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有限的生命
看到圖書館書架上一本頗有份量的書,被封面一角字體較小的「回憶錄」字眼吸引,最近對這個字眼感興趣。
從書架抽出頗有分量的書本,隨手翻翻,總頁數超過五百頁,由「時報出版社」出版,顯然有一定的可讀性。
作者是出生於1942年,畢業於台大電機,取得美國UCLA博士學位,曾擔任過貝爾電信全球副總裁一職的許濬(因同俊)。
這本書於2022年出版,恰好滿八十歲。
書名取為《大其心》,意為容天下之物,頗有意涵的書名。
套用自己的用詞,也可以說成《精彩的八十年》,不過這樣有點俗氣,沒有《精彩的一甲子》的張力。
他以時間序列鋪陳這本回憶錄,分成下列六個部分:
第一部:青少年時期(1942-1965)
第二部:留學美國(1965-1971)
第三部:美國工作初期(1971-1974)
第四部分:貝爾實驗室(美國)(1974-1999)
第五部:貝爾實驗室(中國)(1999-2002)
第六部:趨勢、大挑戰和大機會
只是隨手翻閱,沒逐字閱讀內文,似乎沒看到明確說明何時離開貝爾公司,但從上述時間序,大概是在滿六十歲的2002年。
最後一部分,不算是回憶錄的一部分,而是集結數篇,他所熟悉領域的內容,例如大數據、科技、網路等內容的論述。每一篇結尾附註完稿年分,大概都是在2010年前後。
最後一篇跟科技無關,而是闡述農曆春節應該放在立春的論述。
雖然沒仔細看內容,但頗為同意這個論點。
立春在每年2月3~5日之間,例如2024年的立春為2月4日,大概也在目前以農曆元月一日完春節的附近。
現代的春節,受到農曆閏月的影響,變動範圍很大。以今年為例,2023年春節為國曆1月22日,受閏月影響,隔年的春節延後到國曆2月10日,對於時間安排多少有些影響。
回到這本書的主題。
在八十大壽之際,以回憶錄方式,將自己一生的豐功偉業訴諸文字,讓後世得以了解,是很不錯的方式。
書末提到,本書全部版稅捐華山基金會,恰好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很高興看到有志一同的前輩。
看到難望項背者的大作,有點自我感到欣慰,可以在滿一甲子之際,也寫了回憶錄。只是難登大雅之堂,只能自己欣賞,也分享數位至親好友罷了。
有別於他所採取的依據時間序列,自己依據人生幾個面向陳述,似乎是一種比較活潑的方式。
人生總是有離開的一天,離開的時候該留些甚麼給後代,以甚麼方式離開,人人有不同的想法。
昨天聽到敬佩的長者,以95歲高齡,走完精彩的一生。
這讓自己想到曾經看過一篇談到生命期限的文章(註:請chatGPT歸納,內容大概差不多)。
現年66歲,曾擔任歐巴馬政府時期,白宮健康顧問一職的醫學家Ezekiel J. Emanuel,曾於2014年9月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發表《為什麼我想在75歲時離開人世》(Why I Want to Die at 75)一文,這篇文章引起廣泛討論。
他主要的觀點如下:
他強調生命的品質比長壽更為重要。他認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生活品質可能會下降,而過度延長壽命可能導致生活變得沒有意義或不快樂。
其次他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功能會逐漸下降,包括認知能力、身體活動能力等。他擔心這些衰退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自主性和生活滿足感。
他憂心年長者對於現代醫療體系,可能存在過度治療。他認為,一些人可能因為過度使用醫療資源而失去尊嚴。
最後他強調長壽可能給家庭帶來,包括經濟和情感上的沉重的負擔。他認為,透過在75歲時結束生命,可以減輕這種負擔。
至於為何選擇75歲,而非其他年紀,他的理由如下:
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和認知能力通常會下降。到了75歲,這些下降的趨勢可能會影響到生活的品質,使人感到生活變得更加困難。
他也擔心在高齡時可能面臨的過度治療,過度的醫療介入可能不再是有益的,反而可能增加生活負擔。
他也提到選擇在75歲時結束生命,可能有助於減輕家庭負擔。
他也在文章中強調生命的有限性,認為意識到生命的短暫性,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意識地過好每一個階段,而不是過度強調長壽。
他也知道有人會質疑,若到了這個年紀上活著,會如何,會自殺嗎?
文中他提到,若過活超過這個年紀,他的想法與態度:
他表示會拒絕接受主動的醫療治療,不會主動尋求一些可能延長壽命,但不一定能提高生活品質的醫療治療。
其次他指出,他可能會選擇不再接受一些常見的健康檢查和篩檢,他認為這些檢查可能只會增加不必要的醫療介入。
他的觀點是,一旦超過75歲,應該專注於生活品質而非壽命延長。
所以,他過了這個年紀不會自我了結,但會選擇另一種生活態度。
自己認為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啟發是,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暫的,因此需要好好把握。
人理智上知道生命有限,只是不知限期在何時。但似乎以有過不完明天般的態度過生活。然而一旦設定明確的deadline,處事態度會有所不同。
如同精彩一甲子所談內容,一甲子之前是遞減式人生,之後是疊加式人生。在人生最悲慘的歲月,將前輩的75歲,下調到60歲,迄今也疊加二年餘。
這種生活態度,是體認生命有限的具體實踐。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4/10/why-i-hope-to-die-at-75/379329/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從命名談起
歲末各大小宮廟、福德祠等,開始提供明年度平安燈登記服務。
早上前往社區福德祠,幫家人登記。
協助的志工看到其中一位家人名字,直言名字很有意涵。回答這是父母取得,各喜歡孩子名字中的一個字。
取名字是父母的權利,別人可以提供意見,但最終決定者還是父母。當事人若有意見,需要等成年才可以改名。
很湊巧稍後YT建議一部原民電視台上架,名為森丑之助《生蕃行腳》的影片。喜歡山林活動,自然會想了解以此為生活區域的原民與其生活型態,因而觀看其內容。
非常好的節目,訪問對台灣史與文化有相當研究的學者,與多年實際山林調查,並且有豐富著述的學者。
節目中來賓談到森丑之助,協助時任台灣博物館館長的日籍植物學家,進行高山植物調查。有這個機緣,台灣很多高山植物都以它名字命名,例如大家熟知的高山漂亮植物森氏杜鵑與森氏紅淡比等。這兩個植物的學名分別為Rhododendron morii Hayata與 Cleyera japonica var. morii (Yamam.) Masam,兩個名字中的morii就是代表森丑之助。
不過大約二十年前(2004)左右,台灣學者將森氏杜鵑併到玉山杜鵑,這兩種原為不同種的同屬植物,以最先進的分子生物技術進行APG分類,將兩者合併,通稱為玉山杜鵑。
日籍學者早田文藏於一九○八年發表,主要分布於三千公尺高海拔山區的台灣特有種玉山杜鵑。森氏杜鵑是森丑之助於一九一一年發表。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葉緣反捲或平整,這真是細微的差異。
如同孩子父母有命名權,第一位發現某一物種者,也有權為其命名。
台灣於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那個時期,不要說原住民,就連在台灣的絕大多數百姓,也很難找到對於自然科學有興趣,又有能力進行調查者。
日本殖民台灣,基於種種需要,對台灣進行大規模調查,是必然的事情。
在這個脈絡之下,台灣很多特有種生物,都冠上日本人姓氏,例如森氏、田代氏、小西氏等。
另一位是曾於1860年代,在淡水擔任官員的英國博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命名的物種數量與種類都更多,例如大家熟悉的台灣黑熊、藍腹鷴、台灣獼猴、白鼻心等都是他命名的,也有些冠上他的名字,例如常見的斯文豪氏攀蜥。
如同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只有一個名字,部分人基於種種理由,變更出生時給定的名字。
生物也一樣,一旦被第一個發現者賦予名字,且得到當時代同領域的專家認可,便成為該物種的名字。其名稱會變動,則是後代學者基於種種新的證據或發現,以相同的程序變更其名字。
例如前面提到森氏杜鵑併到玉山杜鵑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地球上的物種,會因為自然因素而滅絕,也會有新的物種出現。
有新物種出現,便給了當時的人們,更精確說該領域的專家有命名的機會。
科學昌明有普及,人人皆可成為公民科學家,可想見可以命名的物種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不見得是物種新增很少,而是有興趣且有能力命名者增加。
好像到海邊撿奇石,當撿拾的人多了,可以撿到的機會就降低。
科學的近程就是這樣子。
以現在的角度回顧以往,好像以前的人隨隨便便就可以有成就或出名,現在好像沒有以往容易。
不只如此,在金錢與財富這個面向,好像也有這個感覺。
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如同台灣錢淹腳目的形容,只要肯打拼,到處都是機會。
而現在躺平、啃老、月光族等現象,某一方面也是社會變遷帶來的。
早上在店家吃早餐,旁邊兩位年長大哥聊天內容。
姑且稱之為麵哥與鐵馬哥,曾聽過較為年輕的前者,跟他人聊天時提到,一年來此吃三百六十五天早餐,這麼喜歡吃麵,麵哥頗為適合。後者曾經從事腳踏車製造業,賺了不少錢,稱之為鐵馬哥也適合。
麵哥:孫子可娶媳婦了吧!婚後生孩子,就升格當曾祖父了!
鐵馬哥:還沒,他老爸說等三年後28歲才讓他結婚。前兩天媳婦帶我到卓蘭看看田地,目前沒收租金供人耕種。
麵哥:這樣也不錯,免得雜草叢生。
鐵馬哥:另外還有一片山坡地,因前往該地要經過公墓,土地上頭又剛好有高壓電線經過,因此很不喜歡到那裏。那塊地是兄弟合夥買的,自己無法做決定。若有決定權,決定不要買那裏。
自己因為經營自行車製造廠,恰逢台灣自行車最景氣的時代,賺了不少錢,陸續買了五間店面。其中一間位於市場旁,當時花二百萬買的,現在增值很多。
麵哥:喔,那現在超過千萬了吧!
鐵馬哥:估計應該有兩千萬了!
麵哥:真是幸運!
不知道鐵馬哥何時買這棟房子,可能是好幾十年前買的。
話說將近四十年前,在台化台北公司上班期間,公司租了位於民生東路三段,台北精華地段剛蓋好,七層樓有電梯的大樓公寓當員工宿舍。有一次遇到房東,好奇詢問剛完工的房子,一戶需要多少錢?他告知七百多萬,當時回答他好貴!印象中,該公寓三房兩廳,室內面積應該有三十坪。
那時才出社會二三年,月薪將近三萬餘,想購置房屋,可用「我的未來不是夢」形容。
但四十年之後,該地段附近類似的住宅,起碼十倍起跳。但薪水卻沒十倍。即便是從媒體公布的台灣高薪企業員工,例如TSMC,大概也不太敢說「我的未來不是夢」。
所以居住正義,是台灣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陸生渦蟲
在郊區發現地上一條緩慢移動的蚯蚓。腳剛跨過它,感覺怪怪的,止步並彎腰觀察。
不是蚯蚓,是盲蛇嗎?
再更仔細觀察,不太像盲蛇,盲蛇身子比較瘦比較圓。
好奇怪的頭部!
看到頭部立刻想到雙髻鯊,因為它的頭部跟這種鯊魚好像。
這就奇怪了!
根據它移動的模樣,以及外表有黏黏的感覺,估計可能是一種蛞蝓。
更仔細地拍體態細節,並使用錄影模式紀錄。
查詢後得知它是陸生渦蟲,之前猜測的蚯蚓跟蛞蝓,是它的主食,連蝸牛也是。
看看它的體型跟模樣,蝸牛是它的食物,還真是意想不到。
這是嘎嘎老師網站的資訊,應該錯不了。
初見它的頭部,想到雙髻鯊,兩者還是有些差異。雙髻鯊頭部形狀接近橫向長方形,陸生渦蟲的頭部類似半圓形的鏟子狀。
「陸生」這個修飾詞,表示渦蟲正常的棲地非陸地?
進一步了解得知,它是扁形動物門渦蟲綱渦蟲屬的動物,生活在池塘、溪流,會分泌黏液將身體附在石頭。大多會利用斷裂成兩個新個體,行斷裂生殖。還真是新鮮。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負重行走
爬百岳跟一般山岳,主要差異之一是背包大小。百岳通常是多天行程,因此可以需要攜帶帳篷、炊具、食物、衣物與其他必需品,全部行曩超過十公斤是常見的情形,一般稱為重裝健行。
如今高山協作普及,透過高山協作的幫忙,可以省掉食物、炊具、甚至營帳等,去掉大半的重量。
近來登山裝備講求輕量化,讓健行可以不需如駝獸般背負一大堆重物。即便沒有請協作幫忙,若選用合宜裝備,也可以輕鬆走百岳。
聽到有人故意荷重徒步健身,倒是蠻新鮮。
當然在附近郊山活動,也曾見過有人背重裝健行,當時推估可能是為了爬百岳,先進行荷重上坡訓練。或許他正是在進行這種荷重徒步活動。
無意間得知歐美正流負重行走(Rucking)。
Rucking應該是來自背包的英文字Rucksack,意思與Backpack相同,只是台灣比較常聽到後者。
既然與背包有關聯,那表示這種走路方式,負重物是放在後背包內。
從知名運動配件大廠NIKE所提供的資訊,若想尋求走路與跑步之間的某種徒步形式,負重行走或許是一個選項。
顧名思義,負重行走是背負重物走路或健行,例如攀登百岳常聽到的重裝健行。
根據出現在澳洲軍事期刊2010年的文章,這是一種主要的軍隊訓練項目,因為軍人必須具備負重長途行軍的能力。這種訓練最主要的優點是可以訓練耐力。
根據發表於期刊的文章顯示,沒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透過十週的負重行走訓練,最大攝氧量可獲得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相關的肌耐力。
前海豹部隊隊員,軍事體能訓練教練Stew Smith提到,雖然負重增加的衝擊有限,但仍比跑步帶給關節更大的衝擊,特別是走太遠、太頻繁、或太重等。
進行負重走路,必須穿著可以保護足踝的鞋子,特別是行走於不平整的地面。穿著不合適鞋子重裝徒步,也可能會引起水泡和腳痛,或增加腳踝扭傷的機率。
他對負重行走的建議如下:
打好基礎:
適當的重量訓練,強化核心肌群,減少行走間發生傷害的機會。
取得裝備:
使用適合的後背包,也可以使用簡稱為ALICE的多用途輕型個人攜帶設備(All-Purpose Lightweight Individual Carrying Equipment)。這是一種出現於1970年代,專門為美軍野戰設計的軍事背包。
循序漸進:
建議一開始背包的重量不要超過體重的10%,若感覺良好,每隔1~2週增加10%~15%。最高荷重不要超過體重的25%,例如體重70公斤,背包最高重量為17.5公斤
位置正確:
重物的位置很重要,理想情況下重量應放在肩胛骨間的背部高處,可減輕臀部和下背部的壓力。可以將輕的物品放在背包底部,若不夠高也可以墊毛巾或排球。
找出自己的里程與頻率:
從感覺適當的距離開始,一般人在不感覺疼痛下,可以從一英里的距離開始。
他建議隔天荷重走一英里,中間穿插未負重的行走。若感覺穩健地進步,每週可以將里程增加10~15%。
蠻中肯的建議。
過去上班期間,基於搭火車通勤方便起見,也是背後背包。裏頭至少有一台筆電,還有其他的物品,因此有相當的重量,這也算是一種負重行走。
參考資料
https://www.nike.com/a/what-is-rucking
2023年11月9日 星期四
立冬隔天的空氣
早上感覺空氣品質不是頂好,但也不至於太差。
午餐過後,甚至需要拉下窗簾好遮住陽光。
但漸漸地感覺光線逐漸減弱,會下雨嗎?
查看氣象資料,沒有任何下雨的徵候。
秋冬季節,好天氣卻出現這種景象,最可能的原因是空氣品質差,影響能見度。
果然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的品質。
到院子看看。
符合空氣品質即時觀測資訊。
也發現太陽因能見度差,變得較為柔和。應該說,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
拿出相機,拍了幾張十分鐘內太陽的模樣。
也截圖空氣品質資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