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晃點德芙蘭外掛山頭


德芙蘭好美的名字!根據步道入口說明牌內容,它是泰雅族語,代表容易舀水的意思。此處有許多湧泉,好山好水適合人居住。泰雅族先民沿著大甲溪谷,進入這個區域開墾,在平坦地區種植玉米等旱作。
日據時期,日本人引用泰雅族一位勇士的名字,而將地名變更為久良栖。光復後再度變更為松鶴。松代表台灣原生植物五葉松。鶴字來自大甲溪常見的白鷺鷥,遠眺覓食中的白鷺鷥,彷彿群鶴飛舞,因而得名。
曾經跟家人來過一次,那時對於生態與環境沒有啥概念,就是到郊外走走的念頭。
中秋三天連假第二天,好友邀約一同探索外掛在德芙蘭步道上的兩座冷門山頭:北松鶴山與東卯山東峰,大概是只有想蒐集三角點的山友,才會有興趣探訪。
自己對三角點沒太大興趣,倒是對探險興趣濃厚,跟著有豐富登山經驗者一同探險,既安全又有趣。
這附近有幾座高壓電塔,德芙蘭步道大部分屬於台電保線道路。步道很自然,沒有太多突兀的人工設施,即便是人工設施也是取自附近的材料,主要是石塊,感覺還不錯。
德芙蘭步道是熱門的健行路線,途中遇到不少來此活動的同好。
探險過程

整個行程只花了五個半小時,07:15啟登,12:50回到停車場。
北松鶴山海拔870公尺,岔路點距離步道1.2K處海拔975公尺的涼亭,只有百來公尺之遙。岔出步道後,便一路往下直到三角點,路途也不長。東卯山東峰海拔1086公尺,步道岔路口位於第一座吊橋前,海拔約800公尺處。
兩座山頭的距離跟高度都沒啥好說項的。
沿著德芙蘭步道上行,岔往東卯山東峰的路口先到,夥伴告知不確定路徑是否通暢,因此先前往較高的北松鶴山。
這裡有一個森林三角點。
昨天看了動物星球頻道的魔鬼殺人蜂節目,只要經過較大的松木,均會留意根部是否可能藏蜂窩。
回到步道後,再往上沒多久的涼亭休息。
離開後,繼續往上爬,希望可以找到橫切到東峰的可能路線,到達海拔將近1100公尺位置,發現沒有機會,掉頭回剛剛經過的岔路點。
途中遇到不少正要上山的民眾,假日,又是熱門登山路線,合理的情形。
回到其他山友提供的岔路點,在此觀察一陣子。是一個谷地,可看出大雨過後留下的土石沖刷痕跡,也看到幾個蛇籠,顯然不是很安全的位置。
既來之則安之,還是得探探路,小心一點就好。
沒想到小心翼翼地前進一兩百公尺,這段路還包含路基幾乎不見的一小段路,發現路基越來越明顯。這裡是造林地,這條路有可能是巡山的路線,只是入口處被沖刷破壞,讓人誤以為整段路都是如此。
這段路度大部分都走在稜線上,中途有一個卓蘭-天輪一路的高壓電塔,編號61號,是57年興建的。
這段路感覺非常好,但也有點忐忑不安,非常擔心路上遇到攔路蜂,還好直到三角點,才見到一隻正在覓食的蜂。
這段路的亮點是,秋天還在開花的紅毛杜鵑,不是很漂亮,但卻很特別。
生態觀察
沿途可以看出是造林地,都是很高大的松木,不知道是溼地松還是馬尾松。本來以為是溼地松,後來覺得有可能是馬尾松。
馬尾松也稱為臺灣赤松,樹形高大,樹皮大片龜裂,每一片都很大。它的葉子細柔,2針一束,生長於海拔600公尺至1,500公尺之處。
剛好是今天活動的位置,外加毬果的模樣,應該是它沒錯。
查詢文獻得知,臺灣有臺灣二葉松、馬尾松、五葉松與華山松等四種原生松樹,其中五葉松與華山松為五葉松類(針葉為五針一束),臺灣二葉松與馬尾松為二葉松類 (針葉為二針一束)。
臺灣二葉松與馬尾松的外形極為相近,要辨識分別十分困難。學術單位提出利用松脂管的不同來區分。
尋常人哪有可能如此分辨?知道是其中一種即可。另一個方法是從海拔高度分辨,二葉松通常生長在比較高海拔,例如合歡山。而馬尾松則是較低海拔,大約在1500公尺以下。
至於濕地松,是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地區,因此得名。它也是高大的二葉松類,生長速度很快,是優良的經濟樹種。台灣在50,60年代引進,是台灣低海拔地區主要的造林樹種,主要用製造紙漿,以及用於庭園造景。與琉球松、日本黑松同為台灣常見的引進樹種。
馬尾松與溼地松極為類似,不太容易分辨。
知道可能的種類就好了。如同見到白皮膚人種,到底是美國人、法國人、英國人,老實說也分不出來,知道不是東方人就可以了。
很好奇台灣的造林樹種為何?查詢後得知,造林樹種所占面積最多者為松類,其餘依序為柳杉、相思樹、紅檜、杉木、光蠟樹、台灣杉、香杉、樟樹、楓香、台灣櫸、竹類、扁柏、柚木、肖楠等。

正值大頭茶開花期,通常都是因為看到地上的落花,才察覺步道旁的大頭茶。
今天額外認識大頭茶的果。接近東卯山東峰,看到一株不高的植物,上頭有可能是葉苞或花苞,也有果,以及成熟蹦開的果。從葉子與花苞猜測可能是大頭茶,但非常不確定,拍了影像,回家後確認是大頭茶果,多學一樣東西。
沿途看到幾株非常巨大的台灣櫸木,有一株在步道旁呈45度傾斜,大概需要4,5個人才可以抱住,根部仍牢牢地札在地上。可能很早以前就因某些因素傾斜,只是剛好不會阻礙民眾往來,所以可以任其繼續成長。
路旁也看到一株已經被截成數段的巨大樹幹,應該是從上面邊坡滑落下來。估計可能是茄冬或大葉楠。
今天沒拍到甚麼生物,大概就是一隻癤角壺裳夜蛾幼蟲與體型超大的食蟲虻。
觀察或狩獵平台



不長的路線遇到兩座吊橋。
第一座吊橋距離東峰登山口咫尺之遠,而且旁邊有類似登山客布建的繩索。根據夥伴的經驗,他曾經爬上去過,有兩段繩子,但再往上似乎沒有路徑。
自己也在此抬頭張望,突然發現一株樹幹頗粗的櫸木上頭,大約三層樓高處,有一個施作完善的木平台,很訝異在此怎麼會有如此完備的平台。
結合夥伴的看法,確認繩索不是登山客架設的,而是要上這個平台的人佈建的。
為何在此佈建平台?
環視周圍環境,猜測可能是要觀察或狩獵。
會架設吊橋,表示這裡有相當落差的谷地,若沒這座橋梁,即便可以下切谷地再上來繼續往前,也會耗去一些體力與時間,
從橋頭的告示牌得知,這是台電基於巡視線路而興建的吊橋。
人選擇經由吊橋往返,動物也會。
在這個茂密的林地,步道是登山健行者的康莊大道,也是生物的康莊大道。
想必搭人類便車的本地原住民,往來步道也會走吊橋。
殊不知這座吊橋也有可能是奈何橋,走上吊橋後,可能會被抬著離開吊橋。
或許是多心了。
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地區,盜獵者架這個平台,不會只有自己發現,巡查人員肯定也會發現。若真有狩獵的不法行為,肯定會被舉發。
所以比較有可能是觀察附近的生物之用,在這裡可以安靜地觀察走過吊橋的生物。
入口處一塊醒目的告示牌,佔據大部分面積的斗大黑熊圖像,外加紅色醒目字眼熊出沒,這個觀察平台,難道是為了觀察黑熊而設?
還真是不錯的安排。
奇怪的見聞
中途休息,旁邊剛好是一株在成人高度位置,樹幹出現麻花捲模樣的肖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令人好奇。
進入步道沒多久,在一座小橋前,看到可能是步道維護人員放置的砍刀、工作帽、手套、背包、一些零件等東西。直覺認為工人可能在附近上廁所,東西先擺著。五個多小時後返程經過,東西仍在這裡原封不動,頗為訝異,是有甚麼事嗎?
這應該是一個人就可以攜帶的東西,而且停車場就在咫尺之遙,為何會擺在這裡?特別是一把具危險性的刀子!

半天的頹廢行程,仍然有點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