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Zen to Ten vs 定靜安慮得

圖書館新書架位看到一本名為《十分鐘休息法》,英文書名為Ten to Zen: Ten Minutes a Day to a Calmer, Happier You(十分鐘進入禪定,每天十分鐘讓你更平靜與快樂),每天只要花短短十分鐘,可以讓生活更平靜快樂,確實是很吸引人的標題,而且Zen to Ten剛好押韻,更具吸引力的複合詞。
對於西方人而言,東方的Zen具有神秘的力量,讓人心情平靜遠離煩惱。
作者是一位具有英國行為和認知心理治療協會,及人際心理治療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將禪定引入心理治療框架,舒緩現代人的各種心理不適。
他提出一套方法,心情煩躁、焦慮緊張難以專注、缺乏自信、或憤世嫉俗、只想遠離煩惱,藉由作者建議的五個步驟,只需十分鐘就可達到目標,這些步驟如下:
第一分鐘:停下與察看
第二、三分鐘:抵達屬於你的寧靜空間
第四、五分鐘:呼吸練習
第六、七分鐘: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駕馭思緒
第八、九分鐘:正念練習
第十分鐘:接納、悲憫與真實原則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原因之一,近期想了解中國人所寫,唯一被稱為「經」的佛教著作《六祖壇經》,上週借一本在中國大學任教的學者所註解的書,今天又借一本台灣大學教學欣繹的版本,看到書名有禪字的書本,特別感興趣。
中國古聖先賢所著《大學》,開宗明義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定靜安慮得;心定了,才會靜下來;心靜了,才會安;心安了,才能內觀與自我察覺;覺察了,才能明心見性,領悟人生道路該如何走,並讓內心平靜與快樂。
第一分鐘:停下與察看-->定
第二、三分鐘:抵達屬於你的寧靜空間-->靜
第四、五分鐘:呼吸練習->安
第六、七分鐘: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駕馭思緒->慮
第八、九分鐘:正念練習->慮
第十分鐘:接納->得
作者所介紹的步驟,就是定靜安慮得,只是沒有引入量化的時間。
CBT是專業技能,非一般人可以運用自如,但正念(Mindfulness)是一種精神狀態,其特徵是集中意識並接受當下時刻,也就是專注於當下,不帶任何判斷。 它涉及全神貫注並參與現在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無論是想法、感覺、情感還是外部體驗。 正念鼓勵個人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陷入其中,使自己更加清晰、平靜和情緒平衡。一般人可以將 正念練習可以融入日常活動中,例如飲食、行走,甚至呼吸,讓紛擾的心得以平靜。
康健雜誌邀請知名養生專家楊定一,擔任2023年8月份客座總編輯,主題為:最強自癒力:慢呼吸。
內文提到每人一天平均呼吸二萬次以上,稍微計算一分鐘大約或高於14次,實際上測試大概是這個數字。古人強調呼吸要輕,慢,溫柔,溫柔到擺在鼻子下方的羽毛都不會飄動。
根據調查1930年代,一般人每分鐘平均吸進5公升空氣,當今增加到12公升。他認為原因是現代人過度緊張,過度刺激交感神經,經常處於Fight or flight。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呼吸快了一倍,淺了一倍。他認為慢,柔,深的呼吸更有效率。他建議把呼吸調慢變深,找到呼吸的基本頻率,再透過每一個動作行為,讓全身達到諧振的狀態,讓身體的每一個器官與每一個細胞都可以同步。
這個如奇蹟般的呼吸頻率稱為諧振式呼吸,每分鐘4~7次,每次呼吸超過十秒,最能讓人健康找回快樂的頻率。呼吸的頻譜稱為呼吸譜,越深越廣愈能找回健康,讓呼吸從最快到最慢,甚至閉氣與憋氣。也就是在一定時間內讓呼吸在最寬廣的頻譜間切換,爬山可以練習呼吸譜,上山快下山慢。
鼻子才是呼吸器官,嘴巴負責進食和講話,因此不要用嘴巴呼吸。試著調勻呼吸,讓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在6次左右,確實可以讓情緒穩定。
雖然不是專家,但同意文章所談的內容。沒有看完整個專題內容,不確定練習所需時間,人的呼吸當然可以自主控制,但有多少人會意識到自己的呼吸?很少!
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呼出,沒再吸進來,生命就此終止!確實是該多察覺自身的呼吸,並且可以試著參照上述建議調整呼吸頻率。
以一分鐘呼吸六次的頻率,實踐定靜安慮得,應該更容易獲得成效。
騎車回家途中,煩惱瑣碎事進入腦海,立刻運用領悟到的方法,得到不錯的效果。

2024/3月份問候貼圖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AIGC Chinese painting

 Graphics generated Copiloting with DALL-E3 bundled in Microsoft Copilot. 

Statement1: 中國水墨山水畫,遠方是雲霧繚繞的層疊山巒,近處獨自一人的長髮飄飄的妙齡少女,凝視遠方山巒。

Statement2: 中國彩色水墨山水畫,在中國徽州巷弄間,近處獨自一人的長髮飄飄的妙齡少女,凝視遠方

Statement3:中國彩色水墨山水畫,張燈結綵的春節,安徽傳統徽商住宅櫛比鱗次的巷弄間,近處獨自一人的長髮飄飄的妙齡少女,凝視遠方

Very impressive!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新疆貴族南瓜

 發現一種很特別的瓜類,蔓性匍匐於地上的莖枝。從葉腋長出單性花,果大小與形狀類似橄欖球,顏色為淡綠色,直覺認為可能是某種南瓜。查詢資料可能是原產於新疆的新疆贵族南瓜(Xinjiang noble pumpkin)或新疆金板栗南瓜(Xinjiang Golden Chestnut Pumpkin) ,尚須有機會請教瓜農才能確認。

4/6在瓜園遇到瓜農,證實這是貴族南瓜,因為種的不好因此清理掉。他提到南部有人成功種植。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老老照顧的省思

「伊卡好命,先享福去了!」,這通常是配偶去世的人,被問到時委婉的回應詞。
這句話或許不再是委婉詞,而是真實寫照。
曾經看過一篇報導,日本年長者到寺廟祈福,不只為了長壽而且可以好走。
台灣平均餘命超過八十歲,達享耆壽年齡者比比皆是,享嵩壽也有一定人數,配偶雙方都健在者,更是受上天眷顧者。
人終究會離開這個空間,配偶健在者會出現兩種可能情形,一起走或分開走。分開走的狀況晚走者須幫忙打理,然後獨自走完剩下旅程,這種情況下,本文開頭那一句話是內心話!
如今的年長者,有結婚生子者,子女大概出生於戰後嬰兒潮前後,子女人數眾多,大多會陪伴與照料老後生活。
實際年齡將近八十五歲的老媽,年輕時雖辛苦,老伴又早早離去,膝下五位子女不是住一起或就在附近,完全不用擔心老後所有事情。
自己剛活過一甲子,有一個在外地就業的兒子,需陪伴與照顧身體不適的配偶,跟兄弟分擔照顧老媽責任,自己早早有心理準備,也努力維持過AA生活。同儕的子女數大約為-二~三人,雖然沒如父母輩般,較無老後的擔憂,卻也還在可以接受範圍。
兒子這輩年輕人,情況更險峻,更需要及早安排與準備。
前些日子與友人閒聊,他提到,有朋友約他一起購買新重劃區要價數千萬的豪宅。自己則提出不同觀點,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考量未來的居住處所,豪宅不是考量點,如何可安心老去才是關鍵。
上述的感想是天下電子報一篇標題為「『老老照顧』成隱憂,比老伴先走怎麼辦?...」文章所引發的。「比老伴先走怎麼辦?」隱含扮演照顧老伴的角色,萬一自己先離開,沒人照顧的老伴如何過生活。
經常捫心自問,若生命此時結束會有罣礙嗎,作為人生的檢驗。這句標題確實是罣礙之一,但也想了對策做了安排,原則上沒有甚麼罣礙。
平均餘命不論是八十、九十、甚至百歲,都是統計數字,即便百歲餘命的年代,仍有早夭者,各年齡層也都有往生者,因此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任何時候終止生命。新北市在大樓旁候車亭等公車的妙齡女學生,完全沒想過會命喪於從天而降的冷氣。
去掉上一句的「比」字,變成「『老老照顧』成隱憂,老伴先走怎麼辦?...」,這是被照顧者的觀點。照顧者必須想到這個可能性,並事先預作安排,讓照顧的老伴可以善終。
現代人步入老年後,難以有子女承歡膝下,需要未雨綢繆,提早做安排與準備,「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盡可能事先安排並過AA生活,大概是較積極的因應策略。
老媽有子女照顧,左鄰右舍或認識親友,跟媽媽年紀相仿長者,年老所獲得的照顧情況雷同。
吾輩或無子嗣者該如何?晚輩不一定需要有血緣關係,年紀大者除同年齡老友外,多跟年經人交往互動,可保持年輕心態,也多了未來可能扶持的來源。
台灣管理學界泰斗許士軍教授談到,八十八歲不退休,教課當養生。清大享壽八十七歲的物理系退休教授,離世前捐出八千五百萬畢生積蓄與六萬冊藏書。因住學校附近,即便退休仍與學生有互動,這兩位前輩提供可行的典範。
上述是主觀的思考與努力方向,客觀的面向包含社會支持與國家政策。台灣整體社會已經體認到這種趨勢,集思廣益與提供可能參考的作法,是因應的管道之一。政府也注意到這個趨勢,透過擴大社福支出與長照政策,完善老後照顧的需要,這是因應另一個因應之道。
這兩年引起全世界關注的穿皮衣英雄,在GPU技術研討會GTC主題演講中,展示人形機器人(Humanoid)與兩位可愛的迪士尼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已經出現多時,不論動作與表情,皆可以接近真人模樣,若加上這兩年突然爆紅的大型語言模型LLM,《變人》電影中羅賓·威廉斯主演的機器人安德魯·馬丁,基本上已經成真了。
安德魯扮演家庭幫手或管家的角色,當然也可作為照護者角色,那或許是科技為人類平均餘命持續延長,所帶來潛在危機的解決方案。
然不論未來有何種解決方案,維持身心健康,持續過著活躍老化(AA)生活型態,才是應對的王道!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救命自行車

對非洲許多鄉間地區民眾而言,自行車不僅消除距離對就醫、就學、與改善經濟環境所造成的障礙,也可以拯救學童的性命。
辛巴威Hwange國家公園周邊的學童,需要冒被野生動物傷害的危險,徒步超過五公里到校求學,特別是獅子與大象的威脅。為保護學童安全,家長必須放下工作護衛他們上學。根據統計2023年,野生動物讓50位民眾死亡,85位民眾受傷。野生動物中最危險的是大象,據估計辛巴威有十萬頭大象,在這個區域發生數次攻擊村民與摧毀農田事件。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捐贈一百輛自行車給辛巴威,需要步行穿過野生動物走廊才能上學的學生,捐贈自行車的目的是減少暴露於野生動物活動區域。
圖片來源[1]
這是名為「保護與教育兼顧的騎行」倡議所提供的措施,旨在減輕貧困並促進對野生動物的積極態度。 許多學生上學需冒著與危險動物相遇的風險,穿過野生動物走廊。這些自行車送給Hwange國家公園附近緩衝社區的貧困學生,讓他們可以更安全地上下學。
Hwange國家公園是Hwange-Matetsi-Zambezi地景的一部分,IFAW 的「漫遊空間」(Room to Roam)倡議,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這項努力也幫助社區制定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的策略。捐贈這些自行車,是更廣泛的環境管理員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改善教育機會,並減少學校中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衝突。
國家公園首長相信,當地社區的參與對於保育工作成功至關重要,而IFAW人員也強調教育在打破貧窮循環,和培養野生動物友善態度方面的重要性。
媒體報導雖沒言明自行車種類,根據外觀模樣,推估它是由WBR世界自行車援助組織所提供的水牛自行車,這款專門針對非洲當地環境所設計的自行車,已經提供非洲民眾許多幫助。

參考資料
  1. IFAW. Cycles help safeguard students from wildlife attacks in Zimbabwe. ifaw. 3/7/2024. https://www.ifaw.org/international/press-releases/cycles-safeguard-students-wildlife-attacks-zimbabwe

2024年3月13日 星期三

珍禽

白冠長尾雉

太和烏雞

白腹錦雞

紅腹錦雞


白腹錦雞 梵天雞

梵天雞 白腹錦雞 白冠長尾雉 白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