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新聞出現一則跟登山布條有關的事情[1],綁不綁布條見仁見智,各自都有一套可以自圓其說的理由,這類論戰新聞三不五時就會出現[2]。
去年與友人走一趟妹原山[3],由武界山到妹原山之間大約6公里的里程中,發現好幾處曾經被當成營地的開闊處,有一些尚可看到搭帳篷綁在樹上打包帶,造成樹幹上非常深的勒痕,真是令人心痛。環保人士對於登山布條綁在樹木,影響它的生長並非無的放矢。不過通常登山人士所綁的布條,一般都沒有綁得很死,所以樹木在成長過程中,應該會利用它的力量撐開。如果樹木長得比較慢,或許它還沒有大到足以有被勒脖子的感覺之前,這個布條已經腐爛掉了。所以兩者都沒有錯,關心環境的人士所提出的質疑,也是有他的觀點。登山人士對於綁布條的需求跟必要性,也是有所堅持。
再來如果某一個地方已經有布條,之前的人會綁這個布條,表示這個地方應該是比較容易造成迷惘的地點,所以綁上布條。如果這個布條的狀況還好,應該就不用再綁上新的布條。有些登山社團會在布條上印上社團名稱,所以再錦上添花綁布條,似乎有打廣告或灑泡尿到此一遊的嫌疑,這也是不足取的做法。
頗為贊同報導中某一協作的看法[1],布條不一定可以引領回到登山口,但至少表示曾有人走過。他建議可以由政府規劃布條形式,例如用不同顏色布條代表不同的意涵等。因此一個折衷的辦法就是,使用可以自行腐爛的材質,以及在綁的時候不要打死結,讓樹木若真的生長到受布條影響,也可以把布條撐開。
綁步道的主要目的是怕迷途,山友迷途會啟動搜救程序。搜救工作除了警消單位外,由民間登山社團組成的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是最主要的支援單位。既然山難救助協會是由全國有註冊的登山社團組成,又是協助搜救的主要單位。大多數人也認為登山布條等標記可以減少迷途事件,那是否由該協會規劃一套布條使用規則,建議各登山社團使用,或許是一個可行的兩全其美辦法。
近幾年很喜歡跟幾位山友走冷門中級山,前人闢建的步道,一段時間便會不明顯,特別是適合植物生長的春夏季節。行走其間即便攜帶專業GPS導航機,有時也會不太確認行進動線的情形,此時前人留下的布條就是最好的指引。而且誠如報導中協作所言,看到布條即便是已經陳舊不堪,也會覺得較為心安,因為曾經有人走過,而且是綁布條者認為此處為適宜行進的步道。
只要喜愛山林活動者有心,肯定可以找到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折衷辦法。
參考資料
- 黃瀞瑩 鍾尹倫。登山布條「避迷路」掛不掛? 藍天隊遭檢舉。9/21/2022。TVBS新聞網。https://www.msn.com/zh-tw/news/national/%E7%99%BB%E5%B1%B1%E5%B8%83%E6%A2%9D-%E9%81%BF%E8%BF%B7%E8%B7%AF-%E6%8E%9B%E4%B8%8D%E6%8E%9B-%E8%97%8D%E5%A4%A9%E9%9A%8A%E9%81%AD%E6%AA%A2%E8%88%89/ar-AA124FsY?ocid=msedgntp&cvid=b97cf1ad54d9469d998a64d2bfc280a3
- 邱德祥。外籍山友拆布條引論戰 張景森也參戰。6/20/2022。聯合新聞網。https://www.udn.com/news/story/12395/6401605
- https://www.ylyds.com/2020/05/blog-post.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