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慈濟公園步道旁種植若干銀樺,正值開花之際,除了吸引如我等用眼睛欣賞之輩外,鳥兒則是大快朵頤。這會兒見到紅嘴黑鵯吃的滿嘴花粉,滿足口腹之慾外也幫忙授粉,標準的雙贏策略。
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郊山騎車趣
超過半個月終於得以在清晨出門晃點,原本週一的行程為清風嶺步道,因為心繫公老坪山柿開花狀況,特意改變行程騎車經由中坑到公老坪。這是上次無意間發現位置絕佳的山柿,老實說不是非常肯定它的身分因為位置太好了,剛好位於眼線高度,位置好到不敢相信。
原本想一路騎到公老坪中間不休息,卻被三個景象吸引駐足。在中正公園中坑起點處,國四延伸道路隧道工程廢土堆積起的山丘,兩隻狗在上頭休息,感覺蠻有味道,剛開始就被耽擱。
往前騎沒多久,被路邊正在開花的雌構樹吸引,第二次停車拍攝開花的情形。
往前沒多久被柔荑花序的雄構樹吸引,三度停車。
騎車途中伴隨陣陣濃郁的山棕花香,讓自己有魚與熊掌之感。前些日子在清風嶺步道持續觀察雌雄山棕花苞一陣子,也希望可以完整記錄開花歷程,當下山棕類似魚。而中坑則是為了觀察山柿開花,其角色類似熊掌,最後熊掌雀屏中選。在500高地前,再度被滿滿花序的密花苧麻騙下車。
經過數個攔阻之後,終於抵達公老坪山柿觀察點。時間剛剛好,雌雄植株上頭剛好有未開的花苞,而且位置恰好可以仔細觀察,滿足紀錄的慾望後才心滿意足離開。
雌株 |
雌花 |
雌花 |
雄株 |
雄花 |
雄花 |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簡明綠繡眼育雛記
3/25
中午煮飯時無意識的張望後院,突然看到一隻綠繡眼在樹葡萄的下層枝幹間東張西望,咿,正中午一般鳥兒不會特別覓食,除非是給雛鳥吃,難道已經有小生命誕生了嗎?不一會兒,它跳到地面似乎在找吃的,這就更奇怪了,綠繡眼很少在地面覓食。突然間看它飛起,嘴裡叼一根小枯枝,明白了,正在築巢。看它鑽入樹葡萄茂密的枝葉間,未見它再往上飛到白光臘樹上,顯然是在樹葡萄築巢。從未觀察過正在修築的鳥巢,這下子應該有機會目睹,打算飯菜弄好後前往瞧瞧。沒想到一轉身繼續料理午餐,就把這事拋在腦後。
傍晚準備餵狗才想起此事,趕緊帶了紀錄工具,餵狗順便觀察。果然在它鑽入的位置看到一個已經完工的鳥巢,可惜未目睹半完工的鳥巢,不知兩隻親鳥多久可以築好巢,真希望有機會親眼目睹。查看巢內尚未有卵,這兩天應該就有機會看到。鳥巢位置很隱密,上方有兩層遮蔽光臘樹與樹葡萄,應該很安全,但卻不利於持續觀察。前兩年已經有過完整的紀錄,這次就盡量不要打擾它們育雛過程,讓三個生命都可順利誕生。
4/1
第一顆卵現身,好戲正式開鑼
4/3
昨天被雨轟一整天,早上看到鳥在巢內。
下午趁其離巢查探,出現三顆卵 孵蛋正式開始D1。
傍晚發現鳥正是孵蛋 去年底剛搬來的鄰居開門聲讓鳥受驚暫時離巢,應該很快會適應。
4/7
根據去年的經驗,孵個幾天蛋後,若親鳥發現卵有異常就會放棄並將之丟出巢外,因此關注卵是否仍在巢內。
4/19
傍晚餵狗時,見到親鳥餵食的畫面。
4/3三顆卵到齊,今天4/19看到雛鳥。去年4/6三顆卵到齊,4/18初次看到雛鳥,時間相仿。
下雨天又近黃昏光線差 畫面品質差 但仍然是紀錄。
4/20
看到雛鳥第二天的清晨。
辛苦的雙親 永遠填不飽肚子的孩子。
4/21
眼睛已經睜開。
4/22
羽毛變成典型的翠綠色,鳥巢太擁擠 親鳥不待在巢內,雛鳥偶而探出頭。
快則明天準備離巢。
4/23
距首次看到雛鳥已經六天,昨天一整天沒有觀察綠繡眼狀態,估計快的話昨天開始離巢。早上餵狗時趕緊觀察現狀,發現雛鳥仍在鳥巢內表示還可以觀察。
趁著親鳥不在巢邊的空檔,趕緊拿FR100查探巢內狀態。不料拍完照準備抽離相機之際,驚動讓群鳥亂竄,尚未達可以離巢雛鳥也飛出,趴在圍牆上進退維谷,真是懊惱不已,怎麼會這麼不小心,若雛鳥因而有個三長兩短罪過大了。觀察一會兒,驚慌失措的景像似乎平息,週邊沒有立即性的危險,趕緊離開現場,讓親鳥可以趕緊安頓飽受驚嚇的雛鳥。
一個小時過後探查巢內狀況,已經不見雛鳥蹤影,但周邊有綠繡眼在旁活動,看不清是雛鳥還是親鳥,整個觀察紀錄,或許就在自己大意之下畫上句點。
吃過早餐再度觀察鳥巢狀態,鳥去巢空,旁邊沒有看到鳥的蹤跡,成功飛離了嗎?
查看早上肇禍的畫面,發現三隻雛鳥都在巢內,而且早上驚嚇飛離巢看似成鳥的是親鳥,雛鳥都尚未發育完成,表示它們都還停棲在某處,自己真是粗心大意,弄得它們不得不提早離巢。
下午仍然心繫此事,再度帶了相機到後院,若可以看到雛鳥則繼續記錄,若完全沒有蹤跡,便打包架設的攝影器材。
查看巢內仍然空無一物。發現親鳥仍在探頭探腦,顯然雛鳥仍在附近,搜索之後看到三隻停棲在離巢不遠的枝葉處,果然尚未完全發育到可以正常飛行。或許是自己再度出現,讓它們一家子哀使緊張,不久便開始動身嘗試飛離停棲處。其中二隻逐步攀升到更高的枝頭,不見第三隻的蹤影。
\ \
突然隔壁後院傳來人聲,女人說到「怎麼有一隻鳥,羽毛是綠色的」。顯然是第三隻鳥。「還會動耶,把它丟到隔壁」,她所說的隔壁就是我家後院。「啊,正在學飛。」顯然雛鳥看到有人接近趕緊飛離。不久便聽到關門聲音,顯然是看到雛鳥飛離便轉身進入室內。剛聽到他們說有鳥時,真想出聲告知這隻鳥正在學飛,還好雛鳥顯然及時飛離。雖然持續找不到第三隻鳥,應該已經回到樹上的某處,否則鄰居應該會有其他舉動。
又再待一會兒仍然不見第三隻蹤影,一窩三隻雛鳥通常會有一隻落後,可能是第三顆下的蛋孵化的鳥。明後兩天再繼續觀察,估計都可以順利成長,稍微減少內心的愧疚。
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角動量與力距如何影響騎自行車行為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安能辨何紫檀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走讀水田林道+環形那結山與貴妃山
楔子
228連假麥嘉縱走開始進行深度式活動,與麥嘉縱走隔著竹58縣道水田道路的水田林道縱走那結山,是確定走讀式健行後第一次活動,然可惜仍有未逮之處。行前因為事情耽擱,直到出發前一日才確定成行,僅粗淺了解活動區域是泰雅族領域,並未先充分認識人文地理資訊,其餘皆為活動後才了解。
原鄉居民泰雅族
泰雅族人口大約有8萬6千多人,是台灣第三大原住民族。該族傳統領域位於台灣中北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平均海拔500~2500公尺間的廣大區域,是台灣分佈領域最廣的原住民族,涵蓋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宜蘭縣等縣市的山區。
位於水田部落的道路稱為水田道路或水田林道是不言而喻。根據官方原住民網站的資訊,水田部落名「slaq」是泰雅語水源豐沛的地方,日據時期曾在此大規模開發水梯田,因此水田是意譯而非音譯。
全長約3.6公里的水田林道位於油羅溪上游支流右岸,潮濕的環境讓步道兩旁的植物長得非常茂盛。根據查到的資料,它是林務局在北德拉曼山區所開闢的林道,所以並非日據時代闢建的。
找到一篇15年前荒野活動記錄,內容提到水田林道有三條瀑布:勇士瀑布、男人瀑布、女人瀑布。此次只見到位於林道1.8公里處的鴛鴦谷瀑布,這或許是其中一個瀑布更名。探查後有人將這三個瀑布稱為鴛鴦谷瀑布群,現在的鴛鴦谷瀑布即為女人瀑布,據稱因為瀑布型態高雅因而得名。又因瀑布下方的深潭有鱸鰻,故又稱為鱸潭瀑布。另外兩個瀑布似乎不容易進入,容易迷路。
意外干擾
行前最後一刻才定案,卻差點被中途的干擾破局。
這幾年跟登山嗜健客的夥伴行走山林,大多是挑冷門的中級山,「嗜健客」音同「四賤客」。取「四賤客」其一是有四個人,其二是走很賤的冷門山,因此鮮少碰到其他人,可以在最接近自然的環境中享受健行的樂趣。
今天剛停好車,狹窄的鄉道出現大與中型遊覽車各一,而且停泊在旁邊的休閒養殖農場停車場,心頭出現不安的感覺,希望他們的目的地是農場。看到魚貫步出車門的民眾一身標準健行裝扮,大事不妙。水田林道有好幾個登山口,可以前往不同的山頭,這大隊人馬可能是往其他山頭。
剛由水田道路轉入水田林道,這大隊人馬旋即出現在後頭,哇這麼多人,動作怎麼這麼快!平常跟夥伴活動的慣例是讓夥伴負責找路自己殿後,可以慢慢觀察與紀錄生態。今天的大隊人馬引發自己的恐慌,快腿的本性被挑起,一路一馬當先往前衝,希望可以跟他們拉開距離,林道兩旁豐富的生態景觀,僅能匆匆地掃描未能細查。
沒想到這一群人腳程很快,三公里多的距離,海拔由600出頭上升到1100公尺,可以維持大約的距離,還真不簡單。接近O型叉路口時,決定讓他們先過。看到幾十個人的大隊人馬滑過眼前,想到前方僅容一人通行的步道,要跟這大隊人馬攪和在一起,心理的不安來到最高點,告知旁邊的夥伴想掉頭回去。還好夥伴機靈,提議採取頂多只跟他們交會一次的O型逆走路線,才得以享受往日熟悉的活動氛圍。不過在往那結山的最後一段陡峭路程,還是有些許不愉快的經驗。
行程記錄與觀察
早上八點進入水田林道,下午四點踏出步道,剛好花了八個小時,是一般的速度,海拔由600到1500之間,總里程大約13.5公里。水田林道有好幾個登山步道的入口,而那結山除了這個登山口外,尚有其他的入口。由其被稱為復興三尖,就可推估它的山勢以及攀爬的特性。
今天活動個區域跟一個多月前的麥嘉縱走,位於方圓十數公里之內,地理位置接近,因此氣候與生態也極為類似,且兩次活動的間隔不遠記憶深刻,很容易察覺這些內容。例如麥嘉縱走認識的申跋、台灣及己與七葉一枝花等,當時看到開花,此次可以辨認它們,而且可以看到果。水田林道的申跋長的非常高大非常好,佐證水田的意涵。
麥嘉縱走全程都位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範圍,而那結山O型環線位於1100~1500公尺這肩膀,但水田林道的海拔大約與麥嘉相仿,所以在那結山看到與麥嘉相同的植物,絕大多數位於水田林道範圍。那結山多了台灣原生喬木,特別是在貴妃山周邊幾株枝幹嶙峋的台灣鐵杉枯幹。
O型環線起點到貴妃山落差將近400公尺,非常陡峭,加上本區域本來就屬比較潮濕前一陣子又下雨,加重攀登的困難度。而且為了避開大隊人馬採取反向行走,下坡的難度更高。貴妃山跟那結山落差不到100公尺,行走在起伏不大的棱線上,雖沒一開始的震撼教育,但也是不輕鬆。
整個行程唯一記錄一隻土黃色的馬陸,其餘鳥類只聞其聲未見蹤影。或許是聽到的都是熟悉的聲音,例如五色鳥,紅嘴黑鵯,繡眼畫眉等,以及一兩聲的白耳畫眉,植被又茂密因此未仔細搜尋吧!也有可能是人聲鼎沸嚇跑了會動的生物,不會動的植物只能乖乖的待著。
整個活動區域有少數的柳杉林,但也看到不少台灣中海拔的喬木,例如巒大杉,紅檜,肖楠,台灣杉,鐵杉,樟科闊葉喬木。
相較於月餘前的麥嘉縱走,兩者都有相當的困難度,但性質不同。麥嘉的困難度來自於沿途的倒竹與枯木,那結山則是濕滑的陡峭地形。
最令人賞心悅目的是沿途盛開的台灣杜鵑,不用到合歡山跟人湊熱鬧,也可以欣賞到另一種台灣杜鵑之美。若不要有那麼多人,感覺會更棒。
其次是看到簇生的水晶蘭,而非常見的少數幾支,很可惜已經過了盛開期。
這次有取得大約二十來種植物的影像,大多為想認識,不熟悉或有特色者。依序為:
- 申跋
元旦假期在大山背走田薯綜走,第一次看到申跋。228假期在麥嘉縱走第二次看到,但不太記得其名,此次可以立即知道名字,而且可以看到果實模樣。水田林道旁隨處可見申跋,因為它的花苞與果實很像姑婆芋,直覺認為是否為同屬的植物。查詢後得知姑婆芋是天南星科姑婆芋屬,而申跋是天南星科天南星屬,因此是同科不同屬,可食用的芋頭是天南星科芋屬植物,今天的第一個收穫。
- 台灣及己
水田林道旁偶爾可見的台灣及己,在麥嘉縱走首次看到,此次不太記得其名,希望下次可以記得。
- 華八仙
- 牛奶榕
- 西施花
水田林道旁初次看到正在開花的西施花,因為花與葉子很像也正在開花的台灣杜鵑,一開始以為是杜鵑花。但其花瓣上的金黃色斑點,有別於台灣杜鵑的紅色斑點,而且仍可看出型態不是完全一致。查詢後得知它是跟台灣杜鵑同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的西施花。很高興因為它的花朵而認識它。
- 島田氏月桃
- 稀子蕨
- 台灣八角金盤
在環狀區域不時可以看到它。夥伴使用辨認植物APP得到可能是蓪草的答案,自己認識蓪草因此否定這個答案。恰好沿途有見到真正的蓪草,更加確定自己的判斷。事後查詢資料得知其真正名稱。第一次認識的新朋友。
- 玉龍草
- 卷柏
- 山薑
- 伏牛
- 水晶蘭
- 台灣茵芋
- 跟節蘭
- 台灣杜鵑
今天活動過程最賞心悅目的景象來源。而且不只花美,連葉芽與新葉都非常詩情畫意。
- 木賊葉石松
- 澤苔
- 倒葉瘤足蕨
- 台灣菝葜 (台灣土茯苓)
- 牛樟
- 竊衣
- 糙莖菝葜
原先以為是飛龍掌血,根據拍攝資料查詢後得知是莖菝葜。
- 七葉一枝花
在麥嘉縱走首度認識它,第二次見面立即可以辨認,已經可以看到果實。原本想要抽空前往內灣東窩地區查看果實,此次看到果實,也算是了了心願。
它山之石與遺珠之憾
事後查詢資料過程中,看到也是喜歡觀察生態的荒野活動所提供的活動記錄,因而得知自己誤解了幾種植物名稱,也遺憾未留意到可觀察與認識的多種蕨類,這是潮濕地區多樣性高的物種,這又是事先未做足功課的後果。
自己誤以為是岩生秋海棠,本名為台灣水鴨腳的水鴨腳秋海棠,是台灣溪谷代表性原生草本植物,歪斜鋸齒葉緣的葉子形似水鴨腳掌而得名。
另一個自己誤以為是冷清草的植物可能是葉互生,中脈明顯側歪的闊葉樓梯草。
在目的地那結山休息時,夥伴說自己可能有人群恐懼症。自己從發現大隊人馬緊咬不放的異常行為,到在環狀叉路口想掉頭往回走的反應,確實會讓人有此感覺。回憶過往的經驗,即便在對步道生態沒有太多興趣的年代,也是有類似的反應,因為真的不習慣健行途中旁邊有一群人。以往遇到這種情形,會加快腳程拉開距離,大多可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有一次跟著山會浩浩蕩蕩搭兩台遊覽車假日探訪嘉義大棟山,滿坑滿谷的人,讓自己以蛇行方式穿梭超越長長人龍,動作誇張到旁人說道,這個人不知道是在急什麼。
現在喜歡欣賞與觀察生態反應更是劇烈。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能盡量避免,遇到了就轉念或隨遇而安了。
雖然有不愉悅的經驗,仍然有滿滿的收穫。舒緩過去半個月來的高壓力苦悶情緒是最大的收穫。也稍稍彌補一些這段期間完全中斷的日常戶外活動量。也欣賞山川與生態之美。
參考資料
- 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7&TA_No=8&T_ID=1713
- https://travel.hsinchu.gov.tw/Article/Details/2BED7C97-5504-4198-AC22-9930808E8461?collectionId=79F06298-902A-4036-B5F5-CCB9AAFF74C8
- http://sowhc.sow.org.tw/html/photo/950708/950708.htm
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認識Gogoro Eeyo
媒體報導Gogoro成為台灣首家在美國成功上市的獨角獸公司[1],這讓自己想起兩年前該公司推出的Eeyo電動輔助自行車[2]。
老實說看到宣傳資料,都會型男帥氣的把Eeyo扛在肩上,會有一股購買的衝動,價格是止步來源。這是Eeyo捨棄立管的主要原因,設計者甚至在座管下方設計肩背軟墊,用以標明質量中心點位置與可以較輕鬆扛車。
查詢網路資料,Eeyo似乎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價格應該是很大的因素。
Eeyo有兩種車型[3],Eeyo 1S與Eeyo 1 Basic,關方牌價分別為14與12萬。兩者的差異,1S為全車碳纖維,Basic車架與前叉為碳纖維其餘的座管、把手、輪組為鋁合金,整車也因此由11.9公斤稍微增加到12.5公斤。
Eeyo沒有立管,因此限制座管的調整範圍。Eeyo設計了5款座管長度來對應不同身高及胯高。Eeyo建議騎士的身高介於165 -190公分之間,或是胯高介於76-89公分,體重限制則建議為98公斤以下。
- 車架與前叉為3K平織碳纖維材質。
- 輪組系統的輪框為700x28C 24幅條,搭配Maxxis K2 700x28C防刺胎。
- 傳動系統的曲柄組使用Gates高張力碳纖維複合皮帶,單速齒比50/20的配置,適合都市的輕快騎車節奏。
- 剎車系統應該是配合Smartwheel組態,設計為前碟煞後框煞,而且框煞裝在下管接近五通的位置。
- 轉向系統為平把式設計。
- 動力輔助部分,採用250W馬達,電池容量123.4Wh。
- 感測器有扭力、速度、溫度等,扭力感測器可以量測踩踏力道,作為提供輔助動力輸出的參考。
根據官方網站資料,可以由Gogoro全省據點,網路商店或是代理商聚昕PENTAGON購買,表示雖然銷量不大,但仍持續販售中。
撇開外型極簡美學與否,Gogoro Eeyo給人第一印象是沒有立管,由熟悉的兩個三角形變成一個菱形,感覺很清爽。其次,不論中置電機或輪鼓式電動輔助自行車,都可以從外觀看出電池的所在,但Eeyo卻無法一眼看出電池所在,其餘部分則無顯著不同。
Gogoro執行長陸學森2020年在Eeyo發表會上談到,別人的電動自行車動輒18公斤起跳,而這台除了傳動系統的皮帶是美國製造之外,其它全部在台灣製造的Eeyo只有11.9公斤,台灣的製造能力真的很厲害[2]。
Eeyo有三個控制模式:Sport, ECO, NONE,輔助力道分別為強,適中,與無輔助。根據Eeyo規格12公斤左右的車重,跟一般自行車相當,因此即便沒有電力輔助,騎車應該不會有特別吃力的感覺。不像大多的電動輔助自行車動輒20公斤起跳,沒有電力輔助會有很明顯的差異。
Eeyo採取後輪毂驅動模式。Gogoro真正掌握的Eeyo關鍵技術是稱為Smartwheel的智慧輪毂[3],馬達、電池與感測器全部整合在內,所以才會看不到電池。
這會引發電池似乎不大,因此可能跑不了多久便要充電的念頭。厲害的是,根據官方的數據,騎行距離根據選定的模式介於65~90公里之間,這跟其他的電動自行車相差不遠,而且從完全放電到充飽電只需2.5小時,也是非常棒的充電技術。充電頭的設計具備創意美感,而且也蠻方便充電。
eeyo定位於都會區的通勤工具,不訴求最佳騎乘體驗或性能表現,不訴求多重騎車環境,就是單純都會區短途代步工具。
就Gogoro來說,Eeyo所需的技術,完全可以取自電動機車所發展的技術。難怪他們可以很自豪的說,所有技術均為自主發展。Gogoro也順勢借台灣自行車製造王國的東風,自行車五大系統中的4.5可以外包給台灣廠商,自己只負責核心的0.5驅動系統。
Youtube官方頻道發布一則長度約3分鐘的自我組裝影片[4],不知道國外的狀況,國內應該沒有人會買一台自行車回家自己組裝吧!光這個做法就顛覆傳統慣例。這個模式說明幾個特點。首先是eeyo的結構很簡潔,沒有會讓組裝者輕易受傷之處。其次,Gogoro對於自己的產品有信心,組裝過程很容易也不怕受損。
總之,Eeyo是美學與設計工藝兼顧的優質產品,非常喜歡。但自己的騎車習慣與用途,以及價格因素,暫時不會考慮購買。
參考資料
- 楊又肇。Gogoro正式在美掛牌上市,首日盤前市值衝上23.3億美元。聯合新聞網。4/7/2022。https://udn.com/news/story/7086/6220151
- 王子承。世界最輕的電動自行車,Gogoro Eeyo入手價11.9萬起!陸學森:最大市場在歐洲。今周刊。7/1/2020。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2007010055/
- https://eeyo.bike/tw/
- Gogoro Eeyo. Unboxing and assembling your Eeyo. Youtube. 8/18/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fUMdblj9o&t=3s.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TESLA Model B的我思
想多了解即將參加的探索館志工訓練課程,因而認識巨大研發長,搜尋網路找到Youtube平台上,有人發布他於2021年IBDC專家論壇的演講影片[1],短短二十分鐘的內容,認識不少新的名詞,特別是認識TESLA Model B電動自行車[2],得知這是知名工業設計師Kendall Toerner於2020年設計的概念車,非常前衛的設計。
回歸到自行車的用途,它是定位於個人短途的代步或是移動工具Personal mobility vehicles (PMV),所以一部自行車只可以搭載一個人。根據台灣的交通法規,符合一定條件的成年人可以有條件附載一位小孩子,這是特例原則上一台自行車只能夠搭載一個人,所以才會稱為單車。 其次,它被視為短途的移動工具,長途旅行不列為自行車的基本需求。
在這個原則下我們來逐一探討Kendall Toerner在他的網頁上所陳述的設計理念。
他開宗明義的道出TESLA MODEL B是自行車與車輛的橋樑,所以本質上它不將TESLA MODEL B視為自行車,而是用於銜接自行車與車輛之間的不足處。再來他提到以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可能會令人卻步,這是合理的說詞。要以自行車通勤需要符合幾個條件。首先是天氣,例如下大雨或者是下雪,或者地形特殊都不適合騎自行車。其次是距離。如果距離太遠也不適合。再來是個人因素,體力不行或者是其他因素。Kendall Toerner的理由中提到,自行車感覺比汽車,行人或者其他物品脆弱,這個是合理的說詞。其次自行車需要付出更多體力,這也是合理的看法。他又提到較不容易取得,有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行車。第三個理由是汽車可以行駛更遠的距離,這符合剛剛我們提到如果距離太遠就不適。第四個是汽車更具身份表徵,某些地方是這樣子,騎自行車者通常比較容易被視為弱勢族群,特別是早些年外籍移工都是以自行車代步。
Kendall Toerner提到他的設計目標是要結合自行車與汽車的主要優點,目的是要加速都市中交通的永續性與效率。他列舉了自行車與汽車的優點。 自行車的優點是友善環境,容易停車,比較不會造成交通壅塞,也是比較低成本的移動工具。汽車適合長距離通行,是一種身份的表徵,比較不需要人力的付出,而且相對是比較安全。 目標與所陳述的自行車與汽車優點都是合宜的。
在這個目標下他以一頁的篇幅,畫出各種自行車車架的外觀與造形設計。再用另一頁的篇幅 ,畫出汽車車體內以及相關的設計概念。接著在所繪出的概念車圖形中,標示出幾個特點。第一個是折疊式踏板,小型化的前方顯示器,一個前方的偵測雷達以及折疊式把手,並佐以把手與踏板收闔各一的概念圖。
然後列出幾個特點,具自動駕駛的安全騎車,具前後與側邊的雷達偵測,與超音波感測器可以感知附近的自行車,汽車,坑洞,障礙與其他物體。車身的設計包含獨立驅動的前叉軸,使用固定把手偵測騎車者所施加的力距,前後輪可以根據把手力矩與自動駕駛感測器的數據,獨立的驅動車輪。搭載兩個驅動馬達,安裝在前後輪的驅動馬達可以獨立驅動,讓騎車者可以騎上任何的山巔或遠離危險情境。全自主性的自行車,讓使用者可以遠離危險和不費吹灰之力的達目的地。這是一種具有簡約體驗的自行車,有整合式的顯示器,可用於導航控制與客製化的自行車功能。可以收合具電子化力距偵測的把手與踏板,讓你可以很自信的通勤。最後這一句話是呼應一開始對於以自行車通勤費卻步的假說。
一部Toyota Yaris跟賓士S600,在移動的目的來說是一樣沒有差異性的。但是以身份表徵的角度來看兩者有天壤之別,可以用平民與皇親國戚對比。
同樣的,假如有1天TESLA MODEL B真的可以出現在街頭,就短途移動的目的來說它與 Ubike是一樣的,但是從身份表徵來看,就如同剛剛Yaris跟S600之間的比喻一般。
當然電動自行車確實比傳統自行車多了一些優點,例如讓原本體力或環境無法騎自行車者,可以用它來作為短途的移動工具。其次可以加裝一些智慧感知裝置與通訊功能,增加騎車的安全性,特別是被動的可被視性,與主動的擴增騎車者視野。
開車者可以透過後視鏡與照後鏡,增加週邊的視野,現在甚至搭配車身的一些感知裝置,可以偵測視野死角的靠近物體,這些都可以用在自行車,以增加騎車者主動性的觀察視野,可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危險,甚至可以主動告知。在被動的可被視性,汽車是透過煞車尾燈與方向燈告知其他用戶人,自行車也可以多增加這些裝置。甚至將來物聯網普及後,自行車也可以納入整個交通的安全物聯網內,可以主動告知其他在路上的交通工具它的存在,並且主動提醒其他用路人,增加自行車在路面上騎車的安全性。
設計師跟重度自行車使用者對於自行車的未來有相同與不同的想像,相同的是更安全的騎車,不同的是各種華而不實的特點。沒錯,汽車是地位的表徵,相較於國民車,特斯拉Model B不也是一種地位的表徵嗎?
汽車跟自行車本質上的差異是平衡,汽車天生就四平八穩立足於行駛的路面,自行車完全不同,除非是前進中的角動量協助其平衡,靜止中的自行車是完全無法不靠外力而立足於地面。俗話說自行車是人包鐵,汽車是鐵包人,這是第二個本質上的差異。
就個人觀點 ,把手與踏板可以折疊,雙輪可以獨立驅動, 可以主動導航, 客製化自行車功能,這些都是花花俏俏的功能,不在一般以自行車通勤者的考量之內, 還是一句話安全是最重要的考量。
參考資料
- IBDC【新生活型態之自行車趨勢探討專家論壇】巨大集團張盛昌研發長-全球自行車設計趨勢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EJVThBLrg&t=25s
- https://www.kendalltoerner.com/project/tesla-modelb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付費版賽博空間Evernote轉為免費版
一年不過區區千把塊,每個月有10G的上傳資料量與其他功能,為什麼會退訂Evernote,只剩下每個月60M上載量,很多功能無法使用?這肯定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心態與mental問題。超大坪數的豪宅代表可以任性的隨意放置任何東西,相較之下在小套房的有限空間內,就需要斤斤計較仔細琢磨。就Evernote空間的問題,付費與免費版本可以對比於上述的情境。由每月10G降為60M,如同從豪宅搬到小套房般,對於滿一甲子的人來說,透過外在的限制來改變某些事情的處理原則是一個適宜的作為,如此更能聚焦。
自己的第一則記事是2012年4月21日,標題為"Use Evermore to create travelling diary",當時是從事旅遊紀錄研究,嘗試使用這個工具作為載具。也確實做了一些研究,也實際發表了幾篇論文,甚至讓兒子以此為主題申請國科會大專專題計畫。它也確實是一個好用的工具,過去幾年中,它大概是自己使用率最高的應用程式,可以與之匹敵的大概只有Gmail。到今天為止總共有9261則記事,平均一年產生將近一千則記事,雖然有相當一部分是網路擷取文章,自己書寫的還是佔絕大部分,光人生紀錄就將近有四千則。就是因為自己太多東西放在這裡,也太重度使用,讓自己心聲警覺,萬一有個閃失,資料全不見事情就大條了。
近兩年斷續看到中國人接手Evernote的訊息,也發現這個工具的作法,朝向不讓使用者可以有資料完整掌控權。例如原本的桌機版應用程式是將所有的記事放在一個資料夾內,使用者可以取得完整的資料,新版的作法使用快取,使用者本身幾乎無法觸及真正的資料,這種做法是要提高使用者對於平台的依賴性。
桌機版應用程式改為新版後,繼續使用舊版一直相安無事。去年中遭逢人生重大挫敗,收拾殘局過程中,無意間同意三不五時提醒更新的訊息,沒想到引來災難性的結局,也因此得知原本離線資料與快取兩者之間的差異。
照理說應用程式更新後不會讓使用者下載舊版本,Evernote或許做了大的變動後的新版,讓很多人不習慣而怨聲載道,所以特別保留稱為 Evernote Legacy版本,不過官方特別聲明這個版本不再更新與維護,而且某些時間後可能會停止下載。趕緊安裝這個版本,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回復到舊版。自己近十年來重要的紀錄都放在這裡頭,萬一有個閃失那會非常遺憾,災後重建完成後,立刻將所有資料備份到私有雲NAS上的空間,此時才稍感安心,這是去年七月底發生的事情。
接著開始思考資料如何安置的問題,之前曾經探討過身後賽博空間如何處理的問題,Evernote也是賽博空間的一部分。幾經思考後決定本年度訂閱到期不再續訂,查看訂閱是四月一日到期,今年初一月中旬便執行退訂,最主要的考量是限制自己不要夯不啷噹的甚麼東西都往這裡丟,其次這個平台變成中國人經營,心中稍微有些不安。
完成退訂後,重新用一甲子受使用的Gmail帳號創一個帳號,今年一月之後的所有記事都是用記錄在這個帳號內。一方面測試免費的一個月60M是否夠用,其次了解4/1訂閱終止後,原來的資料(超過87G)是否保留住。使用滿三個月的心得,60M是夠用的。沒有將檔案或相片以附檔方式儲存,其次生活記錄內只放一張縮小解析度的相片。文字紀錄的內容則是沒有影響,仍然按照往常的習慣新增。
昨天晚上睡覺前,發現手機訊息顯示Evernote續訂成功的訊息,嚇一跳不是已經退訂了嗎?趕緊查看帳戶資料,不是很確定,但之前使用的信用卡已經過期,因此即便它們想要扣錢也無法成功,靜觀其變吧。
早上再次查探,系統告知退訂的資訊。既然不再付費當然就不用客氣的刪減需要付費才可以使用的功能。這倒是無所謂,因為今年以來就持續使用免費的版本,已經習慣了。倒是只能有兩台機器同步比較困擾,原先有三個裝置同步:網頁版,APP,與桌機板,放棄桌機板,改由NAS上頭的Note替代。將最後超過87G的完整資料庫存放到NAS內,完成Evernote的退訂與資料轉移工作。
人生無常,誰都無法得知終點何時到來,越是接近打包的時間點,越需要花時間整理過往的點滴,也算是對於過往的回顧。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走讀櫛瓜園
清明節連假前夕,一大早前往大甲溪畔走讀。一路騎車到八寶圳旁的櫻花步道,遠遠看到前方似乎有一棵櫻花樹倒在步道上,旁邊一位女子在張望,靠近停好車前往查探,原來她也是在這附近活動,看到這副景象不知該如何是好。觀察一會兒覺得可以將它扶起來,但是泥土鬆軟需要用東西撐著,兩個人手忙腳亂的尋找可以支撐的枯幹,然後將櫻花樹立起來,枯幹支撐不住,又去找了一條繩子綁在旁邊鐵皮屋的鐵窗上,暫時沒有問題,待會再通知有關單位處理。
很高興可以日行一善,而且沒有耽擱太久時間。直接前往大甲溪鐵橋下方,行進間被一隻從眼前飛過嘴銜一根草的台灣畫眉嚇一跳,也覺得可惜,沒能捕捉到其身影。春雨顯著補充大甲溪水量,無法如冬天般的接近,在此待沒多久離開前往櫛瓜田。
半途被春天意象的蛙鳴吸引,停下來錄了一段蛙鳴聲,聽到自然界的聲音,雖達不到天籟等級也是給人愉悅之感。
抵達櫛瓜田邊,採收人員正在準備採收的籃子,得知老闆已經抵達,先做些紀錄再找他購買。發現很多花上頭有椿象,原先看不清楚以為是一種天牛,詢問老闆後得知是一種椿象,回家後查詢得知它的名稱為葉足緣蝽象。老闆告知它會吸食汁液,不會危害櫛瓜果,而且正在採收期,因此就任由它們在植株上頭覓食。
看到旁邊個頭很小似乎才剛種下沒多久的小苗,試探性詢問是否為西瓜小苗,得到也是櫛瓜小苗的答案。挖咧,目光在往遠一點掃描,發現諾大的田地被區分成幾個區塊,每個區塊內櫛瓜苗的種植時間不一,所以可以循環式採收,真是聰明的作法,不過也是要農田夠大才可以,難怪他說這裡是全省平地最大的櫛瓜園。他告知剛種下的苗是今年最後一梯次,再來就要等明年度了。
三個月前 為了拍鳥 意外拍到櫛瓜園正在整地 |
三個月前 為了拍鳥 意外拍到櫛瓜園正在整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