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在中科管理局週邊吃早餐閒晃,沒想到在年末朝陽支援下,欣賞不少的地景與色彩繽紛的葉子。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23大雅小麥田紀錄(+3)
2022/12/31
距離上次觀察已經過兩個星期,但小苗似乎沒有明顯成長。而且田中上一任住戶稻子收割後的稻梗殘株,也冒出一些幼珠,似乎有重返家園之勢。心裡頭有些疑慮,到底稻梗殘株旁的小苗是麥苗,還是收割過程掉落的稻穀所冒出來的苗?大概要兩週後再次前來才較明朗。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看節目思索人類生活的軌跡
任何關於荒野內容的影片都喜歡,特別是荒野求生的橋段。
從原始生活14天(Naked And Afraid)一出現就觀賞迄今,一開始非常喜歡,慢慢地新鮮度降低,看的機率逐漸降低。任何節目時間一久若沒見好就收,通常演變成歹戲拖棚,例如變種的「裸身求愛21天」,以荒野求生來看是不倫不類的內容。近期無意間看到加長版的「原始生活40天」,內容夾帶超長版的「原始生活60天」,原始生活40天_第7季 (Naked And Afraid Xl S7: In Your Face Amazon)內容頗為有趣,而且週六晚上黃金時段一次播出兩小時,雖未從頭開始看,但看的內容也足夠長到可以有一些心得。
平安夜播出這一集的子標題為「撤出叢林」,內容為第51天到第60天撤離亞馬遜叢林。自完成40天挑戰的兩位女生撤離,剩下6位加碼20天到60天,全部順利完成撤離。這6位可說是完美收場,最後一個晚上吃了鮮魚青菜湯,鈍頭蛇與角叫鴨,真可謂是山珍海味齊備。撤離所搭乘的木筏還有遮陽棚與水鍋,減少過程的危險性與增加舒適性。
60天的期間可以看出一些人類早期生活的蛛絲馬跡。
撤出前一天,其中一位自稱是生物學家的參加者,邊摘下種植的番茄葉,邊喃喃自語談到,幾乎沒有參加這個系列節目者如他種植作物。根據觀看的經驗確實沒錯,參賽者皆採取狩獵與採集的原始生活型態。這是合理的做法,在求生的處所只生活14, 21或甚至40天罷了,種植和飼養的農耕生活緩不濟急。期間拉長到2個月,確實有機會實踐種植生活。依稀記得這位參賽者準備前來求生地點前,刻意吃下一些含有種子的食物,抵達後排遺過程也會排出種子。他採收的番茄植株似乎是這種方式發芽成長的。他也跟早期台灣農村使用人類與家禽家畜排遺為肥料的方式,以他自己的排遺提供作物所需養分。這是人類由狩獵與採集生活進入農耕生活的模樣,很不錯可以在荒野求生看到這個知識性內容。之前只在艾德的單挑荒野系列節目看到類似情節,艾德通常會以可以取得穩定食物來源,作為可否長久在探險地點久居的指標,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種植作物,他也確實在某些集中種植芋頭等作物。
從節目中途切入觀看時,有一個人獨自求生,也有2或3人聚成小團體的方式。獨自一人可以完全自己決定,不會有與他人意見相左的情形。但在處處是危機的叢林,獨自生活的風險太高。2人以上的小群體可以彼此照應,增加生存的機率。但人總是有意見相左的時候,特別是終日餓著肚子,赤身裸體忍受寒冷或酷熱,甚至風吹雨打的生活,更容易鬧情緒。觀看這類節目,偶而會想參賽者為何會為了芝麻綠豆大事情鬧情緒,甚至到不可收拾且憤而退賽的情形。設身處地思考後,對於這種狀況就了然於胸了。接近40天時一位加碼到60天,行事風格較為強勢,且經長與另外兩位同伴針鋒相對的女性,決定離開三人打造的庇護所,獨自過未來20幾天的日子。她離開時,其他二人幾乎可以用額手稱慶形容。離開的女性雖然有較好的求生技能,且旁邊有攝影團隊,但貿然離開安全庇護所,深入未知的境地,令人為她捏一把冷汗。眼看即將日落西山,她身處之處似乎出現危險性,看來大事不妙,會讓待在庇護所的前同伴笑掉大牙,突然間她似乎依稀發現有人煙,果然是那位獨自求生者,這位女性眼前的危機暫時化解。慢慢地,這個團體加入另一個人,變成三個人,生存機率提高,衝突的機會也提高。最後這兩個各為3人的團體合而為一,生存機率往上推升一層。而原本有強烈自主性的女性,溶入大團體後包容性似乎提高。人多好辦事多,但也須消耗更多資源。合併初期食物獲取量不減反增,其中一位狩獵高手認為人多嘴雜,也驚擾野生動物,增加狩獵的困難度,不愧是野外求生高手。但慢慢地食物獲取量逐漸增加,甚至到最後一晚的山珍海味大餐。
相較於其他在陸路地上生活的生物,人類在生存機率上相對薄弱,但可以存活迄今,甚至成為頂端掠食者,靠的是打群架的團體生活。這一季的原始生活節目似乎提供一些人類逐漸形成群體的蛛絲馬跡。
看這種有興趣又有娛樂性,甚至可以引發有趣想法的內容,真是好節目。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烏牛欄溪探險
連續兩天大清早忙著神界的事,昨天冬至今天臘月初一,昨早忙到沒有出門活動,幸好下午偷一些時間。今早則是比較晚出門,掛念豪傑山莊的銀杏葉不知是否變色,因此前往附近活動。上週查探尚未轉身,轉而走一趟收穫滿行曩的泉州巷。今天仍然保持綠色身影,轉而前往情人谷,沒想到卻來一趟探險之旅。
原本打算將鐵馬擺在情人谷園區入口處,步行前往烏牛欄溪最上游。然時間將近八點,怕擔心耽擱回家時間,因此仍騎車前往。騎沒多遠,見到一隻白腰鵲鴝停在路中央,正在品嘗一條肥美的蚯蚓,趕緊停車拍下這個畫面。它吃下一小段後似乎察覺自己的身影,因而暫時放下佳餚飛離。它稍後肯定會再回來,因此找個隱密位置守株待兔,不久果然看它逐漸逼近,然經過的車輛干擾,放棄觀察繼續往前。
抵達產業道路終點,以往都是在此休息吃早餐,與觀察附近生態。產業道路終點有兩條可能繼續往前的路徑。第一是經由橫跨溪面的攔砂壩到對面有簡易鐵柵門的私人園區。這個柵門只防君子,之前與園主照過面也進去參觀過,因此跨進去即便遇到主人也無妨。其次是直接往前穿過以更簡單繩子圍住入口的果園。來此多次從未穿越該條繩子。查看果園內柑橘幾乎已經採收完畢,進入果園比較不會被認為想偷摘水果。一時興起,揹著包包鎖好車子,決定前往探險。
進入沒多遠,見到一條通往不是果園而是未開墾區域的小徑,它當然是首選。走上一段小斜坡見到一處地勢平坦但荒廢的開墾地,仍依稀可見路徑,因而繼續往前走。寒冬季節探查荒地的好處是比較少機會遇到毒蜂毒蛇,踩踏於荒草地比較踏實。不久來到一條山溝旁,觀察它的走勢,應該是大約由新社水井處,一路往下到烏牛欄溪源頭止的山溝。這種山溝只有下雨才會有水,雨勢夠大可能會有土石流。往上游方向望去的景象有無限的吸引力,低頭看手錶8點半,很尷尬的時間,而且穿著包頭涼鞋,裝備也不齊全,思考是否改天再來探險。人都已經在此,好奇心早已被撩起,怎麼可能掉頭離去!
好吧,給一個目標,20分鐘的時間探險,8:40前若未到無路可走處便掉頭。這條山溝不是從最高處直下,而是有好幾個轉彎。每次看到前方的轉彎處,總告訴自己到了轉彎處看到上頭景象便回頭。但每次過了彎處總是繼續往前,過了設定的折返時間也不管。山溝越往上越狹窄,溪床也由下游的全是石頭構成,逐漸參雜泥土,越往上游泥土成分愈多,顯然是下雨時從上頭沖刷下的,水勢停歇後暫停移動,等待下一次的水流將之繼續往下帶。經過20分鐘終於抵達山溝的最源頭,環顧周圍都是陡峭的地形,不過似乎有機會經由一處植被茂盛地勢平緩的區域抵達頂端。裝備確實不足,時間也不夠,依據自己給的時間,此時應該已經回到停車處。所以就此打住,下次找個時間再早一點過來探險。
回程開啟軌跡紀錄器,以了解上方的確切位置。也沿途記錄景象。花了大約十來分鐘抵達切入山溝的起點,此處並非與烏牛欄溪的交會處,該位置再更下方,為了探究確切位置,繼續沿山溝往下游走。接近匯入點前,一些枯樹與枯枝橫亙在前方,需要費些勁才能通過,一樣留待下次一併完成。
軌跡紀錄器所顯示的距離大約600公尺,落差大約100公尺。山溝沿途兩旁都是荒煙蔓草的景象,相形之下山溝好走多了,不過雨季有水或是濕滑狀況又另當別論。沿途留意山溝是否有其他足跡,看來並沒有,只有一處有水的濕滑處,不知是啥東西造成滑過的痕跡,不過並不是人的腳印,頂多是人拿棍子滑過的痕跡。整條山溝沿途完全沒有人為造成的跡象,所以完全是大自然造就的模樣。
今天走了這趟路,彷彿是先民抵達台灣,尋找適合落腳處的軌跡模樣,有一種很奇特的感覺。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台灣感恩節
冬至最讓人熟悉的活動是吃湯圓。依稀記得前幾天三山國王廟的宣傳車在附近巡迴廣播,內容似乎是冬至謝平安事情。今天想起這件事,也想到前兩天媒體報導歐美發生禽流感,包含火雞在內的家禽被波及,掃了感恩節的興致。將兩者關連,冬至是否可以視為台灣版的感恩節?查詢北美兩個國家的感恩節日子分別為: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走跳大甲溪
上週前來大甲溪閒晃,發現鐵路橋樑下方1處深潭,有一些調客聚集在此釣魚,顯示這一個區域還算安全,其次也有路徑可以到達這裡, 因此今天不從平常走的鐵橋下方下溪底,而是由釣客走出來的路徑前往。
雲層厚光線不佳,初期沒有拍攝太多畫面,只是尋找出前往深潭週邊的路徑。
這一段溪底佈滿大小不一的石頭,走在其上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確實如資料所描述般,下游靠近出海附近溪床的石頭,從山上一路滾下來到這裡已經變得圓滾滾,一眼望去頗為舒服 。
到達深潭邊有幾位釣客在垂釣,在旁邊休息一會兒想要尋找更接近他們釣魚處的路徑,三找四找走到不同的路線,也發現另外一番景象。
由某一個角度觀看鐵橋,隧道入口及崩塌的邊坡,構成一副很有感覺的畫面,特別是陽光的位置恰好將整個地景投射在水面上,畫面更是 有味道。
趕緊拍攝一些照片也讓通過的火車入境,這是時間限定的美景,這個時候雲層散去,太陽冒出來才有辦法拍到這幅景象。
尋找前往深潭或對岸的路徑途中,看到一些很有感覺的地景,手癢用另一台相機拍攝自己走跳溪床與石頭間的軌跡。光線不錯,地景不錯火車也入鏡,應該可以剪輯出一部有感覺的短片。
這當中也遇到幾位釣客陸續前往深潭,準備享受釣魚的樂趣。每次到任何地點總是會遠遠超出預計離開的時間,今天也不例外,已經花一個多小時不得不趕緊離開,繞一圈從鐵橋下方前往鐵馬所在的停車場。突發現1位釣客趴在灘地的小溝渠旁,不知道在撈什麼東西。先拍照錄影做紀錄,接著趨前觀看並跟他打招呼,詢問是否在抓準備釣魚的蟲子,他回答是在摸蛤,非常驚訝他的說詞,再次覆誦他的說詞以確認內容確實無誤。基於好奇心使然,請他打開手掌發現不少的蛤也有蝦子,據他所言水底隨便摸就有。應該是如此,而且鮮少有人會來大甲溪摸蛤,頂多來此垂釣罷了。
快步回到停車處,停放的機車更多了,一位開車的釣客正準備垂釣器具,跟他打招呼並告知冬天枯水期釣客真多,他也呼應自己的說詞。在告知也有人在摸蛤,他則是以驚訝的口吻回應:有人在摸蛤?顯然他也對此感到訝異。
離開後前往馬玲薯田紀錄,大概快可以採收了。旁邊收割後的稻田有放水,也有已經種上芋頭。放水的稻田不少燕子在上頭盤旋覓食,也有包含黃鶺鴒在內的不少鳥禽正在覓食,在此邊吃早餐邊欣賞田園景象邊拍照,享受一天中短暫可以自由運用的時光。
溪葬
走跳在散佈於溪床的石塊間,溪葬這一詞浮出腦海。除了傳統土葬與火葬,見年來逐漸出現海葬、樹葬、花葬等標榜回歸自然的方式,溪葬也算是一種自然的處理方式。比較容易讓人質疑的原因是溪流通常流經人煙稠密區,因而可能會與生人有接觸機會,若是在出海口附近就可以降到最低,而且也接近或可稱為準海葬的方式。為何會有這個念頭,如同繞溪底一圈,從鐵路高架橋下方回到產業道路,並走回釣客停車場時遇到一位準備下溪的釣客,跟他打招呼時所說的話:太喜歡冬天的大甲溪,水位低可以自在地走跳溪底,每週至少來此一次。既然那麼喜歡,那為何不長眠於此,若死後有知那每天都可以享受這份感覺。
遇到危險感到害怕是天性
在大甲溪床的大石間走跳,絕大多數的石頭彼此相倚很穩固地固著在溪底,可以踏實地走跳其上,偶爾會踩到會動的石頭導致重心不穩,受到些許驚嚇。
雖說估水期水量稀少,仍有部分溪段有水流經,能不碰冬天冷冽的溪水是上策。某些較寬的水道,需要尋找踏點或採取跳躍的方式通過。走跳過程有一兩個位置,在跳與不跳間陷入兩難,極有可能跳過,但也有相當機率落水,掉落滿是石塊的溪床,有機率重傷害,害怕的情緒籠罩下選擇水中踏點通過。突然間想到遠古人類可以在危機重重下生存迄今,害怕是很重要的因素,那些不知道害怕者可能早就祭猛獸的五臟廟,或因意外而喪命於危險處,沒有機會傳宗接代,也因而天生不知道害怕的基因無法延續迄今,所以遇到危險感到害怕是天性。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石岡壩探險
秋冬侯鳥季,三不五時就想往石岡壩跑,總希望可以看到驚喜的畫面,特別是去年才認識的唐秋沙鴨。沒有值勤的禁足週末前夕,走了一趟石岡壩。
前些日子發現的釣魚平台,因為視野不廣,且高水位到該平台有危險,頂多可以拍朝陽下陽傘與平台的創意畫面。早上雲層厚沒有看頭,因而打算直接到左岸觀察。接近埤頭分岔點前,決定讓紅綠燈幫忙定奪,若遇到紅燈可以左轉,就往右岸並且到釣魚平台,若綠燈可以直行,就直接到左岸。紅燈給了往右岸的指示,沒想到卻有意外收穫。
進入釣魚平台入口的小徑,看到有人丟一個口罩,表示最近有人走動,這是不喜歡看到的景象。再仔細瞧,原來是提醒經過的人這裡有一坨拉稀的大便,極有可能是附近野狗的傑作,厭惡之情瞬間轉為感激之心。
接近平台時,隱約發現它似乎不見了,是被水庫管理人員拆除嗎?更接近查看,發現平台還在而且水位下降到歷史低點,附近的灘地皆露出水面,而且出現人的足跡。看到陷入爛泥頗深的模樣,提醒其他人不要輕易下灘地。原本周邊可能停棲幾隻包含夜鷺在內的鳥類,受自己所弄出的聲響驚擾而飛離,表示這周邊有鳥禽棲息的好兆頭,下次到來要更小心。平台還在露出的灘地上方,但感覺似乎有那裡不對勁,仔細瞧發現原來插在平台上的陽傘,不知為何掉落在灘地上,難怪覺得不對勁。
受到灘地露出的吸引,發現沿著岸邊往大壩方向,似乎有人踩出來的痕跡,雖然沒帶繩子,經不住好奇心驅使,小心翼翼地沿著岸邊前行,發現一個更開闊的區域,而且有人在此垂釣的跡象,很驚喜這個發現。這個區域比釣魚平台視野更好更接近岸邊,首次清楚地從右岸望向左岸。
觀察一會兒有更大的發現,往大壩方向的灘地長滿輪狀傘草與過溝菜蕨等水邊植物,但依稀可以看到有人走出的小徑。腳上穿著包頭涼鞋,雖然穿著長褲,還是有些風險。還是按耐不住好奇心驅使,繼續往大壩方向探險,若此時有人由管理局望向這邊,有機會發現自己的蹤跡,因此小心翼翼地前行避免曝光,也步步為營地緩慢前行。不久隱約發現一個人造的小棚子,下頭一台抽水機,喔是上頭另一個果園抽水用的。小徑痕跡到此結束,但往上頭方向有人跡,明白了,自己是反方向行走,這條灘地小徑應該是往灘地釣魚區的人走出來的。既然到此,當然要沿著小徑繼續走,查看馬路的入口在哪裡。
這條桂竹林小徑真是幽靜,走在其間有跟登山嗜健客探訪冷僻中級山的感覺。步行不久出現熟悉的景象,原來是跟釣魚平台同一個入口,但是另一條岔路,真是太棒了,爾後就直接到這個地方,不過水壩高水位時不知是否會淹沒這條小徑?這是需要留意之處。
想更了解這條小徑,另一方面想看看灘地周邊是否有驚喜之處,因而由入口處再走一次這條岔路,並且記錄影像。這裡確實有機會觀察到更多生態,下回可以在此多待一些時間。今天陽光不強,因為朝陽剛好在對面,無雲的好天氣對於從這個方向做觀察的影響有待觀察。
心滿意足地離開這裡,在右岸另一個清除水庫淤泥的臨時進出場地處休息觀察,不久這裡可能不能進來,趁這個時候進來瞧瞧。很多灘地露出水面,也看到一些蒼鷺與白鷺,卻不見鸕鶿。在此吃早餐,縮時攝影大壩上頭的雲層。
在長庚橋上頭更明顯看到水位降低的景象,大片的灘地露出,完全沒有水庫的氣勢,反而更像大池塘。橋下方有工程車輛在作業,可能是進行清淤工程前的準備工作。也發現包含鷺科與鸕鶿等大批鳥禽停棲在長庚橋上游,本想前往查看,因時間緊迫因而作罷。
從右岸一路騎來,對於左岸的觀察沒有太大的期待,既來之則繞之,反正是回程的其中一條路線,還是繞了左岸堤防一圈,沒觀察到期待的北方訪客,卻意外觀察到來此活動者。
每次來此遊蕩,偶爾會遇到保全人員,或一兩位顯然是附近居民來此遛狗或散步。今兒個卻遠遠望見一對中年男女來此,之前也遇到一對更年輕者,男的背個包包手拿大砲,跟自己今天的裝扮很類似,女的則是跟班的模樣,今天遇到這一對看起來是到此散心。不太喜歡與人互動,但喜歡在他人不知的情況下觀察。既然手裡剛好拿加農砲,就順手拍了幾張照片。因不時望向他們,查覺到異樣的感覺,男的沒啥反映,女的則不時望向自己,似乎查看周邊是否有偷窺他們者,尤其是自己手拿相機,又不時望向他們。雖然自己的裝扮是賞鳥的標準妝扮,但善於偽裝的徵信社狗仔,為掩人耳目也可能採這身打扮。
為了不讓他們疑神疑鬼,自己也確實不是狗仔,會拍攝他們純粹是好奇罷了,就騎車離開不拍了。快離開時,想到剛剛忘記留下沒有陽傘的釣魚平台畫面,掉頭回去補拍幾張照片。沒兩下他們又出現在自己面前,又手癢將鏡頭望向他們,又被女的發現,隱約聽到她似乎告訴同伴,自己可能在偷拍,男的神經比較大條,自顧地往前走沒有回應,他應該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愛鳥人士在此拍鳥罷了,女生的言詞透露出兩人微妙的關係。最後在禁止遊客進入的區域拍了兩張照片就識趣地趕緊離開,因為又看到他們兩人出現。離開時剛好看到保全騎車迎面而來,他是剛好到此,還是發現自己闖入禁區前來驅趕,就不得而知。
沒觀察到候鳥,卻觀察到更有趣的事情。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縮時攝影雜思
近來非常喜歡縮時攝影,更精準說大約十年前認識這種攝影手法,在學生的推薦下購買如同傻瓜相機般容易上手的TLC100縮時攝影機,一使用就非常喜歡。原本以為這麼好的工具是國外廠商生產的,沒想到是道地的本土產品。
它畢竟是專業的縮時攝影機,沒有別的用途,因此不會經常帶在身邊。
兩年前購入自己暱稱為陽光機的740HS,它也有縮時攝影的功能,但初期並未使用。不久為多了解它的使用,在Youtube觀看Canon官方發布的使用介紹,得知相機的這個功能似乎還不錯,因而開始使用,愈用愈順手,三不五時會使用它做紀錄,特別是需要一段時間才看得出效果的影片。相機的影片長度限制在30分鐘,而且這麼長的影片容量也太大。而縮時攝影可以處理更長的訊息,產生的影片也不大,通常不超過1分鐘,絕大多數的資訊都不會遺漏。
人的專注力維持不久,持續觀察某一現象,一段時間注意力會降低,可能會因而漏掉關鍵內容,透過縮時攝影讓遺漏的機率降低。其次某些自然現象,使用縮時攝影可以更了解變化過程,例如馬蝶花開花,日月星辰與雲層變化等。
拍攝人活動的過程有走馬燈的感覺,影片內容有些好玩,也可以看到連貫性。例如縮時攝影記錄修剪草皮一個多小時的過程,影片內容感覺有點滑稽,也了解自己修剪草皮的整個過程是這麼一回事。
把人一生使用縮時攝影手法呈現,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假設影片採用30fps格式,則1分鐘影片需要30*60=1800張相片,一小時影片需要1800*60=108000張。
假設活80年,一年期間轉化為10800/80=1350張相片,一天的相片數為1350/365=3.7張,取整數4張,80年的縮時攝影大約為65分鐘。每天4張分配為白天拍三張,晚上一張。如此製作代表一生的1小時縮時攝影肯定很有趣。
這是一個工程浩大的過程,需要接力完成,若有人可以獨自完成一件攝影任務,表示存在憾事。幫一位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縮時攝影任務,正常來說,任務尚未完成,拍攝者可能先行辭世,需有人接手後續拍攝。若該攝影師尚未辭世便完成任務,表示那位嬰兒先走一步,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自己不可能幫自己縮時攝影記錄一生,就被記錄者而言,影片是以第三人稱視角拍攝。即便被記錄者自己放置相機在旁邊,攝影機也不可能一直跟在身旁。
直播風暴(The Circle)電影所描述的是第一人稱視角的內容,非配戴攝影機者本身的畫面。
縮時攝影影片給誰看?活滿80歲仍健在,可以透過影片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肯定有很多歡樂與欣慰,也一定會有悲傷與遺憾。人生無法重來,透過回顧一生影片讓歡樂與欣慰持續保溫到人生終了,也把握剩餘光陰降低或消弭悲傷與遺憾,是影片對於本人具有的價值。
對於在世者,影片可以為故人生平事蹟的最詳實呈現,也可以讓故人歷久彌新。進而效法影片人物的優點,也記取影中人所鑄下遺憾的教訓。
說歸說,要達成上述目標,雖沒登天這麼難,也差不多了。還是如自己目前勤奮地詳實記錄生活歷程,也將常態記錄生活前遺漏的部份,盡可能補齊並且串接起來卡實在。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極簡生活與實踐途徑
執勤空檔跟政勇大哥聊天,談到三鐵冠軍來捷安特總部辦理簽名會的事情。告訴他對這一位冠軍沒有特別著迷,沒想要拿東西讓他簽名。 林大哥則談到本來有想要拿東西讓他簽,但想到執勤的時間逼近,也想到拿到他的簽名,以後要擺哪裡也沒有子女。換言之等他們夫妻往生後,這些東西可能就被當成沒有用的遺物丟棄。這剛好跟最近正在想的一些事情有關聯,引發自己一些想法。
- 洪學廣。高雄髒亂民宅清掃前進2樓 1天半清出6.5噸垃圾。7/27/2022。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207270312.aspx
車輛全電動化的另類思考
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為了達成2050淨零排放(Net Zero by 2050),這幾年全世界很多國家,甚至是汽車製造大國紛紛推出20X0年開始禁售然油車的政策。然現實面上卻存在窒礙難行的可能。遠的不說,俄烏戰爭造成能源短缺就是其中之一,而受影響最深也是對淨零排放最積極的歐洲國家卻開始動搖。除德國民眾表達對於禁售然油車時程不同意見外,德國明鏡週刊近期也報導,瑞士為了因應可能的電力短缺,近期準備推出相關法案,未來若遇到緊急情況,限定只有特定的情況才可以行使電動車。