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五六月天處處被開黃色花的豆科植物攻陷,特別是開黃色花號稱黃金雨的阿勃勒,開花期間如同下著黃色雨一般,非常壯觀漂亮,到處都有它的蹤影。其他開黃花的豆科植物尚有盾柱木、印度紫檀、鐵刀木等也在這個時候開花。
上述這些常作為行道樹與景觀植物,另一種也是開黃花的豆科原生植物,則是將低海拔山區在翠綠之間,點綴著一撮撮的黃色,它的名字更廣為熟知:相思樹。
中科台中園區地處大肚山,談大肚山的植物,一定要談談相思樹。
都會區不常以相思樹做為景觀或行道樹,因此可能不甚了解相思樹開花模樣。
相思樹根系非常發達,耐風抗旱能適應貧瘠土地,因此全省中低海拔區域可見到滿山遍野的相思樹林,是主要的造林樹種之一。
相思樹深褐色心材非常堅硬,邊材則為黃褐色。以往樹幹最常用於製成薪炭材,稱為相思炭,是上等的薪炭材因發熱量大、耐燒、且燃燒時不出油。近年來用途多元化,包含製成生產菇蕈類用途的木屑與段木,家具用板材等。
台灣有三種豆科相思樹屬的植物,分別為台灣原生種相思樹、外來種的耳莢相思樹與直幹相思樹。相思樹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是披針形或鐮刀狀的葉子稱為假葉,真正的樹葉為二回羽狀複葉,只出現於小苗,爾後出現的均為由葉柄變態而形成的假葉。其目的是減少水分散失,因應貧瘠乾旱地質。
相思樹的跟常有共生的根瘤菌,能固著空氣中游離氮素,因此為重要的固氮植物。
相思樹開花期間,球形頭狀花序佈滿眾多金黃色球形小花。扁平長橢圓形狀莢果,成熟時呈黑褐色。
三年前認識與相思樹同屬的耳莢相思樹前夕,初認識自行車文化探索館前東大路與中科路口,整排正在開花的盾柱木行道樹,還因此發表了一則公視Peopo公民新聞報導,當然內容也提到正在開花的相思樹。
那段期間曾仔細觀察並使用包含縮時攝影在內的手法,紀錄相思樹的一生。從種子發芽,出現子葉,二回羽狀複葉真葉,真葉退去假葉現身、開花、結果、老去、傾倒、到被鋸斷後現出堅硬心材。
接下來談談本文另一個主角耳莢相思樹,它原產於澳洲北部與印尼,其假葉呈狹長鐮刀狀彎曲。圓錐狀排列穗狀花序,花為黃色。莢果為扁平旋扭彎曲狀。
因此相思樹與耳莢相思樹,花序、莢果、樹幹、與開花期等皆有明顯差異,最顯著的差異如下:
耳莢相思樹假葉的尺寸比相思樹大一倍以上。
耳莢相思樹的樹皮呈現褐色,具縱裂紋。相思樹皮灰白色,有縱向細縫裂。
耳莢相思樹的花序為穗狀花序,相思樹為頭狀花序,許多小花呈球形排列。
耳莢相思樹開花期在秋冬季,相思樹為春夏季。
耳莢相思樹的莢果比較大,彎曲成圓弧狀,相思樹莢果則是直立扁平狀。
第一次認識耳莢相思樹是三年前剛到探索館值勤,探索附近地景過程在中科路與西平北巷交叉口發現它的身影。當時正值開花期,被它黃色的花吸引。
初見面之際,只發現這小片狀似畸零地之處,相思樹與耳莢相思樹雜處,拍了一些影像,沒特別留意植株間的排列。
更精確說,當時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覺得它的葉子很類似相思樹,但開花期與樹幹又有差異。事後探詢其身分才得知名號,且發現有相思樹與耳莢相思樹交纏的模樣。
兩棵同屬不同種的植物交纏在一起,非常的奇特,最初為何會如此安排?自然形成還是人為安排?
兩株相思樹隨著歲月增長,樹幹逐漸加粗,兩者互相擠壓,從兩個面向觀察,兩者都有很深的傷口。
Google地圖街景的歷史圖像,該處最早的一張影像是2009年9月,當時該處仍處於原始狀態,可以看出路旁幾株個頭不高的相思樹。下一張歷史圖像為2012年1月,可以看出塊頭小一點的耳莢相思樹,已經依附在相思樹身上。推估是人工種植,至於為何會如此靠近就不得而知。以時間軸類推,自己目睹的這種情景,8年前就已經存在。
植物互相依附說起來沒啥大不了,只是兩株剛好為同屬不同種植物,就比較有意思,或許可以做為環境教育用途。
發現這種景象後,偶爾會趁隔週來探索館值勤之便,前來看看這兩株交纏的植物是否安好。最近一次是2023年6月份,觀察結果沒有太大的變化。
真是有趣的植物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