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960個月、4160個禮拜、29200天,上述四個數字單位不同,但都是指同樣長的日子,是現代國家大約的平均壽命。受到《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的啟發所產生的聯想。相同的長度用不同的單位會有不同的感想,且感想會因人而異。2萬9千多天感覺人生好長,4千個星期則感覺短很多。長短只是生命的某一個面向,還有其他面向,疾病纏身或無大病痛終老,養尊處優或奔波勞累過一生,樂觀知足或貪得無厭過一生等等,是生命的其他面向。
日本最近上映Plan 75(台灣翻譯為 七五計劃)電影掀起一番話題,很發人省思。
國民壽命延長是一國富庶的象徵之一,先進國家莫不以國民平均壽命名列世界前茅而沾沾自喜。不論王公貴族或販夫走卒,人總希望可以活久一點,不論生活多麼不如意與潦倒,「活著就有希望」給了活下去的勇氣。
平均數是一個統計問題,國民平均壽命80歲,不代表人人都可以活到這個歲數,更不代表過了這個歲數命就沒了。根據媒體報導2021年9月截止,我國百歲以上人瑞共有4721人較2020增加679人,其中女性最高齡為118歲,男性最高齡為112歲,女性人瑞為男性的1.45倍。按照這個趨勢,2022年的人瑞數量應當會超過5000人。
其餘的年紀都不算,也將人瑞歲數訂在100歲,那表示有5000人只活了60歲,平均後才可以得到平均數80歲。所以說每一個人可以活多久都是一個變數,平均數只能說是一個期望值罷了。一個人活得久也要活得好才有意義,活得久但活不好是一種折磨。
醫學進度,以曾經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而言,只要能早期發現很多都可以治癒,或者存活相當的時間。按照目前醫學進步的趨勢,人類平均壽命逐步推升是可以預期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智慧會伴隨年齡增長。雖然智慧可以透過很多管道傳承,有親身經驗者的親自傳承助益會更大。
然二次大戰迄今的七十餘年間,人口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也使得長壽似乎不再像以往般受到祝福。不論是印象或實際狀況,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根據媒體報導平均壽命大約為83.7歲。跟平均壽命息息相關的另一個重要數據是65歲以上人口數 日本在2021年達到3617萬 佔總人口比例的28.7%。
隨著平均年齡的推升,人口結構也產生重大的改變,由以往很多青壯人口扶養少數老年人口,變成青壯人口持續減少,而老年人口穩定增加的逆轉情形。這讓照顧者所需付出的經濟與精力,與被照顧者所能獲得的照顧能量也產生重大的轉變。
滾石和其他四個兄弟姊妹共同照顧媽媽,雖然她大小病痛不斷,每週固定三天的血液透析,以及其他因素就診,上班日期幾乎可以說每天上醫院。但因為人多好辦事,不論是照顧上精神的付出或經濟負擔,雖然沒有足夠的保險支應,都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輪到自身這一代,環顧週邊年紀相仿者,二個孩子是最普遍,一或三個則比較少。即便是有三個子女,待我輩這批戰後嬰兒潮進入需要人協助的歲數,照顧者所需付出的精力與經濟壓力肯定會多很多,他們自身也將面臨比現在的照顧者更多的生活壓力,被照顧者必須要有所體認。自救他救,被照顧者必須要先強化照顧自己的實力。可以從兩個面向看這個議題。
首先是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直到人生終了。活了96 年頭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前兩天還公開任命新的首相特拉斯,是最佳的典範。雖然統計數據揭示台灣人逝世前平均臥床時間達七年,但這只是一個統計數據,每個人的實際狀況都不相同。若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被照顧者與照顧者未來所面臨的問題,將會逐漸加劇,因而提前做準備,相信包含這個平均臥床時間在內的狀況都可以改善。因此好好照顧身體,讓身體機能盡量維持可以自理的狀態,減少需要他人介入照顧的時間,是未來的被照顧者,在需要被照顧前可以努力的方向,這也是包含政府在內社會各界努力的方向。
其次,如果因為某些原因還是需要被照顧,而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避免需要擔負照顧責任的親人負擔沉重,另一個可能的途徑是經濟能力可以讓照顧者不需要太費心。這一部分包含足夠的保險,例如醫療與長期照護險,或是擁有足夠多的退休金。一但需要被照顧的情形出現,可以動用事先準備的保險或退休金,委由專業照護機構介入照顧,子女與晚輩只是從旁協助,這是另一個可能的方法。
七五計劃電影提出被照顧者第三個選項,過了七五歲可以選擇是否結束自己的生命,政府甚至透過某些內容鼓勵民眾考慮。75歲是一個數字,不知導演為何會選擇這個數字。根據電影情節並非人到75 歲非得參加計劃不可,而是到了這個年紀,就合法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獎助的這個方案,因此當然也可以是日本平均壽命的83歲。台灣人逝世前平均臥床時間達七年,日本即便比台灣好應該也相去不遠,以平均83歲壽命減去7年得到76歲,因而導演使用75這個歲數,過了這個歲數需要被照顧與生理病痛均會增加,因此政府法令賦予過了此歲數國民選擇權。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時被任命為冠狀病毒顧問委員會 16 名成員之一的Ezekiel J. Emanuel,年長自己4歲具備醫學博士背景的他,於2014年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一篇頗具爭議的文章,標題為「為什麼我希望在75歲時死亡」[2],文章發表之際他時年57歲。他被任命之際記者曾問他對於活75就夠了這件事的看法是否有改變,方才知道有這篇文章。內容敘述他的想法,與親朋好友反對的態度與看法。對於活多久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看法,承平養尊處優時期,期望歲數理當多一些,兵荒馬亂戰爭連年或災難頻繁瘟疫大流行時期,期望歲數會理性些。相信他逼近該歲數時,應當會重新審視這個18年前的理念。
不論是電影的情節或醫學博士的見解,自己都頗為認同,只是期望值低多了,只要一甲子就夠了。跟前面的論述一樣,並非到了這個歲數就可以了結人生,而是要確實地體認生命有限,更需要好好把握有限的生命。以一甲子為分水嶺,自己將之前與之後分別稱為遞減式 vs 疊加式生活。
人是否活得越久越幸福,「活得不耐煩」是否並非一句罵人話語,而是某些人的真實感受?
羅賓·威廉斯主演主演的變人(Bicentennial Man)電影[3],內容非常棒的科幻劇情片,描述於2005年被啟動的居家服務型機器人安德魯,在過幾個小時就屆滿二百歲之際,在法庭宣讀他正式成為人類且為有史以來壽命最長者之前,停止生命運作機能。而讓他起心動念並付諸實行以脫離長生不老機器,轉變僅能存活有限時間的生命形式的最大動力,是法庭剛宣布為他合法妻子的波夏,她也在幾分鐘後,在另一個有人性的服務型機器人協助下,追隨她的愛人而去。
另一部鐘點戰(In Time)電影[4],影片中高齡105歲看似年輕的富豪亨利,活膩了太順遂又長生不老的人生,因此將手頭剩餘的116年歲月送給富豪Henry Hamilton,僅留下5分鐘,好執行他喜歡的生命結束過程。這兩部電影探討生命長短與意義之間的關係,大多數人都希望長生不老,但真的可以長生不老時或許不是原先想的那麼一回事。
某些科幻小說或電影,探索人類對於長生不老的渴望,以及如何透過科技來實現,然而真正可以長生不老時,反而會覺得周而復始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很無趣。或看到深愛的人一個個老去,反而不想要長生不老了。
滾石最近領悟出「熱愛但不眷戀生命」的道理,熱愛生命所以盡情享受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但也體認到生命無常終究有結束,不管生命終點何時到來,因為已經盡情享受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所以不會有所眷戀。
參考資料
- 邱芷柔。百歲人瑞歷年新高 今年增679人。 10/13/2021。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702687
- Ezekiel J. Emanuel. WHY I HOPE TO DIE AT 75. The Atlantic. 2014/10.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4/10/why-i-hope-to-die-at-75/379329/
- 變人Bicentennial Man (film)。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centennial_Man_(film)
- 鐘點戰In Time。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_Ti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