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識土沉香、彎子木、對面花、黃金果等植物,熟悉的程度也達看到就大致可以辨別的程度。近來腦海出現一個念頭,認識這些植物對於自己與他人有何影響。對於他人沒啥影響,搜尋網路可以找到一些參考資料,將取得的影像與資料發佈到部落格,因為沒有異於他人所提供資料的額外資訊,頂多讓搜尋引擎結果條目+1罷了,少了這個條目仍有其他值得信賴的資料來源,所以認識這些植物對於他人沒有影響。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遞減式 vs 疊加式生活態度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白頭翁在桂花樹育雛第二回合(7/6 ~ 7/29)
六月十三日桂花樹上白頭翁育雛巢內最後一隻雛鳥夭折,結束將近一個月的觀察。夏季陽光與與水充足,植物處於快速成長期。原本預計修剪院子植物,白頭翁築巢的桂花當然也在列,修剪過程這個鳥巢即使不移除肯定會受影響。
還好尚未動手,不到一個月的七月六日意外發現巢內有二個蛋,這個舊巢繼續用來養兒育女。初步觀察這個鳥巢沒有修整的跡象。過去觀察綠繡眼築的巢穴,不管是否讓撫育的下一代成功離巢,該鳥巢就廢棄不用,沒想到這次觀察到鳥巢重複使用的情形。
七月六日
在院子拍攝房子外觀做為規劃整修的參考之際,所處位置大約在原本白頭翁築巢的桂花樹旁,該鳥巢已經荒廢多時,正準備修剪該桂花樹。拍攝過程為了找到好的拍攝位置,因此在桂花樹旁前後移動腳步,沒想到桂花樹間突然有東西竄出,並發出熟悉的白頭翁驚叫聲,被嚇了一跳,立即想到難道該廢棄鳥巢又被重新利用?拍完房子集水槽相片後,趕緊拿出FR100相機窺視鳥巢內部,還真的出現兩顆白頭翁蛋,真是非常驚喜!這兩隻白頭翁是原先的巢主嗎?從人的觀點每隻白頭翁長的都是一模一樣,無從確認是否為原主人,但可能性非常高。
若是同一對白頭翁戀人,選在這個季節培育下一代,恐怕會重蹈上一次的覆轍,因為夏季容易有午後雷陣雨與颱風侵襲,增加雛鳥成長的困難度。
下午下了一陣午後陣雨,還好沒有持續很久,希望未來2~3個星期不要出現颱風或強降雨,免得重蹈第一回合的覆轍。
七月七日
早上一早踏進院子發現白頭翁不在鳥巢內,趕緊探查鳥巢內部,出現期盼的三個蛋。重新啟用的鳥巢,剛開始新一輪的育雛工程之初,就可以觀察真是幸運。這一次不要如上次般密集拍攝干擾它們的工作,等接近破殼階段再密集些。
今天天氣炎熱沒有前幾天的午後雷陣雨。
七月八~十一日
親鳥長時間待在鳥巢內,天氣澳熱沒有下雨。使用鏡頭分離式的FR100 相機,在不干擾他們工作下持續觀察。
七月十二日
在院子閒晃,看到梅樹下方半個應該是白頭翁蛋的殼,天啊,該不會是正在孵蛋的其中一顆吧!趕緊張望旁邊的鳥巢,親鳥安安穩穩地待在鳥巢內,屈指一算今天是第六天,快的話本周日就可能破殼,這個時候親鳥大概可以感覺出鳥蛋內是否有生命的律動,若沒有這個跡象,大概就會將之丟出巢外。親鳥在巢內孵蛋無法探查內情,只能等待適當時機。不久發現另一隻白頭翁嘴叼著一隻蟲停棲在旁邊的羅漢松樹梢,怎們又是一個令人訝異的畫面,它是叼蟲來餵雛鳥嗎?有可能提前那麼多天破殼嗎?剛剛看到的殼是裡頭雛鳥的嗎?一堆問號!拿起相機準備拍下嘴叼著蟲的畫面,還來不及按下快門就被它吞下肚,然後聽到另一隻白頭翁的聲音,真是一團混亂,發現親鳥飛離鳥巢,趕緊利用這個空檔查探,還好三顆蛋都安在,真是虛驚一場!真是好笑,被這等鳥事搞的神經錯亂。
發現草地有蛋殼 |
發現草地有蛋殼 |
親鳥仍在孵蛋 |
三顆蛋仍完好 |
七月十三日
將充好電的相機放入腳架,並調整適當的位置。之前放置的位置相片位置適當畫質也不錯,但換成影片模式,鏡頭會拉近造成焦距不對,因此稍微往後一些測試距離。
稍微查詢相關資料,得知鳥類的體溫大約是攝氏40度,孵蛋溫度大約是攝氏37度加減0.5度。這幾天氣溫相當高,一大早就超過30度,中午前後甚至接近35-36度,白天親鳥很少待在巢內,而是在附近休憩警戒。一旦接近鳥巢就發出特有的警戒聲音,通知另一半注意,或許也想要嚇退可能的入侵者。
七月十四~十五日
持續觀察大部分時間仍然在旁邊警戒,少數時間窩在巢內。
七月十六日
今天到探索館值勤,雖然有點早,但因為氣溫高沒啥下雨,鳥蛋有可能提早破殼,今天雖然機率不高但有機會。
早上出門前拍幾張畫面當記錄。晚上回家立刻檢查巢穴,仍然是三個完好的蛋尚未破殼。
七月十七日
預估今天會是破殼的日子,擔心錯過關鍵時刻,又無法長期守在鳥巢旁,因此使用2分鐘拍一張相片的方式持續記錄,起碼可以捕捉到丁點畫面,一天下來毫無所獲,親鳥仍三不五時窩在巢內一會兒,而且沒有下雨這是好現象。
七月十八日
院子築巢育雛的白頭翁很有可能今天破殼,整個早上三不五時便利用相機觀察巢內動靜。
中午買完便當進入家門發現巢內似乎有動靜非常驚喜,趕緊用相機紀錄破殼的過程,太精采了,希望有完整的紀錄。沒想到自己手賤東弄西弄地相機竟然當機,沒有拍完整個過程,真是懊惱至極!又忙著帶媽媽到醫院,回來後相機電池耗盡,終於可以介入相機的操作,果然沒有拍到完整的過程,真是白癡一個!
把相機充電準備拍第二隻破殼,心想或許沒那麼快,因此還慢條斯理的看個電視。將近三點鐘將相機放回拍攝位置,探查巢內動靜,天啊!第二隻已經現身而且蛋殼不見了,怎麼那麼快,是誰把蛋殼吃掉的!親鳥嗎?雛鳥嗎?查詢網路資訊,親鳥似乎會把蛋殼丟出巢外,所以前幾天看到的半個蛋殼是先前破殼雛鳥的。破殼後的蛋殼太小不容易發現,明天找看看附近是否有蛋殼的痕跡。
下午的其他時間都是瞎忙白忙,第三顆蛋今天應該不會有動靜,符合自己先前的觀察,第三顆通常會晚一天孵化,明天再試試運氣,若無法看到也就隨緣吧!
七月十九日
昨天等到天黑未見第三顆蛋破殼,一早起床下樓查看,鳥巢內出現三隻雛鳥,難掩失望之情,也不想拍攝這個畫面了,本來好端端的有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竟然硬生生地被手殘的自己給搞砸了,真是夠了,一早情緒就不爽!
七月二十~二十三日
持續掛著相機拍攝過程,每天早中晚各用相機分離螢幕觀察一次巢內動靜,可以看出雛鳥成長的過程。天氣澳熱氣溫很高,密不通風的鳥巢給這三個新生命很大的挑戰。
七月二十四日
早上踏進院子照例使用相機觀察鳥巢狀態,這一窩雛鳥其中兩隻到今天剛好出生滿一週,但似乎尚未達到準備離巢的模樣,是因為白頭翁雛鳥的成長期比較長嗎?沒有經驗值尚不確定。
光線更適合拍照時又拍的幾張照片,驚覺似乎只剩下兩隻雛鳥,怎麼又會如此?
今天只要出現在院子,兩隻親鳥便立刻出現在旁發出急促的警告聲,不知是否跟雛鳥少一隻有關係。
若雛鳥真的少一隻,那最大的因素是氣溫太高。本來以為這幾天沒有下雨有利於雛鳥成長,沒想到卻又因氣溫太高,阻斷他們的成長了。
希望剩下的兩隻可以順利成長。由不是很清楚的畫面觀察,情況似乎也不是很理想。
若這兩隻親鳥跟上一批是相同的話,那就真是太慘了,一次是碰到連續下雨這次是連續數天創紀錄的高溫,唉真不知該說甚麼好。
七月二十五日
這幾天踏進院子的第一件事情是查探鳥巢動靜,昨天似乎少掉一隻雛鳥,天氣又那麼炎熱,巢內兩隻雛鳥狀況似乎不佳,而且持續將頭伸出巢外,似乎是鳥巢內溫度太高了。
早上依然查探巢內動靜,看到預期的不好狀況,好像只剩下一隻雛鳥,真是令人難過鳥爸媽肯定更難過,真是人鳥皆難過的事情。
「人鳥皆難過」隱含鳥遇到這種事情會難過,是真的嗎?養育下一代對人有何意義?養雛鳥對鳥又有何意義?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雖然八股卻精準回答上述問題,這是最重要的意義,雙親生下我們,我們養育下一代,一代接一代讓地球的生命得以永續。辛苦養育的孩子不幸夭折肯定會難過,但生命還是要過,今年適合養育後代的季節已過,來年再繼續努力。
睡覺前踏進院子準備把狗關好,隱約聽到梅樹周遭有雛鳥的叫聲,非常訝異怎麼會有這種聲音!是白頭翁鳥巢內僅存的雛鳥叫聲嗎?怎麼會出現在距2-3公尺遠的梅樹周遭?亦或是有其他的鳥在梅樹過夜?一堆的問號。忍不住拿手電筒仔細探察,天啊!梅樹旁草地上出現一隻雛鳥,是白天看到鳥巢內僅存的那一隻嗎?還是已經消失的另外兩隻?更多的問號出現在腦海。轉身察看鳥巢動靜,嘿,親鳥還窩在鳥巢,表示鳥巢內還有雛鳥,那這一隻是已經消失的兩隻之一!探查過程驚動親鳥進而飛離鳥巢,正好可以查看鳥巢狀態,巢內空無一物!所以草地上的雛鳥是今天在巢內的那一隻,它如何是來到幾公尺遠的地方,親鳥刁出來丟棄或自己飛離鳥巢掉到這邊?根據剛剛發現親鳥還在鳥巢,顯然它當時不知道巢穴已經空了,所以才仍會待在鳥巢內。觀察一會兒這隻雛鳥生命力似乎還蠻旺盛的,無法持續觀察,為了助它一臂之力,拿了一張簡易摺疊椅遮住它,免得被其他可能的天敵發現。
七月二十六日
天亮後趕忙查看它還在草地上,兩隻親鳥在一旁警戒,一接近立刻發出警告叫聲。使用相機觀察發現雛鳥可以緩慢移動,親鳥仍會餵食它,顯然尚存一絲希望。早上溫度似乎有降一些,又離開通風不良的鳥巢,雛鳥應該會感覺舒服一些,持續以旁觀者的角度靜觀小生命奮鬥的歷程。
七月二十七日
一早踏進院子看到白頭翁從梅樹間飛出,並發出熟悉的叫聲,這顯示雛鳥還在樹叢間,稍微往裏頭張望,梅樹下的植被太茂密看不出個名堂,反正知道小不點還在就可以。整個早上,不論是由外面大門進入院子,或由屋內步出院子,幾乎都會出現早上的景象。
到外頭買午餐便當進入院子沒有親鳥的蹤影,大概是大中午太熱找地方納涼。趁這個機會趕緊仔細張望主要是黃鸝鳥蕉的植被間,果然發現雛鳥趴在一根小枝幹上,狀況看起來還可以,而且可以趴在樹枝上了。才沒一會兒親鳥又出現,邊啼叫邊穿梭於梅樹枝幹間,真是緊張大師。這也難怪,上一批三隻雛鳥全夭折,這一波也幾乎全軍覆沒,僅存的這一隻當然要保護好。
接近傍晚再度查看,這次位置更好觀察而且它的立姿似乎更穩,因此捕捉不少畫面,也使用縮時攝影觀察,得知親鳥仍不時給予餵食與關心。
氣象預報明天台中的天氣跟今天差不多,白天沒雨晚上則有機會下雨。若它是最後一隻出現的雛鳥,今天是破殼後第九天,若可以再挺個兩天,應該就有機會練習飛行。
這一隻雛鳥的生命力旺盛,可以自行跳出鳥巢求生,並且已經在巢外生活兩個整天,希望它可以順利長大成鳥。
七月二十八日
一早開門踏進院子第一件事是探訪雛鳥,仍然停棲在昨天的小葉厚殼樹上,安心處理後續的雜事。還不到七點出門,臨出門仍是看了雛鳥一眼。
出門辦事情中午前回家,踏進院子第一件事仍是觀察雛鳥。不在小葉厚殼樹上,但親鳥的急切叫聲告知雛鳥仍在這個區域。搜索一會兒,看到薑黃葉上有些鳥糞,應該是雛鳥留下的,因而往上搜尋它的蹤跡,是停棲在更高的小槐花枝條上,奇怪它都是找小灌木的小枝條停棲,是鳥爪才可以扣的住嗎?看起來狀況更好了,可以飛到更高的地方,繼續加油小勇士。它的雙親持續在附近守護它,只要自己在院子活動,他們就持續發出急切的叫聲。
傍晚再次觀察仍在梅樹附近徘徊,不知是否氣溫仍高,小傢伙看起來病懨懨,而且號稱大自然清道夫的螞蟻上身,有點替它擔憂。昨天氣象預報晚上會下雨,不過天氣看起來並非如此,希望老天爺再給雛鳥一個晚上的機會。
七月二十九日
昨晚因為雜事打亂作息,六點多起床精神很不濟。今天是農曆七月一日,有些禮佛的儀式要進行。
一早踏進院子第一件事仍是看訪小傢伙,昨晚不知過得如何?不知是否天氣仍然澳熱,小傢伙昨天傍晚雖然又更上一層樓來到小葉厚殼樹的樹頂,但看起來沒精打采,而且一群號稱大自然清道夫的螞蟻在其身上爬行,彷彿禿鷹在行將喪命的動物上空盤旋般,而且上一梯次最後一隻喪命的雛鳥,被自己發現時身上布滿清道夫,此景頗為令人擔憂。
在梅樹與下方厚殼樹、小槐花跟草本植物間尋找它的蹤影,沒有發現而且也沒聽到雛鳥的聲音,擔憂程度+1。處理好狗的事情,準備前往土地公廟拜拜,發現親鳥刁一隻昆蟲回來,看到踏進院子的自己,又是發出急切的叫聲,這顯示雛鳥仍在院子內的某個角落,看到這幅景象寬心多了。拜完土地公進入院子後再次尋找仍無所獲,是否轉移到其他地方?這需要請親鳥指點迷津!
昨晚沒睡好覺,早上又要處理禮佛事宜,加上昨天淋漓盡致的新田登山步道行,早上就不出門在家休息,還好沒有出門才得以見到臨行前的雛鳥。
吃完早餐再次踏進院子查看,發現親鳥在院子另一頭的含笑樹上啼叫,掃視周邊發現雛鳥停棲在含笑樹上,成功了,它昨晚可以由小葉厚殼樹轉移到另一頭的含笑,表示已經開始具備行動能力,而親鳥又顧得那麼緊,加上今天又是好天氣且因為周邊颱風的關係,溫度可能會低一些,所以判斷可以存活的機率超過九成。
稍微觀察它的活動能力與體態,一掃昨天傍晚病奄奄的模樣,看起來精神抖擻,準備迎接未來的鳥生。這或許是最後的照面,等到它變為成鳥,即便再碰頭也認不出來,恭喜它得以順利長大,也賀喜鳥爸媽上一輪全軍覆沒,再接再厲物終於有一隻雛鳥得以長大。
不久聽到隔壁菜園傳來雛鳥叫聲,顯然已經離開院子抵達隔壁菜園。
這之後進出院子再也沒聽到白頭翁急促的叫聲,也看見親鳥停棲在另一條信號線上頭,白頭翁育雛的觀察終於告一段落。
自週日深夜發現雛鳥逃離鳥巢來到地面迄今過了五天,這五天天氣炎熱沒有下雨,院子的植物看起來奄奄一息,但不敢澆水怕弄濕了雛鳥,終於可以放心澆水了。
大自然扎扎實實地給自己上了一課!
感想
這次觀察白頭翁雛鳥成長過程感受特別深刻, 除了育雛過程峰迴路轉曲折離奇的情節外,滾石媳婦剛好也在這幾天待產。根據前面滾石看待事情的態度,越是接近事情完成之際,愈是擔心有什麼事情會出現,因此對媳婦即將臨盆這件事,雖沒有說出口心裡卻非常的緊張。
鳥巢原本有3隻雛鳥,星期天只剩下一隻。根據先前觀察的經驗,最後這一隻可能隔天星期一 就會不見,而這一天也是滾石媳婦進產房待產的日。 他把兩件事情聯想在一起,心裡暗暗祈禱最後這一隻雛鳥可以順利活下去。星期天深夜看到雛鳥出現在草地上,狀況不太好心情更是擔憂。
星期一早上滾石媳婦進待產室,過程也不是很順遂,直到隔天深夜孫女才誕生。媳婦在待產室整整待了三十六個小時。這一隻雛鳥奮力一搏跳出鳥巢求生後的兩三天,徘徊在院子的某個區域,羽翼雖未豐但仍奮力求生。所幸雙雙都有圓滿結果。
後記
八月二日
一早後院牛樟樹上頭傳來許久未聽到的熟悉綠繡眼與白頭翁聲音,自從對面表哥菜園內巨大的樟樹被剷除後,原先移情別戀轉到該處的鳥類有些再度回到後院。看它一隻白頭翁模樣很類似親鳥,查看樹上其他位置隱約發現雛鳥的蹤影,很高興得知它的訊息。
八月三日
傍晚修剪院子植物時,發現院子上頭信號信停棲一隻白頭翁雛鳥,沒有意外的話它應該就是桂花樹上頭的那一隻,情況更好了加油小傢伙。
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淺談如何寫作
楔子
Kobo電子書推出的99元特價書《從零開始學寫作 :自媒體時代, 人人都需要「寫作力」》,很吸引人的標題,更與滾石第二甲子的興趣:寫作契合,觀摩作家的心得分享是提升能力的好途徑。
免費預覽看完後有想繼續看下去的念頭,按下訂購鍵前照例查看台中市圖書館藏,有這本書,而且全部十二本均已借出,而且每一個館藏點預約人數起碼三個人,顯見這本書的熱門程度。不知道有多少預訂者跟滾石一樣是看到Kobo的介紹後來此預約借書的。一個人可以借閱一個月,滾石在「豐原南嵩開架閱覽區」預約的排序為四,因此起碼要三個月之後才會到書。
老實說若真的有興趣,99元不過就是一份麥當勞簡單全餐的費用,為何不花這丁點錢可以立即閱讀內容,說穿了是動機的強度問題,因為寫作不是三天兩頭就可以摸透,否則從小到大寫了無數的作文,有多少人的文章上的暸檯面?所以只想看看別人怎麼說,至於是否真的動手下筆,再說吧!至於滾石則是基於觀摩的心態,所以也不急於一時祥看內容,反正寫作就是這麼一回事,自己也正在摸索適合的方向與手感,所以也不是那麼急。
博客來網路書店介紹的資料,這本書有288頁是畢業於浙江大學的「弘丹」,將在寫作訓練營的教材編撰而成的書籍,有實戰經驗的著作應該是具有參考價值。
先從這本書名談起。看到書名想到高中時看到一本書名為「數學空手拿分法」的參考書,非常吸引人的標題,看完書名務實的滾石沒有想翻閱的念頭,除了陳省三、丘成桐等大師外,沒多少人可以達此功力,純粹是吸引人的標題罷了!不過該書名命名者確實是成功了,至少滾石四十幾年過去了還能記得書名。
除非沒有上過學,否則不會從零開始,至少學生時代的作文課就是寫作課程,各級入學考試作文也是必考的項目,因此有上過學的人都寫作過。現在確實是自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寫作內容。滾石對於自媒體有廣義與狹義的看法,廣義的自媒體是任何人都可以存取的媒體,最典型的是Youtube與部落格。狹義的自媒體是特定人士可以存取的媒體,例如臉書,微信或LINE等,特定人可以看到發表的內容。作者對於書名中提到的「自媒體」應該是廣義的定義,老實說很多人都喜歡看Youtube頻道與各種部落格內容,至於到底有多少部落客或部落格主,想必應該是不多。沒錯,任何人都很羨慕網紅,希望能向他們看齊,然而想歸想,眼高手低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所以書名次標題的第二句『人人都需要「寫作力」』就值得商榷。滾石認為人人都應該要有寫作力,甚至也鼓勵兒子多寫作,然寫作的目的不是要放在自媒體上跟他人分享,而是有更深的意涵。
尚未看到也興趣且已經有部分心得的書內容前,將書名給自己的啟發與感想寫出來最真實完全沒有受到汙染,待日後真正看到內容在來比對跟該作者的看法與作法,會有更啟發性的收穫。
滾石近幾年來很賣力的寫作,也曾經一度想自費請出版社出版,然始終未付諸實行。其實滾石曾經出版過數本書籍,跟專業相關的有二三本翻譯書,一本獨自書寫的教科書,二本跟他人合箸的教科書。將近二十年前擔任扶輪社長期間,每週例會的社長時間內容都幾乎是一篇短文的長度,卸任當天順理成章地集結成一本有ISBN號碼,頁碼超過 170頁正式出版的書籍,書名也非常有意義《蛻變於服務的歷程》。該著作印刷三百本,卸任餐會當天親筆簽名贈送給參加的來賓。所以認真說起來,滾石已經有一些出版的經驗。
寫作鋪陳
滾石職業生涯的一項工作是寫論文。一篇論文最關鍵的要素之一是「論文陳述」(Thesis Statements),目的是告訴讀者本文章的主題以及作者的論點為何。它包含兩部份:第一部份陳述主題,第二部份陳述論文的觀點。舉例來說:
第一部份陳述主題的幾個例子:
- 登山導覽系統
- 智慧家庭的配線系統
- 智慧感測模組
第二部份陳述論文觀點的例子:
- 包含知識性與安全性
- 兼顧實用性與經濟性
- 解決複雜配線與系統整合問題
或第二部份只是單純的列出3個要導論的主要論點,例如:
- 具有導航、景點解說、與緊急求救功能
- 兼顧實用性,經濟性,以及多樣性的特點
- 整合多個常用感測器於單一模組,經由網路取得資料,以及內建網頁伺服器等
論文是一種比較正規的寫作,雖然常人的寫作內容未必那麼嚴謹,但是可以參考之。
通常會寫論文是因為先前的研究有成果,將這些研究成果以論文方式陳述,投稿到相關期刊與研討會,通過審核後公開發表跟其他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互相交流切磋。
因此談寫作一定要先有主題,內容通常很難憑空想像而得,即便可以憑空想像也不夠真實。最佳的寫作內容是跟自身的經驗有關者,甚至將自身化做書本的主角。
接下來談為什麼寫?寫甚麼?怎麼寫?
出書給誰看,媒體報導準備投入2022年首都市長選戰的二位參選人陳時中、黃珊珊分別出版新書《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與《黃珊珊:33個人生故事》,另一位輸人不輸陣的參選人蔣萬安也準備出書。這三位參選人寫作的閱讀對象是所有民眾特別是有投票權的台北市民,透過著作讓他們認識參選人,進而在選舉時支持該候選人。這種著作一定會暢銷,但內容如何就見仁見智。
看別人用優美的文字寫下動人的文章,很想效法作者把心中想法寫成文章,分享給其他人。看到名人寫的自傳,可以了解這個人的生平事蹟,自己很想把生命中精采的內容寫下來,自己可以回顧也可以讓後人了解自己。50+學院推出兩種寫作工作坊,分別為「50+生命寫作工作坊」與「50+生命寫作工作坊進階班」,每種都是六天的課程每天上課二小時,總共12小時收費5800元。「50+生命寫作工作坊」簡介中提到「..透過書寫,讓自己看見曾走過的高峰與低谷,看見自己原來已走出一條....」,這個說法與自己將寫作的對象設定為未來的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上述是為什麼寫的可能理由。寫的內容可以是孤芳自賞也可以公諸大眾,取決於內容適合與否。傳統寫作需要紙筆,現在多了很多選項,文書軟體搭配鍵盤取代紙筆,智慧型手機搭配記事軟體等是現代人最方便的寫作組合,人手一支而且近乎形影不離的智慧型手機更適合隨時隨地寫下靈光乍現的念頭。特別現代的資訊工具搭配具人工智慧輔助的輸入法,讓寫作更便利與順手。此外,以資訊工具為寫作平台優於傳統紙筆的其中一項是內容更豐富,特別是加入多媒體的內容。傳統紙筆寫作頂多加上插圖或相片等動態內容,而多媒體內容尚包含影片,聲音與動畫等。
當前可以用於寫作的資訊工具,大多有電腦版與APP版本兩種。在此介紹兩種很適合隨時隨地使用手邊的各種資訊工具寫作的軟體,分別為Evernote與Google keep,兩者都有跨平台的特性,而且很容易使用,只要懂得使用手機APP就可以輕易上手這兩個軟體。
若已經累積相當的寫作量,開始進行排版或編輯時,則可以使用如Office Word或Google Doc文件等文書編輯軟體。
使用資訊工具寫作的文章發表的形式比紙筆方式多樣化,除了可以採紙本印刷外,也可以以電子書的形式出版。
論文內容的鋪陳原則之一是圖勝於表,表勝於文。很多小說反其道而行,用很多的文字篇幅描述某一個場景,這種鋪陳某方面可以增加閱讀的有趣性,減少單刀直入的單調感。
寫作題材
寫作以自己最熟悉的內容下手最容易,以自己練習而非分享的形式撰寫最自然,50+學院的「50+生命寫作工作坊」似乎是以此為寫作內容。
另一個可能的寫作題材如下。健行,騎車,爬山等活動總該有個目的,活動筋骨保持活力讓身體更健康是最常見的目的,滾石則是外加一個生態觀察,讓活動更有趣也蒐集可以寫作的題材。幾乎沒有社交生活過著如隱士生活的滾石,沒有太多的人際題材可以書寫,只好另闢途徑,上述滾石尚可以淺嘗內容,剛好是位於生態豐富的區域,因此可以順便觀察可以下筆的主題。
發現可能的主題便要詳細觀察,順便透過影像留下日後下筆時可以參考的資料。若時間不要太趕,觀察過程腦海會構思如何描述觀察的內容,而這有可能會引發觀察其它特徵的想法,如此使得觀察更完整。這種觀察方式可以稱為寫作驅動式生態觀察。
鋪陳方式
寫作內容可以看成是一個事件,或眾多相關聯的事件所構成的集合。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 Jr.)主要代表作之一《人鼠之間》的布局,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整本書正文共184頁,依據時間序列描述三個整天(週四傍晚到週日晚上),在農場附近的河邊,農場,與灌木叢間的區域,下列十一個人:喬治、蘭尼、克拉拉姨媽、農場主人、卷哥、卷哥老婆、大卡、老甘、修老大、阿輝與歪仔等之間互動貫穿整部著作。每一個章節的鋪陳:
- Chap.1 週四傍晚 P.3 距離農場400公尺的河邊露宿。
- Chap.2 週五早上 P.31 抵達農場,見過主人與其他人。
- Chap.3 週五晚上 P.67 跟修老大談蘭尼的事情,喬治跟蘭尼與老甘說明夢想中購買土地的內容,給他們兩人一個似乎可以實現的夢想。蘭尼把卷哥手弄斷。
- Chap.4 週六晚上 P.115 大伙到街上尋歡,蘭尼跟歪仔與老甘兩人互動。
- Chap.5 週日下午 P.145 蘭尼弄死小狗,又失手弄死卷哥老婆。
- Chap.6 週日晚上 P.169 蘭尼遵照喬治囑咐躲到灌木叢,喬治在敘述夢想中莊園景象中,從後腦勺一槍擊斃蘭尼。解除兩人的痛苦。
分析上述所列可以看出有三個維度:時間、空間、與主體。寫作可以看成是將某(或某些)主體在某時間於某空間的行為或互動所構成的集合。將這些集合透過起承轉合安排,以適切的文字或媒體形式完整地陳述寫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聽起來似乎有些繞舌,以滾石花一個半小時到山區走一趟為例子,嘗試詮釋如何寫作。
最直白的陳述:
早上7:30到公老坪山區的清風嶺步道走一圈,9點鐘滿回家。
一號步道剪草,傾倒的路樹傾斜更厲害
步道旁前些日子發現可能是赤血仔的植物,上頭攀附許多的小花蔓澤蘭
發現一隻白色身軀的蜘蛛已經死亡。
二號步道拍攝朝陽。
三崁頂看到半個月亮高掛藍天。
頂北坑福德祠一群人在唱卡拉OK前。
北坑產業步道上一群幼童在此活動。
一位重裝赤腳在產業道路行走的勇哥。
或也可以更詳細些:
早上7:30出門前往公老坪山區的清風嶺步道走一圈,9點鐘滿身大汗地回到家門。
爬山過程觀察到:
善心人士剛剛修剪一號步道前半段旁的植被
去年修剪過的傾倒路樹,傾斜的更厲害,有他人修剪過的痕跡
步道旁前些日子發現可能是赤血仔的植物,上頭攀附許多的小花蔓澤蘭。動手拔除這些外來種植物,讓罕見的赤血仔可以順利生長,也拍了幾張相片做紀錄。
很驚喜發現一隻白色身軀的蜘蛛,趕緊從各個角度拍取畫面。很訝異為何蜘蛛文風不動,試著用枯枝擾動才發現這隻蜘蛛已經死亡。
二號步道拍攝很富創意的朝陽畫面,令人心曠神怡。
三崁頂看到半個月亮高掛藍天,大白天看到月亮仍未回家很特別。
在頂北坑福德祠看到淒涼的人吼聲來源,一群人在卡拉OK前殺豬。
北坑產業步道上一群看似小學生模樣的幼童在此活動。
看到一位重裝赤腳在產業道路行走的民眾,自己空手就已經汗如雨滴全身溼透,這位民眾真是神勇,但有必要嗎?
上述以時間序為主要維度,依序列出在另一個空間維度上,出現的第三個維度的主體。例如
「善心人士剛剛修剪一號步道前半段旁的植被」
時間維度「爬山之初」,空間維度「一號步道」,主體維度「植被」。
將每一個值得寫下的時間點,依據上述方式陳述,並且串接起來就是最基本的寫作。所使用的文字只要通順即可,先不需要在乎文字是否優美。
參考資料
- 弘丹。從零開始學寫作:自媒體時代,人人都需要「寫作力」。時報文化。2021。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6404
- 陳昱婷。不讓陳時中、黃珊珊專美於前 蔣萬安也將出書。中央社。7/24/2022。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07240022.aspx
Ubike2.0E不正經測試
前言
人對於熟悉或認為熟悉的事情,總是會有偏差的看法。滾石雖然沒騎過電動輔助自行車,改寫「沒有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這段台灣俗語為「沒有騎電輔車也看過人騎過」頗為貼切,更何況他對於自行車的嫻熟程度,更是認為電動輔助自行車就是這麼一回事。然而真正騎過國民版的Ubike2.0E電動輔助自行車後,對於它的看法完全改觀。結論是動心起念想要擁有一台。
對電動輔助版Ubike看法轉變是受到在栗林車站附近,一對在鐵路高架下方騎Ubike的年輕男女,經過一處稍有坡度的路面時騎車行為影響。從背影觀察,一看稍微福泰的年輕女性沒有丁點喜歡運動的模樣,年輕的男性則是屬於中庸型。這位女性以極為隨性的態勢輕鬆自在地騎Ubike2.0E上坡,跟旁邊抽車姿勢騎行Ubike2.0的男生形成強烈的對比,差別有這麼大嗎?這是滾石看到這幅畫面首先想到的問題。該是找個機會試看看的時候了!
與2.0E邂逅
2021年底與家人到嘉義植物園參觀,巧遇民眾騎Ubike2.0E,當時很訝異怎麼有這種像Youbike但又有些差異的車子,探究之下才知道這是Ubike公司自2021年12月起,首次在嘉義市投入150輛的電動輔助車款,這是首次見到它的身影,只是很好奇沒有特別的想法。2022年夏至(6/21)起,台中市也投入150台的電動輔助版Ubike,簡稱為Ubike 2.0E。所以台中市是第二個試辦的都市,這是合情合理的,嚴格說起來有些慢了,Ubike母公司捷安特所在的縣市照理說應該要先試辦才對。曾經有機會拔得頭籌的是新北市。根據媒體報導新北市原本預計2019年4月份在淡水試辦Ubike 2.0E,但後來卻因為費率等原因談不攏而喊卡。
台中市這麼多的站點,區區150台撒出去不是很常有機會見到它的身影。
栗林車站巧遇過後某天中午騎車經過豐原高中,瞥見校門口的Ubike場站停放一台2.0E版的Ubike,趕緊下車查看,並請教剛好在調度車輛的服務人員,可惜沒有攜帶悠遊卡,無法立即體驗2.0E版的騎車感覺。又過幾天後的某天早上倒垃圾時又發現它蹤影的,終於得以進行跟它的初體驗。
Ubike2.0E不正經測試 初體驗
- 時間:2022/7/15清晨
- 騎車時間:28分鐘
- 電力消耗:70%降為59%
一早出門前往運動公園定點垃圾收幾點丟垃圾,結束後準備前往旁邊運動公園旁觀察紅瓜,經過Ubike 2.0場站時發現有一台電動輔助版Ubike,太驚喜了趕緊騎車回家拿悠遊卡,再度回到停車點發現還在,因此就進行半個小時的測試。原本只打算在平地繞一繞,騎到中正公園心血來潮騎了漆藝館旁邊的陡坡,中坑以及天山大佛寺繞了一圈,測試各種性能感覺還不錯,如果有機會還會繼續騎車 。在豐原高中前歸還電輔版Ubike,接著換普通版2.0版Ubike,騎車感覺完全不一樣,電動輔助板的確實有它的魅力,特別是起步的時候。
回到運動公園停車點換了自己的鐵馬,感覺更是差很大。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可以試騎電輔版的Ubike,更高興的是將整個測試過程的用相機記錄下來,很可惜相機的電池用光了,否則很想再花一點錢把中坑繞一圈。
簡短心得:
- 輔助力道最明顯:起步與爬坡
- 時速超過25公里,電力輔助消失
- 剎車力道強,特別是速度快時前輪剎車力道太強
- 駐車或靜止牽車明顯感受到中置電機與電池的存在
- 車機螢幕持續顯示時速與電池電量
- 變速機構仍有其必要性
Ubike2.0E不正經測試 豐原中坑產業道路版
- 時間:2022/7/19
- 騎車地點:中坑~北坑產業道路環形騎車
- 騎車時間:28分鐘
- 騎車時間 7:33~8:00 總里程:7.7公里
- 高度落差 250~520m
- 電池消耗81% ~ 61%
這幾天三不五時可以看見Ubike2.0E的身影,所以出門會攜帶悠遊卡,發現時可以立即體驗。前往中正公園途中經過豐原高中,瞥見橘色的身影,二話不說立刻停車,並且將紀錄的準備工作完成,不像前兩天那麼激動緊張。時間足夠精神也不錯,決定挑戰中坑產業道路,越過500高地經由北坑回到豐原高中。繞一圈大約7.7公里花了27分鐘,電池消耗20%,上坡到500高地便耗掉19%,回程的一半路程是下坡僅消耗1%電力‧真是差很大。而且有電力輔助之下,騎車確實省力許多感覺真的很不錯。
這個測試証實自己的擔憂,上坡15分鐘耗掉19%,若騎長陡坡一個小時有可能耗掉80%電力。即便不要騎別處,若騎三趟這個路線,就可以耗掉60%電力。自己會做這個測試,相信有不少人也會如此。
若有個瘋狂的騎士由豐原高中借車,經由南坑到崑山再往新社繞一圈到太平,再瘋狂些走136縣道,有可能半途就要當傻瓜帶重達5公斤的電機與電池騎山路回家。自己極有可能成為那個瘋狂的呆子。
Ubike2.0E不正經測試 新社水井耐力版
- 時間:2022/7/22
- 騎車地點:武明山公園->山壽巷->水井->萬里長城->武明山公園環形路線
- 騎車時間:55分鐘
- 騎車時間 7:15~8:10 總里程:18.6公里
- 高度落差 220~630m
- 電池消耗60% ~ <20%
週二無意間測試騎Ubike2.0E騎中坑一圈,騎上了癮想騎更遠並了解電力耗盡時會如何,經由Ubike網站得知附近武明山公園有一台,剛好靠近測試的理想場地,攜帶足夠的裝備前往測試,人算總是不如天算,看似完美的測試最後總是會有突發狀況,為下一個測試埋下伏筆。
7點出頭抵達武明山公園,車子的數量,總類與電量果然與網站提供的資訊吻合。一切準備就緒開始測試活動。
借車後將車子移出停車柱過程,便發生不是很順暢的狀況,而且無法取出。第二次靠卡後用了比較大了力氣才將車子取出,此時若警覺心夠高,應該就不會發生還車時的窘境,正在測試的興頭上哪會想那麼多。
測試的路線是由東陽路往新社水井繞O型一圈。這條路線幾乎所有人會於情人谷農場叉路口,取右轉過橋由產業道路經萬里長城到新社水井,再原路或繞經其他路線。自己則是在情人谷處取左轉走山壽巷經由果園內的農用道路直接攻上新社復興電台附近,再繞經水井跟一般人反方向回到出發處,呈現一個環狀騎車路線。
這條路線至少騎超過十年,大概不到三次遇到其他騎士,沒有看到有人可以一口氣騎完,自己則是會在耗費最大體力下,很艱難地騎完最後一段又長又窄又有多個髮夾彎的路段,早期的人將這條路線稱為山豬窟。而且在陡坡路段的農家養了數條很兇猛的看們狗,每次都是膽戰心驚的通過,今天也不例外。
取車時觀察電池電量為66%,沒想到騎沒幾百公尺再查看時已經變為60%,沒有看到中間轉換過程,這應該是一個Bug。前面很長的一段路是坡度不大的產業道路,但也可以感受到它的力道。在末端很長一段大部分是陡坡的路段,將變速調到一檔,開始安步當車的慢慢地騎車。這些路段沒有相當的車子搭配相當的體力與技巧,是無法一氣呵成騎到高點,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的輔助力道,竟然是有史以來最輕鬆的一次,真的可以感受到電輔車的優勢。
原本60%的電力爬完坡只剩下24%,符合自己的預期。
回程除了少數路段有些許緩上坡外幾乎是下坡,電力的消耗也降的很慢。剩下20%時不再顯示電池電力與時速,而是持續不斷的提醒電量過低。根據規格描述,此時輔助力道應該會降低,但因為是持續下坡所以沒有特別的感覺。
即將抵達歸還點前發現距離預計一個小時歸還的時程尚還有一些時間,因此在附近一個短急坡測試輔助力,嗯還是有相當的力道。
心滿意足地將車子放進停車柱,拿出悠遊卡等待螢幕出現還車的訊息。咦,等一陣子怎麼沒有回應,靠卡也沒有反應,螢幕偶爾出現未成功還車的訊息。這下子荒了,怎麼辦,這裡沒有資訊站可以回報。又測試好一陣子還是無法解決問題。
只好透過網路尋求解決之道。先安裝UBike APP,在上頭尋找可能方法但仍無法找到立即的對口,也找不到客服電話。
不久找到可以回報問題的地方,但提交後得到客服要十點才會處理,天啊現在才八點多!稍後終於發現24小時客服專線。在服務人員指引下重新嘗試歸還車子仍然沒有結果,最後以仍然是異常的鎖車機構,暫時將車子放在旁邊,等服務人員前來處理。客服人員告知將以電話接通的時間視為還車時間。平白浪費半小時多花二十元。
剛剛借車時即感受到車子跟停車柱似乎不太匹配,還車時果然遇到問題。然而是否有可能是電力不足造成的?前幾天遇到服務人員,曾經請教沒電時如何借車。他告知電力不足會鎖車,所以無法借車。所以剛剛無法還車是否為電力不足所致。所以需要再安排一個終極測試行程。
Ubike2.0E不正經測試 終極版
- 時間:2022/7/27
- 騎車地點:南坑產業道路--新社崑山來回騎車
- 騎車時間:56分鐘
- 騎車時間 6:55~7:51 總里程:14.5公里
- 高度落差 250~625m
- 電池消耗 55% ~ <5%
上週不完美的Ubike2.0E不正經測試新社水井耐力版,埋下今天終極版的伏筆,目標是測試電力低於5%之後的反應。
昨天睡覺前得知豐原高中前有一輛電量為55%的車子,電力與位置均符合測試需求,決定清晨進行測試。早上抵達場站時周邊有一些人狀似要借車,趕緊站到車子旁邊準備測試的資料,以免被捷足先登。
今天要測試兩個位置。第一是號稱豐原騎車最後殿堂的五層樓,坡度幾乎達40~50%。第二是自己最喜歡的南坑產業道路上新社崑山的路段,最後一段大約一公里多的路段,路況良好、坡度強度夠強、距離夠長。
五層樓前半段可以騎上,但是真正的五層樓段騎沒幾公尺就被殲滅,不過可以騎前半段也夠強了。無法騎上去的主要原因是變速比不夠低,而且車身也可能太重的因素。騎不上去符合自己的判斷,若真的可以騎上去那才嚇人。
南坑產業道路最後一段長陡坡有兩段,中間大約有100公尺的平緩路段可以喘息。平常騎這段路的時間大約介於10~15分鐘之間,依騎的車子決定。但今天只花了6分鐘而且感覺比較不吃力,電力輔助確實有其效果。電力由出發時的55%,到第一段結束只剩21%,第二段才剛開始就低於20%,因此不知道電力消耗的進度以及時速。車子規格指出電力低於20%輔助力道會降低,倒是沒有特別的感覺。
下一個測試項目是電力低於5%車子的反應。回程是下坡速度又夠快,電力消耗速度慢,為了加速消耗特意騎了另外兩三個陡坡,果然回到國四延伸道路高架橋下之際,車子提醒電源即將關閉。
此時才過50來分鐘,距離自己設定的一個小時尚足以騎回豐原高中,為了避免上週的事情重演被多A20元,故選擇較近的中正公園還車,終於可以正常歸還車子,花了30元耗掉50%的電力。
稍後再次按下啟動借車按鈕,系統回應「本車暫停服務」。回家後使用APP查詢,該場站並未出現2.0E版車輛,應驗服務人員告知電力過低會鎖車的說法。
結論
電動輔助的需要性
縱使身體健朗可以健步如飛或御風騎車,然人無百日好總是有需要多少輔助的時刻,可能是騎累了也可能是路面變差了等,此時電動輔助功能就可滿足這個需求。以這幾次測試的經驗,撇開基於測試需求騎特別陡坡的情況不談,即便是在平緩路面,起步時所給予的輔助就感覺非常棒。在都會環境騎車,經常停車起步是難免的狀況,此時電輔所提供的助力就令人印象深刻。
變速的需要性
電動輔助自行車還需要變速機構嗎?某些人初次見到它時會提出這種疑問。根據此次的測試是有必要性。以最近上市的EnGociti鋼管電動輔助自行車,沒有變速機構,前後盤齒數分別為44與16齒,變速比為2.75(44/16),UBike 2.0大盤跟飛輪分別為38與21齒,三速的變速為1.33倍,兩者合成的變速比為2.4,兩者差不多。EnGociti設定為都會區的交通工具,不考慮較為複雜的路面,因此沒有使用變速機構可以簡化設計與讓車身更美觀是合理的。然而此次在比較陡峭的山路,或都會區內的天橋或地下道,若適當降低檔位可以讓騎車更輕鬆。Ubike2.0E使用內變速機構,不會影響車身外觀美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作法。那為何EnGociti不引入內變速機構,原因在於它使用Eeyo電動輔助輪組,花鼓被塞入馬達與電池,無法再加入內變速機構。
速度限制的必要性
台灣對於電動輔助自行車的輔助速限為時速25公里,超過這個時速會自動停止電力輔助,根據這幾次的測試,時速達到這個數字時確實可以感受到電力輔助消失,特別是上坡路段。尋常人騎一般自行車或許不常超過這個時速,但有了電力輔助是可以輕鬆達到,超過這個時速電力持續輔助,是具有某些的危險性,因此這個速限法規是有其必要性。
ABS的剎車輔助
第一次測試Ubike2.0E,進行不正經測試了解它的操控性能,感受到它潛在的危險性。測試過程使用相機記錄,然無處可以擺相機只能使用手拿,如此一來只有單手(左手)騎車。Ubike剎車把手的位置依循Giant的慣例,左前右後,因此右手拿相機左手握住把手。電動輔助自行車踩動踏板會觸發系統輸出功率,讓馬達助騎車者一腿之力。途中,在上某一緩坡場合,慣性地加大踩踏力道方便上緩坡,沒料到會有一個傻子從旁協助。當出現非預期的情況時,人的慣性是依據下意識反應。當下對於意外的電力輔助的回應是拉剎車,換言之是一邊踩踏板一邊剎車,可想而知這個呆子會出更大的力量反抗剎車,兩廂交互作用下出現不穩現象,感覺後輪似乎要離地飛起來的感覺。嚇了好大一跳趕緊停止踩踏,這種感覺才消失。這是突發狀況,自己會遇到其他人應該也有機會,所以Bosch的eBike配備ABS系統[4],EnGociti搭載專利ABS緩衝剎車系統的機械碟煞,對於安全上是有其必要的。
參考資料
- Ubike2.0E不正經測試 初體驗。https://youtu.be/3LKtsdgPG9k
- Ubike2.0E不正經測試 豐原中坑版。https://youtu.be/3hrc0THdf8A
- Ubike2.0E不正經測試 新社水井耐力版。https://youtu.be/GuyWqOCNDRg
- Ubike 2.0E不正經測試 終極版。https://youtu.be/ycRuDhTscz8
- Bosch eBike Systems. The new Bosch eBike ABS – how does it work?. Youtube. 7/16/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dffRMA8E8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空氣鳳梨
1060624社大課程安排參觀新社何陽修先生經營的夢想家植物園,帶回空氣鳳梨,彩虹鳥蕉與黃麗鳥蕉等植物,算算時間剛好過五年,這當中是人生大落的階段,還在墜落中只是速度趨緩,尚未看到止跌的跡象。後兩種鳥蕉早已開了好幾年花,也是客廳插花的主要花材。而空氣鳳梨則只是緩慢的生長,曾見過一二次冒出一根長長的花柱,但因為太細長都是一段時間後就不小心折斷。
空氣鳳梨顧名思義是只需要空氣就可以活,它只需要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就可存活。
回顧當年在園中拍攝的畫面,不確定當時是否帶回相片中的植株,但可以發現相片中的空氣鳳梨有花莖。
該植物園太多多肉植物了,而且很多都是很吸晴的品種,當然就不會太留意這個不是很起眼的呠種。那為何會買錢買它?不是很確定,若不是自己發問就是同行者詢問,被空氣鳳梨這個名稱吸引而帶回它。
106/06/24拍攝於夢想家植物園 |
由網路資料得知它是鳳梨科(Bromeliaceae)鐵蘭屬(Tillandsia)的植物,可以吃的鳳梨是鳳梨屬。葉子到是有點像鳳梨。很訝異也得知登山過程常看到的松蘿跟它是同一屬[1]。
言歸正傳,前些日子院子進行比較大的整頓,因而將之掛到羅漢松上頭。不久又長出花莖,跟以往一樣也是不停的抽長,心想大概會跟之前一樣半途夭折吧。出乎意料之外,羅漢松的其它枝幹被它當成靠山,讓它可以不停增長,這回興趣來了看它是否會如傑克的魔豆般不停增長。
七月初發現花梗上類似花苞的東西尾端開始出現紅色,似乎準備進入另一個階段,興趣來了開始用影像記錄。
111/7/4 拍攝 |
111/7/4 拍攝 |
111/7/4 拍攝 |
將近一週前發現花苞的苞片逐漸開啟,喔喔好戲可能要上場了。
7/20
七月二十日一早踏進子,很驚喜看到它開花了!非常的漂亮。是兩性花,雌蕊的柱頭高高舉起,有五個雄蕊,沒有看到蜜蜂到是看到一些螞蟻。若這些媒人婆授粉成功,會結甚麼果?像鳳梨嗎?一堆問號,值得繼續看下去!
111/7/20 早上 |
111/7/20 早上 |
111/7/20 早上 |
111/7/20 傍晚 |
7/21
隔天花即謝去,沒有之前的觀察經驗值,不知會如何演變?
參考資料
- 彭士桓。它才不是鳳梨!地表最強植物「空氣鳳梨」的歷史與應用。泛科學。11/27/2017。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9651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快樂CCM志工日
前言
前幾天探索館夥伴詢問是否願意分享擔任志工後,包含生活與導覽的心得,滾石很樂意分享自己的心得。其實他持續記錄執勤的心得,並且將這些心得發表於部落格內,剛開始那段期間偶爾會在群組內分享在館內執勤,往返住家與探索館途中所見所聞,與基於興趣或導覽需要而額外學習的心得,後來就鮮少分享了。
經夥伴這麼提起,打鐵趁熱就以七月十六日六點過後離開家門,過了十二小時踏進家門的紀錄按照時間序列分享過程與心得。
這幾年出門時相機總是跟在身邊,雖然手機的相機功能也不差,甚至某些還贏過,但還是喜歡使用相機記錄影像,特別是二年多前購買小型高光學倍率的相機,因為更方便攜帶更是不離身影。檢視昨天拍攝的影像,剃除畫質不良的之後尚有159個檔案,因為有幾個影片檔因此總容量超過1.7G,以十二個小時當中八個小時在值勤而言,這麼多的影像確實是不少,而且沒有特別浮濫的內容,每一個都有可以談談的內容。
那麼就按圖索驥地回顧一整天到探索館執勤的心得吧!
出門前
其實拍攝的影像不止於上述這些,還有幾張是位於架設在院子桂花樹旁的相機內,這部相機是紀錄在桂花樹築巢的白頭翁孵蛋的過程。根據滾石的估算,大概這兩天就有機會看到破殼,因此出門前先拍攝幾張畫面,因為親鳥在巢穴內,只拍攝到親鳥兒沒見到蛋,至少是一個今天的紀錄。
前往探索館途中
滾石騎鐵馬到豐原街上,改租借Ubike騎往神岡圳前仁愛公園。為何選擇此處,原因有二:首先這裡是免費的半小時內可以歸回Ubike的最遠距離。其次這裡也是滾石平常採取由豐原搭公車到神岡神圳國中後,騎車到此吃早餐與觀察生態的地方。滾石為何今天會捨搭公車改採騎車呢?主要原因是久不知肉味,喔說錯了是久未騎車,所以捨公車改騎騎車過過癮,起碼多了7,8公里。為何滾石久未從事喜歡的騎車活動,原因無他需要照顧生病的家人。今天因為需要值勤家人接手照顧工作,所以到探索館值勤也算是喘息時間。
快速繞了公園一小圈,觀察到光葉水菊,錫蘭橄欖,聖誕椰子等每次來此都會探訪的老朋友,今天沒讓他們入鏡。停棲在正在盛開之野薑花旁,外來入侵種植物小花蔓澤蘭葉子上的石牆蝶,它如地圖般的翅膀特質讓它拔得頭籌。第二個入鏡的是旁邊正在盛開的野薑花,拍攝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有點俗氣,但溫度與陽光都宜人的盛夏清晨,看到這麼帶著淡淡清香的清新畫面,不收錄它說不過去。
回到Ubike處準備取車,旁邊前些日子開花的酒瓶蘭,這會兒上頭花苞、花、果、花梗殘骸,一應具全地掛在上頭,陽光適宜外加旁邊沒有太多的雜物,也留了幾張畫面作為參考。
Ubike的下一站是中科管理局前的Ubike場站。這裡是距離今天行程最重要地點:橫山公園最近的站點。咿,最重要地點不是探索館嗎?為何是這裡!探索館是正題的最重要地點,橫山公園是正題外的最重要地點。不久前得知這裡種植尋覓已久的土沉香,特地利用上次(二週前)前往探索館值勤的機會前來探察,果然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而且紀錄到尚未成熟的果實,但沒有看到雌雄花,希望今天有機會見到它的其他特徵。在管理局前歸還車子,拿出早餐在此邊觀察生態與景色邊吃早餐。在中科路旁的泄洪道上方橋梁望向西邊的大坑山脈,與前方的的大型戶外雕塑作品《流動.連結》構成一幅頗富意境的畫面,拿起相機留下兩張畫面,難得!
繼續騎Ubike到橫山公園尋寶,費了好大的勁才從遍尋不著果實的失落感中回復,因為逐一看到雄花與花序、雌花苞與掉落的熟果。查探過程中發現躲在土沉香枝葉間靜止不動的兩隻知了,即便鏡頭快要碰到身體了也是不動,滾石當時覺得好笑,這兩隻蟬大概嚇呆了。回家後使用電腦螢幕放大影像,才知道原來這兩隻知了已經往生,只是還掛在樹上罷了,眼見不一定為憑,還需仔細查核才應該!
土沉香 |
土沉香果實 |
土沉香雄花 |
滿足了記錄土沉香的慾望後,也留下旁邊上次剛認識果實非常像芭樂卻是有毒的對面花果實影像。為何滾石那麼想要認識土沉香?他經由豐原某一公立博物館種植的植物,旁邊豎立的名牌得知「土沉香」這一名稱,因而認識這個植物。然後來輾轉得知它是外來種的「沉香」,而非台灣原生種的「土沉香」,為了避免繼續誤導因而好意告知館方,然他們似乎不鳥理個大光頭狀似遊民的滾石。老實說滾石也不確定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因未曾真正見過土沉香。現在終於看到也記錄到它的資料,可以更理直氣壯地跟他們建議,不過滾石算了沒打算這麼做,自己知道就好。
離開前繞了橫山公園一圈。每次執勤結束騎車前往大雅公園搭公車途中,都會經過此地但都是匆匆路過,趁著還有些時間繞一圈並留下公園內兩個頗負造型地標建築的畫面。再度回到中科晚理局,歸還車子並被扣今天唯一的十元車資,因為前半小時免費。
沿著中科路往東前往探索館。在中科警察局前俗稱雞蛋花的緬梔上頭,看到一隻正在引吭高歌的知了,位置太好了,不只記錄它的身影更錄下它嘹亮清晰的聲音與肢體動作。也是因為它的出現,才得以讓滾石比對後察覺方才在土沉香上的知了似乎不對勁。在科雅西路口看到正在開花的羅漢松雄株,終於紀錄到尋覓許久的雄花苞。
羅漢松雄花序 |
在東大路等紅綠燈之際,可以清晰地看到壯觀的捷安特總部與探索館外觀,少不了浪費一些記憶空間。
在踏進探索館大門臨門一腳,留下探索館廣場種植之台東烏心石的果實畫面。事實上它在此開花結果,卻在滾石家長出小苗,假以時日等小苗變成小樹時,或許可以讓它回歸故里(也就是探索館這裡)。
還沒上工,就度過札札實時收穫滿滿的二個小時,騎了二十公里自行車,見到想見的朋友,紀錄到想記錄的東西,甚至多了甚多的意外驚喜。
上述這些收穫跟到探索館當志工有關聯嗎?難道沒有來此就沒有這些收穫嗎?歸隱身林的滾石,過著近乎離群索居的生活,即便是無家人牽絆的日子,到外頭閒晃時也會避開人多的地方與時段。除了辦公與工廠林立之處所外,假日到處都是人潮特別是滾石喜愛走跳的地方,因此長久以來除非有特別情形否則假日都是窩在家裡。今天是週末,若非需要到探索館值勤是不會出門,騎經一早就人滿為患的潭雅神綠園道前往值勤地,當然也就不會上述的內容。而且滾石嫂身體微恙,總希望滾石可以形影不離地在身旁。隔週到探索館值勤一天是極少數滾石嫂不會多言的內容,所以他總是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值勤
值勤前那麼精采的內容似乎有喧賓奪主之感,實際上今天執勤過程的精彩也不遑多讓。別的不說,平常執勤一天大概就是執行一場定時導覽或團體導覽,今天卻包辦上下午的定時導覽,而且每一場的人數都是涵蓋老中青三代超過十人的團體。導覽時間與內容也是札札實實的一個半小時,剛好無縫接軌地銜接到收圓的劇場。二年多前滾石剛開始接下導覽工作之際,曾經跟前輩談過,哪天可以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般談笑風生地進行導覽時,就表示完整掌握導覽節奏了,今天的兩場導覽結束後滾石心中頗有這種感覺。
早上導覽以外的時間待在關於自行車發展歷史的展廳,剛好可以好好思考最近縈繞腦海的一個題目:自行車把手的演變。自行車把手大致上從最早跑步機的平把,到安全自行車往後折回(swept back)的形式,台灣50年代流行的文武車把手也是屬於這類型,然後彎把出現成為公路車的標準樣式,70 年代出現的越野車回復平把模樣,現代的通勤車則是介於平把與往後折回之間。
前些日子發現荷蘭民眾騎的車子Omafiets類似台灣的淑女車,回想騎車生涯所獲得的經驗,先不談風阻與效率淑女車騎起來感覺最舒服,那為什麼鮮少在路上看到淑女車模樣的車子。這麼多的樣式,對於騎車行為有何影響是一個有趣的題目,該尋找看看是否有相關的研究與報告。
為了未來研究與探索需要,拍下展廳內各種自行車把手的樣貌,雖然展廳內禁止拍照,不過這只用於研究不會分享而且完成後會刪除,因此應該無傷大雅。而且若真有心得,日後或許也可以融入到導覽過程。
館旁種植的杜英與豬腳楠都是來此執勤才得知,且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紀錄,對於這兩種台灣原生植物有更深的認識。午休時間用完餐點到館外休憩走走,欣賞杜英正在開花的美景。信步走到旁邊的滯洪池,欣賞與紀錄到不太怕人的白鶺鴒美姿,以及結了滿樹果實僅剩少許花朵的台灣野牡丹。
早上是大太陽的好天氣,中午雲層變厚甚至出現烏雲。最近很喜歡拍下某些視野下看似很有感覺的藍天白雲,當然不可錯過這個天氣正在轉變的時刻。
下午定時導覽開始前到櫃台,遇到帶著一對可愛兒女準備參加導覽的年輕爸爸,詢問後得知可愛的小女生剛滿二歲,腦海出現二年後也可以幫相同年紀的孫女導覽,想到此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下小朋友可愛的身影。導覽過程中,來賓對於電動輔助自行車很有興趣,剛好分享昨天對Ubike2.0E做的不正經測試心得,現買現賣印象特別深刻。
下午導覽以外的時間,在高人氣讓人置身自行車大賽,身歷其境地感受世界著名三大環賽的展廳值勤。緊湊地協助來賓體驗VR過程空檔,環視展廳內高掛牆上捷安特由 1998年迄今所贊助職業車隊的器材,可以大略看到自行車的演進歷程,例如變速系統恰好是使用拉線與電子式的各一半。
整個值勤過程就是教學相長,透過解說過程讓民眾了解自行車的大小事,也經由民眾的回饋獲知自己不知道的內容,或是養發探索的動機。例如下午導覽前跟小甜妹爸爸聊天過程,便聽到很有趣的事情。
他說:「去年就來參觀過,今天可以聽一些不一樣的,去年的導覽是台語版的!」滾石:「喔,台語版!」滾石是一路跟著探索館長大的,怎麼沒聽過有台語版的導覽,難道是自己有錯過甚麼事嗎?「台語版的,我怎麼不知道?」「是國台語交雜,那位大哥經常用台語說明,我的小朋友沒學過台語所以聽不懂。」了解了,導覽夥伴中確實有這麼一號人物,真好玩來賓竟然誤認為是台語版的導覽解說。
附帶一提,今天領到上半年值勤率超過九成的獎勵。話說原本名單中沒有值勤率百分百的滾石,提醒後才發現有誤。
返家途中
值勤結束,借用探索館前的Ubike,朝太陽回家的反方向往平常搭車地點大雅公園,看到兩件值得記錄的事情。首先途中看到農民正使用耕耘機整地,田裡面充斥無數的不速之客,趁機捕食攪動土壤進行整地過程,出現的各種可口的昆蟲美食。這些不速之客包含黃頭鷺,小白鷺,中白鷺,白尾八哥,家八哥等田間常見的鳥禽。夕陽灑落在這些物件上所構成的唯美畫面,讓滾石忍不住駐足許久,也拍了不少的畫面。
抵達大雅公園看見有樹木被鋸掉,滾石趨前查看是否為觀察多時但一直查不出其名稱的植物。從發現迄今至少經歷過兩次開花過程,這也是會注意到它的原因。落葉後開漂亮的黃色花,樣子與黃花風鈴木、木棉等類似,但就是遍尋不著它的芳名。發現受害者是這兩株仰慕已久不知其名植物的鄰居,既然來了就看看它的狀況,發現上頭有蹦開的果實,非常類似木棉,地上也有一些掉落的果,果內確實充斥不少的棉絮,果然是類似木棉的植物,總算看到一個可以辨認的新特徵,剛好上頭尚有一朵慢郎中花與花苞,可以增加辨識的機會。不料回家還是費了很大的勁才查出的名字是彎子木 科的「彎子木 」,好奇特的名字,原來它的種子真的是彎彎的,很可惜傍晚撿拾落果實有看到黑色種子,但沒有剝開來查看,下次值勤時希望還有機會看到它,這又增加了執勤的動機。
回程雖然沒有去程的精彩,但看到農民辛勞與富庶的生活意象,以及解開困擾多時的謎團也是滿滿的收穫。
回到家踏進院子,手錶的數字清楚標明剛好是十二小時前踏出家門,真是收穫滿行曩的一天。
任何一位付出心力擔任志工者都會有所得,起碼可以獲得快樂,因為助人是快樂之本。至於收穫內容則是因人而異,喜歡生態與以BMW(Bike, Mountain, Walk)到處趴趴走的滾石,可以趁這個機會付出與獲得無數倍的回報。
後記
寫了二百萬字的長篇小說《故鄉面和花朵》[1],獲得茅盾文學獎與法國文化部授予的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的中國著名小說家劉震雲,在CCTV製作的紀錄片中談到關於這部作品的有趣內容。這部作品內容非常精彩但是太長了,應該很少人會從頭到尾完整看完。他提到有朋友告訴他「這部書有二個半人看過,一個是劉震雲,一個是編輯另外一個是傻子看了一半」,說的真是太傳神了。在學校服務期間,研究與寫論文也是必要的任務,同僚間偶爾會開玩笑談到自己寫的論文只有作者本人與審稿者完整看完,跟上述說詞不謀而合。
朋友間分享的訊息,大多數是簡短的言詞一眨眼就可看完,滾石喜歡分享長篇大論,這是最不討喜的內容,久而久之他也就不太分享。
參考資料
- https://youtu.be/CRacL3mm040?t=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