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識Youtube「臺灣山林復育」頻道,三不五時會看看該頻道發布的影片,學習植物相關知識。某一部介紹大雪山櫟林帶植物影片,一開始老師指出一種稱為「昆欄樹」的植物。一看到該植物,立刻想起將近三年前只望了二眼的植物,趕緊翻出當時拍攝的照片,跟影片中的植物比對,確認該植物為「昆欄樹」。
109年元旦過後跟登山嗜健客夥伴前往鞍馬山東北峰探險,在充滿鐵杉倒木,比人還高的芒草間披荊斬棘尋找前往三角點路徑途中,發現一株果是很特別八角型的植物,而且枝葉感覺特別綠,但說不出有何不同點。特別拍了不少影像,準備回家後查詢。
離開三角點回到小雪山步道往小雪山遊客中心途中,再次發現它的蹤影,也發現看似成熟的果,顯然這種植物在這邊似乎很常見。
回家後便忘了這件事。闊別三年終於知道它的名字。
當時的活動紀錄 昆欄樹出現在6:30與9:49處
昆欄樹屬於昆欄樹科植物,該科只有兩個屬每個屬只有一個種,昆欄樹屬於昆欄樹屬,分布在日本南部與台灣。另一屬為水青樹屬,分布在中國華中地區。所以它在世界上分布地區很狹隘,但是在台灣地區卻非常普遍。
昆欄樹具有一種特殊的假導管,這是一種低等植物的輸送水分器官,出現在松柏類的裸子植物,高等植物輸送水分器官稱為導管。
昆欄樹的花很簡單,加上裸子植物的假導管特徵,因此被認為是原始的植物。後來透過DNA分析得知是很進化的植物,只是不知啥原因退化出裸子植物特徵。這種情形在演化學上偶爾會出現。
昆欄樹最明顯的特徵是葉柄非常長,幾乎跟葉子一樣長,葉形在尖端位置比較寬,而且有些鋸齒狀。
台灣霧林帶最北到陽明山,最南達屏東的里龍山,都可以看到昆欄樹的蹤影,所以它是最典型的霧林帶代表植物。更廣為熟知的霧林帶植物檜木,最南只到鬼湖附近,北部陽明山也沒有。
昆欄樹為孓遺植物,其實霧林帶的植物很多是孓遺物種。冰河時期,平地溫度比平常低20度,很多溫帶植物出現在平地,例如日月潭發現一些高海拔植物花粉,昆欄樹與冷杉以前可以在平地出現。冰河期過後,這些植物開始往高處走,而與原來的族群隔絕,孓遺在台灣山區。孓遺沒有特別的指標,偶而將少見物種特別強調為孓遺物種。
昆欄樹枝條一年長一節,葉子以放射狀叢生。通常這種生長方式的植物,枝條第一節是綠色,其它節會變成褐色,因為不需要光合作用,所以葉綠素會退化。但昆欄樹的枝條會維持綠色,這是它的特徵之一。
昆欄樹果實為八角狀,很類似小八角。它的種子很小,必須要落在苔鮮上才會發芽成長,若落在地面不容易成長。種子要能夠發芽尚需要陽光,且溫度必須高於20度。這是開闊破壞地形的特徵,因此它很明顯是一種先驅植物。
小雪山遊客中心海拔2600公尺,這個區域的代表植物為鐵杉林,但霧林帶的昆欄樹仍會出現在此,因為這是一個過渡帶,且這裡因為地形關係,讓昆欄樹仍可在此生長。
喜歡植物,透過走讀山林觀察,配合文獻查詢與網路資源自我探索學習,也是很好玩的認識植物過程。
參考資料
臺灣山林復育。2022/11/06大雪山櫟林帶生態之旅-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5ZPvue9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