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勤空檔跟政勇大哥聊天,談到三鐵冠軍來捷安特總部辦理簽名會的事情。告訴他對這一位冠軍沒有特別著迷,沒想要拿東西讓他簽名。 林大哥則談到本來有想要拿東西讓他簽,但想到執勤的時間逼近,也想到拿到他的簽名,以後要擺哪裡也沒有子女。換言之等他們夫妻往生後,這些東西可能就被當成沒有用的遺物丟棄。這剛好跟最近正在想的一些事情有關聯,引發自己一些想法。
訴求現代極簡主義的影視情節,特別是一些高科技人士的住家,通常都是空無一物,僅有幾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例如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吃飯過程是一個盤子裡頭簡單幾樣食物。除了前面敘述這些東西,整個房子空無一物,這是一種極端的生活格調。
另外一種生活型態是房間屋子裡面塞滿了各式各樣東西,有用沒用通通都有。前些日子高雄一戶透天民宅,清潔隊員花了好幾天清出無限多的雜物,才將之整理乾淨,是另一個極端[1]。 大多數住家的內容是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最近一直在思考要漸漸往極簡端點移動,期許少進多出儘量清空,替未來人生終點做準備。
50+網站經常出現相關報導,分享他人步入中年後過斷離捨生活的經驗,看來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到了一定年紀生活習性相近者,對於規劃未來生活也有類似想法。很多人有這種想法,主要差異在於執行力,是否化為行動逐步實現。對於如居住空間等大項目或許不易執行,但其它雜七雜八的生活用品,是較為容易下手項目。年關將近,歲末除舊布新大掃除或許是一個機會。
前幾天陪家人在住家附近慈濟公園散步,遇到一位年紀相仿穿著Prepare not to die T恤者,顯然不會嚴肅看待這個議題,甚至可能會反向加碼,要not to die需要更多資源。
實踐途徑
人身無一物呱呱墜地,身邊物品逐漸增加,不論數量高峰位於人生哪個階段,總是不帶任何東西嚥下一口氣,身後這些東西成為遺物,生前交代與否,身後這些稱為遺物的東西如何被處理,都無權也無法置喙。既然如此,何不盡早讓它遞減,理想狀態是跟生命同歸於盡。
如何整理身邊眾多雜物,一直是熱門話題,相關著作也常高居熱門排行榜,甚至有些人以幫忙他人整理雜物為職業,甚至有遺物整理師這個行業。
讓隨身物品部會增加的極端方法是無法取得。被丟在撒哈拉沙漠多年,除了排泄物或天上飄來的物品外,身邊不會添加其它東西。那處於正常的生活環境,過正常的生活如何達到相同境地?「極少化」是可能的途徑。
《無從》
極少化空間:居住在彈丸之地,沒有丁點放置雜物空間,東西自然不會或極端困難增加。俗語道一個房間就夠,為什麼要六個是另一種想法。
極少化金錢:不偷不搶下,沒有錢很困難取得物品,數量自然不容易增加。
極少化時間:忙到沒有時間買東西,東西自然不會增加。
上述是屬於「強迫」作為,強迫自己不要或無法添加東西。
《強迫》
極少化購物:現代社會為促進經濟繁榮,包含政府在內的各方,莫不使盡更種伎倆,誘使民眾掏腰包購買東西。例如台中市政府舉行「購物節」,以抽大獎為誘因鼓勵民眾消費。民眾或許可利用這個機會購買所需物品,還有抽大獎的機會。然而有更多可能性購買日後用不到的東西,這會累積物品的數量。
極少化逛街:逛街過程很容易被琳瑯滿目的物品吸引,衝動下買了原本不想買,或日後用不到的東西。
這也是一種半強迫的行為,也是需要時間養成習慣。
《勉強》
極少化需求:人取得物品,通常有必需(need)與想要(want)的區別,肚子餓吃飯是必需,飯後吃甜點是想要,沒有吃飯可能會死,沒有吃甜點不
影響生命長短。極小化物慾需求,可降低累加物品機會。
極少化慾望:極少物慾是極簡生活的基石。
這需要透過個人認知,並具體實行的生活態度。
《行為》
只買好東西,買一個可以使用10年的物品,比買相同功能但只有一年壽命者,更可以減少物品的累積,也可以降低整體資源的耗用。
數位取代實體,去年生日兒子送一個高階電子書閱讀器,他遺傳自己喜歡閱讀的習性,從小到大累積的實體書籍數量不比自己少。他幾年前便開始養成閱讀電子書習慣,很少看到他購買實體書。以往父子倆經常會交換書籍分享,打從閱讀電子書後就中斷。送生日禮物時他提到,家裡雖然有足夠空間,不過時間久書籍仍會佔據可觀空間,而且日後保存與查看也較為不方便,現在想起來,他還真是有遠見。
- 洪學廣。高雄髒亂民宅清掃前進2樓 1天半清出6.5噸垃圾。7/27/2022。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207270312.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