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論述反生育的著作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看到一本談到生不如死的著作《生兒為人是何苦:出生在世的傷害》(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的簡介,作者David Benatar在導論開宗明義點出「出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其基本洞見是:「生命裡的好事固然讓生命變得比甚麼好事都沒發生來得好,但如果人自始沒出生,那就算甚麼好事都沒發生也談不上失去。」,頗有「沒有期待就沒傷害」之感。非常非常奇怪的觀點, 也具有高度爭議性。中文版2023年3月出版,電子書能試閱的內容不多,作者的是南非開普敦大學哲學系教授,學術人的論述有意思!
書封的獻詞為:
「獻給我的雙親,雖然是他們帶我入世;
獻給我的兄弟,雖然人生在世對他們不啻是傷害,對其餘兄弟卻大有裨益。」
也引述不具名的猶太妙語:「生命糟透了,沒被生下來還比較好。誰那麼幸運?萬中無一。」這大概是出現在納粹時期吧!
透過網路了解基本資料,作者是1966年出生,確實是開普頓大學的哲學系教授,也在該校取得博士學位。以著作英文書名查詢得知,英文原著是2006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前言落款日期為2005年12月,將近20年前的作品。
Google圖書看到的評論只有二顆星,亞馬遜書局沒有販售,換言之大概很難買到英文本。很好奇這一家出版社跟作者為什麼要翻譯本書!
再繼續查看下去得知,這本書是作者1997年發表文章的延伸出來,換言之這本書的核心是在1997年前形成,而且經過學術審查在哲學相關雜誌上出版,也就是有經過嚴謹的學術審查。作者繼續將這個觀念延伸成一本書的份量。作者在書本開頭處也稍微提到這個過程。依據年齡推算,核心概念出現在他取得博士學位前後。
就學術來講這個題目確實有意思,容易引起關注的題目,太具有爭議性很容易引發正反雙方發揮的空間,哲學本來就是在探索這種高度爭議的內容。中文版本在新書圖書資訊上,看到是歸類在學術分類,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買這本書。學哲學的人可能會想要看一看他的論述,正處於情緒低潮生活不順遂的人,可能也想要看看借此獲得一些慰藉,也應該有人會好奇的想看看內容,但會有多少人掏腰包買這本書就不得知。
不知道是否出版,沒有看到博客來上架這本書,只在金石堂看到。或許主流網路書店覺得這本書有爭議性,反正也不差這一本就不販售了,再觀察一陣子看看。
很好奇作者不知道有沒有後代,他的父母知道他寫這本書後,會不會很後悔把他生下來,一大堆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哲學上的探討,起碼它引起自己的興趣,在健行途中口述這一番想法。
維基百科條目形容David Benatar是反生育主義(antinatalism)者,反生育這個議題二百餘年前,世界人口尚不足10億的年代就有學者談論,不過是從地球資源的角度切入。
18世紀末人口尚不及10億,即使到19世紀末人口也不過17億,這百年間人口增加約10億。二十世紀的前半世紀,受到人類兩次互相毀滅的戰爭影響,1950年的人口約25億,這半世紀中,人口增加持平的8億。
二十世紀的後半世紀,戰後嬰兒潮加上人類對前半世紀生靈塗炭的覺醒,導致人口爆炸性的增長,世紀末人口達到前所未有的 61億,這半世紀增加近36億人口。龐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加上逐漸安逸富足的生活型態,加重地球本身,以及包含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壓力與危機。
如今二十一世紀只過了1/5強,2022年11月人口來到80億。根據預估本世紀末將達100億。
人口過剩的問題一直是持續受到關注,從十八世紀末馬爾薩斯的《人口極限論》開始,一路以來相關的說法與看法不斷出現。二十世紀中期《成長的極限》是另一個里程碑,但最終這兩個論述都沒有成真,人口還是持續不斷的成長,也沒有發生嚴重飢荒或糧食不夠的問題,若有的話也是分配不均或戰亂所造成的。那是否人口不斷的成長下去,這些問題一樣都可以迎刃而解呢?
事情沒有絕對的對或者是錯,也有一些團體或者是個人在推動以及鼓吹,減少人口的極端做法。最極端的作法是自我毀滅,比較和緩的做法是不要懷孕,不要有下一代讓人口自然凋零。不論如何這些都只是給小數的一群人,對於抑制人口的成長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
人類就目前的現況看起來,會發生像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多人口消失的機會也不大,因為即便有這樣子的趨勢出現,在初期就被抑制了,所以現在人口要減緩成長,甚至逐漸降低的方法,除了人類自覺以外,已經沒有天敵或者其他的物種可以辦到。
唯一比較有可能的就是類似這一次流行的新冠肺炎,若有一天有超級無敵的病毒出現,讓人類無法有效的予以圍堵,而造成大量的人口滅絕,或許是一個比較有可能性。
有人臆測這一次冠狀病毒的來源,是實驗室流出來的人造的病毒。這樣子的說法應該不是空穴來風,甚至也有電影模擬這樣子的情境來拍攝。
影評通常將之歸類為驚悚影片的"地獄(Inferno)",是由湯姆漢克主演,改編自與達文西密碼同一作者的作品,是自己很喜歡的一部電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故事情節懸疑驚悚,類似達文西密碼的情節,也是由湯姆漢克飾演的大學教授,透過各種線索進行一連串的推演,最後終於水落石出,化解人類的危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另一個意涵,探討當人口危機到一個程度時,有能力也很激進的人,可能會使用很極端的手法解決!這部電影的壞人是一位天才科學家,發明一種足以殺死全世界一半人的病毒,這個病毒就是要透過湯姆漢克主演如英雄般教授的解謎,讓它最後可以引爆擴散,讓世界一半人死亡,使得另一半人可以存活。故事的結尾當然是飾演英雄的湯姆漢克,拯救了全世界。
清‧順治皇帝著名《讚僧詩》的一段話,「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或許可以跟本書論述對的上話。
別的國家不談,台灣總人口自2022年開始下降,政府去年提出「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鼓勵年輕人多生育,以因應已經構成國安危機的「少子化問題」,在個節骨眼翻譯出版這本將近20年前的書,感覺怪怪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