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圖書館書架上一本頗有份量的書,被封面一角字體較小的「回憶錄」字眼吸引,最近對這個字眼感興趣。
從書架抽出頗有分量的書本,隨手翻翻,總頁數超過五百頁,由「時報出版社」出版,顯然有一定的可讀性。
作者是出生於1942年,畢業於台大電機,取得美國UCLA博士學位,曾擔任過貝爾電信全球副總裁一職的許濬(因同俊)。
這本書於2022年出版,恰好滿八十歲。
書名取為《大其心》,意為容天下之物,頗有意涵的書名。
套用自己的用詞,也可以說成《精彩的八十年》,不過這樣有點俗氣,沒有《精彩的一甲子》的張力。
他以時間序列鋪陳這本回憶錄,分成下列六個部分:
第一部:青少年時期(1942-1965)
第二部:留學美國(1965-1971)
第三部:美國工作初期(1971-1974)
第四部分:貝爾實驗室(美國)(1974-1999)
第五部:貝爾實驗室(中國)(1999-2002)
第六部:趨勢、大挑戰和大機會
只是隨手翻閱,沒逐字閱讀內文,似乎沒看到明確說明何時離開貝爾公司,但從上述時間序,大概是在滿六十歲的2002年。
最後一部分,不算是回憶錄的一部分,而是集結數篇,他所熟悉領域的內容,例如大數據、科技、網路等內容的論述。每一篇結尾附註完稿年分,大概都是在2010年前後。
最後一篇跟科技無關,而是闡述農曆春節應該放在立春的論述。
雖然沒仔細看內容,但頗為同意這個論點。
立春在每年2月3~5日之間,例如2024年的立春為2月4日,大概也在目前以農曆元月一日完春節的附近。
現代的春節,受到農曆閏月的影響,變動範圍很大。以今年為例,2023年春節為國曆1月22日,受閏月影響,隔年的春節延後到國曆2月10日,對於時間安排多少有些影響。
回到這本書的主題。
在八十大壽之際,以回憶錄方式,將自己一生的豐功偉業訴諸文字,讓後世得以了解,是很不錯的方式。
書末提到,本書全部版稅捐華山基金會,恰好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很高興看到有志一同的前輩。
看到難望項背者的大作,有點自我感到欣慰,可以在滿一甲子之際,也寫了回憶錄。只是難登大雅之堂,只能自己欣賞,也分享數位至親好友罷了。
有別於他所採取的依據時間序列,自己依據人生幾個面向陳述,似乎是一種比較活潑的方式。
人生總是有離開的一天,離開的時候該留些甚麼給後代,以甚麼方式離開,人人有不同的想法。
昨天聽到敬佩的長者,以95歲高齡,走完精彩的一生。
這讓自己想到曾經看過一篇談到生命期限的文章(註:請chatGPT歸納,內容大概差不多)。
現年66歲,曾擔任歐巴馬政府時期,白宮健康顧問一職的醫學家Ezekiel J. Emanuel,曾於2014年9月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發表《為什麼我想在75歲時離開人世》(Why I Want to Die at 75)一文,這篇文章引起廣泛討論。
他主要的觀點如下:
他強調生命的品質比長壽更為重要。他認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生活品質可能會下降,而過度延長壽命可能導致生活變得沒有意義或不快樂。
其次他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功能會逐漸下降,包括認知能力、身體活動能力等。他擔心這些衰退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自主性和生活滿足感。
他憂心年長者對於現代醫療體系,可能存在過度治療。他認為,一些人可能因為過度使用醫療資源而失去尊嚴。
最後他強調長壽可能給家庭帶來,包括經濟和情感上的沉重的負擔。他認為,透過在75歲時結束生命,可以減輕這種負擔。
至於為何選擇75歲,而非其他年紀,他的理由如下:
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和認知能力通常會下降。到了75歲,這些下降的趨勢可能會影響到生活的品質,使人感到生活變得更加困難。
他也擔心在高齡時可能面臨的過度治療,過度的醫療介入可能不再是有益的,反而可能增加生活負擔。
他也提到選擇在75歲時結束生命,可能有助於減輕家庭負擔。
他也在文章中強調生命的有限性,認為意識到生命的短暫性,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意識地過好每一個階段,而不是過度強調長壽。
他也知道有人會質疑,若到了這個年紀上活著,會如何,會自殺嗎?
文中他提到,若過活超過這個年紀,他的想法與態度:
他表示會拒絕接受主動的醫療治療,不會主動尋求一些可能延長壽命,但不一定能提高生活品質的醫療治療。
其次他指出,他可能會選擇不再接受一些常見的健康檢查和篩檢,他認為這些檢查可能只會增加不必要的醫療介入。
他的觀點是,一旦超過75歲,應該專注於生活品質而非壽命延長。
所以,他過了這個年紀不會自我了結,但會選擇另一種生活態度。
自己認為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啟發是,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暫的,因此需要好好把握。
人理智上知道生命有限,只是不知限期在何時。但似乎以有過不完明天般的態度過生活。然而一旦設定明確的deadline,處事態度會有所不同。
如同精彩一甲子所談內容,一甲子之前是遞減式人生,之後是疊加式人生。在人生最悲慘的歲月,將前輩的75歲,下調到60歲,迄今也疊加二年餘。
這種生活態度,是體認生命有限的具體實踐。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4/10/why-i-hope-to-die-at-75/3793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