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佛經聖經能用於日常就是好經。不同宗教有不同經典,內容不外乎闡述教義,修身養性,勸人為善等。
今年以來三不五時閱讀各種經典,有學者推崇論語、道德經、六祖壇經等分別代表儒道釋的三部經典,恰好都非本人所寫,而是由弟子或旁人代為紀錄。這也是經常翻閱的經典,每每總會受到內文的啟發。
孔子終身述而不作,他認為人處事所需要的依據,前賢著述已經足夠,只是未能好好闡述其內涵,甚至被誤導,因此只要好好整理歸納,並向民眾闡述即可。
以管窺天,自己只閱讀浩瀚經典中,芝麻綠豆多的內容,心得或許不具備代表性,只是個人觀察心得,確實各種經典內容,除個別教義陳述外,很多內容意義相近,只是用不同方式詮釋罷了。
幾年的磨練,很多的事情都能釋懷,坦然接受並心平氣和以對,唯獨下廚與操持家務這件事情,三不五時仍是困擾的肇因,困在男人下廚是很悲慘的牛角尖,為何認識的所有人,都不須如同自己般每天操持家務事。這不是女主人,最起碼是一起分擔的事嗎?
雖然三不五時,總是以正能量詞彙給自己打氣,例如喜歡所過的生活,或喜歡正在做的事,然沒多久便消風。沒有人永遠處於心平氣和狀態,當不順心事情出現,典座工作的怨氣通常也會一併帶出,然後就如同麻花捲般出現加乘效果。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不僅不再是困擾來源,甚至成為生活的重心之一,主要的原因是接觸禪宗,間接認識道元禪師的典座教訓,並當成自己不正經學習禪的途徑。
道元禪師曾對弟子說,當年前往中國學佛過程,幫他開悟的是一位老典座。唯修行有成的僧人方有資格擔任典座,那是因為典座所做的活,就是一種心無雜念的修行。我之所以開悟完全是承蒙典座的開釋,正所謂:三千諸佛,皆出在廚房中,因而寫出典座教訓(Kitchen master instructions)一書。
未能親眼拜讀道元禪師的原著,台灣高僧所開釋的內容,大概都提到道元禪師認為典座要有道心、供養心、工夫心、喜心、老心、大心。
民以食為天,抱持禪修的認真態度,歡喜地以奉養長輩的精神,為眾人(眾修行者)料理營養、健康、又安全的飲食,讓他們獲得溫飽可以好好修行、做事、過生活,這應該就是一種禪修。很高興正走在典座禪修的道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