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ovel Algorithm for....,或 A Novel Approach for....,是文章很喜歡用的標題,上述兩個不完整的句子,分別為「一種新演算法...」或「一種新方法...」,Novel表示新奇,這個字眼可以吸引讀者的目光。
人都喜歡新奇事物,這也是旅行的目的之一。旅行目的地通常是未曾去過,或有新奇事物的地方。未曾去過日本,所以想去日本旅行。曾經去過溪頭數次,聽說有新的景點與事物,想再去看看。
年關將近,某此與幾位熟識者同處一室,正忙著處理手邊事情之際,其他幾位友人的話題圍繞過年期間出國旅遊的事情。耳邊傳來的地名,盡是熟悉且令人嚮往之處,包含夏威夷、日本、北歐之旅、歐洲之旅等。值此家中多事之秋,看到其他人可以興高采烈地安排多彩多姿的假期,真是羨慕不已。
屈指算來,好幾年未曾踏出國門,未來何時可以再出遠門,不得而知也不敢期待。
曾看到標題為「四十五歲退休的外商老總說:為何年紀大愈該旅行」訊息,沒點進去看詳情,人人各有理由各有背後因素,不看也罷,倒是引發一些想法。
疫情解禁以來,出國旅行是很常聽到的談話內容,歐洲郵輪十六日遊、日本十一日遊、東南亞八日遊、....
對於受總總事情羈絆而無法自在行動者而言,感覺有一絲絲的吃味!
三年的疫情期間,國外旅行受到很大限制,讓台灣國旅因而受惠。
對於無法出外旅行者反而釋懷,因為大家都不能出國。
對於在意的內容或主題,若別人比自己好,有時會萌生一些不健康的想法。
賴聲川接受媒體訪談時談到他在美國念書時的打工經驗,該家餐廳屬於比較高檔的餐廳,顧客有時喜歡跟跑堂的聊天。當客人詢問他的背景時,若回答他在柏克萊念戲劇博士,接下來通常是靜默無聲,對話大概就終止,通常拿到的小費不多。若回答他來自唐人街家中開洗衣店,客人通常會很熱絡地說他很辛苦喔,然後通常會給不少的小費。似乎也有這種感覺。
回到旅行這個主題。不能出國旅行,也可以來趟虛擬旅行,或許會有另類的收穫。
曾經在已經退出台灣的國家地理頻道,看到系列從空中視野欣賞世界各地風光節目,內容非常精彩。鮮少有人從空中鳥瞰方式旅遊,欣賞各地美景,這個節目恰好可滿足。
某次看到意境印度(India From Above)節目,可以從不同的視角欣賞印度的景觀。英文名稱更能彰顯節目內容,直接翻譯為從上空看印度。到印度旅行者,除非搭飛機或直升機欣賞印度美景,否則即便跑遍印度,也無法感受從空中鳥瞰印度的這一番風貌。
又有一次【世界極致鐵道之旅】(World’s Greatest Train Journeys from Above)節目,看到介紹瑞士著名冰川列車(Glacier-Express),真是旅遊的極致,有生之年若能體驗一趟,真不知該有多好,也很羨慕瑞士當地人,可以如此親近極致美景。
節目名稱的台灣譯名,似乎沒完全點出該節目英文名稱的(from Above)的特點。
一小時節目涵蓋服務提供者、旅遊者、鐵道維護者、與鳥瞰等視角,可以全方位體驗該列車的特點與所經之地的美景。單單從旅遊者的視角,無法有這麼多體驗。除非旅遊者旅遊前或後,也加入其他視角行程,或是欣賞類似影片。
身居陋室,透過螢幕虛擬遨遊該旅行一小時,雖有隔靴搔癢之感,卻也有不少的感官享受與心靈體驗,虛擬旅遊不見得比實際旅遊收穫少。
宅度假
無意間認識一個太適合自己的新詞彙staycation。
"Staycation"中文稱為宅度假,是英文中 "stay"(停留)和 "vacation"(度假)兩個詞的結合,指的是一段時間,人們選擇待在家裡或在當地區域度過休假,而不是前往遠方的目的地。在這段時間裡,人們通常會請假放鬆身心,參與各種休閒活動,而不需要進行長途旅行。
這一名詞早在上一世紀中葉便出現,直到二00 八年金融海嘯期間,開始廣為熟知與實踐。那段人們經濟困難時期,總是尋求減少開支和節省金錢的方式。生活雖拮据,放鬆心情的旅行還是得進行。人們發現待在家附近度假,也是了一種吸引人的選擇。Staycation 這個概念在這段時期被廣泛討論,而且也正式變成常用辭彙。
Staycation 可以包括各種活動,例如探索當地景點、享受區域內的娛樂設施、嘗試新的餐廳,或者僅僅在家裡放鬆休息。這個概念是在不必進行大量旅行情況下,創建類似度假的體驗。
Staycation變得流行的原因,包括想要省錢的願望、待在家附近的便利性,以及發現和欣賞當地景點的機會,這些景點在日常生活的忙碌中可能被忽視。此外,Staycation通常涉及較少的交通,減少了長途旅行所產生的碳足跡,可能更環保。
這也是一種陌生或熟悉事物的具體實踐。
很高興今天認識可讓自己正名近幾年度假模式的名稱。
度假
人人喜歡度假,其定義因人而異,但通常指的是暫時離開日常生活和工作,前往不同地方或環境,放鬆身心,享受休閒和娛樂活動的時間。度假的目的可以是放鬆身心、探索新地方、體驗不同文化、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或是從日常壓力中解脫。
對於某些人來說,度假也可能是一種冒險,例如登山、潛水、或探索野外等。
度假是一種心理狀態,不論身處何處,只要有度假的感覺就是度假。身體微恙住院,這是人人不願意遇到的事。若不得不如此時,想開點把心情切換為度假模式,未嘗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度假也不是沒有代價,包含額外的開銷、需要挪出時間、增加風險、額外購買旅遊平安險、與增加碳足跡。
除了享受自己動手炊煮的野營方式,度假代表有人料理三餐,享受美食,有人整理打理房間,可以到處遊山玩水,體驗悠閒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若在家也有這種感受,那就是一種宅度假。
無意間在圖書館看到一套六片的《飛越台灣山脈系列》DVD,春節期間窩在家裡,剛好可以透過這套影片,從空中鳥瞰台灣的所有山脈。曾經探訪過這些山脈的某些區域,透過影片等於從另一個視角重溫舊地,也探索未曾有機會探訪之處,真是很不錯的安排,這也算是一種虛擬走訪山岳。
大年初一登山界發生一件憾事,三十歲的領隊,欲從玉山入山挑戰「南二段」。因路線積雪氣溫又低,不慎於風口下切八通關路段時,跌落四百公尺深山谷當場失去生命。可以親身走過該路段是人生難得的體驗,卻存在風險。宅度假虛擬飛越這段山脈,雖有親身體驗之憾,卻是在抽不出身下,安全的另類體驗。
若情況許可,虛實整合的度假是收穫最多的模式。
親身前往度假勝地享受假期前,先了解該處的人文、地理、歷史與生活等資訊。實際度假期間,親身探訪與感受事先認識的內容,讓這段難得的旅程有最既寬又廣的收穫。返家後整理虛擬度假內容,並延伸親身感受的內容。經整理後的內容,可做為人生歷程記錄,也可與他人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