館進行館際間交流,當然得留意別人的地盤是否有相關的主題。
還真被自己瞥見兩個。第一個是剛下車立馬探訪週邊環境的收穫。左右環顧過程,眺望遠處似乎有騎公路車的戶外雕塑品,擔心錯過集合時間,不敢太靠近觀察,只是低調的利用40倍光學變焦玩具,在中午南部充足陽光的助攻下,雖然距離遙遠仍可捕捉清晰的畫面。
導覽結束利用離開前短暫半個小時到湖邊逛一圈,看到第二個跟自行車相關的意象,台南的公共自行車T Bike,而且一次看到三輛,顏色跟穿梭在台灣幾個都會區的Ubike有很大的差異,綠色系車身也是令人感覺舒服的顏色。
本想仔細查看車子構造,但看到其中一輛車子把手掛著一頂淑女遮陽帽,貿然查看車子細節可能會引發誤會。旁邊一輛單獨停放的車子,是一個好的觀察標的,拿起原本藏在背包內多時,還上得了檯面的相機先拍下外觀樣貌,沒想到剛按下快門,發現某個東西由高處落下,剛好掉在閃光燈熱靴座旁,仔細一看挖塞,怎麼那麼準竟然是一坨鳥大便!這下子興致全被澆熄,被如何善後的念頭佔據,花了好一番功夫才小心翼翼的清理乾淨。真是倒楣被鳥糞噴到,不幸中的大幸是沒有噴到其他更棘手的位置,若噴到功能旋鈕事情會更大條。
剛剛導覽人員開場白與導覽過程,不時談到探索館的內容,也客氣的提及想要抽空來參觀,老實說有點官方客套說詞之感。若他可以在導覽過程中談到戶外公路車競速銅雕作品,或有別於普遍之UBike的台南T Bike公共自行車,會讓導覽更形精彩。
奇美博物館位於台南都會公園,博物館讓都會公園增加豐富性,都會公園幫博物館帶來人潮,兩者相輔相成達到雙贏目的。比如今天抵達都會公園入口時,眼尖的夥伴發現空蕩蕩的大客車停車場,我們的遊覽車是唯一,離開時也未發現其他車輛,有可能是今天唯一的大客車。但轉個彎卻發現小客車停車場內非常多車輛。根據實際觀察,館內雖有人潮似乎沒有館外多,但某些館內參觀者可能是受公園影響而來的。
自行車探索館距離台中都會公園一公里,未能達到奇美與南都的關係甚是可惜。自己第一次到探索館受訓時,知道探索館與都會公園的地理位置。當時曾經想過探索館位於鮮少觀光人潮的科學園區邊陲,肯定需要其他方式推廣,跟都會公園掛勾整合是想法之一,具體內容為何自己並非館方正式人員,也就未再深究。
回程途中放映另一部跟自行車相關的影片練習曲。這是2007年上映的電影。人稱標哥的捷安特創辦人受電影練習曲「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的啟發,於電影上映同年圓了騎車環島之夢。練習曲那位帥哥是受誰啟發的呢?不管那個人是誰肯定是比他更早環島,而且也揹了一身行頭騎車。
話說2006年夏季某一天清晨,有一個傢伙突然跟家人說要騎車環島,說完就揹了一身行頭出門。這身行頭可不得了,裡頭有一台HP高階筆電,外加一些文書用品,盥洗用具與衣服等。身上的大背包當然容不下這身行頭,還包含前後兩個車袋,看起來頗為壯觀。這個傢伙邊騎車邊修改論文,以趕上截稿時間寄出。
雖然一身行頭,但騎車速度一點也不遜色,第一天早上從台中往南出發,第二天晚上已在台東大武過夜。雖無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神速,但雖不中卻不遠矣。
不過單騎準備通過頗有李白詩所描述之地貌險峻的蘇花公路前,基於安全起見還是將包含筆電在內的無用行頭,透過超商宅配回家,部分原因是因為論文已經寄出。
這個傢伙花了七天獨自環島,回來後雖沒有人幫他發行影像紀錄,自己卻也寫了將近萬字的旅程紀錄。這個傢伙發現有練習曲這部電影時,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說,這部電影是受他環島的啟發而拍攝的。這個傢伙就是寫下這段文字紀錄者。
回程開始整理旅程的觀察與心得,休息時偶而看看內容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