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不可不知的高山安全知識


王士豪醫師喜歡爬山,1999年打算爬奇萊東稜,卻在奇萊北峰被海鷗直升機救出。服役期間恰好在海鷗救難單位,得以當面向當年的救命恩人道謝。
2001年實習期間,從醫學期刊的高山醫學前輩文章,認識高山症的種類與病理機轉,也確認爬山過程,原先以為是感冒的症狀,其實就是高山症。
一頭栽進這個事業與興趣兼顧的領域。
在國際相關其刊發表一系列高山症相關研究。
並極力奔走引進PAC高壓艙,讓急性高山症發作時可以即時獲得援助。
王醫師在書末的幾篇文章中,有幾段真正熱愛山岳且深經百戰者才有的體認,也唯有擁有相似的經驗者才能感受的話語:
平安下山,才是真正登頂成功
山永遠都在,命只有一條
風雨中撤退,比風和日麗登頂更難

認識高山症
高山症:一天內從平地上升到2500公尺以上高海拔地區,所產生的身體不適症狀。
高山症分三種:
腦部病變:高海拔腦水腫HACE,宿醉、神智不清、走路歪七扭八。
肺部病變:高海拔肺水腫HAPE。病人休息或睡覺時仍氣喘吁吁,心跳很快,甚至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和胸口不舒服,有如剛全速衝刺跑八百公尺,剛停下來的前三十秒模樣。兩個很好辨認的特徵:莫名其妙沒力氣,休息卻像剛跑完步般累。高山肺水腫的呼吸困難有個重要特徵:躺著比較嚴重,坐起來會比較舒服。
高海拔腦水腫的前驅症狀:急性高山症AMS,噁心、嘔吐可能是急性高山症指標,也可能是高海拔腦水腫初期指標。

本土高山症研究發現
  1. 台灣高山症發生率36%
  2. 過半數的山難為有傷病患,凸顯野外急救教育重要性
  3. 高山症好發於春秋,爬山專業度高則發生率低
  4. 爬升速度愈快,愈易發生高山症
  5. 先做高地適應可減少高山症
  6. 熱門高山路線中,合歡山急性高山病的發生率最高
  7. 血氧數值無法預測急性高山病

兒童登高山有三個發現
  1. 兒童登玉山,高山症發生率高達59%
  2. 體適能太差、肥胖,是高山症高危險群
  3. 男孩發生率高於女孩

登山者若出現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若沒有立刻下降高度,可能在6~12小時內死亡。

根據研究威而鋼可以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對於已經發生者,治療效果不怎麼好。
因為藥物作用區域的緣故,威而鋼無法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與高海拔腦水腫。
劑量為半顆(50mg)
高山症標準治療用藥:類固醇+丹木斯
威而鋼不適用於兒童

高山症預防方法
非藥物
  1. 登山過程善用山莊與山屋適應高度,盡量不要快速上升海拔高度,例如單功容易引發高山反應。
  2. 登山前一天先在中海拔地點過夜再出發
  3. 攀登高山前,先到安全適合的高海拔地點住宿三個晚上,讓身體記住高地環境。記憶大約有三個月效果。
  4. 立即下撤是處置嚴重高山症最高原則,下撤 下撤 下撤
藥物
預防或治療急性高山病、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的常用藥物:
  1. 利尿劑,商品名為單木斯
  2. 強效類固醇,救命丹
  3. 緩慢釋放型阻斷劑
  4. 解熱止痛藥,普拿疼的主要成分,用來緩解症狀。
  5. 根據王醫師的研究,紅景天無助於預防高山症

上山容易下山難,特別是單攻行程,高山症好發於下山階段,若產生高海拔腦水腫,造成走路不穩,可能會造成跌倒或墜崖。
世界很多登山專家,都是在下山階段因為耗盡體力而過世。
王醫師建議,在高海拔地區若要走12小時以上的行程,建議在第四、六小時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若發現有高山症症狀,應該提早折返。

王醫師的親身經驗,失溫時會產生幻覺或異常動作。
  1. 當基礎體溫低於攝氏三十五度時,可能會反而覺得不怕冷。
  2. 一般人認為冬天容易失溫,然因為有所警覺,反而比較不會出事,春秋兩季反而容易因為輕忽而造成失溫風險。
  3. 正確穿著是預防失溫的重點。衣服採用三層穿法,由外而內分別為阻隔層、保溫層、排汗層。褲子選擇聚酯纖維材質。
  4. 任何時候爬山,都要朝會碰到下雨的方向準備。
  5. 背包內放置一套保命衣,乾的中層保溫與內層排汗衣服及褲子,而且要確實做好防水措施。
  6. 絕對不要穿棉質衣褲,特別是牛仔褲牛仔衣。
  7. 失溫最快三小時可奪命,且不只高山有失溫風險,即便是郊山也可能失溫。

防止失溫十八個要點
(1)春夏秋最危險
(2)中心溫度低於三十五度便是失溫。一般體溫計最低量測溫度為三十五度,因此不要用體溫計判斷,要用患者當下的身體表現判斷。
(3)瑞士失溫分級系統,將失溫狀況分成0~5級,其中顫抖與是否需要他人照顧是兩個判斷重點。一旦進入第二級失溫,死亡率就非常高。

第零級:中心溫度大於三十五度,寒冷、非失溫。身體表現:劇烈顫抖、意識清楚、身體功能完好、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第一級失溫:中心溫度介於三十五度~三十二度之間。意識清楚、顫抖減少、身體功能下降且需要他人照顧。
第二級失溫:中心溫度介於三十二度~二十八度之間。意識模糊、停止顫抖。
第三級失溫:中心溫度介於二十八度~二十四度之間。失去意識。
第四級失溫:中心溫度介於二十四度~十三點七度之間。外觀看起來近似死亡。
第五級失溫:中心溫度低於十三點七度。必定死亡,無法回復。

(4)注意顫抖三步驟
顫抖是身體自救反應的肌肉活動,藉此產生熱量。
「感到寒冷」:中心溫度介於三十七度~三十五度之間。開始顫抖。
「非常寒冷」:中心溫度大約三十五度。顫抖高峰期。
「減少顫抖」:中心溫度低於三十五度。顫抖逐漸減少,身體機能下降,需要他人照顧。
(5)失溫處置要點:
  • 確保救援者安全,不要增加失溫人數。
  • 阻斷「傳導、對流與蒸發」,換掉濕衣服穿上乾衣服,必要時分享體溫。
  • 適時補充食物與飲水。
  • 意識清楚且不會嘔吐的病人,給予可暖身的飲料,例如薑茶。
  • 避免喝酒。
  • 盡快下撤與求救。
(6)嚴重低溫專業處置要點:喝溫水、溫水瓶置放於腋下、大腿與頸部等主動體外回溫。換乾燥衣服、移到溫暖處等被動體外回溫。
(7)高山意識改變有可能是失溫
(8)高山症跟失溫可能同時出現。先處理失溫,再下降高度。
(9)失溫最優先的處置是讓體溫恢復正常。
(10)脫離寒冷環境、找遮蔽、下撤都有幫助。
(11)失溫沒有處置不會變好,只會更糟,一定要立即處置。
(12)失溫可補充溫糖水。
(13)加壓艙無法治療失溫。
(14)嚴重低體溫勢必盡快下撤。
(15)預防失溫救命五招:危邦不入、完善的裝備、失溫早期察覺、備用衣服必須準備、隊友相扶持。
(16)必備保命衣。
(17)保命避難帳、超大垃圾袋。
(18)確保不失溫是登山者的責任。

根據研究,高山症反應跟年齡成反比,年紀越大反而越不容易出現高山症。
十一~十二歲:59%
十八~六十五歲:36%
六十五歲以上:10~20%

處置高山症四大黃金定律:
  1. 高山上的任何病症都先假定為高山症進行處理,直到證明為別的疾病為止。
  2. 出現高海拔症狀千萬別繼續往上。
  3. 若病情惡化,或無法腳跟對腳尖走一直線,必須立即下撤。
  4. 不讓高山症患者落單。

資料來源
王士豪。瘋高山: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高山紀行大公開,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康健出版。6/26/2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