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2023大雅小麥田紀錄(+5)

 2023/1/28

小麥全部抽穗,進入另一個階段。





10天的概念

 10天是一個甚麼概念?

人一生若可活80歲,10天是一生的1/2920,大約是三千分之一!也可以是綠繡眼雛鳥破殼到離巢大約的時間!也是號稱史上最長年假的天數!

總是有這種現象,可以自由應用或是必須遵守的很長天數前,總是會想該如何充分度過,讓這段期間不要白白浪費或可以安心度過。該期間開始之際,確實感覺這段期間將會很長,而且也開始既定的項目。然時間似乎無聲無息地在指縫間流失,一回神竟然已經過了大半,甚至接近尾聲。預計要完成的事情通常比預期的少很多,例如寒暑假期間;或苦悶、痛苦或無聊等沒有預期的多,例如染疫自我隔離期間。

10天年假推進到最後一天,對於賦閒人口而言,假不假期沒有太大意義,誠如年節期間兩位鄰居對話內容,甲鄰居:「退休了,一年365天都是放假」。確實沒錯,既然天天都放假,那就沒有假期與工作日的差別!乙鄰居接續話語:「對啊!就把這個年假讓給上班族」,言下之意這個假期就不出門啦,讓給上班族利用這個年假從事平常喜歡的休閒娛樂,這就是重點所在!過著隱士生活多時,對於身邊有陌生人會覺得不自在,衍生出在戶外從事喜歡的活動時,不希望有人也在周遭活動,因而這個年假皆禁足在家,不想外出跟他人湊熱鬧。還好昨天藉由志工執勤機會,騎了30幾公里自行車,且因為冷冽的寒流天清晨,騎車的人寥寥無幾,可以較自在騎乘。

長假開始前,給自己應付這個無聊長假的功課是將之前整理的片段自行車資料,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著作。年假最後一天檢視結果,一如以往有動手但離完成尚遠,賦閒人口何必那麼認真,可以平平安安度過這段期間就好了,至於所立下的心願是否完成,就不要那麼在意了,反正已經自我認定是「常立志的小人了」!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阿姆斯特丹水下自行車停車場

阿姆斯特丹啟用可以容納7千輛自行車的水下停車場,以舒緩長期停車位不足的問題。真是令人好奇的城市,竟然出現其他城市難以想像的自行車位不足問題。據2021年的監測資料,阿姆斯特丹估計有高達90萬輛自行車,每天上路的自行車達62.5萬輛。為了舒緩這個問題,興起建造水下停車空間的想法。

據此停車場興建的專案經理Pieter Visser所言,這個停車空間位於水下與中央車站中間,興建有相當的困難度,耗資5千萬歐元歷時12年才得以完成。這個停車場除了有7千個停車位外,也設置共享自行車租借處,可以直接上下中央車站。停車場內有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也提供維修服務,是一個很漂亮又便民的停車場。

旁邊另一個河畔停車場也將於2月啟用,兩個停車場合計提供1萬1千個停車空間。

從2019年開始興建,縮時攝影紀錄全過程。

參考資料
  1. 荷蘭阿姆斯特丹工程創舉 水底打造自行車停車場[影]。中央社。1/26/2023。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1260104.aspx
  2. Rondje door de eerste onderwater fietsenstalling ter werel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Dfwyt79v0
  3. Timelapse - Ondergrondse fietsenstalling 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nJORukyBw
  4. New Underwater Bike Parking at Amsterdam Central St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Wig7AVrP_A
  5. Under the Canal Bicycle Parking of Amsterdam is Amazing / 4K UH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EKZz4KxpM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炮仗紅

 新春院子最應景的植物:炮仗紅,炒熱年節的氣氛。








13年前剛種下沒多久的景象。

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我可能錯了」之我思

 kobo新書介紹一本名為《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英文譯本的書名為《I May Be Wrong And Other Wisdoms from Life as a Forest Monk》,兩者的差異在此不贅述。

作者是一位學有專精,且有成就的專業人士,在人生即將飛黃騰達享受榮華富貴之際,卻遁入泰國東北部貧窮的森林寺廟中禪修17年, 肯定會有需多值得他人參考與效法的領悟與體認。回到塵世間,他透過廣播與授課等方式跟他人分享心得,得知人生來日不多後,與其他文字工作者,將過往,特別是修行的17年的思想轉成文字,身後其他人仍可透過文字了解。
很奇怪的思維模式,對於很多人歌功頌德與推薦的著作,不會立即想要看其內容,反而透過書名、封面文字、與內容試閱讀等,對書本論述有概念性認識,然後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試著詮釋書名所應涵蓋的書本內容,換言之假如自己要寫一本這個書名的書,要如何論述與撰寫。然後再詳閱書本內容,了解作者的獨到之處與值得學習的見地。
維基百科條目最後更新日期是其逝世後5天的2022/1/22。他於2018年診斷患有ALS,本書瑞典文版於2020年出版,英文翻譯版則於其逝世後不久出版。
根據維基百科條目,他在前往印度與期間對佛教與冥想產生興趣,促使他於1992年1月申請進入泰國東北部一所森林寺廟,並以Natthiko Bhikkhu為名成為一名僧侶,直到2008年10月離開寺廟回到瑞典,帶領靜修冥思與授課。
他的特殊人生經歷吸引人們注意,受過正統教育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曾擔任財務副理,聯合國經濟學家,代課老師,以及18年的泰國僧侶生涯。
回到瑞典後一家報社採訪他,想多了解這項有些不尋常人生抉擇的心路歷程。顯然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他異於常人的人生經歷。因為這個採訪,他回想17年終日力行精神修練,最終他最珍視的領悟是「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了!」他認為這就是他的超能力,因而歸納出「我可能錯了」這句言簡意賅可以傳誦的經典。
此外他於2012年在瑞典熱門廣播節目擔任夏季主持人,讓很多聽眾認識並買單他的理念。
任何人都可以提出獨到的見解,可以傳誦於後者如鳳毛麟角,關鍵在於是否有人買單,是否有人願意相傳。
我思故我在,我可能錯了,格物致知,.....。
「言簡意賅」是關鍵,「引起共鳴」也是其一,可以引起共鳴表示這種觀念層盤旋在人們腦海。

自我的見地
再次確認
「我可能錯了」是疑問句,表示可能是錯也可能是對,是一種再次檢驗與確認作為,而且可以是在事情做之前或之後提出的念頭,最好是在尚未事情尚未進行前提出。我錯了則是肯定句,表示真的是錯了,而且通常都是在結果已定的用詞。
我可能錯了,除了自我重複確認外,來自他人的意見參考性更高,畢竟有可能自己無法察覺可能的盲點。不過來自他人的意見,有機會從善意變成惡意。因此,人人都要養成接受他人意見的雅量,即便是可能的惡意攻訐亦然。來自有強烈敵意者的意見,有可能更能確定所做之事的正確性。

很喜愛登山健行戶外活動,曾經一段期間體驗過攀岩項目。從登山活動衍生而來的「攀岩」運動過程,通常是2個人一組為活動單位。1人為攀岩者,另1人為確保攀岩者安全的確保者。攀岩過程中,攀岩者掉落的風險非常高,因此需要有旁人確保安全。或攀岩途中或許需要小歇,這也需要確保者協助。
有一條稱為確保繩的繩子,會穿過攀岩上方的固定錨點,攀岩者將繩子其中一端,透過繩結牢固於繫在腰間的安全腰帶。確保者會握住另一端,確保攀岩過程中,若攀岩者不幸墜落或需要休息時,可以讓繩子具有張力讓攀岩者不會墜落。
繫於安全腰帶上的繩結,是攀登者自己打的,繩結完成後會覆誦「準備攀登」請確保者檢查,確保繩結正確無誤。
確保者確認為無誤後,會覆誦「確保完成」確認。
攀登者位於攀登起始位置,並覆誦「開始攀登」。
確保者覆誦「請攀登」,確認已經完成確保的所有程序,請攀岩者安心攀登。
上述「準備攀登、確保完成、開始攀登、請攀登」包含「我可能錯了」的意涵。攀岩者打好繩結,請確保者協助確認,有對確保者表明「我可能錯了」,麻煩幫我再次確認。

再次確認選擇
「我可能錯了」也隱含抉擇的成分,交通資訊系統提示現在是交通尖峰階段,但仍選擇現在出門。出門前可以以這句話自我質疑,現在出門擠在車陣內,或許是錯誤的抉擇,但有可能未來幾個小時都是如此雍塞,延後出門情況依舊,卻耽擱原本預定的事情。該如何是好,或許可以再次檢視可能的交通狀況,或是欲出門處理的事情,是否可以延後或改以其他方法處理。若再次檢視後仍決定出門,交通仍在出門5分鐘後跟在車屁股後面通暢了,所以確定是錯了,那也無所謂,仙人打鼓有時錯,更何況是凡人,再次審視後的決定仍錯,那也就接受事實吧!
我可能錯了,是一個值得建立的態度,任何事情假設可能有錯,都要再次確認。這或許有點神經質,但也是一個減少犯錯機率的方式。

不疑處存疑
魔鬼藏在細節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提醒詞,「我可能錯了」的態度更可能發現魔鬼,也減少錯的機會。
「我可能錯了」與「在不疑之處存疑」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於防範未然,事前都花點時間與功夫再次檢視看似無誤之處,可以減少錯誤的機會。
「我可能錯了」是否人與事都可行?這個想法我可能錯了;我要聘僱這個人可能錯了,前者沒有爭議,但後者或許有商榷之處。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可能錯了就是疑,對於是否用這個人存疑,那就不要用。以「我可能錯了」檢驗後仍決定聘用,就聘用且不要懷疑。
作者對於冥想有興趣與心得,這句話有禪的意味,以禪的思維看待之比較容易用於日常。
每一本著作都是作者的心血,甚至有人窮其一生只出版一本著作,這或許可稱之為畢生的精華,本著作對於作者而言就是如此。所以一定有很多值得參考與效法之處。然「知易行難」是閱讀的關卡,讀畢作者的嘔心瀝血之作,也得到許多啟發,但會有多少付諸實行或實踐於實際生活,是大問號!思及此,自覺深感汗顏!

與AI的關係
若無法確定「我可能錯了」這個命題,很多人會請冥冥中信仰的主宰協助定奪,「筊杯」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最常使用的方式。一個看似不錯的投資機會,看似有前途但也有風險,幾經思量仍無法定奪,那就「筊杯」吧!請神明指點迷津。雖然最後不一定按照神明的指示行事,但對於最後的決定仍有相當的影響。
人工智慧AI當道的年代,「筊杯」不再只是0與1的兩個結果,而是給了更多的分析,甚至賦予每一個可能的建議機率值。
天下雜誌某一篇文章的標題「當AI比你更了解你,你的選擇還是你的嗎?」
這句話其實值得探究!AI可能比我更了解自己,但我未必要讓它幫我做決定。或者我選擇讓AI幫我做決定,例如讓Google Map幫我決定到目的地的路徑,這仍是我的選擇,因為我「選擇」AI幫我決定。所以做選擇的仍是自己。
可以再類推,舉棋不定時求神問卜或擲筊,接著做決定,這個決定還是你的嗎?當然是!你「選擇或不選擇」擲筊的結果。
每個人每一天多少都會做出若干的選擇,少則數個,多則數十個,例如早餐吃甚麼。人的一生則是由若干個重大的選擇所決定,所以說人生是選擇。選擇某一方面也有捨得的意含,選擇要得那個就是"得",而沒有選擇的就是"捨"。
若人生是選擇,那要如要做選擇?
試著降低對邏輯的依賴,相信自己內在的感官力量。
學會知足常樂,不可能永遠做出最佳的選擇,因此試著去傾聽,學會放下和取捨。
學會珍惜當下,因為生命中做選擇一定有得失,我們其實更喜歡別人幫我們做決定,特別是重大的決定。
學著去選擇真正重要的而非緊急(urgent)的,電子郵件、簡訊、電話是緊急,但是要不要花個幾萬元學一項有助於日後職場的新技能是重要的。
詩人佛瑞司特的著名詞句"我選擇了人煙罕至的小徑,而這讓一切如此不同。"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Robert Frost林中出現岔路,我選擇人跡罕至者,這也是一種抉擇,自己將此奉為圭臬也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時光了,而且正如佛瑞司特所言,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換言之,若是構成人生的無數次選擇的每一個都無憾,那不論人生長度為何,都是A*的人生,也就是最佳化的人生。

我可能對了
「我可能錯了」(I may be wrong)相似詞「我可能對了」(I may be right),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似乎有更正向的思維。
構想好準備執行的項目前,再次檢查是否有遺漏處,「我可能錯了」可派上用場。「我可能對了」也是某種正向的疑問語氣,也可以用於提醒再次確認。事後「我可能錯了」與「我可能對了」,有比較大的分野,前者隱含結果未如預期,後者則是可能符合預期。
總之,事前重複確認是最重要的概念。

批判性思考或思辨能力
雖然批判性思考有其嚴謹的定義,簡化而言是以事實、證據、觀察結果為基礎做分析,作為判斷的依據。
我可能錯了是批判性思考的一種表現,無法以直覺決定的事情,需要以分析結果為做決定的依據。在這個資訊爆炸假訊息充斥的年代,這種能力更形重要。Todd Rose博士提出集體錯覺(Collective Illusions)的概念,說明真理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還有幾個類似的概念,例如從眾效應或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或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大致上都是說明相同的現象。問題是不管是否為真理,或者說不知道是否為真理,人會選擇站在多數人這一邊。若確定知道多數人的選擇不是真理,人就會傾向選擇少數的真理。
陌生環境尋找用餐地點,發現兩家比鄰麵食館,一家門庭若市,另一則是門可羅雀,人通常會選擇前者,理由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不會錯!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或許是,也或許不是!準備進入門庭若市的店家前,「我可能錯了」的想法,促使徵詢週邊不相干的居民,或許可以得到更多供判斷的資訊。

再未真正且完整閱讀該書前,先寫下自己的心得。讀畢再補充。

參考資料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先覺出版社。2023/02/01。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7051

有型的印度紫檀行道樹

為了不對行經的車輛造成干擾,行道樹通常修建成高瘦型。

豐原葫蘆墩文化中心前的圓環東路中間分隔島,以印度紫檀為行道樹。即將迎接生命中另一個循環開始前,已經將前一循環中殫精竭慮,製造維生所需養分的葉子退去。枝頭上仍掛滿負有傳宗接代使命的果實。

行經這個路段,被這有型的景象吸引,幫它留下身影。







發人深省的春節垃圾收集

 週六除夕,取消常態定點垃圾收集,但仍有沿街收集。週日春節原本就停收垃圾。

週一初二仍屬年假,沒有常態沿街收集垃圾,改為時間較短的定點收集。定點的時間由平常的1.5~2小時壓縮為40分鐘。


離家最近的收集點時間開始後20分鐘出門,估計可以避開人潮。推估一開始最多人,且比往常一樣跨過例假日多點時間,垃圾量不至於太多,晚20分鐘出門似乎是個合理的估計。

然抵達時,人龍已經繞超過400公尺的運動公園半圈,且每個人雙手都是提好提滿,真是大出意料之外!處理好垃圾離開時,已近定點時間尾聲,人龍僅稍稍縮小。

找出合理的解釋原因。過年期間豐盛佳餚很多是採取外購或外送,出現比平常多的容器類垃圾。時間壓縮,家家戶戶同時間出門倒垃圾,因此出現這番景象。

慶幸的是所有人都守規矩地排隊,使得人龍雖長,但緩慢移動中不需耗費太久時間。感激辛苦的清潔隊員,大過年仍要出勤讓家家戶戶可以圓滿善後工作。

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旅遊的感想

午餐期間跟兒子閒聊,談到今年似乎不少連假,剛開始的春節連假高達10天是極致。也建議等孫女打疫苗,較放心跟外界接觸時,假日可以多帶她到外頭走走。

他接續這個話題談到打算9或10月帶她到日本東京或大阪等都會區走走,距離近風土民情較為類似。

既然聊到這個話題,便以自己生平第一次出國的體驗,聊聊出國除了欣賞異國風土民情外,可以有那些收穫。

頭一次出國是1989年8月,準備進入研究所的前夕,地點是瑞士,目的是陪3位全無出國經驗也無外語能力,年長自己一些歲數的大哥,參加設備教育訓練,擔任翻譯與陪同工作。出錢的公司負擔旅費,但沒有報酬,收穫是到旅遊勝地待了2星期。

雖時隔近35年,但當時除欣賞美景與風土民情外,幾個額外的收穫至今仍印象深刻。

1. 台灣那個時期寶特瓶裝飲料大行其道,比玻璃瓶輕又不怕摔破,且用完即丟更是便利。抵達瑞士當天為假日,在出錢公司的建議下,帶幾位大哥到著名的萊茵瀑布(Rheinfall)旅遊。旅遊途中發現飲料皆為玻璃瓶裝形式,當時很納悶號稱比台灣進步的瑞士,為何仍使用玻璃瓶,殊不知這是環保且進步的作為。

2. 某次瑞士公司接待人員接送我們往返旅館與公司途中,在某個號誌燈前暫停時,將引擎熄火。不久可以通行時,再度發動引擎駛離,很好奇詢問為何有此動作。他告知判斷需等候一些時間,因此將引擎關掉。當時覺得這個動作很麻煩,殊不知這也是降低空氣汙染的好習慣。台灣不是幾年前便推行,怠速時間不要超過30秒嗎?

3. 瑞士的美景舉世為名,2個星期中確實感受到特殊的美景,例如印象深刻的冰河景象。回到台灣,搭車回到中部住家途中,想到不只國外的月亮圓,台灣的月亮也不遑多讓。從行經高速公路的巴士窗戶望向外頭,再熟悉不過的景象,卻也感受到從未發現的美,原來台灣這麼美。而且不管怎麼說,跟自己同文同宗有相同生活習慣的人相處,就是有說不出的自在感。所以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

4. 在瑞士期間已屬夏末,晚上可以感受到涼意。某次該公司接待人員晚上招待我們到類似鄉村俱樂部的半戶外場所,體驗很受當地民眾歡迎的社交活動。不熟悉當地的氣候,穿太薄衣服感覺涼意,但未跟招待者提起,直到回到旅館途中才告知。他對於自己未當場告知這件事情,顯得非常不悅,以近乎指責的語氣說明爾後,類似的事情一定要當場告知。這又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東方人認為不要太麻煩別人,忍一下就好。西方人則是認為有任何想法與問題都要開誠佈公,這種行為反而是不禮貌,且讓主人怠慢客人。

到異國他鄉晃一圈,若有心,便可以有很多的體驗與感受。假設自己當時是出國考察,作為未來台灣發展的借鏡,這就是很好的收穫。

因此鼓勵他多到其他國家旅行,肯定對於未來人生路會有很多助益。

很遺憾數年前因為其他家人的牽絆,未曾出遠門,去年甚至晚上幾乎沒有出門過。現況是只能透過影片或其他方式,聊勝於無地認識世界各地的風土頻情。老話一句,只要有心,虛擬旅遊不見得比實際旅遊收穫少。

前兩天觀看國家地理【世界極致鐵道之旅】(World’s Greatest Train Journeys from Above)節目,介紹瑞士著名冰川列車(Glacier-Express),真是旅遊的極致,有生之年若能體驗一趟,真不知該有多好,也很羨慕瑞士當地人,可以如此親近極致美景。

節目名稱的台灣譯名,似乎沒完全點出該節目英文名稱的(from Above)的特點。

一小時節目涵蓋服務提供者、旅遊者、鐵道維護者、與鳥瞰等視角,可以全方位體驗該列車的特點與所經之地的美景。單單從旅遊者的視角,無法有這麼多體驗。除非旅遊者旅遊前或後,也加入其他視角行程,或是欣賞類似影片。

身居陋室,透過螢幕虛擬遨遊該旅行1小時,雖有隔靴搔癢之感,卻也有不少的感官享受與心靈體驗。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通行便利的可能代價

國四延伸道路通車後首度造訪公老坪山區,途經中坑產業道路,上頭橫跨銜接1與2號隧道的高架道路,距離大約只有短短數百公尺。

這條產業道路,除了從中正公園到高架道路前有些許住家外,往上平日鮮少車輛,大多是住在上頭之少數幾戶住家或果農的車輛,更多的是徒步或騎車者。
施工過程所產生的噪音不談,前些日子經過這裡時出現通車後是否會很吵的想法,施工前的環境影響評估肯定做過,法規限制跟居民真實感受有時是兩碼子事。
在清風嶺步道觀景平台觀看,只看到穿梭在兩隧道間的車流,沒明顯感受的車流聲。

但往下走沒多久來到天山大佛寺附近,就明顯聽到車流聲。來到天帝教旁,車流聲非常明顯。
心想這個宗教修行處所,可能是通車後的最大受害者,尤其是需要清靜的修行處所。

在高架道路正下方不多的行經車輛,已經感受到很明顯的干擾。有一股衝動想詢問最靠近的幾戶住家的感受,這種事用膝蓋想就知道。

只是在附近健行順道觀察,因此沒花太久時間。今天是通車第四天,車流量不大,已經感受到它對於周邊住家可能的影響,對於其他棲息在此的生物,影響肯定更大。
當更多用路人知道這條道路,行經的車輛更多時,影響肯定更大。不過人與其它生物大概也會逐漸適應這種吵雜的環境,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嚴重,自己杞人憂天多慮了!
幾年前尚熱中於騎車時期,幾乎每日到這個區域活動,無意間發現施工的跡象,原先以為是山坡地濫墾,詢問後得知是國四延伸的隧道工程。也將觀察到的現況,製作為一則公民報導。重新回顧這則報導內容,發現取用的畫面就是今天觀察的中坑產業道路段,真是湊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xthY_MUM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傳承

不同於溫帶地區,樹木秋天落葉過冬春天萌發新葉,台灣的樹木很多是這個季節落葉旋即萌發新葉。

落葉很美,有一種已經打完美好仗的暮年感覺。退去製造養分的葉綠素,讓其他色彩更亮麗的色素現身,留下最後一抹亮麗的身影,簡直是美好人生的縮影。而且不只落花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葉假以時日也會化為護樹的腐植層。

新長出的葉子或芽苞也很美,有一種無窮可能與未來的赤子感覺。即將師法打過美好仗的前輩,接棒製造生存與生長所需的養分。

在一株樹上同時出現新舊葉是台灣植物常見的景象,但鮮少留意。在大肚山邊陲的場域擔任志工,午間休息期間於周邊漫步,見到一株個頭不高的樟樹,上頭剛好出現這一幅景象,好美,有一種傳承的感覺。









以兒子做的一張合成照給剛過的一年做總結,這張合成照由三張各相距30年(一個世代)的時光:老爸抱襁褓中的自己;自己抱襁褓中的兒子;兒子抱襁褓中的女兒。給這張照片的標題是傳承。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2023大雅小麥田紀錄(+4)

 2023/1/14

確定是小麥而且稻梗殘株已經完全被淹沒,跑得比較快的已經貿出麥穗。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綠繡眼與梅花

尋常天,踏進院子瞥見即將綻放之梅樹上頭幾隻綠繡眼正停棲在上頭,趕緊回到屋內拿相機,再回到院子全不見蹤影,被剛剛大動作往返室內舉動嚇跑。
既然拿出傢伙,靜靜待在角落守候,不久熟悉的身影現身在花苞間,拿相機的功夫沒白費,捕捉到這些鄰居的漂亮身影。真是漂亮的嬌客,帶來喜悅給這位供養這株梅樹的鄰居。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火車經過大甲溪

最近迷上在大甲溪鐵路橋樑下方捕捉火車經過畫面,每次來到總是如此,而且樂此不疲。時間上的限制,每次前來的時間差不多,大約在上班前後,火車的班次因而較為頻繁。
這小小一段路程,經過平原,寬廣溪流與隧道,地景變化較為豐富的區域。
搭火車通勤往返北部工作點長達25年,見證鐵軌右邊的一大片垂直崩踏地的形成,這是921地震所造成。地震前雖然有裸露但沒這麼大片,地震後搭車經過,便看到這幅景象,當時崩塌下來的土石堆積在溪床上,慢慢沖刷變成較緩。
朝陽讓這片崩榻的垂直坡面倒映在溪水中,構成一幅很有意境的畫面。非汛洪期間,最喜歡靜靜地在此處沉思。列車通過雖然帶來些許聲音,但僅僅十數秒鐘不會造成干擾,也是偶爾給這靜謐的氣氛些許插曲。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冬天晨曦下的石岡壩

好喜歡在天氣好的冬天清晨,特定時間於石岡壩的特定地點欣賞晨曦,也欣賞因疏濬而降低水位,露出部分灘地,水禽在此避冬、棲息、覓食、與繁衍的季節限定畫面。
春季來臨時,會是另一種熟悉的水庫景象,而且欲欣賞晨曦美景得更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