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異見的力量
![]() |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
少數服從多數,多數決,.....是現代人的「共識」,但「共識」也可能掉入「一言堂」的迷思。
柏克萊心理學教授查蘭‧內米斯,於2018年出版一本關於「異見」(Dissent)的著作,探討它可能潛藏的缺失。作者藉由書中論述,說服讀者不要壓抑異見。
本書探討人如何決策與判斷,特別是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影響的來源可以是多數人的共識,或少數的異見(dissent)。
作者認為共識可能的危害在於,不論我們是否與多數人持相同意見,它都會改變我們的想法。不過,少數人的異見也會影響我們,但迴異於共識的影響,需要更多時間、論述與鋪陳。
作者在前言中以一件造成多人傷亡的真實空難事件,點出共識的迷思與危險性。
一架準備降落的班機,機組人員聽到機外出現異常聲音,簡短討論後的共識是先找出原因再降落。飛機在機場附近上空盤旋,眾人努力尋找可能的肇因,卻忽略燃油隨時間流失的危機,最終燃油耗盡,飛機墜毀在離機場六英里遠的地方。
飛機於傍晚6:15墜毀前13分鐘,駕駛艙內的飛航工程師說:「大約還有三千磅燃油,就這麼多了」,一分鐘後塔台詢問燃油狀況,機長回復三千磅。
這是有別於盤旋並找出問題共識的異見,然似乎沒有人對於這個異見有意見。
最主要的原因是「燃油存量與飛航時間的關聯」!
三千磅燃油,不同的飛機有不同的飛航時間,小飛機可能可以飛一個小時,這架失事的飛機只有十來分鐘!
最了解這個關聯的航空工程師沒有轉換為更具有資訊的時間單位,讓機組人員更易發現迫在眉睫的危機。
其他人也沒對這個油量可以盤旋多久提出異見,導致這個明顯可以避免的危機,卻真實地發生。
本書的論點迴異於其他強調多數判斷優越性,或鼓勵團隊合作、獎勵共識、對異見冷處理的論點。
社會影響探討他人的信念與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簡單來說是說服。
異見就算不正確,仍有兩個好處:
- 打破追隨多數的盲從現象,當共識受到挑戰時,人們比較會獨立思考;
- 能刺激更多元,較少偏見的想法
作者在關於陪審團決策品質的研究發現,當有反對聲音出現,決策就會改善,當陪審團中有人提出不同見解,其他人就會考量更多狀況,並用不同角度審視案件。
共識 VS 異見
- 異見促使人們尋求更多資訊,納入更多考量,激發思考不同立場的優缺點。
- 共識讓視野變得狹隘,異見則擴大視野,兩者都會影響決策品質,這卻與當今主流的認知背道而馳
- 共識讓意見趨於一致,團隊決策出現團體迷失(groupthink),間接造成怯於表達異見
- 挑戰別人提出不同的意見,需要勇氣與堅定信念,因為別人可能會不高興。
- 相較於多數人,少數人更需要說服技巧,以說服多數人。
作者引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名言:當你發現自己站在多數派這一邊,就是該停下反思的時刻了!(Whenever you find yourself on the side of the majority, it is time to pause and reflect.),作為前言的結語。
作者不認同腦力激盪過程,「不要批評其他人點子」的規則很不明智。對於這點我有不同的意見。
腦力激盪的這個規則是希望參與者,在產生點子的過程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想,盡可能提出各式各樣的點子。若這個階段有人提出異議,可能會中斷思考過程,也可能會讓被批評者不敢提出可能被批評的點子。
下一個階段才逐一檢驗每一個點子的內容,這個階段才仔細檢核每一個點子的可行性與適用性。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人總是不喜可讓思考更縝密周全的相左意見。
異見不是發牢騷或天馬行空胡謅,它要發揮作用的最重要條件是真實不虛,所提出的不同意見必須是最接近真實者或最有效者。
異見也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的表現,網路時代這種能力更形重要。不論是LINE, FB或其他社群媒體充斥各種似是而非的假訊息,批判性思考是辨別的基本功之一。
養成這種能力,較可出現異於共識的異見。
胡適「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也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的態度。
批判性思考當然不能流於為反對而反對的批評,是深思熟慮過後的批判,以自身專業或已知事實為基礎的批判或異見。
提出異見後,接著要說服多數者認同這個異見。
不過這有點弔詭,若異見最後變成共識,那這個共識會比被推翻的共識好嗎?
會有其他的異見來挑戰這個從上一個異見變成的共識嗎?
這樣會陷入遞迴(recurrence)而無止盡地修正嗎?
理論上不會,真理越辯越明,越經過思考會越周詳。
參考資料
查蘭‧內米斯(CHARLAN NEMETH)著,王怡棻譯。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天下文化。2019/03/29。
In Defense of Troublemakers: The Power of Dissent in Life and Business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南庄東河村知性之旅
摘要
幾經波折,登山嗜健客走讀四十二分山終於可以成行,也體驗另類的走讀經驗。
以O型方式走訪位於南庄鄉東河村四個800公尺左右的小山頭:
- 橫屏背山
- 食水窩山
- 四十二分山
- 四十二分山東峰
早上八點鐘從竹37縣道旁的玫瑰山行出發。
離開最後一座山頭,中午十二點整剛好步出柳杉與福州杉混種的林場,恰好開始下雨。
戰戰兢兢地緩慢走下濕滑陡坡,雨勢逐漸變大,不得不拿出雨具。準備繼續踢產業道路回停車處,瞥見左邊民宅屋簷下似乎可躲雨,且可以順便用午餐。
沒想到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雷雨關了二個半小時,也聽屋主邱先生敘述當地的故事。
大約三點半回到停車處。
這個輕鬆的行程,卻有數個驚喜的體驗與收穫。
路況
從玫瑰山行到產業道路終點將近二公里路段,路邊林蔭茂密,遮陰效果很好,也因此日照時間不長。
這個季節雨量豐沛,過了碧絡角花園後,一路幾乎大約15%的連續上坡,非常濕滑的路面,很少在產業道路走得那麼不踏實,還需要靠登山杖方可小心翼翼地往上。以今天早上稍微出太陽的天氣,上坡都這麼吃力,下坡更為危險。
產業道路終點,左邊下切往橫屏背山,右邊往四十二分山。
這些路段位於稜線上,沿途植被茂密,步道沒有任何人為設施,只有少數路段有繩索,是容易行走也不太會迷路的步道。
離開四十二分山東峰,穿越柳杉與福州杉交雜的林場,回到另一條產業道路。其中一小段也是非常濕滑。過了躲雨的民宅後,即便大雨過後下坡也不至於沒安全感,這也是一段不長的路程。
回到竹37縣道就不用贅言。
若扣除二個半小時躲雨,總行程大約為五小時,里程大約九公里。
撇開路面濕滑危險不談,這個行程屬於輕鬆,也不會有太大危險性。橫屏背山路步道設有救援樁,產業道路終點為編號12號。
觀察的植物
柳杉、福州杉、野牡丹、玉山紫金牛、白鶴蘭、九節木、台灣山桂花、芒萁、冷水麻、山月桃、馬告、油桐、肖楠、孟宗竹、桂竹、五葉松、腎厥、觀音座蓮等,沒有特別的植物。
生物
沿途沒遇到太多鳥類,捕捉到大冠鷲飛行英姿,聽到繡眼畫眉、五色鳥聲音,看到紅嘴黑鵯身影。
蝴蝶倒是不少,清楚捕捉到白條斑蔭蝶與金鎧蛺蝶身影。
走讀紀錄
南庄鄉東河村位於新竹北埔與苗栗南庄交接處,主要溪流是大東河,北邊與北埔接壤,西邊緊鄰五峰鄉。
往北的主要道路是竹37縣道,今天的活動範圍在道路西側。
「四十二分山」 很奇特的名字。在民宅躲雨過程,曾詢問屋主邱先生為何這座山頭稱為四十二分山?
他聽到這個地名,手指向正前方說,喔,這個地方在那邊,不清楚為何用這個地名。很納悶追問,四十二分山不是在正後方的山頭嗎?他沒回應。不好意思追問下去。
查詢Google地圖在離東河村不遠的北埔鄉境內,北向主要道路竹37縣道旁有一地名為四十二份,邱先指出的方向無誤。
從教育部電子報「閱讀越懂閩客語」 專欄[1]得知,台灣很多地名跟當地產業有關,北埔地區的一些地名跟當地樟腦產業有關。頭寮窩、二寮、四寮坪地名代表當地有樟腦寮;九份仔、三十二份、四十二份等,以當地煮樟腦的灶數來命名,十灶為一份,四十二份表示有420灶,應該是很大的樟腦寮。
大家熟悉的九份,在金礦業興盛前,是以採樟煮腦業為主。按照上述的說詞,九份在該年代有九十口樟腦灶,以份為單位計算則為九份,久而久之演變為九份地名。
「四十二份」旁邊的山頭稱為「四十二分山」合情合理,如同大家熟悉的台北「劍潭」,旁邊的山頭稱為「劍潭山」般。
如果上述說詞合理,那應該稱為「四十二份山」比較合理。
私有林地
今天活動的範圍幾乎是私有林地,大出乎自己意料之外。
總認為造林地都是國有地,特別是種植柳杉的林地。
細想也沒錯,國有林地哪有那麼多。查詢林務局相關資料,台灣森林總面積中,以國有林地52%最高。因此看到的森林地區有一半是私有的。
制約印象總認為私有地都是有開墾種植經濟作物的,例如台中地區的柑橘、枇杷、柿子、檳榔、桃李等,或竹子等。原始狀態的次生林或林地,都是屬於國有地。
對於今天走訪的南庄東河村,民眾種植的柳杉林或福州杉林,就是當地人的經濟作物。
一開始跟邱先生聊天時,認為他家後方剛徒步經過的一大片林地都是國有,直到請教他主要作物為何,他回答種杉,才知道後面這一片山林是他家的,是有權狀的,不是跟林務局承租的造林地,才得知這種狀況。
即便是如向天湖等主要是原住民居住的區域,仍然有私有地,也有原住民承租國有林地。
聊到為何不種植一些果樹類的經濟作物,邱先生的經驗是這裡獼猴太多,種果樹牠們會幫忙採收。最討厭的是他們只啃幾口就丟棄,讓果農血本無歸。
附近仍零星有種植經濟作物,園主就必須採取防範措施。例如原住民會種植水蜜桃或甜柿,為避免他們做亂,通常會採取擒賊擒王的手法,對猴王下手,以達到嚇阻作用。
大面積種植柳杉似乎較常見於新竹苗栗地區,他告知竹苗區域才可取得柳杉苗。
他告知南庄當地一位做柳杉種苗買賣的商人,搭華航飛機到日本採買種苗,卻遇到名古屋空難而喪命。查詢該事件,得知該事件發生於1994年,距今約三十年,正是邱先生家種植柳杉的期間。
邱先生告知廠商收購價格,一才大約十幾元。商人尚需雇工(原住民)伐木、搬運、裁切等。伐木工資一天至少要兩千元。
柳杉跟福州杉相比,柳杉的價值較高,可以做家具或建築材料,而福州杉大概只能做建材。
台灣俗稱木材材積的單位才為1台尺(長)X1台尺(寬)X1台吋(厚)=30.3cmX30.3cmX3.03cm。
從木工廠(https://woodenfactory.no31.tw/)得到下列訊息:
柳杉板材
三面清毛料,10尺x 14.5cm x 3.6cm:816元。145元/才。
毛料,10尺 x 3寸 x 6分:147元, 81元/才。
最後售價跟最初成本還是有相當差距,中間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頗多。
台灣曾種植罌粟
東河村是典型客家聚落,住民都是客家人。
這裡在日據時代是種植茶樹,更早的清朝時期則是種植罌粟!很訝異聽到這個說詞,再三確認確實是提煉鴉片的罌粟。他的家族定居在此已有數百年,他應該是從長輩口中得知這件事情。他說當時鴉片並不是毒品,是做為藥物,而且似乎大部分運回中國。
查詢資料,台灣早期確實有種植罌粟的紀錄,推估可能是荷蘭人引進的。
日本佔據台灣後將原本種植罌粟的土地變成茶園,後來再為種植林木。
真的很驚訝台灣曾合法種植罌粟提煉鴉片。
黃狗全程陪同
剛徒步沒多久,一條體型龐大的黃狗出現在後頭,原本有些擔心會咬人,觀察一陣子發覺沒有敵意,只是跟著蹓躂罷了!從頸部掛項圈看來,應該是附近居民養的狗,雄狗比較喜歡到處蹓。
產業道路終點為橫屏背山與食水窩山分岔點,不論往哪個方向均會進入原始路面。
不希望狗跟著進入後迷路,因此柔性驅趕牠離開,有人帶著一同遊玩,哪能那麼容易放棄,只好讓其跟在後頭。嚴格說來可能有一半的時間,牠都是在前頭帶路,有熟門熟路的感覺,顯然這不是頭一遭跟在人屁股後面進入林內。
看著牠忽而在前頭,忽而掉在後頭的景象,想到德國股市大師科斯托蘭尼的「遛狗理論」,提到狗與股市的對比。他形容股市像狗,實體經濟是遛狗者。股市太熱脫離實體經濟,如同狗跑到主人前面般,狗終究會回到主人旁邊,股市也會修正到合理的價位。
因為殿後所以不太清楚牠領先時的行為,根據夥伴告知,牠偶爾會朝可能有竹雞或山羌的方向追去,不過毫無所獲,給隨行的旅人一點樂趣罷了。
一路跟隨到離開林道,也跟著在民宅躲兩個多小時雨。
牠沿途以尿液標記領地範圍,即便在民宅屋簷下躲雨,也標記好幾次。因沿途標記多次又沒喝水,躲雨期間只做出抬腿的標準動作,但根本沒尿可用。
一到民宅猛喝水盆內的水解渴。經過兩個小時的醞釀,臨去秋波的一泡尿起碼有好幾百CC,直接噴在牆柱上,真是很不好意思,還好主人沒看到。
離開後回到產業道路,偶爾經過民宅聽到裡頭傳來狗吠,不知死活般侵門踏戶理論去,還好稍後總是可以現身背後。
也追逐幾次往來車輛,其中有一次久久未回,原先以為是遇到主人車子跟著回去,過一段時間還是出現。
接近停車處不遠處,牠又追另一輛車子,這次就不再現身,大概主人家就在這附近。原先還擔心若一路跟到停車處,該如何驅離牠。
除了曾經走阿白縱走,夥伴帶一隻狗全程跟團外,這是第二次旁邊有狗一路伴隨,老實說還不錯。
先民入山狩獵或採集,總會帶著狗隨行,不只可以幫忙狩獵也提供安全協助。
狗到處亂竄打草驚蛇,遭蛇吻的機率也會降低。
不過若想觀察生物那就不好,打草驚蛇也會嚇跑其他想觀察的生物。
這次行程大多數時間殿後,已經沒有太多機會觀察到容易受驚的生物,牠亂竄沒太大影醒。
因為家裡的狗是母狗,所以身上有狗的味道,牠三不五時會聞自己的褲管,顯然查覺到異性的味道。
回到家,狗一靠近身體,也聞了許久的褲管,顯然一樣也察覺主人身上有異性的味道。
狗的嗅覺、聽覺與靈敏性,確實會讓徒步過程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很特別的健行經驗。
天有不測風雲
氣象預報今天苗栗地區好天氣。
早上的天氣也確實如氣象預報,還有點擔心會不會太熱。
沒想到十點過後,天氣似乎逐漸轉變,十一點過後出現山嵐,海拔不過八百公尺,看起來似乎不妙。
離開最後一個山頭,感覺到零星落雨。
不久離開林場回到產業道路,雨勢逐漸變大,又過幾分鐘不得不穿上雨具。
還好旁邊剛好有民宅可以躲雨。
邊躲雨邊吃午餐,也邊滑手機查看雷達迴波圖,苗栗地區只有東河村週邊一小片水氣,估計午餐吃完雨也停了。
吃完午餐,感覺雨勢不僅沒變小反而變大,再度看氣象資料,喔喔區域變大且出現紅黃色,表示水氣逐漸累積。心裡頭還是認為下不久。
過了將近一個小時,雨勢持續且隱約聽到悶雷聲,打雷嗎?
雷聲愈來愈明顯,閃電也伴隨出現,而且聲音逐漸逼近。
有幾次雷聲近到狗都嚇得跳起來!
糟糕,原本預計一段時間雨仍未停歇,就冒雨離開,打雷就萬萬不可。
雷雨持續將近一個小時,才逐漸緩和。
從進入民宅到離開總共待了兩個半小時,真不是普通的久。
非常幸運,回到產業道路才下雨,而且剛好有地方可以躲雨。
離開民宅,沿途可以看到剛剛這一陣豪雨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山澗水,零星落石,路邊植物傾倒等,頗為怵目驚心。
回到竹37縣道,車子經過時駕駛還關心雨下這麼大怎麼還爬山!
這個經驗聯想到前些日子,飛龍瀑布發生數名參加溯溪活動者發生意外的事情。
當天的天氣跟今天有些雷同,天氣預報好天氣,出發時也是好天氣,卻在當地突然下起大雨。
夏季天氣型態變化迅速,戶外活動總是小心為上。這個季節,好發生午後雷陣雨,戶外活動最好能盡可能避開這個時段。例如早點出門早點回到安全點,以登山健行而言,過午至少已經在回程路上。
參考資料
- 教育部電子報「閱讀越懂閩客語」 專欄。https://language.moe.gov.tw/readminke/電子報_閱讀閩客021期(客).pdf
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葉聖陶:怎樣寫作
![]() |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局 |
整理書櫃看到一本葉聖陶談如何寫作的書籍。
薄薄一本,很討喜的份量,翻了幾頁得知是大陸作家,不同的觀點值得參考,因而借閱。
看著看著,感覺有些奇怪。
書末內頁介紹出版社出版的相關書籍,其中兩本是本書作者跟朱自清合著,而且本書作者是第一作者。
朱自清的《背影》曾經出現在教科書,所以他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作家,怎麼會是第二作者?
納悶歸納悶,沒太多意見與想法。
繼續翻著翻著,幾乎每篇文章末了,都出現該篇文章原始發表時間與出處。大陸人,出處是在中國的文壇刊物是很正常的,問題是原始發表日期都是在195x, 196x,....,也就是幾十年前發表的文章。奇怪了,怎麼會如此?
回到封面內頁作者介紹的篇幅,終於明白了,他出生於一八九四年,卒於一九八八年,活了九十四歲。
繼續查朱自清的資料,朱自清比作者晚四年出生,卒於一九四八年,活了五十歲。
所以朱自清是作者的晚輩,而且比作者早四十年過世。合著的書籍,長輩掛第一作者合理。
文章原始發表時間的年代再清楚不過了,此時正是作者創作顛峰之際。
搞懂來龍去脈後不禁啞然失笑,真是糊塗讀書不求甚解。
文壇老前輩的寫作技巧分享,當然非常有參考價值。談談他的幾個觀點。
他認為文章不僅要能閱讀,也要能聽得順,也就是用說的也通順。
換言之,文章要讓讀者閱讀時,如同聽的那麼順那麼自然。
閱讀武俠小說會有這種感覺,很口語化看起來非常順,越看越想繼續看下去,如東西好吃「越吃越順嘴」般。
這也是自己常使用的技巧。
不方便使用紙筆或鍵盤輸入方式寫作時,使用語音轉文字APP,以口語敘述方式轉乘文字紀錄,稍後再潤飾內容與調整結構。
文章寫完,有時用看的會累而且容易出現盲點,特別是幾千字的篇幅更容易出現上述情形。
將文章轉成網頁形式,例如部落格文章,再透過瀏覽器所提供「大聲朗讀」功能,聽一遍逐字稿念出的內容,可以很容易發現文章是否通順,也容易發現錯誤。
他也提到文章要想清楚了再寫,這是必須要養成的好習慣。想清楚後寫出來的東西,讀者能充分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
作者所處的年代,這個習慣比現在更重要。那個單純紙筆寫文章的年代,一但落筆在紙上寫出文字,要修改不是很方便,更何況是結構不順需要大編修時更麻煩。
現在的文書處理軟體太方便了,任何的修改行為都可在彈指之間完成,這也造成包括自己在內的一些人,尚未構思清楚文章架構,就劈哩啪啦地敲起鍵盤,反正錯了修正很方便。
作者認為寫文章跟演講類似,都有個中心主題,內容不可偏離這個主題。不像聊天可以天南地北,東扯西扯,將一堆不相干的內容全扯進來。文章內容要前後呼應,運用起承轉合的鋪陳,如同讓人聽得津津有味的演講般,讓讀者願意持續地閱讀下去。
參考資料
葉聖陶。怎樣寫作。香港中和出版。2022。
理性行為
凡事以理性思維考量,結果也會是理性的結局嗎?
昨天下午板橋發生一件不幸的意外事件,一位女大學生等候公車時,被禍從天降的冷氣砸中,失去寶貴生命。
觀看媒體提供的候車亭畫面與監視影片,該公車站設有候車亭。候車亭設置在靠近馬路邊,受害者靠近大樓側。估計該冷氣是從十七樓筆直落下,剛好砸中靠近大樓外側的受害者。
馬路如虎口,現在人手一支手機,公車族皆會安裝公車即時動態APP,例如台北或台中等公車。候車者的習慣通常會離路邊比較遠些,一來方便公車即將到站者上車,一方面遠離路邊減少被撞或吸收汽機車排放廢氣的機會。選擇這個位置等候公車,算是理性的行為。
沒想到卻因此遭受飛來橫禍。
時間往前一些,造成現在交通單位重罰未禮讓走斑馬線行人的主要導火線,是一家三口綠燈走斑馬線過馬路,卻被公車撞成家破人亡。綠燈走斑馬線過馬路,是最理性也最安全的橫越馬路方式。
理性行為的結果未必一致。
二十多多年前看到一本柏克萊教授Stuart J. Russell,所著的一本著名AI教科書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AIMA),他舉一個例子討論理性(rational)這件事。事隔多年詳細文字無法一一記得,內容大概如下:一個準備步行過馬路的行人,左右查看均無來車,因此很放心地過馬路。此時在其上空數千英尺高空飛行的貨機艙門突然開啟,一些貨物掉出,恰好砸中正橫越馬路的行人。這個行人是理性嗎?橫越空無一車的馬路是理性的行為,但不幸地卻被飛來橫禍砸死。
這個虛構的例子,卻與上述兩個真實案例那麼雷同!
有人會說這是孽緣,也有人說這是機率,總之人生旅程總是有一些無法用理性思考可以避免的災禍。
每每從媒體或他人口中得知這種訊息,總覺得非常難過,也想到可以平平安安過平凡生活,就是最大的福報。
當然還是要持續以理性的態度過生活。
話說回來,大樓外牆還真的是危機四伏。特別是大樓外牆的磁磚或石板,脫落的風險跟大樓存在的年份成正比。
在高樓大廈櫛比鱗次的都會區,待在室外應該養成習慣抬頭看看高處,以便察覺可能存在的風險,降低發生意外的機會。
再談談早上遇到一件有點關聯的例子。
大清早騎車出門,在一個主要幹道口等候紅綠燈,旁邊一位步行民眾突然發出急促的喔喔聲,朝他面對的方向望去,原來是一輛接近左轉等候區時,車頭距離前方一輛小客車僅咫尺之遠。不知大卡車司機沒聽到或不理會他,沒有任何反應。
他因而轉向自己說,這輛大卡車太危險了!以大卡車駕駛座那麼高,視野角度跟在側邊的我們不同,司機應該有留意到前方的小客車。
小客車司機從後照鏡看到的景象,應該會有壓力,卡車車頭感覺已經貼到車屁股了!
大貨車駕駛很常有這種習慣,會逼得很近,讓前方車主有壓迫感。車子無法再行駛,停遠些不會影響整個行程,卻不會造成前方車主壓力,也不會讓旁邊民眾虛驚一場。
若後頭一輛砂石車高速衝撞這輛大卡車,前方小客車肯定也會遭殃。
再回頭看理性的三個例子,若:
冷氣安裝工人,放置冷氣前再仔細確認一次;
公車司機轉彎時放慢車速,且更仔細確認斑馬線狀態;
飛航人員起飛前,再度確認飛機的狀態
肯定可以降低無辜民眾理性行為下,得到非理性結果的機率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不可不知的高山安全知識
王士豪醫師喜歡爬山,1999年打算爬奇萊東稜,卻在奇萊北峰被海鷗直升機救出。服役期間恰好在海鷗救難單位,得以當面向當年的救命恩人道謝。
2001年實習期間,從醫學期刊的高山醫學前輩文章,認識高山症的種類與病理機轉,也確認爬山過程,原先以為是感冒的症狀,其實就是高山症。
一頭栽進這個事業與興趣兼顧的領域。
在國際相關其刊發表一系列高山症相關研究。
並極力奔走引進PAC高壓艙,讓急性高山症發作時可以即時獲得援助。
王醫師在書末的幾篇文章中,有幾段真正熱愛山岳且深經百戰者才有的體認,也唯有擁有相似的經驗者才能感受的話語:
平安下山,才是真正登頂成功
山永遠都在,命只有一條
風雨中撤退,比風和日麗登頂更難
認識高山症
高山症:一天內從平地上升到2500公尺以上高海拔地區,所產生的身體不適症狀。
高山症分三種:
腦部病變:高海拔腦水腫HACE,宿醉、神智不清、走路歪七扭八。
肺部病變:高海拔肺水腫HAPE。病人休息或睡覺時仍氣喘吁吁,心跳很快,甚至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和胸口不舒服,有如剛全速衝刺跑八百公尺,剛停下來的前三十秒模樣。兩個很好辨認的特徵:莫名其妙沒力氣,休息卻像剛跑完步般累。高山肺水腫的呼吸困難有個重要特徵:躺著比較嚴重,坐起來會比較舒服。
高海拔腦水腫的前驅症狀:急性高山症AMS,噁心、嘔吐可能是急性高山症指標,也可能是高海拔腦水腫初期指標。
本土高山症研究發現
- 台灣高山症發生率36%
- 過半數的山難為有傷病患,凸顯野外急救教育重要性
- 高山症好發於春秋,爬山專業度高則發生率低
- 爬升速度愈快,愈易發生高山症
- 先做高地適應可減少高山症
- 熱門高山路線中,合歡山急性高山病的發生率最高
- 血氧數值無法預測急性高山病
兒童登高山有三個發現
- 兒童登玉山,高山症發生率高達59%
- 體適能太差、肥胖,是高山症高危險群
- 男孩發生率高於女孩
登山者若出現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若沒有立刻下降高度,可能在6~12小時內死亡。
根據研究威而鋼可以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對於已經發生者,治療效果不怎麼好。
因為藥物作用區域的緣故,威而鋼無法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與高海拔腦水腫。
劑量為半顆(50mg)
高山症標準治療用藥:類固醇+丹木斯
威而鋼不適用於兒童
高山症預防方法
非藥物
- 登山過程善用山莊與山屋適應高度,盡量不要快速上升海拔高度,例如單功容易引發高山反應。
- 登山前一天先在中海拔地點過夜再出發
- 攀登高山前,先到安全適合的高海拔地點住宿三個晚上,讓身體記住高地環境。記憶大約有三個月效果。
- 立即下撤是處置嚴重高山症最高原則,下撤 下撤 下撤
藥物
預防或治療急性高山病、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的常用藥物:
- 利尿劑,商品名為單木斯
- 強效類固醇,救命丹
- 緩慢釋放型阻斷劑
- 解熱止痛藥,普拿疼的主要成分,用來緩解症狀。
- 根據王醫師的研究,紅景天無助於預防高山症
上山容易下山難,特別是單攻行程,高山症好發於下山階段,若產生高海拔腦水腫,造成走路不穩,可能會造成跌倒或墜崖。
世界很多登山專家,都是在下山階段因為耗盡體力而過世。
王醫師建議,在高海拔地區若要走12小時以上的行程,建議在第四、六小時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若發現有高山症症狀,應該提早折返。
王醫師的親身經驗,失溫時會產生幻覺或異常動作。
- 當基礎體溫低於攝氏三十五度時,可能會反而覺得不怕冷。
- 一般人認為冬天容易失溫,然因為有所警覺,反而比較不會出事,春秋兩季反而容易因為輕忽而造成失溫風險。
- 正確穿著是預防失溫的重點。衣服採用三層穿法,由外而內分別為阻隔層、保溫層、排汗層。褲子選擇聚酯纖維材質。
- 任何時候爬山,都要朝會碰到下雨的方向準備。
- 背包內放置一套保命衣,乾的中層保溫與內層排汗衣服及褲子,而且要確實做好防水措施。
- 絕對不要穿棉質衣褲,特別是牛仔褲牛仔衣。
- 失溫最快三小時可奪命,且不只高山有失溫風險,即便是郊山也可能失溫。
防止失溫十八個要點
(1)春夏秋最危險
(2)中心溫度低於三十五度便是失溫。一般體溫計最低量測溫度為三十五度,因此不要用體溫計判斷,要用患者當下的身體表現判斷。
(3)瑞士失溫分級系統,將失溫狀況分成0~5級,其中顫抖與是否需要他人照顧是兩個判斷重點。一旦進入第二級失溫,死亡率就非常高。
第零級:中心溫度大於三十五度,寒冷、非失溫。身體表現:劇烈顫抖、意識清楚、身體功能完好、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第一級失溫:中心溫度介於三十五度~三十二度之間。意識清楚、顫抖減少、身體功能下降且需要他人照顧。
第二級失溫:中心溫度介於三十二度~二十八度之間。意識模糊、停止顫抖。
第三級失溫:中心溫度介於二十八度~二十四度之間。失去意識。
第四級失溫:中心溫度介於二十四度~十三點七度之間。外觀看起來近似死亡。
第五級失溫:中心溫度低於十三點七度。必定死亡,無法回復。
(4)注意顫抖三步驟
顫抖是身體自救反應的肌肉活動,藉此產生熱量。
「感到寒冷」:中心溫度介於三十七度~三十五度之間。開始顫抖。
「非常寒冷」:中心溫度大約三十五度。顫抖高峰期。
「減少顫抖」:中心溫度低於三十五度。顫抖逐漸減少,身體機能下降,需要他人照顧。
(5)失溫處置要點:
- 確保救援者安全,不要增加失溫人數。
- 阻斷「傳導、對流與蒸發」,換掉濕衣服穿上乾衣服,必要時分享體溫。
- 適時補充食物與飲水。
- 意識清楚且不會嘔吐的病人,給予可暖身的飲料,例如薑茶。
- 避免喝酒。
- 盡快下撤與求救。
(6)嚴重低溫專業處置要點:喝溫水、溫水瓶置放於腋下、大腿與頸部等主動體外回溫。換乾燥衣服、移到溫暖處等被動體外回溫。
(7)高山意識改變有可能是失溫
(8)高山症跟失溫可能同時出現。先處理失溫,再下降高度。
(9)失溫最優先的處置是讓體溫恢復正常。
(10)脫離寒冷環境、找遮蔽、下撤都有幫助。
(11)失溫沒有處置不會變好,只會更糟,一定要立即處置。
(12)失溫可補充溫糖水。
(13)加壓艙無法治療失溫。
(14)嚴重低體溫勢必盡快下撤。
(15)預防失溫救命五招:危邦不入、完善的裝備、失溫早期察覺、備用衣服必須準備、隊友相扶持。
(16)必備保命衣。
(17)保命避難帳、超大垃圾袋。
(18)確保不失溫是登山者的責任。
根據研究,高山症反應跟年齡成反比,年紀越大反而越不容易出現高山症。
十一~十二歲:59%
十八~六十五歲:36%
六十五歲以上:10~20%
處置高山症四大黃金定律:
- 高山上的任何病症都先假定為高山症進行處理,直到證明為別的疾病為止。
- 出現高海拔症狀千萬別繼續往上。
- 若病情惡化,或無法腳跟對腳尖走一直線,必須立即下撤。
- 不讓高山症患者落單。
資料來源
王士豪。瘋高山: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高山紀行大公開,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康健出版。6/26/2019。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大自然律動
112/7/10 |
112/7/10 |
112/7/10 |
大自然的律動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一個星期的時間,可以從大量葉黃飄落的景象,
轉化為滿滿生機的滿樹新葉,
這種景象不定期有機會遇到。
低海拔地區隨處可見的台灣原生植物雀榕,會不定期上演這番美景。
但,
有機會遇到也不見得會留意;
留意到也不見得會留下畫面;
留下畫面也不見得會記下心中感受。
很高興仲夏期間連續兩個週一的清晨,徒步豐原公老坪北坑產業道路,在某一髮夾彎處,欣賞到大自然律動的奇景。
大地律動來自於存在於此的萬物。
生物的律動遠快於非生物的物質,因而可看性更高。
人是生物圈的一員,醒著的時刻,特別是晨間張開眼睛那一剎那,可以感受到身體的律動,這是大地律動的一環。
走入人群,感受到更大的律動,都會間人類活動引發的律動更令人眼花撩亂,甚至產生厭煩程度,例如上下班汽機車流與瀑布。
走入郊外與荒野,感受到更多元更無窮的律動,這就是生命的樂章。
無論生命的樂章如何生動,如何浩瀚,皆需要用心感受。
117/7/17 |
117/7/17 |
117/7/17 |
117/7/17 |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走讀虎山
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走了一趟位於苗栗泰安的虎山。
沒看到老虎,倒是在水雲吊橋前與半途,各遇到一群猴子。
路程
去程
07:20泰安溫泉停車場
07:40邊走邊欣賞虎山雄偉英姿與燦爛朝陽,花20分鐘過水雲吊橋到登山口
10:30抵達三角點
回程
10:40離開三角點
12:40抵達登山口,中間花一些時間在7號救援樁旁山澗,拍攝饒富意境的水景,好難得看到水量不大卻富有詩意的水景。
水雲吊橋海拔大約六百公尺,虎山三角點標高一四九二公尺,算是中級山的初段班,落差將近九百公尺。
從吊橋到三角點大約3公里,單趟行程大約3小時。
步道狀況
路徑明顯,沿途總共設置八個標號碼的救援樁。前五個比較密集,六與七之間屬於腰繞較為平緩路段,因此距離頗長。
過了七號開始陡升直到三角點的稜線。大約距離三角點八百公尺處設置第八號救援樁。
整個步道保留非常大的自然度,沒有太多的人為構造物。在容易滑倒的陡坡,使用客土袋疊出階梯狀踏腳處,有別於一般使用的木地板或仿木地板等,感覺更天然。
7號救援樁過後一路陡峭山坡,熱心民眾架設不少繩索,數量適中且確實提供安全協助。
除非漫不經心或邊走邊聊天完全未留意路況,否則不至於走岔路。
步道前半段完全沒有布條,偶爾可見到少數年代久遠尚掛在枝頭的殘缺不全者。後半段沿途出現由少數一兩個團體所設置的布條,對自己而言極少數有作用,其餘大部分皆是多餘。登山團體不須用這個方法增加知名度,當心如稍後將談及的「人設崩了」,被山友唾棄。
走讀紀錄
天氣非常好,一大早天氣晴朗,迎向燦爛朝陽探訪虎山英姿。
但不到十點鐘山嵐開始瀰漫在一千公尺以上區域,在三角點開闊處僅看到白茫茫一片,有點可惜。
前兩次走讀水社大山與加里山,被這兩座前段班的中級山最後路段嚇到。從停車場徒步到水雲吊橋之間,望向左邊可以看見頗有大壩神韻的虎山,山頭垂直陡峭的岩壁,令人頗為擔心無三不成禮,會延續前兩次的經驗。
後半段緩步行走於陡坡,一直做心理建設迎接最後岩壁的洗禮。因為沒特別查看軌跡紀錄的高度,直到前方稜線模樣出現時,心理還狐疑為何還沒看到岩壁,難不成還有另一個山頭?
上了稜線,看到方向指示牌,往左到三角點,往右前往加里山。難道這裡就是三角點的高度?半信半疑地左轉,沿著稜線走不遠距離,一處開闊處出現:三角點在此!
原來剛剛的腰繞,是為了從側邊上來!直接往上攻的點,大概是在5號樁的位置。
生態觀察
整個行程只零星聽到五色鳥聲,與極少數的繡眼畫眉聲音,沒有中級山常聽到的白耳畫眉。上次在加里山步道,沿途皆可聽到白耳畫眉的清脆叫聲。
三角點一出現眼前立刻止步,因為看到一些小型鳥靈活輕快地穿梭在旁邊樹木枝葉間,很勉強地按了兩三下快門,不確定是否捕捉到任何身影。
從其活動姿態與體型判斷可能是綠繡眼。回家檢視取得的畫面,得知是繡眼畫眉,果然跟聽到的聲音吻合。
感覺有點納悶。這個區域除汶水溪外,尚有一條山澗,回程還在某一處小瀑布處,用快門先決拍了一段慢速水流影片。植被也還算茂密沒有如柳杉林般單調,為何沿途只聞蟬鳴,鳥叫卻少聞?
步道前段的林相偏櫸木林,偶爾穿插幾株杉木(福州杉)。中間部分有幾叢竹子,也有一些杉木。後段則偏向雜木林。
大約在八號救援樁附近有幾株蠻大的殼斗科植物,不是很確定是甚麼櫟。
沿途幾乎都可以看到玉山紫金牛的蹤影,尤其是步道前段,幾乎形成紫金牛綠籬。也看到幾株黑星紫金牛,兩者的花有些差異。黑星紫金牛的花為粉紅色沒有斑點。
看到一群非常類似破傘菊的植物,不是非常確認,拍了一些畫面查詢後,仍不確定其身分。透過Google Lens查詢可能性很大,先擺著。
下山沿途留意下坡路況,目光被一個移動的小身影吸引,是一隻不知其名的小樹蛙,它身體顏色跟步道上的枯葉雷同,一個不小心極有可能踩上去,真是好險。
徒步中級山很少看到小樹蛙,大概是沒有其他生物的另類補償吧。
從停車場沿著汶水溪旁步道前往水雲吊橋途中,左右兩邊的景觀,除了虎山英姿與林木蒼翠蓊鬱的景象外,有幾處很大片的裸落岩壁,看起來頗為怵目驚心。汶水溪兩側的山坡大概都是這種地質,豪大雨期間容易造成土石崩塌,讓道路中斷。
徒步在步道間,偶爾可以近距離檢視這些地質。雖然是地質門外漢,但也可以了解這種破碎地質容易造成崩落。估計泥土層應該不是很厚。
山友互動
雖然不是假日,但連自己與同行友人外,總共有十人來此健行頗為訝異,而且都不是學生模樣者。
其中跟一位大姊相遇時,她提到今天真是適合爬山的日子並娓娓道來緣由。步道不會濕滑、出太陽但不會特別熱等,確實是如此。
稍後喜歡聊天的同行友人跟她閒聊幾句,得知先前她曾與其它山友走虎加縱走。她所謂適合爬山日子,應該是跟上次對比的結果。有比較才可以看出差異。
下山途中,大約在7~8號樁附近遇到幾位上行的山友,皆會詢問路程還有多久,換成自己也可能會詢問。遇到看似毫無盡頭的長陡坡,總是會有還要多久的念頭。
山設
最近經常在媒體看到「人設」用詞,了解後得知這一名詞是人物設定的簡稱,動漫或線上遊戲的角色通常是虛構人物,需要賦予如姓名、年齡、個性、外型等基本資料,也就是設定這個虛擬人物,這就是「人設」。
媒體上會將「人設」一詞用在政治或影視人物身上。例如最近MeToo事件讓很多影視知名人物翻車,媒體使用的詞彙為「人設崩了」。
走了一趟虎山,由「人設」聯想到「山設」。
台中市民平常若望向東邊,經常有機會見到層層山巒,比較近的可能是公老坪、頭嵙山或大坑山系,遠處的可能是大雪山系。
山系總是會有山頭冒出頭,居高臨下通常有比較好的展望,從日據時代開始基於土地調查的需要,在這些山頭會埋設稱為三角點的基石,作為測量的參考座標。
遠遠望像山頭,大多數呈現林木茂密的蓊鬱模樣,少數則會特別突出有造型,讓人印象深刻,人們通常也以其造型稱呼之,例如鳥嘴山、觀音山等。
回到剛剛台中市民遠眺東邊山脈的主題,有時會看到一個突出的近似三角形的山頭,若聽到它的名字為「鳶嘴山」,通常的反應是有點像,它的外型確實與猛禽類的鳶有點神似。
它的海拔將近二千二百公尺,是中級山的中高段班,看起來很高聳雄偉。若有機會親上其山頭,接近時的攀爬感受以及立足山頭所給予的感官感受,與遠眺山頭的感覺沒有太大的落差,確實很雄偉。
某些山頭遠望會有震攝感,有令人望之卻步之感。置身其間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虎山行就有這種感覺。
先前加里山三角點的視野,讓自己對於虎山三角點有些期待,抵達三角點卻有頗大的落差。
除了開闊處因山嵐而成為白茫茫一片外,其餘也是被茂密的樹木包圍,完全沒有任何景觀。
這種情形彷若溫柔的巨人般,令人望之生怯,接觸後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當然虎山的感受不是溫柔而是失望。
一個尋常人不太需要「人設」,只需在基本禮教範圍內真實的表現自我即可。
需要「人設」的人,通常是公眾人物或想成為公眾人物,透過「人設」讓給人的形象更符合想要的。若「人設」超出真實面太多,有可能會因此而栽跟斗而崩壞。例如一位德高望重育人無數的績優教師,真實面卻是辣手摧殘幼苗的淫魔。
至於「山設」呢 ? 虎山會因人們給的名號與遠眺的震攝感,跟身歷期間感受的落差,而說成「山設」受損嗎?
不會!
對山來說,不問世間萬物怎麼看待它,怎麼稱呼它,怎麼讚美它,怎麼對它失望,怎麼征服它都無所謂,它未曾吭一句!這全是世間萬物,特別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搞出來的噱頭,不理會也罷!
若人對於外界的風風雨雨,若也是以這種態度應對,那可以說「像山一樣思考!」
最近媒體上出現「太監說」,受波及的某一政治人物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我不是太監,沒辦法回應」,就具有山的高度。
結語
回程友人談及今天的收穫似乎沒有加里山多,從觀察到的生態數量而言確實如此。
但每座山頭每個地景都有其獨特處,若用心感受總會有收穫,也可以引發更多的聯想,進而產生改變人生看法的念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