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AI浪潮的省思

二0二四龍年熱鬧的元宵尚未到來,科技界卻已掀起巨大波瀾,接連幾件大事,讓很多人眉開眼笑,也讓一些人擔憂未來前景。
春節過後台股開盤,台股龍頭廠商台積電,股價一度上漲將近百分之九,收盤仍創下歷史新高點。沒過幾天,另一半導體巨擘輝達(NVIDIA),公布獲利遠優於預期的財報,股價應聲大漲超過百分之十六,成為美國市值第三大公司,僅落後於微軟與蘋果。若將輝達視為一個國家,若將市價是為GDP,它名列名世界第十二名,真是令人乍舌的數字。
這兩家公司共同話題是人工智慧,一個是AI晶片設計公司,另一個是AI晶片製造公司。AI浪潮,將會持續引領世界潮流很長時間。
台股年後開盤當天,AI界另一個重磅訊息,是OpenAI公布圖像生成AI模型「Sora」,它是以圖象生成模型DALL-E為基礎,能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或圖片,生成長達1分鐘的擬真影片。 這則訊息,讓靠製作影片維生者備感威脅。
聯發科技於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 2024)前發布訊息,該公司兩款整合高性能的生成式 AI的高階處理器,有下列三個特點:(一)、根據使用者即時輸入的文字動態產出即時圖像;(二)、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或圖片產生影片,類似Sora;(三)、即時處理正在錄製的人物影像,並生成不同類型動畫風格的影片。參加大會者有機會親身體驗上述功能。
兒子跟自己分享Sora報導,自己回應,對靠繪圖或影像處理吃飯者,是一場夢魘;對於如我等繪圖白癡,是救星。
陳述某些事實時,若同時可以用圖、表格、與文字,普遍認為圖勝於表、表勝於文。例如說明民國四十七年到一百一十二年間台灣人口出生數,用文字說明,表格條列,與折線圖表示,圖形表達方式最佳。
具有繪圖天份者,透過手繪或數位工具繪圖,陳述想要表達的概念,比拙於這項技巧者,具有明顯的優勢。
看到一本主要介紹達文西畫作的書本,他的畫作光蒙娜麗莎的微笑,就屌打古人與來者,更不用說其他的畫作。
達文西密碼,雖非真實事蹟,卻多少透露出達文西不只繪畫拿手,也精通各方面才能,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才華。
除了藝術畫創作外,他也畫了飛行器設計圖、人工翅膀設計圖、戰車、十字弓、自走車、甚至人體解剖圖等與科學技術相關的草圖。後代的一群修士在整理他所遺留的手稿時,曾經發現一張自行車的草圖。有人因此將製個草圖稱為第一台自行車。不過有些疑點,使得代表性不足。
在那個科學與技術大鳴大放的年代,應該有不少跟他一樣對各領域內容感到好奇,也有興趣,甚至也產生不少創新的念頭,只是當時沒有現代各種便利工具,譬如相機、繪圖軟體等,卻很難具體表達,或如達文西般以淺顯易懂的草圖陳述。
總之,達文西有繪畫天分,給予他莫大的幫助。有繪畫天分者真幸運,沒有相機的年代,向他人陳述觀察或眼見的事物,需要大費脣舌描述,對方不一定聽的懂,若具有繪圖天份,將所見內容以圖畫呈現,可以更容易且精準傳達。這幾年很熱衷的生態,包含動植物。博物學家以繪圖方式建立圖鑑,讓其他人作為學習工具。
現在各種數位記錄工具非常普及,讓不會畫圖者,也可建立具參考價值的圖鑑。
好一陣子以來,看到不熟悉的鳥類或植物等生物,透過Google Lens做辨認,準確性非常高。既然Google Lens可以從影像辨認出有意義的內容,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給予有意義的內容,請它生成影像。
數年之前,Google相片提供無限空間,供使用者存放照片。Google的用意是盡可能拿到訓練影像辨識的資料,使用免費策略,引誘使用者上勾。話說回來,使用者得到免費空間,Google花點錢取得訓練用影像,也算一種雙贏策略。
最近寫東西過程,偶爾會給ChatGPT提示,請它寫出草稿。會先檢查生成內容是否正確,若沒問題再潤飾為自己的語氣。這跟請助理幫忙整理草稿,自己再核對與潤飾相同意思。這種方法的關鍵點在於必須有能力判斷,ChatGPT給的內容是否正確。
同樣道理,影像工作者也可以將所創作主題,餵給如Sora之類的系統。工作者必須評斷生成結果是否符合需求,並進行必要的潤飾。因此這類工具對於影像工作者不見得是夢魘,也可以是助力。
回到雕塑主題,目前AI所產出的都是數位化內容,若要轉實體輸出,只能透過類似3D列印工具。這種工具的產出品質與材質仍受到相當限制,因此尚不至於構成威脅。
某方面來說,助力可能還比較大。例如銅雕創作或某些需要翻模的作品,數位生成搭配3D列印,製作所需的模具,並以所要的材料翻印作品後,再做潤飾以符合自己的要求。這種情況中AI是助力。
將來AI是否能驅動機器,仿真人般做出雕塑品?絕對可能,但一來殺雞用牛刀,二來機器產出的作品跟藝術大師親手打造,價值天差地遠。
元宵節隔天,到圖書館擔任志工,看到一本台灣工藝研發中心於八年前出版的《好物相對論》一書,介紹瓷器、陶器、銀器、玻璃、琺瑯、漆器、木作、竹編等八種手工藝材質,每種材質分別介紹兩位該材質的創作達人與所產出的作品。
延續對於AI暫時無法染指的領域話題,這些藝術創作,即便透過3D列印,或其他先進製造技術,也難望項背。不要說達這些大師或達人作品的水準,即便是初學者的創作,機器也很難達到。
所以越需要人天賦的手工行業,越不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威脅,甚至可以提供某方面的助力。
灣聲樂團總監李哲藝曾說過,台灣人到歐洲演奏莫札特的作品,很難與其他樂團或演奏者匹敵。但交響樂團在歐洲演奏台灣民謠,就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因為歐美樂團或大師鮮少顯奏台灣曲目,沒有比較對象,就有獨特性的優勢。
而且這幾年台灣之光、台灣優先等成為主流顯學,以西洋交響樂團格局演奏台灣樂曲,也水漲船高受到重視,不論是贊助或演出均大受歡迎,他用時也、運也、命也形容剛好在這個節骨眼,成立這樣子的樂團。
同樣道理在藝術創作領域,畫畫或寫作,比上述幾種工藝創作較普遍。在這個節骨眼,人工智慧浪潮來襲,卻反而彰顯其優勢。

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蟻獅捕蟻,鳥禽在後

郊區沙地上出現一些漏斗狀沙坑,洞口直徑只有二到三公分,似乎有螞蟻在裏頭,立刻想到在金敏子山看到類似沙坑,好友稱這是沙豬捕捉螞蟻的陷阱。

台灣稱為沙豬的蟻獅,中國稱為沙牛。蟻獅是蛟蜻蛉(蟻蛉)的幼蟲,頭部具鉗狀大顎,會在沙土中挖掘漏斗狀的沙坑,並潛藏在沙坑底部。若有螞蟻等小型昆蟲經過且掉落。因沙土鬆散,讓這些生物無著力點爬出沙坑,而且這個動作會讓蟻獅知道獵物上門。
根據昆蟲專家Gaga老師的說法,雖然常見蟻獅在沙地上挖掘的沙洞,但要看到廬山真面目卻不容易。
刻意停留觀察小洞內螞蟻的行為,這麼淺的漏斗狀沙洞,螞蟻爬不出來嗎?觀察一陣子,絕大多數的螞蟻都爬不出來,還真是神奇。
很奇怪大部分的沙洞裡頭都有數量不等的螞蟻,卻不見蟻獅吃掉這些獵物。特別撥動其中一兩個沙坑,沒發現蟻獅的蹤影,雖然它的個頭不到一公分,若存在依然可以辨識,顯然造坑者不在坑內。
那會在那裏?
極大可能是位於在沙坑週圍留下足跡的鳥禽肚子內!根據足跡尺寸,可能是班鳩之類的鳥禽。
也發現沙坑旁邊有一個螞蟻地下巢穴,洞穴口有一些活動的螞蟻。
看到這幅景象,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下的景象可改為想到「蟻獅捕蟻,斑鳩在後」,當然斑鳩只是獵捕者的代稱。
這裡是自己欣賞鳥禽的樂園,很驚喜見到鳥類的聰明覓食行為。
時間不足無法繼續觀察,肯定還有漏網之魚,這陣子多過來這裡,應該有機會見到蟻獅的真面目。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走春水社大山

 摘要


前天老友來訊息邀約同遊水社大山,去年五月份曾與他走訪過,收穫豐盛但有些遺憾,因空氣品質不佳,未能俯視日月潭美景。目前雖然仍屬冬季,但南風已起,白天氣溫逼近攝氏三十度,空氣品質與能見度,有機會彌補上次的缺憾,爽快地答應邀約。
去年七點半起登,下午二點四十回到登山口。這此也是七點半過後起登,不到一點半回到怡達邵登山口,路程距離相同,等於比上次快一個多小時。時間縮短的原因:
  1. 上次與友人首度造訪,不知道路況,去程半走半等他,耽擱不少時間。有過一次經驗知道路況,且今天路上遇到一些山友,因此相約定時透過訊息告知位置,各自依腳程前進。
  2. 首次造訪的步道,習慣性紀錄步道里程、軌跡、與步道特徵,耗去一些時間。一年間步道沒明顯變化,因此不須詳細記錄。其次,步道沿途植物特徵,上次也了解不少,此次沒花太多時間於此。
  3. 上次造訪適逢雨季,路面較濕滑,且不少路段樹根盤據,更需要小心翼翼通行。現在是乾季,即便樹根盤根錯節之處,也可以輕鬆通行,整個行程皆未用到登山杖,前進速度可以快些。
這是主觀的因素。
包含休息時間在內,於六小時內完成,約略快於建議的健行時間。
起登前,有兩隊各為兩人的隊伍已經上路,中途超越後,最早抵達三角點,返程時與他們相會,速度確實約略高於其他山友。
返家後,匯出今天所拍的相片,將近四百張的誇張數量,剔除影像品質不佳或重複者,尚有將近二百八十張。今天所取得的畫面,絕大部分皆與上次取得的有互補性。
路況概述
步道景觀跟上次到訪最大的差異是乾濕,上次恰逢雨季,步道較濕滑,但週邊植物與生態較豐富。此次為乾季,步道乾早易行,但週邊植物則顯得沒什麼生機,大片杜鵑林尚未有任何動靜,連沿途巨大護欄繩索打結處的石葦,僅存的一些也顯得奄奄一息。其它沒顯著差異,去年的已經詳細記錄,此次不再贅述。
走訪水社大山的民眾,通常從青年活動中心登山口上山。上一次是從這裡出發,也回到此處。步道於一點六公里處,與從伊達邵登山口上來的步道交會。這段步道的距離一樣。
舊地重遊,總希望有點新鮮內容,回程在這個岔路口轉往伊達邵步道。這條步道的維護明顯沒有另一條完善,不少木製階梯腐朽,數個地方路樹傾倒,邊坡桂竹倒向步道,對健行多少造成干擾,不過仍可通行。
這條步道某一側沿途種植巨大竹子,叢生特徵不是孟宗竹,但明顯比毛竹粗,不知是否為從緬甸引進的巨竹品種,這些竹子落葉幾乎鋪滿步道。乾季徒步其中,沒有特別危險性,若雨季路面濕滑,又有這些樹葉與竹葉,稍微有危險性。
伊達邵登山口沒有任何標示,出口處兩旁為當地居民住所。若欲從這裡上水社大山,需要稍加留意才可發現。媒體報導由於山友打擾當地居民生活,因此這個步道禁止通行,根據觀察到的步道現狀,雖沒拉上圍籬硬性阻止,也算是一種柔性阻止。若無特別考量,建議從青年活動中心上山。
伊達邵碼頭
原本跟夥伴約定在伊達邵等他開車過來,抵達時發現離夥伴下山尚有一個小時,決定徒步回活動中心。上一次來此是二十年前,陪兩位來台從事學術交流的上海交大教授到此旅遊。沒甚麼印象,感覺有些陌生。請教附近自行車出租店職員是否可以沿湖邊回到活動中心,她告知不行,必須沿著公路走回去。有點失望,去年在纜車站旁似乎看到沿著湖邊的步道可以前往伊達邵,可能是記憶有錯。
再請教她,往前到湖邊只有碼頭?得到肯定答案。回她一句,碼頭有甚麼好看的!她回答,碼頭就很好看了!衝著這句話,決定前往碼頭瞧瞧,這才發現記憶是正確的,碼頭與纜車站間確實有一條湖邊步道。我問的地點是活動中心,得到否定答案,若改為纜車站,會有不同的結果。
元宵節尚未到來,目前還是屬於年節期間,這裡有不少遊客。天氣真是晴朗,藍藍天空配上些許白雲,真是令人感覺心曠神怡。
在碼頭待一會兒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後,沿著湖邊步道邊走邊欣賞週邊生態與景觀,經由纜車站回到活動中心,剛好跟夥伴同時抵達。
今天的行程也算是擬環形縱走,活動中心起登,三角點折返到一點六公里處,切往伊達邵登山口,再經由碼頭與纜車站回到活動中心。若不耽擱,兩個登山口間徒步半小時內可抵達。
健行觀察與心得
首先談談與上次觀察的異同,將對比敘述於下。
(1)上次目睹猴群吃筍子,這次目睹猴耙冬筍

這次再更多地方見到獼猴,剛於活動中心停好車,旁邊樹梢傳來巨大聲響,猴子在樹上活動所造成的聲響。於綿延約兩公里孟宗竹林前,見到幾隻在步道旁活動的猴子。也在孟宗竹林內遇到幾隻在竹內遊蕩的猴子。這個季節的筍子稱為冬筍,竹尖尚未破土前,竹農已經捷足先登挖走了,猴子沒有機會如上次般摘嫩筍吃。
整片孟宗竹林到處是挖掘過筍子的痕跡,也遇到兩位帶鋤頭,準備挖掘筍子的民眾。本想打招呼,但想到遇到山老鼠的風險,還是當作沒看見為妙。
觀察這幾隻在竹林內遊蕩的猴子,其中一隻似乎用前肢耙土,欲拉出被竹農挖掘而裸露的地下莖,它的目標不是地下莖,而是漏網之魚的冬筍。
兩次的經驗雷同,上次是摘筍子,這次是挖冬筍。
(2)上次欣賞紅頭山雀,這次為松鴉與黃腹琉璃
上次在三角點休息時,巧遇一群在附近覓食的紅頭山雀,第一次認識這種中海拔山區常見的漂亮鳥類。
這次在三角點待不久,沒如上次般幸運,遇到可愛的當地住戶。兩個原因沒待太久,首先是來此活動的山友比上次多不少,不希望在此遇到其它山友,其次來時路上已經有過驚喜。
里程在接近五公里前,被前方樹上動靜吸引,發現一隻鳥類身影。這個地方樹冠層雖然茂密,但這隻鳥屬於中型鳥,又穿梭於樹冠層下方,很容易追蹤搭它的身影。
一發現它的蹤影,立刻小心翼翼但迅速地準備相機,不要驚擾它。穿梭於樹冠層下方,不時往自己所處位置張望,深怕被它發現。還好沒有飛走,而且逐漸往這邊靠近,真是太驚喜了。可以清晰看到它身軀時,發現它的嘴角兩邊各有一道黑色的線條,像極了兩撇鬍子,樣子真是可愛。大片前胸顏色為類似膚色的米黃色,非常好看又特別的鳥。
最後揭曉它為何朝自己所在位置張望,目標不是人,而是位於樹幹上一條肥嫩的幼蟲。吃完大餐後,它沒立即離開,只是移位到較密的樹冠處,意思是老哥,該繼續上路了。
返家比對後得知它稱為松鴉,出現於中高海拔的台灣特有亞種鳥類,首次認識這種漂亮的生物。
另外捕捉到頭與喉部為黑色,胸部為橙黃色的鳥,沒看到背部,無法很肯定它的名稱。根據棲息地與觀察到的特徵,可能是棲息於中海拔山區,臺灣特有亞種的黃腹琉璃。
今天捕捉到的鳥類都是首見,而且都是台灣特有亞種,真是很幸運。
沿途聽到繡眼畫眉、山紅頭、白耳畫眉等鳥類聲音,也偶爾發現身影,不過沒捕捉到清晰身影。雖非食物豐沛的季節,山林間的鳥類還是很活躍。
這次認識松鴉與黃腹琉璃,上次僅觀察到紅頭山雀,這次有互補性又多一種。
上次欣賞台灣杜鵑與埔里杜鵑,此次尚未登場。
(3)兩次均見到水晶蘭
這次行程對於水晶蘭完全沒有任何期待,乾季期間地面幾乎沒有腐質層。過了位於四點二公里處遮雨亭沒多久的杜鵑林內,某一處需要用手攀扶步道旁枝幹的路段,眼光因而有機會掃過一株大樹的根部,也因此驚喜地發現幾株個頭不高的水晶蘭。跟上次看到一大片的景象相比,這次雖然只有幾株卻更驚喜。真是有緣百里來相會。

(4)木竹之爭
木竹之爭持續進行,一年間的變化不大。但竹林較占上風的趨勢沒改變,除非人為干預。根據自家院子十幾年前種植幾株唐竹的經驗,人很難干預這個趨勢。
這次看到一個更明顯的畫面。一株胸徑粗壯,高聳入天的大葉苦櫧,孤零零地身處於孟宗竹林內,它的樹冠位於竹林之上,所以不會被竹林陰斃。但竹子也不是省油的燈,到處亂竄的竹子地下莖,顯然也穿梭於樹根間。某一株於樹根間的地下莖節嫩芽,發現可能的突破點,因而從樹幹根部的中空處竄出。若竹子持續從這個破口竄出,難保這株大樹不會被竹子從根部撂倒。這個畫面,看起來令人怵目驚心。


(5)大葉苦櫧
上次「錯把馮京當馬涼」的搞笑經驗,這次經過它的身旁,仍再看它身上名牌一眼,也因而發現它旁邊夥伴,被孟宗竹穿心的驚悚畫面。

(6)石葦盆栽
上次處處可見的石葦盆栽,冬天枯水季,大部分的盆栽暫時消失,少數殘存者也處於奄奄一息階段,等待雨季到來重現生機。

安全山域
水社大山海拔超過二千公尺,長度約五點五公里,海拔落差將近一千三百公尺,平均坡度超過百分之二十,有點挑戰性。但位於日月潭風景區周邊,整個步道狀況良好,步道1.6K到3.8K之間,種植經濟作物孟宗竹,不是鮮少人跡的區域,是相對安全的步道。而且登山口就有舒適的住宿點,值得經常來此踏青探訪。
水社主峰
途中超越第一對山友,他們問,要去主峰嗎?回答,水社大山。對方沒有回應,自己也沒有追問,認定水社大山山就是主峰。
在三角點追逐一隻蝴蝶,無意間瞄到一條不小的紅布條,上頭似乎有主峰與600字樣,也沒特別在意,心繫家裡的事情,想要早點下山返家,沒心思探險。
剛離開三角點不久,超越的第一對山友也抵達,正好打電話給兒子,沒與他們打招呼,只聽到其中一位說,腳程好快。他們也不差,可以與自己拉的這麼近。又過不久也與大帥照面,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相較於上次可用神速形容。
在登山口與大帥會合後,閒聊整個行程,他提到那對山友要去主峰,又是主峰!他抵達三角點時應該會遇到他們,因此請教是否相遇,得到否定答案,證實他們是往水社主峰。
查詢後得知有有二等三角點的水社大山,並不是最高峰,再往前約600公尺的「水社主峰」才是最高點,但只有水泥土地界標無基石。大山海拔2059公尺,主峰海拔2112公尺,這六百公尺位於平緩的稜線,來回大概只需半小時。等了大帥超過一個小時,若走這一段路也不會耽擱回家行程,得知後有點扼腕。這樣也好,埋下再次到訪的因子。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遊隼交尾

繼前幾天欣賞遊隼風采,大年初三再度目睹兩個驚喜畫面。
從小年夜開始,忙春節的大小事,天氣變差,也不想跟其他人湊熱鬧,除了必要行程,都蝸居在家,沒想到開春初遊就有驚喜。
上次發現遊隼的位置,是一大片峭壁,遊隼標準棲息地。
若不是上次意外發現它們的存在,在寬廣溪面對岸的峭壁上,絕不可發現停棲的身影。
今天從另一個位置接近溪岸,希望有機會可再度目睹身影,但沒抱太大期望。
抵達岸邊,花些時間搜尋峭壁週邊,不久發現它的身影,也看到一隻落單的鸕鶿,在附近飛翔。
追蹤它飛翔的身影,雖然不容易,卻是唯一可以得知其落腳處的方法。它若靜止停棲在樹上或峭壁間,發現它的蹤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它一旦落腳,就可以好整以暇地拍攝它的身影。
今天的位置恰好可以跟它正對面,而非上次的側身,而且陽光也比上次好,因此可取得還可以的畫面。
拍夠靜態影像後,切換為錄影模式,希望可以捕捉它起飛的身影。
剛剛取靜態畫面,便發現它的尾巴出現一個奇怪的動作,上下擺動,彷彿是在招手般。
拍攝影片過程又看到這個動作,緊接著壓低身軀,似乎準備飛離棲息的樹幹,但又沒後續連鎖行為。
剛剛發現另一隻遊隼,從剛發現的兩個行為,發現似乎正在為某個行為做準備,只是心想有這麼狗屎運嗎?
念頭剛閃過,另一隻遊隼飛進鏡頭視野內,停在壓低身子的遊隼背上,旋即出現熟悉的行為,大約持續四、五下,完事後迅速飛離。
真是太幸運了,可以親眼目睹生物間最快樂的事情,而且剛好位於正面。
結束錄影模式,憂喜參半,非常興奮可以目睹且取得畫面,擔憂距離太遠,畫面品質不能看。
不論影片品質如何,能目睹生物間大事,特別是號稱地球上最快生物的行為,就很滿足了。
追逐遊隼身影期間,落單的鸕鶿兩次飛到鄰近,遊隼都迎面將之擊落,鸕鶿兩次都落入溪水中,第二次甚至可清楚聽到遊隼拍打鸕鶿的聲音。
曾經在國家地理頻道看到一隻正在峭壁上育雛的遊隼,擊退一條潛伏靠近鳥巢的蛇,飛行中捕捉一隻斑鳩,以及將一隻飛過巢穴附近,體型比它大好幾倍的鵜鶘,擊落掉入海面。
今天可以親眼目睹遊隼這種大無畏的勇氣,攻擊身軀也是它好幾倍的鸕鶿。這隻鸕鶿真是倒楣,不知為何原因沒跟附近棲息的大群鸕鶿在一起。只是經過遊隼的棲息地週邊,沒有任何惡意的舉止,卻被擊落兩次!
第一次沒看清楚遊隼攻擊鸕鶿過程,只知道鸕鶿飛過,遊隼也跟著起飛。據了解鸕鶿不是遊隼的菜,壓根兒沒想到會發生攻擊事件。速度實在太快,還沒看清楚,鸕鶿就落水。
有了一次經驗,當鸕鶿身影再次出現時,目光緊盯著遊隼身影。果然遊隼逐漸逼近鸕鶿,突然間遊隼往上飛,並向後轉身,然後往鸕鶿飛行路線前方一段距離俯衝,恰好在鸕鶿的正前方攔截到它,並發出一聲巨響,鸕鶿瞬間又落水,遊隼旋即轉身飛回停棲的樹幹。這次的撞擊,鸕鶿即便沒受傷也會暈頭轉向。
果然是空中獵捕高手,不僅攔截速度快,而且會估算獵物,或可能威脅來源的飛行路線。
整個過程太快了,根本來不及拿起相機。
上次看到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也沒拍到撞擊的畫面,只有鸕鶿在空中飛,遊隼俯衝,以及鸕鶿落水的畫面。
遊隼的這個行為表明,它們的巢穴就在旁邊。這兩次觀察過程,都目睹到兩隻遊隼交尾畫面。想必愛巢以經築好,正努力於繁衍下一代的任務。
蛋應該尚未出現。
又觀察一會兒,似乎發現它們可能的築巢位置,那個地方根本無法靠近。
根據所獲得的資料,遊隼的育雛期大約在三到六月之間,時間剛剛好。
拍足夠畫面後離去,該準備觀察器材的時候了。
媒體也剛好報導一對遊隼在新北番仔澳酋長岩現蹤,賞鳥人士捕捉到交尾的精彩畫面。
之前跟伯安走訪劍龍稜與基隆山,曾在附近用餐,對於酋長岩印象深刻。
這篇報導也出現一張一堆人架起大砲,正在拍攝與觀賞的畫面。
這處育雛預定地,不知道是否也有人發現?曾跟附近農田主人聊天,得知有幾位愛鳥人士也會在附近出沒,盡量保持低調,人越少越有機會觀賞到精彩畫面。
回家後緊張兮兮地查看拍攝的影像,身價二萬元的工具,可以取得這種品質的影像,可以接受了。
真是太興奮了,第一次親眼目睹鳥類交尾,而且還可以錄到完整過程。

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宅假期

A Novel Algorithm for....,或 A Novel Approach for....,是文章很喜歡用的標題,上述兩個不完整的句子,分別為「一種新演算法...」或「一種新方法...」,Novel表示新奇,這個字眼可以吸引讀者的目光。
人都喜歡新奇事物,這也是旅行的目的之一。旅行目的地通常是未曾去過,或有新奇事物的地方。未曾去過日本,所以想去日本旅行。曾經去過溪頭數次,聽說有新的景點與事物,想再去看看。
年關將近,某此與幾位熟識者同處一室,正忙著處理手邊事情之際,其他幾位友人的話題圍繞過年期間出國旅遊的事情。耳邊傳來的地名,盡是熟悉且令人嚮往之處,包含夏威夷、日本、北歐之旅、歐洲之旅等。值此家中多事之秋,看到其他人可以興高采烈地安排多彩多姿的假期,真是羨慕不已。
屈指算來,好幾年未曾踏出國門,未來何時可以再出遠門,不得而知也不敢期待。
曾看到標題為「四十五歲退休的外商老總說:為何年紀大愈該旅行」訊息,沒點進去看詳情,人人各有理由各有背後因素,不看也罷,倒是引發一些想法。
疫情解禁以來,出國旅行是很常聽到的談話內容,歐洲郵輪十六日遊、日本十一日遊、東南亞八日遊、....
對於受總總事情羈絆而無法自在行動者而言,感覺有一絲絲的吃味!
三年的疫情期間,國外旅行受到很大限制,讓台灣國旅因而受惠。
對於無法出外旅行者反而釋懷,因為大家都不能出國。
對於在意的內容或主題,若別人比自己好,有時會萌生一些不健康的想法。
賴聲川接受媒體訪談時談到他在美國念書時的打工經驗,該家餐廳屬於比較高檔的餐廳,顧客有時喜歡跟跑堂的聊天。當客人詢問他的背景時,若回答他在柏克萊念戲劇博士,接下來通常是靜默無聲,對話大概就終止,通常拿到的小費不多。若回答他來自唐人街家中開洗衣店,客人通常會很熱絡地說他很辛苦喔,然後通常會給不少的小費。似乎也有這種感覺。
回到旅行這個主題。不能出國旅行,也可以來趟虛擬旅行,或許會有另類的收穫。
曾經在已經退出台灣的國家地理頻道,看到系列從空中視野欣賞世界各地風光節目,內容非常精彩。鮮少有人從空中鳥瞰方式旅遊,欣賞各地美景,這個節目恰好可滿足。
某次看到意境印度(India From Above)節目,可以從不同的視角欣賞印度的景觀。英文名稱更能彰顯節目內容,直接翻譯為從上空看印度。到印度旅行者,除非搭飛機或直升機欣賞印度美景,否則即便跑遍印度,也無法感受從空中鳥瞰印度的這一番風貌。
又有一次【世界極致鐵道之旅】(World’s Greatest Train Journeys from Above)節目,看到介紹瑞士著名冰川列車(Glacier-Express),真是旅遊的極致,有生之年若能體驗一趟,真不知該有多好,也很羨慕瑞士當地人,可以如此親近極致美景。
節目名稱的台灣譯名,似乎沒完全點出該節目英文名稱的(from Above)的特點。
一小時節目涵蓋服務提供者、旅遊者、鐵道維護者、與鳥瞰等視角,可以全方位體驗該列車的特點與所經之地的美景。單單從旅遊者的視角,無法有這麼多體驗。除非旅遊者旅遊前或後,也加入其他視角行程,或是欣賞類似影片。
身居陋室,透過螢幕虛擬遨遊該旅行一小時,雖有隔靴搔癢之感,卻也有不少的感官享受與心靈體驗,虛擬旅遊不見得比實際旅遊收穫少。
宅度假
無意間認識一個太適合自己的新詞彙staycation。
"Staycation"中文稱為宅度假,是英文中 "stay"(停留)和 "vacation"(度假)兩個詞的結合,指的是一段時間,人們選擇待在家裡或在當地區域度過休假,而不是前往遠方的目的地。在這段時間裡,人們通常會請假放鬆身心,參與各種休閒活動,而不需要進行長途旅行。
這一名詞早在上一世紀中葉便出現,直到二00 八年金融海嘯期間,開始廣為熟知與實踐。那段人們經濟困難時期,總是尋求減少開支和節省金錢的方式。生活雖拮据,放鬆心情的旅行還是得進行。人們發現待在家附近度假,也是了一種吸引人的選擇。Staycation 這個概念在這段時期被廣泛討論,而且也正式變成常用辭彙。
Staycation 可以包括各種活動,例如探索當地景點、享受區域內的娛樂設施、嘗試新的餐廳,或者僅僅在家裡放鬆休息。這個概念是在不必進行大量旅行情況下,創建類似度假的體驗。
Staycation變得流行的原因,包括想要省錢的願望、待在家附近的便利性,以及發現和欣賞當地景點的機會,這些景點在日常生活的忙碌中可能被忽視。此外,Staycation通常涉及較少的交通,減少了長途旅行所產生的碳足跡,可能更環保。
這也是一種陌生或熟悉事物的具體實踐。
很高興今天認識可讓自己正名近幾年度假模式的名稱。
度假
人人喜歡度假,其定義因人而異,但通常指的是暫時離開日常生活和工作,前往不同地方或環境,放鬆身心,享受休閒和娛樂活動的時間。度假的目的可以是放鬆身心、探索新地方、體驗不同文化、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或是從日常壓力中解脫。
對於某些人來說,度假也可能是一種冒險,例如登山、潛水、或探索野外等。
度假是一種心理狀態,不論身處何處,只要有度假的感覺就是度假。身體微恙住院,這是人人不願意遇到的事。若不得不如此時,想開點把心情切換為度假模式,未嘗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度假也不是沒有代價,包含額外的開銷、需要挪出時間、增加風險、額外購買旅遊平安險、與增加碳足跡。
除了享受自己動手炊煮的野營方式,度假代表有人料理三餐,享受美食,有人整理打理房間,可以到處遊山玩水,體驗悠閒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若在家也有這種感受,那就是一種宅度假。
無意間在圖書館看到一套六片的《飛越台灣山脈系列》DVD,春節期間窩在家裡,剛好可以透過這套影片,從空中鳥瞰台灣的所有山脈。曾經探訪過這些山脈的某些區域,透過影片等於從另一個視角重溫舊地,也探索未曾有機會探訪之處,真是很不錯的安排,這也算是一種虛擬走訪山岳。
大年初一登山界發生一件憾事,三十歲的領隊,欲從玉山入山挑戰「南二段」。因路線積雪氣溫又低,不慎於風口下切八通關路段時,跌落四百公尺深山谷當場失去生命。可以親身走過該路段是人生難得的體驗,卻存在風險。宅度假虛擬飛越這段山脈,雖有親身體驗之憾,卻是在抽不出身下,安全的另類體驗。
若情況許可,虛實整合的度假是收穫最多的模式。
親身前往度假勝地享受假期前,先了解該處的人文、地理、歷史與生活等資訊。實際度假期間,親身探訪與感受事先認識的內容,讓這段難得的旅程有最既寬又廣的收穫。返家後整理虛擬度假內容,並延伸親身感受的內容。經整理後的內容,可做為人生歷程記錄,也可與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