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AI浪潮的省思

二0二四龍年熱鬧的元宵尚未到來,科技界卻已掀起巨大波瀾,接連幾件大事,讓很多人眉開眼笑,也讓一些人擔憂未來前景。
春節過後台股開盤,台股龍頭廠商台積電,股價一度上漲將近百分之九,收盤仍創下歷史新高點。沒過幾天,另一半導體巨擘輝達(NVIDIA),公布獲利遠優於預期的財報,股價應聲大漲超過百分之十六,成為美國市值第三大公司,僅落後於微軟與蘋果。若將輝達視為一個國家,若將市價是為GDP,它名列名世界第十二名,真是令人乍舌的數字。
這兩家公司共同話題是人工智慧,一個是AI晶片設計公司,另一個是AI晶片製造公司。AI浪潮,將會持續引領世界潮流很長時間。
台股年後開盤當天,AI界另一個重磅訊息,是OpenAI公布圖像生成AI模型「Sora」,它是以圖象生成模型DALL-E為基礎,能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或圖片,生成長達1分鐘的擬真影片。 這則訊息,讓靠製作影片維生者備感威脅。
聯發科技於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 2024)前發布訊息,該公司兩款整合高性能的生成式 AI的高階處理器,有下列三個特點:(一)、根據使用者即時輸入的文字動態產出即時圖像;(二)、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或圖片產生影片,類似Sora;(三)、即時處理正在錄製的人物影像,並生成不同類型動畫風格的影片。參加大會者有機會親身體驗上述功能。
兒子跟自己分享Sora報導,自己回應,對靠繪圖或影像處理吃飯者,是一場夢魘;對於如我等繪圖白癡,是救星。
陳述某些事實時,若同時可以用圖、表格、與文字,普遍認為圖勝於表、表勝於文。例如說明民國四十七年到一百一十二年間台灣人口出生數,用文字說明,表格條列,與折線圖表示,圖形表達方式最佳。
具有繪圖天份者,透過手繪或數位工具繪圖,陳述想要表達的概念,比拙於這項技巧者,具有明顯的優勢。
看到一本主要介紹達文西畫作的書本,他的畫作光蒙娜麗莎的微笑,就屌打古人與來者,更不用說其他的畫作。
達文西密碼,雖非真實事蹟,卻多少透露出達文西不只繪畫拿手,也精通各方面才能,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才華。
除了藝術畫創作外,他也畫了飛行器設計圖、人工翅膀設計圖、戰車、十字弓、自走車、甚至人體解剖圖等與科學技術相關的草圖。後代的一群修士在整理他所遺留的手稿時,曾經發現一張自行車的草圖。有人因此將製個草圖稱為第一台自行車。不過有些疑點,使得代表性不足。
在那個科學與技術大鳴大放的年代,應該有不少跟他一樣對各領域內容感到好奇,也有興趣,甚至也產生不少創新的念頭,只是當時沒有現代各種便利工具,譬如相機、繪圖軟體等,卻很難具體表達,或如達文西般以淺顯易懂的草圖陳述。
總之,達文西有繪畫天分,給予他莫大的幫助。有繪畫天分者真幸運,沒有相機的年代,向他人陳述觀察或眼見的事物,需要大費脣舌描述,對方不一定聽的懂,若具有繪圖天份,將所見內容以圖畫呈現,可以更容易且精準傳達。這幾年很熱衷的生態,包含動植物。博物學家以繪圖方式建立圖鑑,讓其他人作為學習工具。
現在各種數位記錄工具非常普及,讓不會畫圖者,也可建立具參考價值的圖鑑。
好一陣子以來,看到不熟悉的鳥類或植物等生物,透過Google Lens做辨認,準確性非常高。既然Google Lens可以從影像辨認出有意義的內容,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給予有意義的內容,請它生成影像。
數年之前,Google相片提供無限空間,供使用者存放照片。Google的用意是盡可能拿到訓練影像辨識的資料,使用免費策略,引誘使用者上勾。話說回來,使用者得到免費空間,Google花點錢取得訓練用影像,也算一種雙贏策略。
最近寫東西過程,偶爾會給ChatGPT提示,請它寫出草稿。會先檢查生成內容是否正確,若沒問題再潤飾為自己的語氣。這跟請助理幫忙整理草稿,自己再核對與潤飾相同意思。這種方法的關鍵點在於必須有能力判斷,ChatGPT給的內容是否正確。
同樣道理,影像工作者也可以將所創作主題,餵給如Sora之類的系統。工作者必須評斷生成結果是否符合需求,並進行必要的潤飾。因此這類工具對於影像工作者不見得是夢魘,也可以是助力。
回到雕塑主題,目前AI所產出的都是數位化內容,若要轉實體輸出,只能透過類似3D列印工具。這種工具的產出品質與材質仍受到相當限制,因此尚不至於構成威脅。
某方面來說,助力可能還比較大。例如銅雕創作或某些需要翻模的作品,數位生成搭配3D列印,製作所需的模具,並以所要的材料翻印作品後,再做潤飾以符合自己的要求。這種情況中AI是助力。
將來AI是否能驅動機器,仿真人般做出雕塑品?絕對可能,但一來殺雞用牛刀,二來機器產出的作品跟藝術大師親手打造,價值天差地遠。
元宵節隔天,到圖書館擔任志工,看到一本台灣工藝研發中心於八年前出版的《好物相對論》一書,介紹瓷器、陶器、銀器、玻璃、琺瑯、漆器、木作、竹編等八種手工藝材質,每種材質分別介紹兩位該材質的創作達人與所產出的作品。
延續對於AI暫時無法染指的領域話題,這些藝術創作,即便透過3D列印,或其他先進製造技術,也難望項背。不要說達這些大師或達人作品的水準,即便是初學者的創作,機器也很難達到。
所以越需要人天賦的手工行業,越不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威脅,甚至可以提供某方面的助力。
灣聲樂團總監李哲藝曾說過,台灣人到歐洲演奏莫札特的作品,很難與其他樂團或演奏者匹敵。但交響樂團在歐洲演奏台灣民謠,就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因為歐美樂團或大師鮮少顯奏台灣曲目,沒有比較對象,就有獨特性的優勢。
而且這幾年台灣之光、台灣優先等成為主流顯學,以西洋交響樂團格局演奏台灣樂曲,也水漲船高受到重視,不論是贊助或演出均大受歡迎,他用時也、運也、命也形容剛好在這個節骨眼,成立這樣子的樂團。
同樣道理在藝術創作領域,畫畫或寫作,比上述幾種工藝創作較普遍。在這個節骨眼,人工智慧浪潮來襲,卻反而彰顯其優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