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局 |
整理書櫃看到一本葉聖陶談如何寫作的書籍。
薄薄一本,很討喜的份量,翻了幾頁得知是大陸作家,不同的觀點值得參考,因而借閱。
看著看著,感覺有些奇怪。
書末內頁介紹出版社出版的相關書籍,其中兩本是本書作者跟朱自清合著,而且本書作者是第一作者。
朱自清的《背影》曾經出現在教科書,所以他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作家,怎麼會是第二作者?
納悶歸納悶,沒太多意見與想法。
繼續翻著翻著,幾乎每篇文章末了,都出現該篇文章原始發表時間與出處。大陸人,出處是在中國的文壇刊物是很正常的,問題是原始發表日期都是在195x, 196x,....,也就是幾十年前發表的文章。奇怪了,怎麼會如此?
回到封面內頁作者介紹的篇幅,終於明白了,他出生於一八九四年,卒於一九八八年,活了九十四歲。
繼續查朱自清的資料,朱自清比作者晚四年出生,卒於一九四八年,活了五十歲。
所以朱自清是作者的晚輩,而且比作者早四十年過世。合著的書籍,長輩掛第一作者合理。
文章原始發表時間的年代再清楚不過了,此時正是作者創作顛峰之際。
搞懂來龍去脈後不禁啞然失笑,真是糊塗讀書不求甚解。
文壇老前輩的寫作技巧分享,當然非常有參考價值。談談他的幾個觀點。
他認為文章不僅要能閱讀,也要能聽得順,也就是用說的也通順。
換言之,文章要讓讀者閱讀時,如同聽的那麼順那麼自然。
閱讀武俠小說會有這種感覺,很口語化看起來非常順,越看越想繼續看下去,如東西好吃「越吃越順嘴」般。
這也是自己常使用的技巧。
不方便使用紙筆或鍵盤輸入方式寫作時,使用語音轉文字APP,以口語敘述方式轉乘文字紀錄,稍後再潤飾內容與調整結構。
文章寫完,有時用看的會累而且容易出現盲點,特別是幾千字的篇幅更容易出現上述情形。
將文章轉成網頁形式,例如部落格文章,再透過瀏覽器所提供「大聲朗讀」功能,聽一遍逐字稿念出的內容,可以很容易發現文章是否通順,也容易發現錯誤。
他也提到文章要想清楚了再寫,這是必須要養成的好習慣。想清楚後寫出來的東西,讀者能充分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
作者所處的年代,這個習慣比現在更重要。那個單純紙筆寫文章的年代,一但落筆在紙上寫出文字,要修改不是很方便,更何況是結構不順需要大編修時更麻煩。
現在的文書處理軟體太方便了,任何的修改行為都可在彈指之間完成,這也造成包括自己在內的一些人,尚未構思清楚文章架構,就劈哩啪啦地敲起鍵盤,反正錯了修正很方便。
作者認為寫文章跟演講類似,都有個中心主題,內容不可偏離這個主題。不像聊天可以天南地北,東扯西扯,將一堆不相干的內容全扯進來。文章內容要前後呼應,運用起承轉合的鋪陳,如同讓人聽得津津有味的演講般,讓讀者願意持續地閱讀下去。
參考資料
葉聖陶。怎樣寫作。香港中和出版。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