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溫情效應

 助人為快樂之本,確實有理論根據。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教授James Andreoni,提出Warm glow giving經濟理論,中文翻譯為溫情效應,其主要論述為,幫助他人時,人們會感到滿足和幸福。這也是一種利他主義,但不是只為了滿足接受者願望的「純粹利他主義」,而是也得到喜悅的動機,所以也有利己作用。助人是利他,快樂是利己。
很特別的書名《九品脫》(NINE PINTS),取自尋常人大概的全身血液總量。內容當然談血液的總總事,包含經血、愛滋、吸血鬼等議題。對於血液基本知識,與捐血的相關內容比較有興趣。
英國度量衡單位一品脫大約為568ml,可概算為500cc,捐一次500cc血小板或全血,可概算為一品脫。
血液與負責熱血液循環的心臟,是工作繁忙的器官。血液身兼補給、調溫、排汙、與防禦等重要任務。
全世界大約有三百多種血液,國際輸血協會則列出三十五種血型系統,熟悉的ABO只是其中三種
寒暑假經常看到媒體呼籲民眾捐血的訊息,輸血到底有多普遍?書中談到全世界大約每三秒鐘,有一個人接受來自陌生人的血液。
說服他人捲起袖子捐血不是容易的事,血液是稀少珍貴的維生必須物質,外加某些宗教習俗的觀念,憑甚麼要免費送給他人?因此所有的捐血機制都有獎勵制度,吸引捐血者。
前些日子捐血室提供西堤牛排券給捐血者,導致捐血室人潮爆滿的誇張情景,驗證這個說詞。
前面所述是特例,捐血者背後動機,最顯而易見的是利他主義,也就是前面所談的稱為溫情效應。
英國國營捐血單位NHSBT曾經送捐血者如鑰匙圈等小禮物,後來不再贈送,他們發現捐血者想要的只是一句道謝。根據調查83%的首次捐血者,記得醫護人員的道謝。
瑞典斯德哥爾摩血液中心,自2012年起,每當捐血人的血液用於病患,會以簡訊通知捐血者。
現代捐血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10月16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之際,法國比亞希茲醫院內一位在此療傷的英國人,讓醫師在沒麻醉下切開手臂靜脈,讓血液順著銀管輸給身旁受傷的法國傷兵。他忍痛輸了兩個小時的血,終於讓輸血者恢復氣色,後來兩人都很高壽,也開啟現代輸血的紀元。
隔年加拿大醫師開始採行間接輸血,先用針筒抽血,再輸血給需要者。
後來美國軍醫使用新的血液保存技術,在血液中加入檸檬酸鈉後,倒入瓶子內,再使用冰保存。這是全球第一座血庫,也是首次體外移植。
根據資料,1918年一次大戰期間,西方戰線的基地醫院,每天平均輸血50到100品脫。二次大戰前,英國已經設置有效的軍需供血系統。
回過頭來看,自己為什麼要捐血?
近期最直白的理由是尚有用武之地,而非一無是處。其次是感覺快樂,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
最近捐血室來電邀請,因為需求量突然增加,抽空前往盡棉薄之力。因有被需要的感覺,因而覺得欣慰與快樂。
這就是利他利己的溫情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